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述评
2022-12-24周良书史坤坤
周良书,史坤坤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在高校领导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高校党建工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十年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学术史,有助于整体把握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状况,进而为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事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一、研究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此背景下,学者们积极关注高校党建工作动态,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
(一)研究著作概况
根据“中文发现”图书数据库的检索,2012年以来以“高校党建”为主题图书共有435部,平均每年出版40多部。其中,在历史梳理方面,姚小玲、刘佳著的《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高校党建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该书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高校党建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全面呈现这一时期北京高校党建的历史图景和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予以回应。此外,冯刚等主编的《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编年史(1978-201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和《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梳理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结合实际从校园文化、党建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创新路径、互联网新媒体等不同维度进行研究,如黄蓉生主编的《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徐杰著的《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版)、张凤与郭龙著的《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方雷等编著的《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形态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主题,除了具有其他领域党建工作的共性(如党建科学化)外,同时保存着自身领域的特性(如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且后者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这表明高校党建工作的独特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在实践探索方面,党务工作者和学者们积极关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动态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记录一线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果,其中既有实践工作的研究报告,也有新鲜经验的总结凝练。前者如周良书主编的《中国高校党的建设报告(2011-2015)》(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等,后者如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编的《强基固本改革创新: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苏春海主编的《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00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这些真实记录和反映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报告和案例,不仅为提高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可贵的参考经验,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高校党建工作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研究论文概况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截止2022年7月,该库共收录以“高校党建”为主题的学术期刊论文12702篇。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有7987篇,占文献总数的62.90%。由此可见,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学界关注度较高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颇丰。进一步分析文献数据发现,党的十八大以后学界年均产出700篇以上的学术论文,成果涉及党的建设、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行政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知网”收录以“高校党建”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17篇、硕士学位论文175篇,其中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10次及以上的有35篇,占学位论文总数的18.20%。以上数据表明,这一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在保存数量优势的同时,在提高质量方面也有着显著成绩。
二、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在如何建设高校党建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思考,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开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对此,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展开热烈讨论。总的来说,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理论内涵研究。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重要论述由方位论、价值论、工程论等三部分组成,贯穿着“现实—价值—方法”的逻辑主线,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1]也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根本任务、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方面。其中,重要作用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根本任务是培养自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关键环节是建设好高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基础工程是夯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和打造好党员队伍。[2]
2.框架体系研究。有学者从宏观视角出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党建工作方面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形成包含高校党建“六论”的完整系统的思想内容,即高校党建价值论、高校党建方向论、高校党建任务论、高校党建支撑论、高校党建方法论、高校党建系统论。[3]也有学者从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出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等。[4]
3.建设路径研究。有学者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校党建工作重要论述需要在制度建设和党建工作实践层面着手。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增强对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自信;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培育广大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也有学者指出,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需要从筑牢思想之基、创新工作方法、进行集合发力和完善制度托底等方面重点着力,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6]
(二)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经验研究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高校党建工作无论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还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均做出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正因为如此,高校党建史研究得到众多学者们的重视,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宏观时间段和个别时间段两个路向。
首先,在宏观历史研究方面,学者们一般会选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逢五”“逢十”重要年份,回顾高校党建发展历程,总结高校党建历史经验,以此推动现实工作的快速发展。为了使本研究更具代表性和有效性,这里选择百年高校党建史研究为例。有学者从高校党建具体史实出发,将高校党建史分为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并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明确高校党的建设目标;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构建高校党建制度体系;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7]也有学者认为,建党百年来,高校党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开端与初步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调整与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加强与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党建方式方法。[8]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百年党史“四阶段”划分法,则可能成为此后学者们划分高校党建历史阶段的共识。
其次,在个别历史阶段的研究方面,有学者选择延安时期高校党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高校的建设,不仅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领导了学生运动,推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而且为革命和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了高校学生和高校党组织的“先锋”与“桥梁”作用。[9]此外,也有学者将目光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党建上,认为这一时期的高校党建紧密结合党中央和学校的中心任务,积极围绕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取得许多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开创了新中国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10]
