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组织设计与实施特色

2022-12-24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赛事

刘 冰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国家新闻出版署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100052

赛事活动对编辑人才弘扬职业和工匠精神、提升能力和水平、展现风貌和素质、激发创新和学习热情、培养学术和文化自信、优化培养模式有重要的作用。赵平[1]、刘荣[2]分析了编校大赛和网络编辑赛事的规格和规模,认为赛事能够提升编辑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加强报刊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报刊业发展。韩生华等[3]分析了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的赛制、参赛作品以及学生表现,提出赛事对编辑出版人才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赛事的顶层设计和运营管理决定着赛事的质量和水平。段亚峰等[4]从宗旨理念、运营发展、鼓励机制等维度分析了“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在全国纺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宋美娥等[5]分析了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环境对推动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

赛后分析对赛事的创新和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赵青[6]认为编辑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主要有单一型(考查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编辑出版知识)和复合型(考查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与个人素质)。周静等[7]通过检索2017—2019年3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一、二等奖获奖编辑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编辑学论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发现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关注的热点选题包括出版传播变革、媒体融合发展、期刊质量、期刊评价、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这些青年编辑关注的方向可以进一步帮助编辑赛事提升内容设计质量。梁赛平等[8]、许海燕[9]提出,编辑大赛可以进一步督促编辑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期刊编辑部或杂志社的期刊管理水平。

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于2017—2019年连续举办了3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青编赛”)。2020年,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承办了第四届青编赛。2022年,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承办了第五届青编赛。青编赛是一项高层次的面向青年编辑的业务赛事,5届青编赛展示了我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风采,在全国科技期刊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引起了较大反响。参加青编赛是青年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有利于磨炼和提升青年编辑的业务能力,促进青年编辑的职业成长[6]。青编赛较为全面地检验了青年编辑的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以及编辑人才发展的现状和水准。本文结合5届青编赛的情况,对青编赛的组织设计与实施特色进行全面的分析。

1 青编赛赛事设计

1.1 青编赛参赛对象和条件

青编赛面向全国范围内,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科学技术期刊单位的年龄≤40岁(后放宽到≤45岁)的在职在岗编辑。参赛选手须从事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3年(含)以上,且需取得工作单位或期刊主办单位同意方可参赛。

1.2 青编赛考察的业务内容

青编赛既考察专业深度、人文广度,又考量编辑的自身素质。青编赛内容涉及编辑专业内容、人文信息素养、时政、编辑类英文内容,通过笔试、主题演讲和答辩、情景再现,以及“导师制”赛制设计,对青年编辑的编辑理论知识、基础业务技能、综合素质、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格局视野、应急反应等进行全面检视,通过赛题设计引导青年编辑深入思考编辑工作本质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

1.3 赛程设计

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采取逐层晋级方式进行选拔。(1)编辑个人可线上报名参赛。初赛第一轮采用线上答题方式进行,题目为客观题,内容以《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等文件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增加法规常识、时事资讯、语文基础知识、编辑基础知识、媒体融合知识、英文翻译及编辑学专业词汇等。初赛第二轮通过个人简历和微视频考察第一轮入围选手的综合素质,并确定复赛晋级名单。(2)复赛一般以赛区为单位进行,采用“主题演讲+问答”方式,主题演讲与问答各占50%权重,主要考查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维拓展能力。复赛时,对能展示与编校业务相关的才艺的选手酌情加分。每个赛区选拔2名选手进入决赛。(3)决赛采用视频展示、主题答辩、现场抢答、完成预设任务等形式,考察青年编辑的综合素质、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格局视野。邀请专家进行评审点评,确定奖项归属。在举办逐层晋级赛的同时,依托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开设直通赛环节。参会者有资格通过提交个人简历和风采展示的视频参加直通赛,直通赛现场通过“主题答辩+问答”的形式推选出3名选手进入全国决赛。

