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路径研究

2022-12-24淮阴工学院唐曼青

内江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质量管理

◇淮阴工学院 唐曼青

本文详细梳理了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内涵与特征,对改善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理论基础及保障思路进行了深入解析,并从建立内外相契合的质量保障机制、切实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保障环境等3个维度提出了高等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教育管理是根植于高校教育事业中的一种保障性服务,为改善教育质量并实现学校教学事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质量保障体系是按照教育管理的目标、形式以及内容,开展综合评估,并以合理的手段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从而发挥出应有的教育辅助作用。随着教育大众化理念的快速普及,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及革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已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详细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路径构想,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新生态建设助力。

1 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1 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基本内涵

当前,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概念还没有一种统一的定义,只能从基本定义及理论内涵的角度来解析,教育管理质量是指对主体实现既定目标的判断或者衡量,而保障则是保护其不受侵犯或者破坏,并维持其支撑结构的稳定。在研读了大量以往有关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虽然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主体和衡量标准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是针对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研究与措施最终应当落实到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基本面上,如设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建立质量标准、组建质评机构等,以此向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家长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提供“质量过硬的证据”,从而增进民众对高校教育的信任感,使高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机会以及资源,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发展[1]。

1.2 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基本特征

教育管理质量保障通常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时代特征,体现的是高校在不同阶段(普及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大众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须采用不同的教保制度。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机制为高校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是院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二是系统特征,具体是讲提升教育管理质量需要系统一体化操作。在作用机理层面上,旨在保障高校各项教改项目顺利落地,并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以提升院校管理效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等。在内容保障层面上,通常包含保障活动、保障制度、保障措施、保障文化等因素。在机制构建层面上,包含质量保障的发展体系和评价体系。最后在内容层面上,通常包含政府机构、社会组织、高校等主体要素[2]。

2 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理论基础及保障思路

2.1 理论基础

首先是认识理论。高校须洞察知识生成、传播及保存的特殊性与时效性,并关注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如聚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服务水平等具体评价内容,实现对教学管理主体、教育结果、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条件的自我反思和评价。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是一种从高深知识、教学内容等层面深度把握教育管理流程、目标以及理念的评价机制,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由整体向局部、由上而下的管理格局,有效提升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政治论。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政治论来看,政治论关注的是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其要求高校把“人本理念”作为核心研判依据,丰富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内容,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管理的服务化、制度化、规范化及标准化建设,聚焦科研管理、教学管理、人才培育等重点方向,以增进社会和教育的内在关系。教育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高校,而应由企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等多方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使得教育管理突破“为管理而管理”的窠臼,实现长远发展[3]。

2.2 保障思路

在建立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实施路径前,高校应首先确立构建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如灵活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广泛性原则、目标性原则等。目标性原则是指高校需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为该目标打造事宜的保障制度;广泛性原则是指高校在建立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须广泛地听取各阶层、各部门的有益意见,以此赢得各级人员的鼎力支持;全面性原则是指高校须确保所有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参与权;层次性原则是指高校须确立不同层级的责任及其相应的义务;灵活性原则是指高校须按照教学体系设计、办学宗旨及时代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动态、灵活的保障制度。此外,高校还须明确保障机制的任务和内容,从理念、制度、组织、活动等角度入手,切实有效改善教育管理水平。其次,高校须建立起更为人性化的保障体系,积极致力于优秀教育管理制度下对科学评价、个性发展、民主平等教育基本功能的实践探索,确保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可靠。最后,高校须从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的层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创建与之对应的质量管理机制,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与环境保障的有机统一[4]。

3 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的优化路径

3.1 建立内外相契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其需要政府、社会及高校等多方共同协作,建立多层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如招生质量保障体系、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等),从理念、组织、活动等角度出发,全面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首先,高校管理者须明确以内部保障为指导,推动行政管理与专业教学的有机整合,如建立健全约束体系、考核体系以及激励体系,完善科技研发、文化服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质量管理、控制、评价等内容,从而推动高校长远发展;其次,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治理的外部评审制度,严格把控教育管理质量,注重主体参与的价值性与实效性,以内部院校评估为核心,辅以外部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形成内外协同发展的稳定格局;最后,经由行政手段促使内外评估机制有效融合,并嵌入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从而深化内外保障机制的管理功能[5]。

3.2 切实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

高等教育的兴衰与国家发展、社会秩序、个人福祉的好坏息息相关。教育管理通常包含招生管理、学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评估等诸多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既须做好事务性管理工作,更须加快落实管理机制的构建。首先,高校须继续完善学士、硕士招生管理制度,以确保生源质量;其次,高校须深刻洞悉人才培养的意义,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譬如实行职称评审机制、岗前聘任机制、职工考核机制、服务制度、教学机制、科研制度等[6]。此外,高校还须建立学分配置、学位授予、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保障制度,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最后,高校须建立学位授予质量保障制度,以学术约束、激励及管理等作为切入点,切实提升高校学术质量。另外,高校须建立与上述制度相配套的质量评估机制,以监督教育政策的落实与教育制度的实行情况,以弥补高校教育管理的弊端和不足[7]。

3.3 营建良好的教育管理保障环境

教育管理保障环境须立足于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融合个人、政府、社会等方面,实现高校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首先,营造法制环境。法律制度为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保驾护航,有着鲜明的理论指导和行为约束的现实意义。其次,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是提升教育管理质量的先决条件与主体内容,其需要社会多元主体从认识上和实践上均保持高度协调一致性,从而形成融融共进的、良好的质量建设、质量监管、质量评价的文化氛围[8]。

4 结束语

质量是教育管理的核心与灵魂,教育管理是质量的载体。唯有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方可推动高校教育健康长远发展。新时期,高校应积极引进教育质量保障理论及先进管理理念,革新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从而发挥出招生管理、学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评估等多项育人职能。基于对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保障路径的理论与事件探索,我国高校教育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质量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质量投诉超六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睡个好觉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