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议行悟见真章 法治思维伴我行
——以“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课为例
2022-12-24河北王乐
河北 王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青少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课程,在大中小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中开设法治知识课程,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对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以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为例,探究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法治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自觉融入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中,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一、以知为先,筑牢法治根基
知是行之始,教师要先带着学生学习法治理论知识,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学,在法治道路的历史中学,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实践中学,从而培养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忠实认同者、坚决遵守者和优秀贯彻者。
知从何处来?从法治理论中学,带领学生探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内涵,明确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重要原则和要求,了解法律制定执行流程,理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意义;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学,带领学生学习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其关键,公正司法是其重点,全民守法是其基础,懂得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法治道路的历史中学,厚重的法史,就是一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949 年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54 年颁布第一部宪法、1982 年颁布现行宪法、1999 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12 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20 年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教材内容与文献研究活动相结合,从搜集历史上的法治名言、法律文献、某一部具体法律如民法典的产生和完善中探知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实践中学,可以走出学校课堂,走进社会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与所见所闻相结合,从而提高面向复杂社会情境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学习“科学立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市人大常委会、参与观看立法听证会;在学习“严格执法”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警营领略别样“警彩”,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跟随交通执法队体验零距离执法,可以随同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做 “小执法队员”观察如何处置占道商贩、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处理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在学习“公正司法”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访当地行政争议化解中心、仲裁委员会办案中心、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法庭参观学习或进行模拟法庭,了解法院审判法庭的组成及审判执行流程,以案释法,零距离感受法律权威。在学习“全民守法”时,可以邀请交警、调解员、检察官、法官或其他行政和司法执法人员参与,让学生自己拍摄“违法”视频,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实例进行普法宣传,拉近法治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时刻守法、事事守法的法治意识。通过学习知识,让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筑牢法治根基,让法治思维成为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利器。
二、以论为引,明辨维护法治
高中学生经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也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但对于法律的认同感仍然处于感性阶段,教师要利用议题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增强学生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层次认同。思想政治学科统编版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议题式教学成为新教材的主要开展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结合时政材料,围绕每一框设置的总议题和子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随着议题的进行让学生能够自己感知教材的知识点和教材所要传达的思想,从而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教材的教学设计要能够反映思想政治课“活动型”的性质,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相比,高中思想政治课相对来说是“静态”的,而社会生活是鲜活的,是“动态”的,应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科学立法的内涵”时,教师设置总议题:“一部良法。”将“粉丝倒奶事件”引入课堂:倾倒牛奶“打投”,是粉丝为了让自己的“爱豆”出道进行的一种集资活动。这种集资行为在“饭圈”是普遍现象,是粉丝主动结成团体,为喜欢的偶像筹集款来支持的行为。为什么此举引发了公众强烈谴责?学生思考后得出:该行为是一种不理智的追星行为,造成了严重的食物浪费,是一种违法行为。议题一:“溯源之旅——《反食品浪费法》公布”。假如你是《反食品浪费法》发布的新闻发言人,请就记者提问,做出回答和解释。设问:为什么要制定《反食品浪费法》,有什么重大意义?《反食品浪费法》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有哪些突出亮点?学生思考后回答得出结论:科学立法的内涵,即《反食品浪费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尊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了法律的质量。议题二:“落地之策——《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继续设问:《反食品浪费法》有何“落地困难”?由谁解决“落地难”?通过对议题的一步步探讨和解决,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对如何科学立法了解后辨析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要对浪费进行精准定性,明确量化节约标准,用理性的方式合法有序参与立法,努力为完善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严格执法的要求”时,教师可设置总议题:严格执行交规,全力稳定道路安全。设问:同学们有过逆行、闯红灯、横穿机动车道、骑电动车未佩戴头盔的行为吗?议题一:跟随执法踪迹,感悟严格执法。对骑电动车不带头盔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应坚持什么原则?对于首单免罚交通处罚形式有何看法?学生思考后得出:首单免罚体现了融法、理、情于执法过程中,以法律为依据、以法理说服人、以共情感化人,获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争取取得最大化的执法效果。教师继续设问:交警借助无人机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执法情况作出评价。据此谈谈,政府应该如何严格执法?进入议题二:回顾执法行为,探寻严格执法的路径。学生讨论后得出推进严格执法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方式,明确严格执法是对立法成果的最大尊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普及法律方式。
在教学“公正司法的内涵”时,开展思辨问题:舆论是否可以影响司法公正?以药家鑫案法庭发放问卷调查,旁听者变身“陪审团”,向旁听群众发放调查问卷一事备受争议为例,使学生能够在求异的基础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入分析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以及坚持司法公正的原则,同时也了解舆论影响司法公正的方式和后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尊重事实和法律,舆论与司法才会互不干扰。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要忘记“舆论监督”与“舆论审判”仅一线之隔,切勿越界。同时可以搜集典型司法案例或年度典型案件,如2021 年度十大典型案例之一沈某某与杨某某等身体权纠纷案,让学生站在当事人或司法机关的角度分析案例,了解未成年人在校玩闹发生碰撞引发医学检查费用负担争议的处理思路,释法说理详尽,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司法流程和原则。
