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资源在议题式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2-12-23浙江李晓娟
浙江 李晓娟
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选考试题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构建问题情境,以时政术语组织部分参考答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堂需要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议题式教学具有较好的实现形式。本文主要探究时政素材融入议题式教学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它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学生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党和国家政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有序参与民主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二、时政资源融入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可以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有时可以只着重培育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笔者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议题式教学有助于形成师生互动和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笔者在议题式教学中通过研究教学重难点,结合时政素材,巧设教学议题的方式,对学科基本知识进行有层次的剖析,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式教学需围绕议题展开,所以议题的选择至关重要。议题来自教材重难点,要承载学科内容,承担价值引领重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把握时代脉搏,从时政热点中选取素材。只有引入时政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生活性。时政素材以其新颖性、科学性、时效性,为思想政治课注入新鲜血液获得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事件、突出时政育人价值做了明确说明。思想政治课堂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源于学生生活的议题更容易契合学生兴趣点,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富有思维含量的时政素材做议题背景开展议学活动。好的素材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设置议题,突出教材重难点,使学生更有兴趣讨论和探究。
近年来,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试题选择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构建问题情境,参考答案也常有穿插时政术语的情况。然而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却出现对时政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本文从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探究时政资源在议题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为今后思想政治课改革提供新思路。
三、时政资源融入议题式教学依据
(一)高考素材分析
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选考,强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可以运用学科内容,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选考试题中出现各类时政素材,如2022 年1 月选考试题第2 题(国家推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第11 题(中央号召推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第18 题(中央部署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第39 题(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等,促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7 题(宇航员太空授课)、第11 题(国企参与航空航天工程,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第30 题(海水养殖)等题目凸显了中国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发展,树立科学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为祖国努力学习贡献力量的情感;第2 题(国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14 题(国家规范网络经营)、第26 题(国家为人民修建川藏和青藏公路)等题目涉及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和真实经历,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情怀,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第5 题(网红打卡地文化内涵的重要性)、第15 题(新发展理念)、第23,24,26 题(道德模范、革命文物、民族精神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理念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使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这些和时政密切相关的试题能够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有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
(二)学生现状分析
高中学生基本都可以对教材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但是不能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学生对社会热点有一定关注,但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网络资源知道大事件的标题,而没有深入研究具体事件的原因与结果。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时政素材需要把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聚焦点,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议题。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和谈话的方式,了解到学生近来的新闻关注热点,选用学生关注度高的时政素材做课堂议题式教学的材料。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源于学生、基于学情的时政素材选择,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提取、知识解释、分析问题和策略思考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有较好效果。
(三)教师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成为辅助教师寻找教学素材的常用载体,网络信息量大,获取资源异常方便,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教师习惯采用临时抱佛脚式地选素材方式,找素材和选素材较随意,精准度不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素材有欠缺或繁冗或材不对文,对时政热点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全面剖析也是常出现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时政素材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教师既要善于发现时政热词,也要把与课堂知识吻合的素材内容合并裁剪,还需要深度挖掘素材背后的内容,创新时政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资源运用得得心应手。
四、时政资源融入议题式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材,聚焦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好的时政素材既要和教材知识相吻合,又要贴近学生,让他们乐于讨论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日常注重收集权威网站和报刊发布的信息,随时积累,反复思考,为一节鲜活的课堂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高考涉及的时政主题很多,笔者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时政素材归类,每类时政内容一个文件夹,长期积累就有了时政资料库,针对教材内容可选余地大,具有针对性。对素材有了日常积累,怎样使鲜活有趣的时政素材成为课堂教学的好辅材,还需要在使用时精打细磨,除去繁冗信息留下精华。
在教学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正逢四年一度的北京冬奥会,笔者经过课前小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一时政很感兴趣并在家观看了开幕式和部分赛事。笔者抓住时机,以冬奥会为话题,设置三个议题,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和坚定传承民族精神的决心,培育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素养。
议题一:通过观察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会徽、吉祥物、火种灯等,说说你对这些“中国元素”的理解;谈谈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谈了“中国元素”中蕴含着种种中华优秀文化,以及它们的深刻寓意。学生发现冬奥会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从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方面谈了弘扬优秀文化的措施。在讲述中,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提升了文化自信,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自豪,对自己将来职业的发展充满期待。
议题二:通过观看中国历代运动员参加冬奥会的视频,谈谈中国从第一次参加冬奥走到今天,说说视频中运动员们有哪些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精神具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到中国参加了12 届冬奥会,运动员们十年如一日从未休息一天的训练,在有伤痛的情况下坚持训练和比赛,奖牌数实现从零到有的突破再到今天达到世界第三,一路走来可见运动健儿们的拼搏与担当。通过探讨问题,学生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议题三:运用谷爱玲、苏翊鸣等素材,分析这些运动员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有什么作用?你作为中国新时代青年可以为弘扬民族精神做些什么?学生从材料中感受到了运动员们的拼搏进取,相互支持和团结,也体会到不服输的精神和为国家争光的价值追求。这种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为国奉献的决心,有利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笔者精选冬奥会素材,去繁留精,精心组合,用现实事例说话,基于事实,有图有真相,既简明扼要,又生动有趣直击知识核心,这样的素材胜于一切空洞说教。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将国家的未来和自我成长结合起来,对文化建设做出科学解释和正确判断,深入思考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增强自身使命感。
