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湾区经验与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集聚发展探讨
2022-12-24郭孔生薛慧丽
郭孔生 薛慧丽
(蒙古国研究大学,蒙古 乌兰巴托 999097;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在国际形势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虽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是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世界已经进入创新密集时代。创新密集时代的典型特征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专利密集、知识产权密集、高附加值等(1)梅诗晔、刘林青:《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经济复杂性——国际比较及影响因素》,《工业技术经济》2018年第11期,第112-119页。,简而言之,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呈密集分布、集聚发展之势。在创新密集时代,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也从静态“量”的层面向动态“质”的层面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纽约、波士顿、旧金山、东京等世界一流湾区的宝贵经验,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集聚发展显得十分紧迫。这是因为,世界一流湾区不但拥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而且拥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拥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劲支撑。本文将世界一流湾区的高水平私立大学作为考察对象,从国际经验的视角,审视世界一流湾区特别是国际高水平私立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经验,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集聚发展提出可行性路径。
一、核心概念与湾区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现状
集群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意为不同种群在同一栖所的集聚形式和共生关系(2)仵凤清、白如雪:《创新集群演化生态学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年第1期,第319-323页。。集群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集成的通信系统可以起到资源共享、成本分担、高效运行的效应。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符合“核心—外围”理论,其空间分布同样可以产生集聚效应,形成高等教育集群。高等教育集聚是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的特殊表现形式,众多大学集聚在一起就会形成区域性大学群落,它既表现为一定量的规定性,也表现为一定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集聚最大的意义与价值就是集聚办学资源、融合教育要素、共享教育设施、推进互动合作、实现规模效应。
(一)核心概念界定
本文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高等教育集聚”,所以,在阐述湾区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状况之前,必须先把这一核心概念界定清楚。王庆(2006)认为,“大学集群”是一组独立的大学以拓展为本位、以实现创新为路径、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在某一区域或特定领域联结在一起,并与周边环境一体化的空间集聚体(3)王庆:《大学集群要素结构和三维特征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1期,第89-91页。。潘海生(2010)认为,“大学集群”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和提升大学的竞争优势,在某一区域内,一组自主独立的大学,通过密切联结,最终形成的相互关联、与环境有机融合、结构松散的组织网络结构(4)潘海生:《大学集群和谐发展的机制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6-192页。。
借鉴“大学集群”的概念,“高等教育集聚”可以定义为:在特定空间领域内,密切联结在一起的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众多高等教育机构,以提升竞争优势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优势为路径,以集聚人才资源为抓手,以政、产、学、研、用、资深度交融为手段,最终实现与区域环境密切融合、与经济社会密切关联并高度集聚发展的独特现象(5)许长青、郭孔生、周丽萍:《高等教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与大学集聚发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32-156页。。从数量上看,如果某一区域集聚的高校达10所以上,学生达10万人以上,就是一种很明显的集聚现象。如果某一区域集聚的高校达100所以上,就是一种高度集聚的现象。集聚发展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互动、交相作用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创新集群。
(二)美国三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集聚发展
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6)第一次把波士顿湾区当作一个独立的湾区进行考察的学者是中山大学许长青教授。、旧金山湾区是美国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雄居世界湾区之首,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多家在湾区内落地,整个湾区为美国贡献了3%的GDP,号称“世界第一湾”。纽约湾区集聚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仅纽约州境内就有大学及各类学院400多所(7)教育部:《美国学校名单:New York》,2022-05-13,http://jsj.moe.gov.cn/news/1/199.shtml。,其中,纽约州的州立大学便有71所分校,整个纽约州的在校大学生达70多万人。波士顿湾区集聚了5所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顶级研究型私立大学与6所世界排名在100—500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私立大学。美国8所“常春藤盟校”中,波士顿湾区同样集聚了4所高水平私立大学,即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还与湾区内的麻省理工学院、塔夫斯大学、波士顿学院、布兰迪斯大学并称“波士顿五大名校”。Kerr(1995)认为,这个北起波士顿、横贯纽约、南抵华盛顿的高等教育集群,不但拥有美国40%的科学院院士,而且拥有美国46%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的高等教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学术高峰星罗棋布,而是一幅学术山脉占主导地位的画卷”(8)Kerr C,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4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65-88.。而旧金山湾区集聚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5所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顶级高水平大学,还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6所世界排名在100—500名的高水平大学。可见,美国三大湾区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呈现出一种高度集聚的发展态势。
(三)东京湾区高等教育的集聚发展