在教学“全民守法的内涵”时,教师可设置总议题: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高中生属于未成年人,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2021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相继修订出台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更值得学生学习和关注。由此设置议题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国家在行动、全民在行动,你知道多少?通过了解国家、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行动,引导学生培养规则意识,辨别对错,明确行为规范,树立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为了保护他们的成长,国家、社会、家庭所做的努力,正确对待法律关爱,依法行使自身权利,履行义务。
论从辩中来,论是联结“知”与“践”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深入挖掘具有思辨性的议题材料和时事政治,引导学生掌握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认同感,让法治思维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
三、以行为重,践行法治精神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强自身体验,逐步加深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有效践行法治理念。
教学“推进科学立法”时,要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将法治精神融入学校班级管理,学校或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形成应当有学生的参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很多具体的学校班级活动中融入法治理念。比如,让学生参与决定如何选班长、如何评先进、决策郊游地点、主题班会活动等,在具体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和科学立法的原则,学会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推进公正司法”时,可以开展活动一:走进人民法院,感受司法威严,让学生谈一谈进入法院看到的标志物——法徽的感受,讲解法徽的寓意:麦穗与齿轮象征着以工人与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华表象征着中华民族,天平寓意公平正义。法徽体现了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深刻喻义,进而加深学生对公正司法的理解。活动二:体验法官身份,感悟使命担当。带领学生进入区法院,第一站走进受理大厅,了解案件受理全过程;第二站走进审判厅,听审判人员详细讲解审判工作的各种环节,通过直击现场模拟开庭了解主审、辨护人、公诉人等各方的职责。使学生真正感受任何的审判都是以法律为准绳的。观看我市法院一天的工作视频,零距离感受法官工作,通过真实的情境全面了解推进公正司法的措施,增强学生对公正司法的认同。
在教学“推进严格执法”时,围绕疫情防控期间常见易发的违法案件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邀请执法队员向学生介绍典型案例,如2020 年1 月24 日,为了引起关注,张某在微信群内发布“有个武汉回来的,刚回来就发烧,整个楼都封了,今天抓走了好几个”等不实信息。进而追问学生“这种行为属不属于违法行为,处罚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并通过动画短片“言论自由,但不可违法”向学生们讲述了言论自由的界限,以及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还可以设置互动知识抢答等多种环节,增强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法治底线不可触碰的意识。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街道联勤网格化中心及行政执法监督曝光台,通过对监控探头的演示,现场执法的模拟使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当今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加深了对城管执法职责的理解,明确严格执法的要求和原则。
在教学“推进全民守法”时,教师展示“弘扬学校正能量,坚决杜绝校园欺凌”宣传画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杜绝校园欺凌,不仅是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我们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学们义不容辞,传播校园正能量,杜绝校园欺凌,你该做些什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活动、邀请心理团辅及专家讲座、法制人员讲校园欺凌案例,开展杜绝校园欺凌的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思考得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增强维权意识,了解更多求助渠道,寻求帮助;保护自己团结同学,弘扬互帮互助的精神,丰富道德底蕴,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共同遵守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在活动中实现学思行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通过真实的情境,透过现实表象探寻法治本质。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注入新鲜活力。
四、以悟为育,在“有守”中实现“有为”
悟是对知、论、行之后植入内心的领悟,是从感性认知、理性分析到实践探究和情感的升华,教师通过真实的事例和体验沉浸式法治实践活动,知情意行交融,激发学生将在事例体验中获得的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法治思维外化于解决实际社会事务中。
在教学“公正司法的重要性”时,讲述湖南女子杀害同乡女法官事件,由于坚决拒绝人情干扰,被怀恨在心的疑犯向慧杀害。可敬的女法官周春梅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即便是我死了,你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法官具有了法治信仰之初心,司法为民之情怀,必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让学生感悟司法工作人员不惜用生命捍卫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防线,向推进公正司法的工作人员致敬,并珍惜每一个追寻公平正义的日子。
在学习“严格执法意义”时,展示我市区综合执法大队在疫情期间的执法工作。为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与时间赛跑,全力以赴,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作为使命,紧急动员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逐户传达防疫政策、公共场所疫情防控专项督导检查、严厉打击涉嫌哄抬物价、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全力稳定市场秩序。在抗击疫情期间,执法人员不顾自己安危始终奋斗在一线,用使命和担当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和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引导学生了解严格执法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加深对执法人员的理解和尊重。
在学习“全民守法的重要性”时,教师用抗击疫情时全民所做的事迹感染学生,抗疫期间人人顾全大局,自觉遵守《传染病防治法》,自觉履行义务,自觉服从命令。人人守责任,服从调度。全民服从执法机关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主动配合。人人守公德,自我约束。从疫情地区返回的公民都能配合社区规定进行居家隔离。在疫情严重期间,大家也能按要求“宅”在家中不添乱。人人守阵地,积极监督。全民发现有来自疫情地区但未上报人员,进行了及时劝诫也拨打了举报电话。人人守底线,履行义务。全民都自觉配合疫情调查、有序进行核酸检测、积极注射新冠疫苗、居家隔离,出行也如实提供个人行程码、健康码和核酸证明。人人守规矩,服从管理。全民主动服从防控管理,进行出入登记、佩戴口罩、体温检测等行为,使学生感悟到是每一位公民的遵纪守法才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才能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要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传递正能量,践行法治精神。
经过知识学习、思辨分析、参与实践,能使学生筑牢法治信念,明辨维护法治,深刻领悟践行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决心,强化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而接续奋斗的责任担当。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环节,层层环扣,带领学生从知识中有所学、从议题中有所明、从实践中有所感、从榜样中有所悟,由知、情到意、行的转化,逐步实现知情意信行的合一、涵养法治素养、自觉践行法治精神,在“有守”中实现“有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