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教育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研究

2022-10-13曾小军梁柳瑜

关键词:归属感学生党员关怀

曾小军 杨 鑫 李 君 梁柳瑜

(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党员,就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1)《习近平讲述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2018-07-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4929068844100515&wfr=spider&for=pc。总书记的指示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自身的政治身份,不断深化组织意识,增强组织归属感。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思潮下,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存在异质化的特征,进而陷入组织归属感薄弱的困境。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先进性群体,是共产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其组织归属感不仅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为此,如何有效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议题。

“归属”是一种心理机制,“组织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心理学范畴。马俊(2018)指出当前培育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从强化正刺激、减少负刺激两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路径(2)马俊:《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培育和增强路径——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77-80页。。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田艳等(2021)认为,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缺失与价值观多元化、角色集冲突和党支部关怀不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应从发挥党员主体性优势、优化党组织建设和增强支部成员良性互动等方面加以改善(3)田艳、贺鹏宇:《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强化路径研究》,《高校后勤研究》2021年第8期,第55-57页。;夏爽(2021)则聚焦医学生党员群体,运用扎根理论的深度访谈方法,从自身和环境两个维度分析影响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因素(4)夏爽:《医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年第10期,第195-197页。。本文将关怀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运用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中,分析在“党支部”这一特殊组织中如何利用好关怀教育的作用机制促进支部成员的身份认知、情感依恋、价值认同和行动担当,为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一、概念阐释与分析框架

概念阐释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准确认识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有利于明确研究的价值基础和根本方向。分析框架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脉络,建构相应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提高分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组织归属感的研究始于企业管理领域。组织归属感的概念最初是由Becker在单边投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员工之所以不愿离职,是因为能够感知到离职带来的损失和成本(5)Becker H S,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0, No.1, pp.32-42.。Mowday等(1979)从心理层面丰富了组织归属感的含义,认为个体由于认同组织的价值观,产生了自愿为组织工作的积极态度和心理倾向(6)Mowday R, Steers R, Porter L,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 Commit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79,No.14, pp.224-247.。Meyer等(1993)提出组织归属感包含情感归属、持续归属与规范归属三部分,认为个体归属感取决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多维关系(7)Meyer J P, Allen N J, Smith C A, Commitment Organizations Occupations: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3,No.4,pp.538-551.。基于对组织归属感内涵的理解,不难发现,组织归属感实际上是指个体对组织的依赖倾向和对组织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并且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将组织归属感的概念投射到高校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中,则会产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本文认为,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不同表征进行概括,它具体分别对应了身份意识、情感依恋、价值认同和行动担当。

身份意识是指党员应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只有清晰地认知自身的党员身份,才能作出与党员价值相符的行为,进而实现从身份认知到组织归属的升华。身份意识回应了“我是谁”的根本性问题,明确了“为了谁”的价值性问题,对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形成具有基础性、方向性和深远性的作用。情感依恋是指党员对所属政党有着从一而终的认可、坚定不移的信赖、执着不渝的追求等正向的情感联系。情感依恋能有效促进个体对自我群体身份的接纳和对所属群体的心理依靠,对个体的行为认知具有显著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在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和催化作用。价值认同是指党员对所属政党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奋斗目标等内容的思想认同。只有不断地铸牢对党的价值认同,才能自觉地将党的理想信念、组织原则内化为价值取向,才能自觉地把党的规章制度、奋斗纲领外化为价值规范。价值认同是支持和维系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深层次力量。行动担当是指党员将伟大的建党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行动中,全心全意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行动担当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党性修养和最深刻的实践力量。个体只有真正地认可和依托所属群体,才会表现出与群体共同价值相符的行动担当。行动担当是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显著体现和重要构成部分。以上四个维度虽有先后,但互为一体:身份意识是根,起萌发先决之用;情感依恋是叶,生催化增强之效;价值认同是茎,立维系支持之功;行动担当是果,显组织归属之觉。概言之,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应当从这四个维度着紧用力。

关怀理论由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提出。他认为,关怀是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共同构建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具有关系性、情境性、多向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8)Nel N, Starting at Home: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16.。诺丁斯将关怀理论运用至教育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怀教育理论。这种新的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价值,以“学会关心”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德育的基本方法和构成,将关怀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倡导对学习者进行榜样影响、对话了解、认可激励和实践锻炼(9)孙婷婷:《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14页。。本文在关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关怀榜样、关怀对话、关怀认可与关怀实践四个维度,以分析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生成路径(见图1)。