总的来说,以上两个研究路向虽然有着历史时空的不同,但都是在梳理高校党建史实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经验性的认识。
(三)关于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密切相连。这一点在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21年修订)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更要求两者实现协同创新。因此,如何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1.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差异性也有同质性。前者主要表现在概念表述、理论基础和表现层面,后者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11]也有学者指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密切:党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切入点;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相通;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学生党建工作落实。[12]
2.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具体工作层面,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存在工作理念有待改进、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方式和内容有待更新等问题;[13]如果从更宽广视角来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矛盾、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未形成合力、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冲突。[14]
3.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路径。有学者认为,要在两方面实现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一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在党建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载体,丰富内容、建构平台、拓展形式和载体,形成“三位一体”合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党建生命力。[15]也有学者指出,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需要在理念、机制、载体、平台、队伍、工作方式等方面探索实践两者同向同行、互联互补的深度融合之路。[16]
(四)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在深刻改变人们认知模式的同时,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高等学校,自然是受互联网熏陶的前沿地带。对此,学者们敏锐地感受到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就如何有效运行互联网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进行热烈的讨论。
1.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机遇。有学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可以主动对接互联网,采用“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和“虚拟空间”“大数据分析”“去中介化”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助力加强党的建设。[17]也有学者指出,“互联网+高校党建”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将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走向扁平化、精准化、定制式、全覆盖,形成一个高效、智慧、个性、立体的高校党建新形态。[18]
2.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挑战。有学者认为,与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相比,目前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尚停留在党建工作与网络的简单相加层面,深度融合远远不够,主要问题包括:高校党委对党建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人员网络素养不高;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互动性不强,服务功能单一。[19]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高校基层党建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影响、对高校党建舆论主导的挑战。[20]
3.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高校党建”的语境下,高校应遵循政治性、整体性、规律性、创新性的工作原则,强化构建立体化平台优化育人成效、数字化平台强化管理实效、阳光型平台固化监管成效等举措,切实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取得实效。[17]也有学者指出,推进“互联网+高校党建”要遵循互联网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从转变观念、搭建平台、优化供给、强化保障等多方面发力。[18]
(五)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项战略工程,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同时体现在工作实效上。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工作部署,以此来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在此背景下,学界围绕中央相关政策要求,就如何构建一套党建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
1.考核评价原则。有学者认为评价原则包括: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平面考核和立体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21]也有学者认为,构建高校党建工作评估标准体系包含导向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等方面。[22]
2.考核评价指标。有学者认为,评价指标划分主要有两个路向:一是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五大建设划分为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若干二级指标;二是按领导核心作用、组织保障作用、服务师生作用、凝聚人心作用、促进和谐作用等五大职能划分为五个维度。[21]也有学者指出,根据高校党建工作主要内容与职责,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七类:组织领导与党建职责、党建工作制度、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党内集中性教育培训活动、统战、群团工作和老干部工作等条件保障、工作机制创新。[23]
3.考核评价方法。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党建工作评价采取多评价主体的互动评价,已经形成了高校党组织自我评价、群众测评、高校间互相评价与职能部门组织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24]也有学者从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视角出发,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到高校党建绩效评价系统中,将评价模型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指标,建立了因子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以实现对高校党建绩效评价系统的综合评价。[25]
(六)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提升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课题,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要素之一。在此背景下,学者们结合实际积极将中央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1.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时代背景。有学者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党对教育发展规律认识达到新高度;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党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对高校组织建设提出新要求。[26]也有学者从大数据与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契合性出发,认为大数据作为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和新理念,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对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27]
2.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价值意义。有学者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全面提升高校党建质量,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8]也有学者认为,提升高校党建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务实之举、高校党的建设实现自我革命的现实需求。[29]
3.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具体路径。有学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聚焦高校党建内容创优,为党建质量全面提升树立“好品牌”;强化高校党建机制创新,为党建质量全面提升用活“指挥棒”。[28]也有学者提出更加细致的路径:围绕提升政治力,着力完善责任落实体系;围绕提升组织力,着力完善组织运行体系;围绕提升战斗力,着力完善考评督察体系;围绕提升执行力,着力完善干部队伍体系;围绕提升凝聚力,着力完善多方联动体系。[26]
