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视域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与实践
2022-12-24周京周树银苏越杨国星
周京,周树银,苏越,杨国星
(1.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2.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300350)
0 引 言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立足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突破期,专业(群)作为学校的聚合单位,其建设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适配度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等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现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群为例,剖析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本质内涵和瓶颈,结合阶段性成果给出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可参考性建设路径。
1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本质内涵与瓶颈
1.1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本质内涵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化[1]效应愈发明显,表现在一定区域内相关行业的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机构集聚发展。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专业链,而产业集群需要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1,2]。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产业结构的新形态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形态上作出积极回应。专业群的组群与建设的本质不应是高职院校对教育政策的简单回应或是基于单纯利益的潮流驱动,而是对产业发展与变化的一种自觉策应和主动适应[3]。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群根据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职业岗位群对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的客观需求,从专业群与产业适配的角度,以职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4],基于专业基础相通、技术或服务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等原则,组建了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核心,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验技术专业为集合的模具专业群。专业群中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各专业均属装备制造产业,涉及先进制造产业链的设计、制造与检测等多个关键环节。
1.2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瓶颈
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制约高水平专业群对接产业协同高效发展的瓶颈逐渐凸显,目前具体到行业企业、院校以及地方政府实施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体制机制束缚[5],与产业对接的适配性较差。受到体制机制的束缚,行企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在发展战略、目标、行动方面匹配性和互补性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和育人载体,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难以及时调整并适应产业的发展,限制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2)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创新性与实效性不足。以单一专业为路径的人才培养与教学设计的传统思维影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使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与就业目标、岗位核心技能、职业纵向发展等出现了偏离,不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6]。同时多元化的人才培训需求也对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多样性、基础差异性,需要专业群处理好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适配性教育和多元化产业人才递进成长需求。
(3)工学交替人才育人基地缺乏。院校经费投入机制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实用性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性,与行业变化的节奏存在一定的差异和滞后性,高职院校自建实训基地强调教学属性,实训课程偏向于单一化。而企业实训基地强调生产属性,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职工培训又是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支出。高职院校需要贴近生产性的实训基地,而企业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完成一部分技术技能的前置培训,受资源配置的指向性、资源效益的集约性和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影响,能实现工学交替一体化的校企共建基地比较少。
(4)缺乏对接产业需求的各类师资。高职院校受人才引进机制的影响,引进的教师大多数角色转换基本是从“校园”走向“校园”,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丰富,但企业实践经验较少,存在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同时“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和扶植力度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专兼结合,企业兼职教师虽然技术技能方面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经验欠缺,同时由于工作生产性任务较多,难以实现上课时间与学校同步,造成授课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差。
2 模具专业群的建设路径
2.1 “三阶段”探索类型教育体制机制瓶颈突破问题
(1)以三级贯通[7](即学校和企业打破领域界限、地域界限,协调一致,在校企合作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三级贯通式”体制机制保障下,共同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与实践)办学体制为基础,构建了专家治理专业的新体制,实现专业群的科学治理,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校企合作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权力、责任和分工实现了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企业负责人作为董事会成员,专业群负责人和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作为执行委员会成员,教研室主任和企业专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从顶层设计中层监督底层执行形成闭环,校企合作组成“同一主体”担负起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改革路径。
(2)以京津冀现代模具职教集团(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为平台,形成并完善了产业、企业、专业的密切联系和互动机制,强化了相互融合,实现了优质资源在集团成员中连锁共享,拓展了集团功能。以专业共治提升了人才培养治理水平,为实现职教集团的实体化办学功能、提高扩散效应做出了示范性答卷。
(3)以模具产业学院为载体,创新了行企校一体化办学体制,并获批轻工行业唯一的“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精密模具技术研发高地,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共同体,形成了新发展阶段精密模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的生态均衡系统,实现了产教和校企的常态化对话机制与合作机制,增强了专业群在融入产业、汇入经济中的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相对应。
“三阶段”(产教深度融合、职教集团形成区域连锁、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3个阶段)体制机制的实践探索实现了校企双方边界模糊、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合作更加紧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2.2 以“4个对应”实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专业群核心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于1964年开始中专学历教育,2001年高职学习教育,2012年申报了模具专业职教本科并当年招生,形成了中专、高职、本科纵向贯通体系,实现了专业(群)递进式建设于类型教育的对应与探索;紧跟行业、企业、职业和岗位,从单一岗位的孤立式发展转向产业化集群式共生共联的新要求,将一流数字化生产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引入“1+X”证书,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并以职业技能大赛和专业(群)鲁班工坊建设输出标准促进课程标准的持续性改革与创新,做到岗课赛证相互衔接和融合,实现教学标准与数字化生产标准、育人方式与岗课赛证融通相对应;根据职教集团行业企业需要,开展百万扩招继续教育,为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培养,实现继续教育与职业导向相对应,基于“4个对应(专业(群)建设与类型教育、教学标准与数字化生产标准、育人方式与岗课赛证融、继续教育与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现了专业(群)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动态化调整和主动性适应。
2.3 “虚实一体”化先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群)发挥主导作用,以提供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为突破口,以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为驱动,通过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地方财政专项、学校自筹、行业企业捐赠、准捐赠等多种形式,实现多元资本进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技术服务与培训的“双适应”,“培养”和“服务”在不断循环中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同向并行。一方面,高端技术服务与培训加快了企业技术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提高了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更新换代,进一步满足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性补充又加速了企业转型,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精密模具高水平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的相互适应和交替作用使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了强适应、强支撑和高匹配。
2.4 实现师资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专业(群)严格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组建以国家技能大师为领衔、天津市教师教育创新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按照“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与建设等相关要求,强化师风师德建设,以天津市科技特派员、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让专任教师走出去,着力培养一批能上讲台为学生传技授艺,下工厂为企业解难排忧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群)发展的骨干教师。同时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以产业导师的形式引进来,依托产业导师的行业优势资源和实践经验,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时对接与修正。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互认互聘互用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专业(群)的师资力量,满足了产业发展需求。
3 结束语
模具专业群建设和实践是校企基础合作演进到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协同共生、实现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可参考性案例,但是模具专业群的建设与实践在解决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提高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适配性上仍旧具有一定差距和启示。
(1)“产教融合”首次出现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到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多以国家指导性政策文件为主,地方性保障和实施性行政文件较少。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基本为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依据地方产业定位和发展制定的校企合作保障和实施性文件,能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业的实体化运行(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升级提供有利保障,建立起产教融合的外部支点,既能加快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合作,又能激发产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各职业院校在办学、育人与治理层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提供支持。
(2)“十三五”期间,我国建设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的体量和成就使其学科建设不缺选择而缺方向,同时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职业院校学科发展规划与产业战略规划实现互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