图1 关怀型党员教育形态下组织归属感的生成路径

关怀榜样是关怀教育的重要基础。关怀榜样是指组织内有示范者向学生党员表达和传递关怀。关怀榜样是一面先锋模范旗帜,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引导支部成员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发挥“关怀党员,凝聚党心”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营造相亲相爱的组织氛围。当学生党员感受到由关怀榜样带来的组织温暖时,凝聚力持续提高,集体氛围不断深化,组织观念得到巩固,身份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归属感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关怀对话是关怀教育的关键手段。关怀对话并非简单的语言交往,而是对话双方建立在尊重、理解和共情基础上的谈心谈话。组织应营造多方参与的温馨谈心情境,重视、认可和鼓励被关怀者的成长需求。对学生党员合理的想法给予充分尊重,对不合理的想法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家一般的温暖。经常性地开展关怀对话,有利于深化同志间的情谊,促进党员对党组织的情感依恋,进而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关怀认可是关怀教育的必要条件。本文强调的关怀认可主要是指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学生党员,党组织要充分地给予表彰与认可,鼓励他们在工作学习中继续举旗亮剑、发光发热;对于后进的学生党员,党组织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育人原则,及时进行批评和处理,激发他们向善向好的党性初心。科学的奖惩制度有利于促进和深化学生党员在党言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的价值认同,是铸牢价值认同的必然手段。关怀实践是关怀教育的最终目标。关怀实践主要指被关怀者学会并回应关怀。本文认为,学生党员的关怀实践不仅指对关怀行为的敏感性和反应力,更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担当。将自身感受到的关心和温暖,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这才是更有意义的实践选择。学生党员在践行服务使命的过程中,担当意识得到激励,组织归属感得到强化。

关怀教育理论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精神,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其独特视角亦为强化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运用该理论研究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旨在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组织归属感的状况和特点,分析其组织归属感薄弱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探索强化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策略。

二、受访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基本情况

本次访谈的对象是来自G大学J学院的20名学生党员。在性别结构上,女生10名,男生10名;在政治面貌上,正式党员13名,预备党员7名;在学历层次上,本科生党员12名,研究生党员8名;在职务担任上,支部委员9名,普通党员11名。将10名男生分别编码为M-1至M-10,10名女生分别编码为F-11至F-20。总体来看,选取的样本较为客观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访谈主要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名学生党员作为访谈对象,事先向受访者介绍研究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严格按照质性研究的标准进行。在开展正式访谈前,编制好访谈提纲进行预访谈,选取男女生党员各2名作为预访谈对象,在预访谈过程中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和调整,最终确定正式访谈提纲。最终的访谈提纲包含12个问题,主要内容有四块:一是关于学生对党组织价值认同的情况;二是关于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情况;三是关于学生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情况;四是关于学生党员行动担当的情况。在正式访谈过程中,20名受访者的配合度较高,访谈过程较为顺利。为了提高测量的操作性和准确性,依据知、情、意、行不同的表征形式,将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划分为价值认同、身份意识、情感依恋和行动担当四个维度,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价值认同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访谈对象对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均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认同感:对党的性质有清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F-13);对党的使命有准确的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前进方向”(F-17);对党的地位有正确的判断,“我国今天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引,是党让人民慢慢地富起来,过上了心目中期望的好日子”(F-15)。有访谈对象提到了入党之后自身的一些积极变化,“自从加入党组织以后,我更加关心国家事务,对党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入,会通过阅读党建书籍和浏览学习强国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F-16);重视与群众的联系,积极搭建起教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沟通,特别是同学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更要及时地向教师反映”(M-10);能自觉地注意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并有维护好党的形象的决心,“成为预备党员以后,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知道自己的形象和行为代表着党的形象和作风,要时刻践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且以党员的先进性影响身边的人”(M-7);将党员身份视为一种责任和担当,努力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发挥党员应有的榜样带头作用”(M-9);“作为一名党员,有事就要冲在前头,不能畏缩,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F-12)。