(二)深度挖掘,聚焦公共参与法治意识
新课程理念中“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决定了高考试题必须紧扣社会热点话题、国家战略部署和现实生活。高考试题不仅要关注考什么内容,还需要教师关注考到什么程度,除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外,还需要学生提高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时政素材不仅辅助呈现学科内容的育人价值,其自身也具有极深的育人价值,教师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可以深挖时政素材的育人价值,深化学生对国家制度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法治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教学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时,“八孩女事件”是社会热议事件,笔者让学生课前查阅该事件资料。设计三个议题,从“是什么”的议题描述环节到“为什么”的议题论证环节,再到“怎么样”的议题决策环节,使学生深度挖掘一个社会热点背后的原因和寻找防止此类事件多次发生的办法。最后采用追问环节深挖掘时政资料,使议题具有开放性,真正落实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导入环节,播放“八孩女”事件,问出现这类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从政府和基层组织角度、法律角度、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等角度谈了原因。
议题一:妇女权益保障法律由谁来完善?为什么?怎样才能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该事件相关资料,经过讨论明确了人大的产生、性质和职能。
议题二:全国人大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和启动《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说明什么?强制报告和一票否决制度说明什么?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逐渐明白加强干部作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国家权力机关及工作人员需要站在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的重要性。
议题三:人大代表在此事件中采取了哪些做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交流人大代表督促有关部门解决和调查该事件;对失职和渎职的工作人员问责;与律师讨论如何完善法律;号召落实《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计划》;提请十三届全国五次人大会议修改宪法,建议买卖同罪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人大代表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也真实感受到人大代表肩负重任,在工作中联系各方,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调查研究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汇总成书面材料,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追问环节,以安吉女性权益保障为例,请各小组以安吉人大代表身份进行讨论:安吉女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权益现状,并提交一份改变现状提议案。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细致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在相互合作中自我反思,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共鸣,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增加政治参与的热情,认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理解权力机关的决策过程,感悟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学生通过参与议题活动,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能广泛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深度挖掘素材事件始末。学生在议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勤于实践的积极学习态度,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提升学生对公民参与政治的认知和对党的领导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的信心,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
(三)创新实践,聚焦公共参与科学精神
议题式课堂可依托恰当的时政素材把教学向课外拓展和延伸,采用丰富多样的热点材料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走出学校、关注社会,通过研究设计方案、模拟体验、社会调查、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自己收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用科学态度与人交流合作,表述和展示学习成果。在这过程中增强学生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落实政治认同。
在教学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时,正值每年“两会”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从2020 年到2022 年,整整两年,无数“逆行者”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心中充满大爱和家国情怀,不顾自身安危和家庭,为中国百姓筑起安全屏障。我们需要纪念为这场战疫的胜利奉献和牺牲的人,使这种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笔者带领学生模拟政协,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与“抗疫胜利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前安排学生假期调研周边群众和村委、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在抗疫一线工作过的医护人员。
议题一:要不要建“抗疫胜利纪念碑”?学生在此问题上意见比较统一,认为在全球疫情不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疫情迅速收尾,控制较好,人民生产生活稳步恢复,离不开共产党领导下各战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努力付出。讨论中,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深化了学生对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的认识和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认同。
议题二:抗疫胜利纪念碑浮雕作为最直观画面应如何选材?笔者将班级分为8 个小组并且派分任务,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浮雕题材,不能重复。学生课前实地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在两年的抗击疫情奋斗历程中,把每个阶段不同地区重要事件进行比较,同时又兼顾抗疫过程中身边普通人和平凡事,学生发现无论什么样的题材都会涉及中国共产党对于局势的清醒认识,对工作方向的正确把握,普通人中不乏共产党员,在抗疫进行时带动群众努力拼搏在第一线。学生在分析时能更加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提升爱党、爱国、爱民族的政治认同。
议题三:浮雕内容以某几个主要人物为主还是群体形象为主?学生有争辩,但通过对浮雕内容的整理,发现无论哪个内容都是人民群众为主体,不是单个人在战斗,这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学生在争辩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执政方式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这三个议题既注重知识的理解,又在充分了解社会热点的基础上思考现实状况,加强对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培养。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与时俱进、价值引领和政治认同的时政素材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用“思维的眼睛”深度观察社会现实、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理解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关注世界局势变化。在实践中,理解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体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信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新知识体系的整合,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更加深刻而有内涵,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积累具有时代精神的时政素材作为教学的补充,积极构建时政化议题式教学课堂,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现实生活,用情感体验现实生活,用理智分析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材知识内容,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对时政素材辨证分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激发公共参与热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
一个学者坐了一个渔夫的船,打算到对岸去。学者问渔夫说:“你懂文学吗?”渔夫回答说:“不懂。”学者说:“很遗憾,你失去了一半生命啊。”过了一会,学者又问渔夫:“你懂数学吗?”渔夫回答说:“我不懂。”学者非常痛心地说:“很遗憾,你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啊。”这个时候一阵狂风刮来,船翻了,两个人都掉进了水里挣扎着。这时,渔夫问学者说:“你会游泳吗?”学者回答说:“不会。”渔夫说:“哎呀,那你算是完了,你会失去整个生命的啊。”
【启示】实践决定认识,相对于认识来说,实践是排在第一位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我们要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