东京湾区是日本湾区的典型代表,又称“大东京地区”,主要由“一都”(东京都)与“三县”(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组成,总面积约1.36万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人口约3 7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27%(9)朱烨丹:《东京湾区发展对杭州湾区建设的启示》,《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 年第6期,第67-77页。。东京湾区呈滨海发展形态,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和极强的复合特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10)许斌丰:《技术创新链视角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创新系统协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3-58页。。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统计数据,2019年日本共有780所高校,而东京湾区就占据225所(11)姚瑶:《东京湾区前世今生:从“世界最大工业带”到知识型湾区》,《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9月18日,第10版。。为了鼓励日本顶尖高校向国际化进军,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学生的国际化对应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文部科学省于2012年启动了“牵引国际化人才大学”项目(12)该计划是日本文部科学省为培育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人才以及强化学生的国际化对应能力而提出的教育体制的整备计划,由日本学术振兴会负责监督和审查。2012年有42所大学入选该计划,2016年该计划正式结束。该计划相关资讯均来自“日本学术振兴会”官网(https://www.jsps.go.jp)。,共有42 所高校入选,其中位于东京湾区的有26所。2014 年,文部科学省又启动了“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13)陈洋:《“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日本的一次教育维新》,《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5日,第6版。,共有37所高校入选,其中位于东京湾区的有17所。可见,日本东京湾区的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一种高度集聚的发展态势。
(四)粤港澳湾区高等教育的集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湾区的典型代表,主要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组成,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已达7 000万,当年GDP总量达1.6万亿美元,人均GDP 2.04万美元,为全国贡献了11.8%的GDP,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0家(14)彭琳、王彪、郭小戈等:《20家大湾区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南方日报》2018年7月23日,第A06版。。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又一次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勇立潮头开先河的集成创新区域,是实现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先手棋”(15)贺蓓:《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世界级高等教育集群》,《南方都市报》2018年3月25日,第A01版。。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顶级高水平大学主要集聚在香港。从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来看,湾区内集聚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5所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顶级高水平大学,这5所高校集中在陆地面积只有1 106.34平方公里的香港,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顶级高水平大学在香港呈现出一种高度集聚的发展态势。此外,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5所世界排名在100—500名的高水平大学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根据教育部近两年公布的《香港高等学校名单》《澳门高等学校名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办(私立)高校共有67所,在校生超100万人。虽然湾区目前还没有一所民办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500名,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发展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且极具意义的。
二、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集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政产学研创”循环链未形成、教育资源未实现共享、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开展合作交流不够等。
(一)湾区内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不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外部环境与内部需求将发生深刻变化(16)戚业国:《“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与高校的战略选择》,《复旦教育论坛》2021年第2期,第5-11页。,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国内国际竞争力都很弱。首先,从国内环境看,民办高校的起步晚于公办高校,生源质量弱于公办高校,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其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受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等办学形式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冲击。从当前粤港澳大湾区67所民办(私立)高校来看,能够进入世界大学四大排行榜的只有澳门科技大学。该校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前300强,在亚洲排第32名。香港树仁大学在2021年QS亚洲大学排名进入301—350区间。从中国内地全部民办高校排名看,艾瑞深校友会2021年民办大学排名的数据显示,珠海科技学院与武昌首义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并列第1名,广州南方学院排第4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排第7名,广东科技学院排第12名。而根据“武书连2021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的数据,广东省排名最靠前的是珠海科技学院(第5名),接着依次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第7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第16名)、广州新华学院(第28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第32名)和广州南方学院(第45名)。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与竞争力都不是很强。
(二)湾区内“政产学研创”循环链未形成