(二)身份意识方面存在差异

在访谈对象中,担任党内职务的党员与普通党员在身份意识方面存在差异。9名支部委员对自身的党员身份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强烈的自觉,“我会努力把自己的党员身份摆在第一位,它意味着一种责任和担当”(M-1);“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态度和意识,即使在平时的生活里也不能太松散”(M-6)。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团结群众,力所能及地为周围的同学做些事情”(F-14);“作为支委,我更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并带动支部的其他同志”(F-16)。而其余11名支部成员的访谈对象在身份意识方面相对薄弱。他们在支部组织生活中主动性不足,“我在支部组织生活中参与程度比较低,主动发言的情况比较少”(F-15);“除了必要的学习和活动,我几乎很少参与支部的组织生活,也很少对一些重要决策发表意见”(F-17)。他们怀着任务式学习的心态,未能将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与习惯,“我的学习强国积分落后挺多的,因为总是会忘记学习,还没有养成每日学习的习惯,特别是忙碌时就懒得去学习了”(F-11);“支部要求每天在学习强国上进行学习,我有时会落下,时间久了,还会有惰性”(M-4)。他们与其他党员的交流也少,“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组织活动,我很少与支部其他党员接触和交流”(F-13);“我很少与其他支部的党员交流,各支部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支部自己的成员参与”(M-2)。通过进一步了解,11名非支部委员的学生党员虽然能够按照党章党规的相关规定来要求自己,但与支部委员相比,他们先锋性的身份意识和自觉性的带头作用仍不明显。

(三)情感依恋方面存在差异

在访谈对象中,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在情感依恋方面存在差异。正式党员往往对支部有着更深厚的感情,他们依恋支部的温馨氛围,见证支部的发展壮大,在支部中留下了难忘的成长记忆。“支部从几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不断壮大,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和自豪”(M-2);“支部是一个有温度的集体,我们相处得很融洽,随时保持沟通,遇到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时也会彼此帮助”(M-5);“支部就像一个大家庭,成员间很好相处,彼此扶持和理解”(M-6);“我对支部很有归属感,因为成员间的联系很密切,沟通也很多,指导教师很关心我们的成长,与我们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F-18)。预备党员由于加入党组织的时间不长,对支部的依恋情感不算强烈,“其实我还没有真正地对支部形成依恋感,毕竟还是预备党员”(M-4);“我对支部的依恋感一般,比班级和社团的感情弱,还在适应中”(F-17)。预备党员新人心态突出,了解支部成员的主动性不足,导致组织关系疏远,“除了工作需要,基本不会主动联系其他党员;因为每个同志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并不太想打扰他们,所以关系上会有一些生疏”(M-3);“私底下很少联系其他党员,毕竟也不是特别熟,怕给别人带来麻烦,能自己解决的事都是自己解决”(F-13)。预备党员对支部的了解不够深入,关注仅限于支部委员层面,“对支部委员比较熟悉,因为他们会组织和开展一些学习任务,与其他党员接触较少,有党员活动时才聚在一起”(M-7);“与其他党员不怎么接触,主要还是与支部委员联系多,交流也比较多”(F-15)。

(四)行动担当方面存在差异

受访的20名学生党员中有8名研究生党员。他们普遍认为,研究生党员存在流动性强、接触机会少、归属感薄弱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支部党员流动性较强,模范作用不太明显,人数也多,全部认识和熟悉的话有点困难,我对支部的归属感一般”(F-11);“研究生有自身的发展规划,科研学习任务繁重,还面临着就业压力,在榜样担当方面存在不足”(F-12);“除了一些规定的政治学习外,支部成员的接触机会比较少。部分党员工作和学习压力较大,自身性格又内敛,主动性不足,榜样作用不够明显”(M-6)。“平时只有在组织生活会、党员大会或者党团活动中才会与其他党员见面,深入交流的机会很少,彼此间不熟悉、不了解”(F-19)。低年级党员由于组织归属稳定、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理想主义情怀饱满而更富有朝气和干劲,相比准毕业生党员,表现出更自觉的行动担当。“我每季度都会向支部上交思想汇报书面材料,如果支部工作太多,支部委员需要帮助,我也会去帮忙,平日里我还会主动地参加一些志愿服务”(M-4);“我每天都会在学习强国App上进行理论学习并定期完成青年学习的任务,除此之外,我还尽量每个月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M-3);“我热衷于帮助同学,在给别人带来便利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幸福感”(M-7);“我会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比如支教、旧衣物回收,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F-20);“只要是支部交给我的任务,我都会努力完成,而且保质保量,除此之外,我也会主动询问支部委员是否需要帮忙”(M-2)。在一定程度上,本科生党员比研究生党员具有更明显的行动担当。

三、受访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主要特征

本文在关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关怀榜样、关怀对话、关怀认可和关怀实践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高校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情感依恋、价值认同和行动担当,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发现,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呈现四个特征。