第四届青编赛在举办各地区复赛的同时,依托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学术年会开设邀请赛,邀请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的机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分别推荐1~2名选手参加邀请赛,推荐选手必须是当年该机构选拔或内部业务考核的优秀者。邀请赛采取“主题演讲+问答”的形式,获得前4~6名的优胜选手可以被推荐参加决赛。邀请赛形式与复赛相同。前3届青编赛直通赛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或者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上举行,第四届青编赛邀请赛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单独在北京举行。历届青编赛决赛均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间举办。第五届青编赛的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开幕式环节进行。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郑永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杨华勇为“杰出青年编辑”称号获得者颁奖。4位院士为获奖编辑颁奖,这对青年编辑而言是一种高度肯定以及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青编赛通过5届的积累,构建了专题题库以及评委专家库,初赛题目从专业题库中抽选。青编赛设置评审工作委员会,并根据到场专家情况、回避原则等确定复赛和决赛的现场评审专家。

2 青编赛赛事特色

2.1 三级赛事,提升参与度和区域凝聚力

青编赛为三级赛事设计。通过初赛,动员科技期刊编辑广泛参与,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青编赛的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初赛以在线答题形式保证了编辑参与的便捷性和公平性。复赛阶段,全国分成6个赛区进行比赛,专家现场评分。区域内比赛增加了区域内科技期刊编辑的交流。决赛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间举办,不仅提升了行业编辑以及学术专家的关注度,为期刊宣传助力,也提升了赛事影响力。

2.2 赛题考察个人综合素质

初赛以限时在线答题的形式开展,内容涉及编校知识、时政人文、专业英语等方面。复赛以演讲形式开展,主要考察编辑的演讲能力以及对所在期刊及期刊所在行业的整体认知和把握。

决赛分为期刊及个人视频风采展示、3分钟演讲以及现场抽题问答(或正反方辩论)3个环节。(1)期刊及个人视频主要展示编辑个人的成长足迹,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期刊的办刊理念,诠释期刊在传播科研成果、服务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使命。(2)3分钟演讲以“我是一个怎样的编辑”为主题展开,主要体现编辑对工作的理解、认知和感悟。总体来看,工龄相对较长的编辑注重工作的“思”与“行”,入行时间较短的编辑则更注重发现编辑工作的乐趣,寻找编辑的行业归属感。选手的演讲风格迥异:有的编辑娓娓道来、谈编辑工作的点点滴滴,有的编辑情绪激昂地抒发编者情怀,还有的编辑充满疑惑,希望寻求前辈的指引。(3)现场抽题问答环节的话题设置具有时代感,贴近青年编辑的工作实际,编辑从“SCI,想说爱你不容易”“微信公众号,可以这么玩儿”等热点话题中随机抽取题目作答。此外,为了增加决赛的观赏性,在每位选手完成比赛后,还设置专门的导师点评环节,增加现场活动的层次丰富性。

2.3 决赛题目设置学术性、活泼性、冲突性、观赏性并重

决赛是终极对决,决赛题目既考虑弘扬编辑职业精神,又关注现实问题;题目设置有一些冲突场景,需要编辑有工作经验积累、现场发挥才智。(1)历届决赛演讲题目有“我是这样一个编辑” “我为期刊添光彩”“飞扬青春·我的编辑梦” “一流期刊,逐梦有我”,题目设置均考虑了一流期刊建设语境下编辑应发挥的作用。(2)在组队完成的情境式任务中,一个小组安排三个角色(包含作者、编辑、专家、审稿人、领导等),题目有“作者对审稿意见不满意……”“我和编辑部主任去约稿……”“领导来电话,有篇人情稿要发表……”,充分考虑了现实中存在的工作难点,以激发编辑的思考,考察编辑的现场应对能力。(3)在第五届青编赛中设计组织了辩论环节,辩题为 “学术期刊应为读者服务(学术期刊应为作者服务)”“学术期刊为影响因子而生(学术期刊为影响力而生)”“学术期刊应重视经营(学术期刊无需重视经营)”“开放存取会取代传统订阅模式(开放存取不会取代传统订阅模式)”“编辑应具有学术独立性(编辑不需要具有学术独立性)”“中国需要搭建自主的期刊一体化生产与发布平台(中国无需搭建自主的期刊一体化生产与发布平台)”,辩题涉及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意在让参赛编辑对期刊未来的运营模式、发展路径有深入思考。

