新文科视阈下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局限性以及发展途径研究
2022-12-24咸阳师范学院蒋高行梁亚敏王佳盈高渊淼
◇咸阳师范学院 蒋高行 梁亚敏 林 枫 王佳盈 高渊淼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既要了解“新文科”提出的背景,“新文科”之“新”的表现,也要明确英语专业的本质,保持专业自信的同时,正视英语专业的局限性。国家应大力支持“新文科”建设,高校应创新课程设置,竭力打破专业壁垒,英语专业学生应通过学习跨学科知识,利用现代技术展开教学,拓宽国际视野等路径,真正贯彻落实“新文科”政策,把握这一关键历史机遇。
2020年11月3日,我国教育部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总要求,在山东大学召开了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启动大会[1],自此,“新文科”建设在我国各大高校陆续推行。然而,“新文科”建设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文科的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但有关“新文科”项目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不少高校学生对何为“新文科”仍表露出迷茫,这一系列难题制约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使“新文科”理念只能在小部分高校得到真正贯彻。本篇论文以“新文科视阈下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局限性以及发展途径研究”为课题,旨在讨论“新文科”建设下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专业困境,并得出拟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1 “新文科”提出的背景及“新”的表现
1.1 “新文科”提出的背景
(1)国外。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HimmCollege)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新技术与传统文科相结合。随后,该学院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对部分专业进行重组,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这就是“新文科”的起源。
(2)国内。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多方面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自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就显露出来,这使得各专业之间缺乏基础的融通性,且学生缺乏完整的思维体系。而这一短板不利于满足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现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新文科”建设[3]。
1.2 “新文科”之“新”的表现
(1)立足国情。“新文科”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着眼点,以满足国内外发展需要为目标。同时,又服务于我国经济政治的全面深化改革,引导人们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活动。
(2)推陈出新。传统文科以学科内在知识为重点,但不同学科之间融通性弱,使得学生无法构建互通完整的知识网络。“新文科”则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它以课程设置,力求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
(3)技术变革。相较于传统文科主要依赖于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解释,“新文科”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信息流通性更高,交互性更强,以求实现多领域发展。
2 英语专业的本质及专业局限性的由来与表现
2.1 英语专业的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我国的大学和专业学校开始设置了外国语专业,其中英语专业以其通用性成为主要的语言专业。英语专业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需要强调的是,英语专业的本质和核心之处还在于它属于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征,可谓双重价值并存[4],近几年“新文科”建设的开展也赋予了英语专业更多使命,如实现多学科协同、重塑思维体系、培养新型人才等。
2.2 英语专业局限性的由来
前文已提到英语专业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而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关注英语专业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作为一门语言的人文性特征,这也使得传统上的英语教学普遍以知识和技能为授课重点。因此,从个人方面而言,英语专业现有的局限性来源于英语专业学生在传统文科的影响下,自身的思想及其主观能动性受限,导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掌握多领域知识的重要性。从另一方面而言,步入21世纪后,不论是新技术的推动还是新国情的需要都暴露出传统的英语教学的弊端,即培养出“只懂英语”的专一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更近一步地讲,在“新文科”建设的热潮下,我国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广,适应国内外交流、社会发展需要等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也论证了我国实际培养出的英语人才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存在落差,即不匹配的现象。
2.3 英语专业局限性的表现
英语专业的局限性大致分为三方面:国家方面、高校方面、学生个人方面。
(1)国家方面。国内外都流传着“多掌握一门语言就是多掌握一门技术”这样一句话,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我国,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每年报考英语专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在“优胜劣汰”条件下,新时代也不断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的教材结构仍遵循语言技能发展脉络,教材内容对系统性及逻辑性的知识关注度仍有所欠缺,难以满足英语专业在“新文科”理念下融会贯通的要求。
(2)高校方面。在“新文科”不断推广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使“新文科”这一理论并未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彻底落实。因此,高校的相关课程设置仍较为传统,“单一的语言教学”“互相模仿的课程设置”“大规模的专业雷同”等问题层出不穷。
(3)学生个人方面。虽然“新文科”政策在不断推广,但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不够充分且对交叉学科的热情不足,自身跨学科专业知识也并不完善,这使得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不够,从而缺乏宽广的知识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3 英语专业学生发展途径研究及应对措施
3.1 国家方面
(1)政治层面。我国应贯彻“新文科”的核心,即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任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节点,基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服务人的现代化目标。结合整理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持“新文科”的传播发展,同时使社会各个阶层做到了解、适应、发展“新文科”。要建设中国“新文科”,政策上不仅要顺应国家需要,还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加以结合拓展,最终真正做到顺应时代背景、国家需求、大学和文科发展历史及其规律[5]。
(2)经济层面。我国在经济方面要大力支持、引领、推动“新文科”政策的实施。通过建立良好的跨专业学科知识桥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要适当扩大企业和高校对人才的内在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还促进“新文科”朝着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发展。
(3)文化层面。我国的教材结构应突破传统的语言技能发展脉络,从英语专业的人文性特征出发,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教材培养出有责任心的新时代青年。另外,教材内容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系统性及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以此满足英语专业在“新文科”理念下融会贯通的要求。
3.2 高校方面
(1)教学形式和实践安排层面。高校应打破传统英语教育的桎梏,走出“单一的语言教学”的困境,丰富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形成新的英语学科人才观,在多学科协同中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专业设置层面。高校应通过借助现代科技从教学方法和学科内容两方面重塑符合“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学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借此创新专业设置,细化专业分类,明确英语专业的独特竞争力,跳脱出“专业设置雷同”的怪圈。
(3)知识技能层面。高校在提高文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融通性,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的稳固塔基的同时,也要融入理科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融会贯通的能力。
3.3 学生个人方面
(1)主张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主动性,积极了解“新文科”相关信息,时刻关注国家教育制度,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时俱进。
(2)从英语专业的工具性出发,考虑到“新文科”影响下的就业问题,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攻读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如信息技术、哲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提高自己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此处,以英语教师和英语翻译两大热门职业为例。①以英专生毕业后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为例,他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哲学、艺术学等元素,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知识。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教学,通过网络软件及应用等搭建资源共享及课外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学习资源来学习跨学科知识。②以英专生毕业后成为英语翻译者为例,不论是笔译或者是同声传译,他们在翻译文献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多领域知识,才能达到精准翻译。同时,他们如果能适当融入艺术学、语言学等跨专业学科的知识,将翻译成果适当润色,翻译自然会更加流畅与生动。③在决心成为新时代中国有志青年的前提下,英语专业学生要坚持专业自信,也要不断拓宽国际视野,知晓国际社会的规则,使自己具备真正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各项能力。
4 结束语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社会相关各阶层都需有智慧地践行“新文科”政策,这不仅是英语专业学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新需求推动下促进国家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高校、国家,在看到这一历史机遇的同时,更应关注“新文科”带来的挑战性。学生应主动了解教育新政策,学习跨专业知识,形成并完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高校应打破专业设置壁垒,利用现代科技指导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与资源。国家应大力引导支持“新文科”建设,真正为高校和学生构建起跨学科知识学习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