(一)关怀认可合理,价值认同坚定

关怀认可是指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党员,党组织要充分地给予认可与肯定,使他们在服务和奉献的行动担当中迸发出更大的干劲;对于表现落后的党员,党组织要及时地进行批评和处理,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后进党员的教育更能体现关怀认可,因为组织绝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同志。严管不能缺温度,厚爱亦要讲原则,约束与激励并重,有畏和有为共存,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催生党员坚定的价值认同。20名访谈对象普遍认同支部的奖惩制度。“支部的奖惩制度比较合理,严格对照党章党规的标准进行落实,或者把问题放到党员大会和支部委员会议上来讨论”(F-16);“对支部内一些好的典型,会在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大会上进行表扬,让支部成员学习,对于一些不妥的思想和行为,会进行批评和整改”(M-2);“支部的奖惩制度设置得比较好,尤其是‘缺席组织生活会需要完成书面的自我批评检讨,累积到一定次数就会进行通报批评’的规定,加强了成员对支部活动的重视”(F-18)。可见,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

(二)关怀实践突出,行动担当自觉

关怀实践是指党员将自身在组织内感受到的关心和温暖,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自建党之初便始终自觉地厚植群众基础,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生动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政治底色和使命担当。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有利于党员责任意识的增强、党性修养的深化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夯实自发自觉的行动担当使命。20名访谈对象普遍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关怀实践能力突出,通过志愿服务(M-4)、社会实践(M-3)或是力所能及地为身边的同学提供帮助(F-14)等形式,践行使命初心、彰显行动担当。例如,发挥专业所长,主动参与支教活动(F-20),上传下达,积极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M-10);专注学业,以强带弱,将整理好的复习笔记与同学分享(M-9);自觉树立起党员先锋模范意识,有高度的行动担当(M-1);能在服务和奉献中收获幸福感和满足感(M-7)。党员的关怀实践能力与行动担当意识紧密相关,增强并铸牢学生党员的服务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意义。

(三)关怀榜样缺位,身份意识不足

关怀榜样是指组织内有示范者向学生党员表达和传递关怀,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引导支部成员相亲相爱、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集体氛围。当支部成员感受到组织的热切关怀和同志间的深厚情谊时,组织凝聚力持续增强,身份意识不断深化,组织归属感自然水涨船高。关怀榜样是一面鲜明的示范旗帜,吸引着支部成员亲近它、追随它和成为它,对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有访谈对象坦言,支部成员的榜样作用并不明显,这与归属情感不强、学习就业压力过大、自身性格内敛、交往交流不足等因素相关。例如,党员的流动性较强、归属感较弱,模范作用不突出(F-11);学习任务繁重或面临着就业和升学压力,示范性引领不够(F-12);自身性格内敛以致交往受限,亦有可能导致主动性不足(M-6);接触次数少、交流不深入亦有可能导致党员间的疏远感,进而造成党员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F-19)。关怀榜样属于“榜样”中的一类,既然整体的榜样作用体现得不明显,那么作为部分的关怀榜样自然微乎其微。当关怀榜样存在缺位时,支部的情感建设就失去了示范者、引领者和调控者,平稳健康的组织关系便无可依托,率先垂范的身份意识更无从谈起。

(四)关怀对话较少,情感依恋不强

关怀对话主要是指支部内建立在尊重、理解和共情基础上的谈心谈话。谈心谈话制度作为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形式,是党内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关怀对话既要坚持党性原则,亦要倾注真情真心,把问题谈开,把思想谈透,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帮助党员理顺心气,解开心结,消除隔阂,增进团结。经常性地开展关怀对话,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情感联系,对组织归属感的生成有着积极意义。有访谈对象提到了组织内谈心谈话开展较少的问题,“支部的谈心谈话主要集中在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这一考察阶段,与正式党员开展谈心谈话的次数比较少”(M-2);“支部目前的谈话对象包括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虽然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落实谈话制度,但是开展次数较少”(M-1)。谈心谈话的质量也比较低,“谈心谈话有时就像走个形式,深度不够,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效果”(M-5);“谈心谈话的质量不高,涉及的问题较为表面,没有真正地触及深层次的想法”(F-19)。谈心谈话制度的政治和情感功能对强化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有着重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和落实。

