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要莫如戒子
2022-12-23徐梓
徐梓
为人父母者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人类的文明。
在中国古代,人们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戒子。” 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情不外乎教育自家子弟。“广积不如教子”强调的是,积累再多财富也不如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万寿公主是唐宣宗李忱的爱女,在她出嫁时,负责办理婚事的官员依照通例准备让公主乘坐用白银装饰的婚车。唐宣宗告诉负责的官员,自己正在全国提倡俭朴节约,得从自己的亲属做起。最后,公主像普通人家的女子那样,乘坐的是用铜装饰的车子。临行时,宣宗又叮咛女儿,要像百姓家的女子一样遵守妇道,不能轻视丈夫及其家人,更不许干预政事。这样宣宗还不放心,给了女儿一道手诏:如果违背训诫,就会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那样的杀身之祸。
后来,驸马的弟弟得了重病,宣宗派人前去探望。派去的人回宫后,宣宗问公主在干什么,使者回答在慈恩寺看戏。宣宗非常生气,立即下令将女儿召进宫。公主站在宮殿的台阶下,宣宗满脸怒气,看也不看她一眼。直到公主哭着承认自己的错误,宣宗才责备她,哪有小叔子病了,嫂子不去探望,倒心安理得去看戏的道理?正因为唐宣宗对亲属教诫严厉、约束严格,所以他在位时,“贵戚皆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
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这样的说法:“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若惟不耕与不教,是乃父兄之过欤?”对子弟严加督促,使其致力于耕读,都是父兄的责任。在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看来,父母养其子而不教,虽教而不严,都是不爱其子的表现;对子女来说,父母教而不学,虽学而不勤,都是不自重、不自爱的表现。所以,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子不学非所宜”正是这一观点的表述。
子弟教育之所以重要且必要,一是希望通过教育使子弟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斩获,从而改变自身和整个家族的命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即为这一目的。二是希望子女能够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处世,立身行道,保家亢宗。“人皆爱珠玉,我爱子孙贤”以及“子孙贤则家族大”说的便是这个意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用心,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了大量家训、家教、家规和家范等以教育子弟,其用心之深沉,期许之殷切,叮咛之诚恳,思虑之周全,可谓用心良苦,鲜有其匹。
清朝初年,石成金辑录传世的格言名论、俚语俗言、故事笑话等,编成《传家宝》一书,《俚言》第二《教子》中写道:“世上接续宗祀、保守家业、扬名显亲、光前耀后,全靠在子孙身上。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这子孙关系,甚是重大。无论贫富贵贱,为父祖的,俱该把子孙加意爱惜。”一方面,子孙一生好坏、命运如何、前程怎样,不在于家门是富贵还是贫贱,而在于教与不教。另一方面,“人生一世,子孙是个后程,若是子孙不好,任你有极大的事业,总无成立。所以教子学好,更是最要紧的。”人生一世不是孤立地存在,有前承也有后继,就像接力赛跑一样,如果子孙不给力,哪怕你跑得再快,最后也没有赢的可能。所以,教育子弟且要教好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重视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高度一致,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教育子女,也更加注重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努力成长为合格合法的父母。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对古人的修身、齐家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对今人的教育、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聆听古人那些经久不衰的家训,收获更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