民办高校主要靠自筹经费办学,政府投入少,且具备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特别少,所以愿意与民办高校合作的企业较少。除了澳门科技大学拥有月球与行星科学、中药质量研究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外(17)《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太空探索与科学中心》,《国防科技工业》2020年第7期,第56页。,湾区内其他民办高校当前没有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总体来看,全国民办高校科研实力都较弱。透过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可以看到,研究型高水平私立大学是这些国家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比如,纽约湾区就集聚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顶级研究型私立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办高校中,除了澳门科技大学、香港都会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少数几所私立高校具备独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之外,其他民办高校尚未拥有独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由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与世界一流湾区的研究型私立大学有着很大差距,如何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等,都是摆在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面前的难题。究其原因,民办高校办学实力不强,很难吸引“高精尖”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未形成“政产学研创”循环链。
(三)湾区内民办高等教育资源未实现共享
建设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牵涉到生源、人才、经费和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由于湾区内各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多方互利共赢机制,本来就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不但没有实现共建与共享,还存在因重复建设而被浪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未能共享。骨干教师资源基本上都是民办高校独有的资源,不愿与其他高校共享(18)周海涛、廖苑伶:《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复旦教育论坛》2021年第3期,第69-74页。。其次,优质教学资源短缺且未能共享。各民办高校的学校本位观念较强,把有限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视为制胜的重要法宝,不愿与其他高校共享。最后,校际学分互认的弹性学习机制未能建立。学生不能跨校选课,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图书资源都未实现共享。特别是在冲击世界一流湾区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60多所民办高校的体量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像澳门科技大学这样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一流私立大学的龙头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平台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都反映出目前湾区内民办高等教育资源未实现共建共享。
(四)粤港澳三地民办高校合作交流开展不够
如前文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办(私立)高校共计67所,其分布情况为广州29所,香港14所,澳门6所,东莞5所,珠海与肇庆各4所,深圳、中山、佛山、惠州、江门五市各1所。湾区内民办高等教育呈现非常明显的集聚发展态势,表现在民办(私立)高校基本上集聚在广州、香港、澳门、东莞、珠海、肇庆等城市,且超过70%的学校集聚在广州、香港和澳门三个城市,但仅澳门科技大学入选了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且居于前300强。因此,湾区内民办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重点是实现协同联动与创新发展。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还较紧密,但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较为滞后,仅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与海内外200多所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或密切的伙伴关系(19)张萌、方晓田:《行稳致远: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7-16页。。如果说粤港澳三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协同联动与创新发展是受到社会、经济、法律、观念意识、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内地9市的民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开展得也不充分。
三、世界一流湾区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经验借鉴
当今,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四大湾区比翼齐飞,但是特点与定位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各自的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特色。
(一)纽约湾区:以金融湾区为依托
纽约湾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是金融业,其核心定位就是金融湾区。在美国东部,纽约湾区拥有非常突出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从天时看,在20世纪后半叶,整个纽约都市圈的人口陆续向郊区迁移(20)庞德良、唐艺彬:《纽约都市圈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及其演化动力因素》,《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第252-254页。,城市出现“空心化”,产业转型的要求非常强烈。就在这个特殊的关键时刻,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开始在纽约都市圈崛起,华尔街至今仍是世界金融的“心脏”。它不但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6家美国大银行等重量级的金融机构,而且聚集了2 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和外贸机构。全美500强企业中,总部设在纽约湾区的超过1/3。当前,金融业仍是纽约湾区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从地利看,位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湾处于非常特别的地理位置。自19世纪初伊利运河开通之后,纽约湾成为美国唯一可以与五大湖区连接的大型海港。与美国西海岸相比,纽约距离欧洲更近,交通耗时更短,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对于经常需要出差的华尔街金融人士来说非常重要。从人和看,和谐统筹的跨州规划给纽约湾区带来了良性发展,在实现湾区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还促进了教育、经济、服务和金融的大发展。4所“常春藤盟校”的助力,促成了纽约湾区内世界一流大学的集聚效应。
(二)波士顿湾区:多元主体融合创新