四、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对策

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归属感直接影响到高校党员队伍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并最终可能影响到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因此,采取针对性策略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关怀教育理论并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就如何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关怀榜样,增强身份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加强党的建设,强调“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向先进典型学习,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10)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18页。。在支部中树立关怀榜样,旨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典型的力量鼓舞人,以向善的力量感染人,以标杆的力量引领人。鼓励支部成员见贤思齐,延续责任,树立正派的行事作风,建立清爽的党内同志关系,增强党员身份意识。高校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支部委员和支部成员之间都可以建立温馨的关怀关系。关怀者要把关怀当成一种习惯和本领,深入了解关怀对象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和专业特长。对关怀对象的思想波动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反应力,以身作则,加强沟通,多做暖心之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党员可以就专业学习、求职招聘、人生规划等方面为学生党员提供帮扶;党员学长学姐可以在人际交往、专业实习、考研考编等方面给党员学弟学妹提供帮助。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积极地在党员中树立关怀榜样,有意识地凝聚党心,温暖同志,以真心对真心,用真情换真情,使支部成员深刻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进而强化组织归属感。

(二)开展关怀对话,促进情感依恋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坦诚相见,交流思想,交换意见。”(1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日,第5版。谈心谈话是一种沟通交流机制,发挥着警世钟、预防针、强心剂的政治功能;谈心谈话亦是一种关心关爱机制,起到解心结、卸包袱、给动力的情感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积极地开展关怀对话,做到谈出深度、谈出力度和谈出温度。通过精心组织的谈心谈话,让学生党员如沐春风,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促进对党组织的情感依恋。对学生党员的关怀对话要体现“情”“严”的有机结合。情在推心置腹、敞开心扉:本着关怀和爱护学生党员的原则,营造愿意谈、真心谈、敞开谈的谈话氛围,让学生党员动真情、表真意、说真话,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严在忠言逆耳、苦口婆心:对于学生党员消极的思想苗头,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把握好学生党员的成长诉求和心理特点,鼓励揭短亮丑,提倡自我批评,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教育目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只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无论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关怀对话有利于拉近同志关系、深化情感依恋,是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有效形式。

(三)坚持关怀认可,铸牢价值认同

关于党员的教育管理,习总书记早有明确指示:“要严格干部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好的要表扬奖励,差的要批评,严重失职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页。高校学生党支部实施科学的奖惩制度,是铸牢学生党员价值认同的必然手段。支部应以表彰的方式,让吃苦吃亏的学生党员“吃香”,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奉献与服务中继续奋勇争先;用批评与处分的形式鞭策后进学生党员,激发他们向上向善的本性初心。在实际的考核中,可将学生党员德、能、勤、学等方面的表现与评优评先紧密结合,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忠厚人遇冷、规矩人寒心。努力确保勤勉本分、踏实做事的学生党员得到表彰和肯定,树立先进标杆,发挥引航作用;对未能履行党员义务的学生预备党员延长转正期、学生正式党员通报批评,对违反党章党规的学生党员作出严肃的纪律处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关怀认可,以科学的奖惩制度规范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通过奖勤罚懒、优上劣下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创先争优、主动担当的政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铸牢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增强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

(四)落实关怀实践,彰显行动担当

对于党员的服务使命和行动担当,习总书记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14)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人民日报》2022年2月1日,第1版。党员践行服务使命是人民立场的生动反映,是党性修养的具体表现,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最佳选择。只有真正地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高校学生党员主要处在“校园”这一特殊场域中,服务对象就是师生群体。为提高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与学习毅力,高校学生党员应在专业学习上当标兵,增长知识,提升素养,以学习促进能力提升;竭尽全力地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带动他们共同进步。高校学生党员要发挥好教师与同学之间联系纽带的作用,及时向教师反映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意见;在工作担当中起表率,敢于与不良行为做斗争;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志愿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党员还要坚持问题导向,杜绝表面文章,努力建设先进班级与文明宿舍,成为服务师生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切切实实地做好群众工作。高校学生党员要落实关怀实践,彰显行动担当,以锤炼党性修养、筑牢党性根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组织归属感。

五、结 语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培育和铸牢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是题中要义、理之应然。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客观结合当前的教育新形势,准确把握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铸魂育人工程。本研究以J学院20名学生党员为访谈对象,将“组织归属感”的测量划分为身份意识、情感依恋、价值认同和行动担当四个维度。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学生党员的表现各有差异,但总体情况良好,说明受访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处于较好的水平。由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仅限于某一学院,且质性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推广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关怀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德育思想,其本身闪烁的人本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培育和强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践中,关怀教育理论对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提升的理论指导作用是有其限度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除了运用关怀教育理论的作用机制之外,还需要依托各类党建平台和其他育人机制,多位一体,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铸牢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猜你喜欢

归属感学生党员关怀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学生党员在文化惠民主题活动中的专业优势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