2.4 志愿精神,团结互助

持续性、品牌性赛事通常都由常设机构持续运营。青编赛无常设运营机构和专职人员,各单位通过申报、答辩获得承办青编赛的机会。历届青编赛时间紧、任务重,青编赛工作主要靠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人员在业余时间以志愿者形式协作完成。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凝聚优秀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开展有青年特色的科技期刊学术活动,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提供交流、提升的平台,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现有青年委员90余名,是由全国各个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优秀青年编辑组成的学术组织。青编赛期间,青年委员们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青编赛成立了以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主要成员,由历届青编赛获奖选手、热心青编赛工作的青年委员组成的工作委员会。目前,青编赛已举办了5届,初步有了赛事计划及体系设计,建立了项目经理式的核心领导和决策机制,对赛事能统筹规划、制定时间表、详细分工、督促实施。此外,青编赛组建了服务各项任务的专项工作组,如宣传组、财务组、赛事组、专家组、选手组等,使工作有计划性和效率。多数获奖选手在后续赛事中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新一代青年编辑良好风貌的展现,值得发扬和宣扬。每届青编赛招募所在城市的期刊编辑部承担相关会务工作,以提升工作效率。

2.5 平台助力传播,增强赛事内容显示度

青编赛比赛过程中,有两类平台助力和加强了赛事及比赛过程的传播。第一类是线下平台,主要是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会议,以及中国科协主管的各类科技期刊。它们通过广泛宣传,保证了青编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度。第二类平台是线上平台,如搭建的初赛在线答题平台、中国知网在线直播平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及其青年工作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学会服务365”公众号。线上平台可及时快速转发信息,提高了青编赛在期刊界的认知度。

3 青编赛的成效及问题

3.1 成绩和效果

青编赛通过赛事择优评奖,引导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规划和业务拓展。编辑技能大赛举办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优秀青年编辑发挥自身特长,办有底气的期刊、做有骨气的期刊人、做有志气的期刊编辑[10-11],以期刊工作为载体,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青编赛全力营造良好的编辑人才舆论环境,营造识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加大对优秀编辑人才的宣传力度;鼓励、宣传、表扬有代表性的优秀青年编辑,号召其他编辑向先进学习,形成爱岗敬业、勇创优秀期刊的行业共识和价值取向。一大批优秀编辑人才在青编赛中脱颖而出,青编赛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期刊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3.2 项目管理和资源积累

2017—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成功主办3届青编赛。2020年第四届青编赛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承办。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仍很好地完成了第四届青编赛的工作。承办单位运转有序,不断改进赛事设计、提升运营效率。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理事成员按照统一要求征集、整理、制定了包含300道单选题的题库,每年对其进行增补和维护;2020年,题库已包含1000道题目。按照复赛和决赛的评委专家资格要求,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专门邀请我国科技期刊领域德高望重的编辑前辈、知名出版单位负责人、学会理事等担任评委,组成专家库,使得青编赛在国内科技期刊出版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

3.3 存在的问题

从赛事调研和组织者反馈来看,青编赛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形式创新性不足。限于赛事经费、赛时(特别是决赛时间)、编辑职业的特点,前4届青编赛在形式上未能有突破和创新。(2)赛事影响力不够,未能广泛动员各类科技期刊编辑参与。(3)青编赛未能在人才评价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4 改进青编赛的实践与建议

4.1 针对不同类型编辑设置比赛内容

基于前4届的工作基础,第五届青编赛工作委员会积极筹划,进一步细分参赛人员,鼓励更多领域同行参与。第五届青编赛增设技术编辑、数字编辑、运营编辑比赛,引导融媒体时代期刊编辑的发展,并依据不同的编辑类别设置赛题,赛题分为4类。(1)学术编辑类:主要考察学术编辑的综合素质,关注编辑对国内外学术活动前沿动态的了解情况,对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难点的捕捉及专题策划能力,组稿约稿能力,获取学术机构和专家最新研究动向的能力,以及对稿件科学性、创新性的判断能力等。(2)技术(排版及校对)编辑类:主要考察出版生产环节,编辑的校对、排版、版式设计、制图改图等方面的能力。(3)数字(新媒体及美术)编辑类:主要考察基本写作能力、对期刊内容的改编能力、选题策划能力、用户感知能力、审美观和语言观、各平台的综合运营能力、持续学习能力。(4)运营(市场、营销、出版、法务、品牌维护、公共关系)编辑类:主要考察组织学术活动和开展学术宣传的能力,对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广告法、著作权法等)、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创新运营能力。对编辑类别进行精准分类后,使得参赛编辑在不同组别更具有可比性,可以进一步广泛动员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参与赛事[10]。不同类型编辑通过纵向比赛、横向借鉴交流,可互相促进。