波士顿湾区的发展路径是多元主体融合创新。波士顿不但被誉为“美国的雅典之城”,而且素有“东部硅谷”“生物医药之都”之称(21)宋旭琴:《世界湾区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对我国建设湾区经济的启示》,《商业文化》2022年第18期,第34-36页。。这主要是因为,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100多所高校、超25万的大学生。20世纪末,波士顿湾区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聚集的创新优势,重点发展以生物科技与医疗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积极推进高层次的全球区域竞争与协作,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全球生物科技公司与制药公司的聚集地,也成为“生物科技湾区”的典范。波士顿湾区之所以能迸发出这么强劲的创新实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湾区内形成了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创新网络。波士顿湾区聚集了4所“常春藤盟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凭借着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集聚的优势,波士顿湾区开启了大学与企业“密切交流、联合研究、长期合作”的校企集群发展模式,不但构建了跨区域的人才平台、合作平台与创新平台,而且为整个湾区营造了校企深度合作、特色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全面拓展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类研究人员交流的频度、广度和深度,在为“世界生物科技中心”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的同时,还打造了“知识链—价值链—创新链”相互衔接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大学集群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为科技创新系统带来了“倍增效应”,最终使波士顿获得了“世界生物科技中心”的国际声誉。
(三)旧金山湾区:多中心协同引领
旧金山湾区拥有全球最宜人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以环境优美、科技发达著称于世,不但拥有举世闻名的“硅谷”,而且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此外,还是谷歌、苹果、脸书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重量级企业的全球总部所在地,技术、人才、知识等资源均可实现校企共享。因此,旧金山湾区不但拥有世界“科技湾区”的美誉,而且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高等教育系统”(22)陈先哲:《多重逻辑下的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崛起》,《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第11-17页。。旧金山湾区独有的发展模式可归纳为“多中心”协同创新、“领头雁”引领模式。“多中心”协同创新是指以旧金山、南湾、东湾为中心的三大世界一流大学集群协调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创新的格局。“领头雁”引领模式是指三个中心都有一到两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领头雁”,旧金山的“领头雁”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世界排名第11名),南湾的“领头雁”是斯坦福大学(世界排名第3名)与加州理工学院(世界排名第9名),东湾的“领头雁”是加州伯克利分校(世界排名第4名(23)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分校四所大学的排名均是指2022年U.S. News的全球排名。)。这种强大的大学阵容和突出的科技创新优势,是其他任何一个湾区无法比拟的。所以,只有在旧金山才能形成“知识链—价值链—创新链”相互衔接的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
(四)东京湾区:强核—龙头—联盟发展
东京是东京湾区的核心城市,也是日本的首都,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是其他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所不具备的。湾区内聚集了日本1/3的人口、2/3的经济总量、3/4的工业产值,以“一都三县”为核心的东京湾区其实就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是名副其实的“产业湾区”(24)卓泽林、罗萍:《日本东京湾区高校联盟建设的动力、运行机制及其启示》,《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4期,第32-38页。。东京不但是日本的政治与经济中心,而且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与商贸中心。东京具有多功能、多中心叠加而形成的“强核”引领的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方面: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建设名单中,东京湾区占了17所(东京16所、千叶1所);“牵引国际化人才大学”建设名单中,东京湾区占了28所(东京26所、千叶1所、埼玉1所)。正是坐落在东京的16所“超级国际化大学”与26所“牵引国际化人才大学”,形成了非常明显的高等教育联盟,呈现出“强核”引领、“龙头”辐射、“联盟”发展的集聚发展态势。因此,东京慢慢形成了独特的“东京模式”——以“政产学研”为“龙头”的辐射模式,其强劲的辐射作用与东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强核”功能是密不可分的。不过,东京湾区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产业与教育等各领域都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政府把横滨、千叶、川崎、横须贺等划为东京的副中心城市,以发掘东京湾区新的增长极。
四、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路径选择
根据对高水平私立大学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的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考察,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依托国家战略,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借鉴先进经验,构建“政产学研创”循环链;发挥体量优势,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高校联盟,推进三地高校深入合作。
(一)依托国家战略,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进入“十四五”之后,湾区内民办高等教育的集聚发展必须紧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瞄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社会需求,把握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选择最能体现自身特色的细分市场,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从“大杂全旧”到“专精特新”的战略转变,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社区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然明确“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战略定位,湾区内的民办高校也必须把建设世界一流民办高校作为发展目标。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与竞争力都不强,除澳门科技大学外,还没有民办高校能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阐释了国家从重数量增长到重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向,是国家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产业群的重要举措(25)杨爱平:《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5-25页。。依托这样难得的战略机遇,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上中国政府多年来对特区发展的高度重视,湾区内的民办高校一定要紧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步伐,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通过集聚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二)借鉴先进经验,构建“政产学研创”循环链