(七)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问题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探索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中高校党建的各方面工作均已完善。与新时代党的建设事业总要求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相比,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认为主要问题表现在:高校领导班子抓党建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制度不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高校基层党组织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不足。[30]也有学者从高校党建科学化视角出发,指出问题主要有:对高校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部分党员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党组织建设缺乏活力、部分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对党员疏于教育和管理。[31]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有一定原因的。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日益发展的国内环境、不断扩大的高校规模、网络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等一系列严峻形势。[32]这是高校党建工作产生问题的客观背景。也有学者从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存在薄弱环节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主观上强调问题的症结:理想信念淡化,精神上缺钙;管党治党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监督管理不到位;对推进反腐倡廉没有警觉性,认识不到位。[33]针对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纷纷提出应对之策。有学者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需要围绕领导班子建设这一关键来展开,落实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改进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0]也有学者从把握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特征出发,认为应从强化政治性、彰显学习性、立足服务性、坚持融入性、突出引领性等维度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34]
(八)其他视域下的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关注点较多。除以上主要问题外,学界还从其他视角作了有益的探讨。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党的自身建设与高校党的全面领导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后者主要指党在高校领导的具体工作领域,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
1.在高校党的自身建设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将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的相关重大命题引入高校党建领域。例如,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大命题、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制度建设等领域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拓展新的研究空间。对此,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高校党建工作[35]、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36]、如何总结高校党建制度[37]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
2.在高校党的全面领导方面。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最终实现“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这一表述既体现了这一时期高校党的实践探索的主要趋向,也在学界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文献支撑。对此,学者们围绕高校党建与共青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等方面,就高校党建带团建的模式构建[38]、高校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创新的有效担当[39]、高校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40]、高校党建工作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功能作用[41]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前景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务工作者和学者们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进行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这一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但是,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事业发展相比,这些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一)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原创性研究
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得到很大重视,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还存在着研究数量与研究质量不对称的问题,原创性成果不多。原因在于,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研究队伍较为单一,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问题、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虽然高校党务工作者对具体工作有着近距离观察,在政策解读、问题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但也带来大量的重复性研究,限制了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今后,学者们在关注高校党建工作时,可以尝试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多用新眼光挖掘一些新领域,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例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发源于高校,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文化优势,[42]在文化成为一种话语、资本和权力的当下,身处文化重地的高校党建工作是不是也应当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
(二)筑牢学科基础,加强理论性研究
从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的具体成果来看,现实问题的经验性分析占据大多数。这虽然符合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性特点,但长期以往会影响这一研究领域的继续深化。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如果没有基础理论作为学术支撑,那么鲜活的经验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学术价值。为此,今后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在基础概念的使用上要有学术自觉。例如,高校党建工作和高校党的领导经常混淆在一起、高校党建的具体内容往往等同于党的建设内容等等。今后,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应该改变这种概念上不言自明的局面,让大家逐步形成概念共识和话语自觉。二是将经验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在高校党建工作领域,呈现出来的是大量的工作案例和对策建议。它们对改进现实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停留于经验现象,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因而缺乏普遍适用性。因此,今后的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加强政治学、教育学、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的学术训练和基础理论训练。
(三)打通学科界限,加强比较性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是科学,遵循着一些共同的客观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采用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比较,这些规律才能从经验上升为理论。首先,在研究对象上,要跳出“就高校党建谈高校党建”的思维方式,加强高校党建与其他领域中的基层党建的比较研究。虽然各基层党建工作在组织设置、职责内容、功能作用上有着相似之处,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正是在对比分析中,高校党建工作才能不断地找到自身特色,进而更好地把握自身规律。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跳出“就党建谈党建”的思维模式,运用多学科视角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研究。高校党建工作所涉及的学科较广,不仅包括政治学、教育学、中共党史党建,也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前者参与较多,后者关注较少,从而造成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缺少多学科、跨学科的共同参与。今后要摆脱这一局面,需要更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以及研究者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不懈努力。
(四)注重调查研究,加强实证性研究
学界有关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实证研究薄弱、对策建议丰富。这种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的紧张,凸显了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的困境。这是因为,应然性的对策建议是否科学合理,检验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然性的扎实研究。因此,没有实证支撑的对策本质上只能算是一种观念的推论。对此,我们至少要在两方面加以努力:第一,加强各类型的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性研究较多,分类型式研究较少。例如,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党建工作的定位、职责、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综合类高校、理工科高校、艺术类高校在党建工作的思路、举措、风格上也有较大不同。如果学者们能沿着这个思路深入研究,一定会探究到高校党建工作的复杂性。第二,加强各地域的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当前我国高校比较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也多是以此为基础开展的。但是,要全面把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状况,还需要不断拓展空间范围,特别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民族地域。只有建立在充分的“地方性知识”之上,高校党建工作的“宏大叙事”才能真正得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