4.2 增加主题辩论,增强观赏性和学术性

第五届青编赛参考国内比较成功的行业技能比赛进行了创新,增加现场抢答积分赛、辩论等环节,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8000余人在线观看了第五届青编赛的网络直播。

主题辩论环节,选手通过抽签组成小组,再抽签确定主题辩论所在分组、组内身份以及本组辩题。选手按抽签顺序上台辩论。辩论环节包括正方立论、反方立论、自由辩论、反方结辩、正方结辩。辩论环节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深受关注。辩论中,选手们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编辑思维敏捷、素质过硬、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以及乘风破浪、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

撰写编辑学论文也是科技期刊编辑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水平的途径之一[7]。今后考虑依据编辑学研究方向设计决赛赛题。拟制定4~5个编辑学类研究课题,由选手抽选课题进行分组,组员合作拟定研究思路及方案,并在决赛环节介绍方案。此活动既考察编辑的创新思维、研究能力,又能够提升编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联合开展研究的能力。

4.3 扩大参赛人员范围

(1)青编赛规定,只有国内科技期刊在岗在编的编辑才能参赛。可适度邀请国际期刊编辑同行参赛,以他们的经历和视角为青编赛注入新的国际元素和多元文化活力。

(2)很多期刊的青年编委在编委会中承担着审稿等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可以在比赛中适当增加“编委助力”的模块。这样,可以让为期刊服务的科学家了解青编赛,了解编辑工作的苦辣酸甜,让编委更能融入期刊工作。青年编委承担的审稿工作广义上也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通过赛事扩容,可提升编辑团队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宣传期刊。

4.4 联合多家学会,提升赛事影响力,加强宣传推广

在科技期刊编辑和传播领域,需要进一步提升青编赛的影响力。第五届青编赛丰富了内容、优化了赛制,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承办。更广泛地联合期刊界、编辑界的学会力量组织赛事,可进一步深化比赛内涵、创新比赛机制、丰富比赛形式,以提升比赛影响力,使青编赛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界的品牌性活动。

4.5 号召出版单位重视动员和组织工作,助力编辑素质评价体系建设

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偶像,科技期刊编辑中也可以诞生“网红”。比赛只是形式,择优才是目的。青编赛对获奖编辑进行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青编赛主办方也专门向获奖编辑所在单位发出贺信;此举将对青年编辑产生进一步的激励作用[10-11]。未来,面向编辑的培训项目、研究项目会对青编赛获奖编辑给予一定支持。青编赛奖项含金量的进一步提升会鼓舞更多的青年编辑参与青编赛,从而助力编辑素质评价体系建设[12]。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5届青编赛的设计和运行工作。青编赛为青年编辑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可促进青年编辑成长,展现编辑的精神风貌和个人风采[13],为期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探索了有效途径。在5届赛事基础上,青编赛将进一步优化比赛形式与内容,努力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将青编赛办成我国科技期刊界的一项品牌性、引领性活动,形成编辑引领力,引导青年编辑加强知识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引导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规划和业务拓展。

青编赛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需要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地推进赛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张铁明认为,国内科技期刊编辑围绕个人、行业乃至国家科技期刊的定位与发展,应有多层次的职业理想。爱思唯尔中国区出版战略发展和合作总经理艾星涛提到,爱思唯尔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培养项目体系,涵盖专业技能提升、人际交往圈扩大、新职业机会探索、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管理人员技能培训等方面,以促进办刊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产出世界一流的优质内容[14]。可见,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编辑需要综合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除了举办赛事之外,各方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打造素质过硬的办刊人才队伍。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及其青年工作委员会任胜利、栗延文、任延刚、李宏伟、蔡斐、魏星、张彤、李明敏、张莹、唐栋、崔轶、朱瑶等专家和编辑,以及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刘荣处长、刘东霞处长、郭晓刚老师在青编赛设计和执行工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唐栋编辑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赛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本月赛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论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