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防控技术对秋延后避雨与保温栽培辣椒烟粉虱的防效评价
2022-12-23杨连勇张忠武孙信成陈位平冷丽萍
杨连勇,张忠武,孙信成,蒋 万,康 杰,陈位平,冷丽萍
(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害虫,主要有B型和Q型2种[1-2]。烟粉虱通过吸食造成植株伤口而传播病毒病,同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3];是我国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烟粉虱成为最难防控的害虫之一。近10年来,湖南省洞庭湖区大棚秋延后辣椒发展迅猛,面积达到6 000 hm2,是秋冬季主要栽培蔬菜之一,但其主要虫害烟粉虱的世代重叠,危害十分严重,部分年份因防治不及时而导致辣椒植株从老叶至新叶全部是煤污病,且新叶失绿黄化,造成95%减产[4-5]。
目前生产上烟粉虱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谢显彪等[6]、阮赞誉等[7]、唐锷等[8]、陆志杰等[9]防治试验结果均表明,多种化学药剂复配的杀虫效果较好。在生物防治上,国外研究和应用了Amblomalus limonicus防治烟粉虱[10];国内近年来发现东方钝绥螨[11-12]和津川钝绥螨[13-14]对烟粉虱具有很好的捕食作用,但商品化进程还在进展中[11-13];另外,通过释放巴氏新小绥螨[15]、喷施小卷蛾斯氏线虫[16]也可以达到一定防效。在物理防治上,黄板[17]、黄板+性诱剂[18]、诱芯黄板[19]等对烟粉虱均有一定诱集效果;孔径为0.25 mm(60目)防虫网的阻隔效果较好,同时兼顾设施蔬菜降温、通风和光照的要求[20]。总的来说,化学药剂复配的防治效果最好,生物和物理防治也有一定效果,但不太理想。生产上防控好烟粉虱,不仅可有效减少病毒病和煤污病的发生,而且可提高辣椒产量和果实商品外观品质,更重要的是减施化学农药、确保食品安全是形势所趋,因此研究组装新的有效防控技术是当务之急,也是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为此开展了本试验,通过寻找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有效方法,达到减药稳产目的,并向辣椒生产者推荐适合的防控技术。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辣椒品种:兴蔬215,由湖南兴蔬种业有限公司提供。该品种适应性强,前期耐高温、后期耐低温,结果性强,产量高,果形好,商品性佳,适合运输,耐贮性好,深受欢迎,为洞庭湖区秋延后辣椒主栽品种。试验地前茬豇豆,肥力中等水平,辣椒于7月15日播种,8月15日移栽。
黄板: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制。性诱剂: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1%噻虫嗪悬浮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吡虫啉: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5%异丙威烟剂:河南省春光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21年7月15日—12月31日在湖南省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蔬菜科学研究所武陵基地进行,基地内辣椒秋延后避雨与保温栽培地块有自然发生的烟粉虱。
试验区域土壤基础理化性状:含全氮1.2 g/kg、速效磷76.1 mg/kg、速效钾292.0 mg/kg、有机质17.5 g/kg,pH值6.8,EC值126.0 µS/cm,土壤肥力均匀。定植前10 d,拌入有机肥翻耕整地,按畦宽(包沟)2 m成畦,畦高15 cm,沟宽60 cm。采用单垄双行种植,每穴1株,株距45 cm,穴距45 cm,底肥在垄面开沟后条施并覆土,追肥为溶水后淋施。
本试验采用不同组合防控措施(物理防治措施1种,搭配生物防治措施1种,并配合化学防治措施3种)共6组,以处理7为空白对照,共设7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各处理采用的措施见表1。试验前期棚内不使用任何防治措施,当烟粉虱达到10头/株时,使用防虫网和无滴大棚膜将试验区域分割成21个小区,单个小区面积为30 m2,随机排列各处理,黄板放置数量为每小区6张。化学药剂使用浓度为:21%噻虫嗪悬浮剂1 500倍液,10%吡虫啉1 500倍液,15%异丙威烟剂1袋(每次50 g/袋)。性诱剂使用方法:每个小区使用6支性诱剂塑料小管(粘合在黄板上,1张黄板粘合1支)。
表1 不同处理组合设计
1.3 调查内容
虫口基数调查:分隔小区后,分别在施药前1 d、处理后1、7、14 d统计不同小区的虫口基数。每小区固定中间行10株,对单株顶部3片成熟叶片标记,每次调查顶部3张叶片的虫口数,所有处理均在同一天完成。计算虫口衰退率及校正防效: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基数)/处理前虫口基数×100%;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测产:收获期(10月5日—12月31日)各处理分别测产,统计小区产量,并折算成667 m2产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及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据试验期间观察,各处理辣椒均未出现生长受阻、失绿、畸形等药害现象,说明各处理组合对辣椒安全。
2.2 不同防控技术下辣椒烟粉虱的发生情况
从图1可知,各处理施药后1 d虫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处理4、处理5、处理6虫口基数均处于最低值;在施药后7 d仍维持在10头以下基数,同时处理2虫口基数迅速下降至10头以下;在药后14 d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虫口基数虽有增多,但都维持在25头以下水平,说明药效持续性较好。
图1 不同防控技术下烟粉虱虫口数量动态变化