从世界一流湾区的先进经验看,无论是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还是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基本上都是世界级的经济港湾、全球性的人才港湾、高水平大学集聚的知识港湾。它们凭借着经济、人才、知识、资本等要素集聚的强大支撑,成为世界级的金融湾区、生物湾区、科技湾区、产业湾区。世界一流湾区有一个共同点,即拥有一套完善的“政产学研创”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在高等教育聚集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做法已经逐渐成为创新活动的主流。政府作为政策创新主体,其主要作用是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政策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技术创新,把大学知识创新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目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知识创新,引领科学研究潮流和技术改革方向,因为知识创新不但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而且是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源头。政府、产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基于创新发展目标形成的循环链,在创新成果产出活动中始终围绕“创新”这一核心,促进知识创新、引导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实现战略协同(26)肖滢、罗林波、吴易城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研究——以近年197所院校的有效政策样本为例》,《中国高校科技》2021年第10期,第91-96页。,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果创新、高等教育集聚、创新要素集聚的保障链。因此,要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依托粤港澳三地教育与产业的资源优势,构建“政产学研创”循环链,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提供政策、技术、人才和知识方面的重要支撑。
(三)发挥体量优势,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就必须充分发挥湾区内近200所大学的体量优势,全面推进政策、技术、人才、知识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构建多方互利共赢的联动机制,建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办高校办出特色,从而提升大学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从政策创新的角度看,可以顺着以下三个思路推进,以全面推动优质的人才、教学、课程和图书等资源在湾区内共建共享。一是构建“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湾区内每所大学、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可以互聘互用,构建教师资源、人才资源自由流动的灵活用人机制。二是构建优质特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湾区内每所大学最有优势、最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学生可以跨校选课和学习,教师可以跨校任教。三是构建校际学分互认的弹性学制,湾区内所有学生实现“湾区大学一卡通”,每所大学均按课程学分收取学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大机遇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湾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体量优势,借鉴世界一流湾区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凭借港澳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地缘优势,实现“学校本位”向“湾区本位”的转变,将最优质的、最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当作社会的公共资源,不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产业的发展,而且服务社会、社区的发展。优质的人才资源是全社会可以共享的智力资源,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全社会可以共用的能力资源,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全社会可以共建的技术资源,优质的图书资源是全社会可以共阅的知识资源。把教育资源交给市场调控,让优质项目获得更多经费,让特色项目越来越有特色,让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通过品牌效应越做越大、越来越好,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
(四)建立高校联盟,推进三地高校深入合作
美国私立高校的办学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大学联盟,比如由8所世界一流大学组成的“常青藤联盟”,由60多所高水平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协会,由13所领先全美的公立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创新联盟,由14所以体育为中心的美国一流大学组成的大十联盟,还有大西洋海岸联盟、美国太平洋海岸联盟、大十二联盟等,诸如此类的大学联盟不下30个。但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大学联盟太少,虽然近几年已经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等,但数量依旧屈指可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中心等助力粤港澳三地合作办学的联盟或机构,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的集聚发展与深度合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其实,成立区域高校联盟、高等教育中心、产学研联盟不仅仅是促进粤港澳三地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而且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路径(27)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动力、原则及目标》,《高教探索》2021年第2期,第14-20页。。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基本是一些短期事项的合作,深度合作开展得还很不充分,很多民办高校还没有意识到深度合作的价值与意义,更没有具体的路径与策略。此外,对于打造民办高等教育品牌、提升湾区民办高等教育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感还不够,对于如何突破“量”的扩张、实现“质”的提升缺乏战略部署与长远规划。高校联盟或高等教育中心的建设,不但是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五、结 论
本文基于众多高校有序集聚、政产学研密切协作、特色发展协调共生等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特征分析,对高水平私立大学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的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进行综合考察。考察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办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湾区的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力不强、“政产学研创”循环链未形成、教育资源未实现共享、粤港澳三地民办高校合作交流开展不够。基于此,对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校的集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当然,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通过集聚发展增强办学实力,进而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甚至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需要国家、地方和民办高校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