2.3 不同防控技术对辣椒烟粉虱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从表2可知,在药后1 d,处理4、处理5、处理6虫口减退率均达到最大值,均在95.0%以上,虫口数量大幅下降;药后7 d虫口减退率仍维持在88.0%以上,处理5与处理4、处理6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处理4和处理6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3在药后1 d虫口减退率达到最大值,但此时其只有74.4%,之后下降较快,在药后14 d仅为26.7%;处理2在药后7 d达到最大值,为91.6%,药后14 d下降至77.9%;处理1的虫口减退率不太理想,在药后7 d达到最大值(仅25.6%),药后14 d降至8.1%;处理7(CK)在同期内虫口减退率为负值,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呈负指数降低,药后14 d达到最小值。
2.4 不同防控技术对辣椒烟粉虱的校正防效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4、处理5、处理6校正防效在药后1 d即达到最优,均在95.0%以上,处理4与处理6之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处理3药后1 d仅为75.2%;处理2在药后7 d校正防效最优,达94.4%;处理1校正防效随时间延长而增长,在药后14 d达到最优,为61.8%。
从校正防效的持久性来看(表2),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都较为持久,在药后14 d仍保持在89.0%以上,其中处理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2极显著高于处理4,处理4与处理6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3防效不佳,药后14 d下降至69.4%;处理1校正防效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药后14 d达到最优(61.8%)。处理5校正防效优于处理2,处理4与处理6校正防效水平相当。
2.5 不同防控技术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从表2产量情况分析,处理2、处理4、处理5产量较高,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处理2平均667 m2产量为1 678.5 kg,略高于处理4、处理5,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反映出不同防控技术对辣椒产量影响较大,生产上可以优先考虑处理2、处理4、处理5这3个防控技术组合。
表2 各处理烟粉虱虫口退减率、校正防效和辣椒产量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国内外对烟粉虱的防控多以化学防治为主。本研究中,处理1采用黄板+性诱剂进行防治,虽然校正防效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步上升,且在统计周期外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但其虫口减退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效果虽优于对照,但是远低于其他采用了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处理,说明采用黄板+性诱剂防治烟粉虱,在虫口密度较大时使用效果比较显著,这与宋鲜梅[2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在虫口基数控制上效果有限。通过对比处理2(黄板+性诱剂+噻虫嗪)、处理4(黄板+性诱剂+异丙威)、处理5(黄板+性诱剂+噻虫嗪+异丙威)与处理3(黄板+吡虫啉)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可知,性诱剂的使用对烟粉虱的防治具有增益效果,可增加防效持续性。处理2、处理4是在处理1的基础上分别添加了噻虫嗪、异丙威,可以看到二者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处理1,进一步说明了在使用黄板+性诱剂的基础上添加其他农药,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会更好。同时,对比处理2与处理4,发现异丙威见效更快,且最优防效高于噻虫嗪,而噻虫嗪持续效果则优于异丙威,因此两者的使用可以综合经济投入、虫口数量现状、具体防控需求等来考量选择。处理5是在处理1的基础上添加了2种农药,即噻虫嗪+异丙威,多种农药混施对防治烟粉虱的效果较优,但是通过与处理2、处理4对比可发现,2种农药混施的见效时间并未优于单一农药(处理2),且在药效的持续上也未见有明显优势,相反会稍弱于单一农药(处理2),因此建议在生产上可以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以免造成农药超标污染且增加生产成本。
结合各处理对烟粉虱虫口减退率以及校正防效的影响来看,处理2、处理5、处理6的综合防治效果较好,表现为见效快且药效持续时间长。处理2虽然见效较慢,但是药效更为持久。按照减药增效的原则,在本试验中处理2和处理5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为最优。本着减药降本原则,推荐使用处理2“黄板+性诱剂+噻虫嗪”防治措施。从各处理产量情况来看,处理2、处理4、处理5与其他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2平均667 m2产量略高于处理4、处理5,但增产不明显,因此推荐优先使用处理2。
本试验只在2021年10月5—20日进行烟粉虱防控数据采集,根据药后14 d的调查数据来看,各处理防治效果较药后7 d有所减退,这与唐锷等[8]的结论一致,生产上可以在继续使用黄板+性诱剂的同时,交替使用噻虫嗪和异丙威防治。由于试验未进行多年重复对比,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没有使用最新的生特农药和生物益虫防控及其他物理措施。下一步重点是引进新的生物源农药、生物天敌、物理防控新手段,配合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改进田间试验设计,以期为农业减药增效不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