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产业现代化背景下我国高校茶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2-12-23陈涛林刘建军艾于杰罗军武

茶叶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茶学茶叶教学方式

陈涛林,刘建军,艾于杰,罗军武

1. 贵州大学 茶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1]。茶学专业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专业,成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过去几十年以来,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为茶产业的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推动了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茶产业的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茶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改变,对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如何改革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方法,使之更好地满足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最新需求,是当前茶学高等教育工作中亟需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1 我国茶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最新需求

茶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茶产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茶与旅游融合、茶与文化融合、茶与大健康融合、茶与金融结合为主体的茶产业业态不断丰富;二是以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线上销售与线下体验相结合,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渠道升级、品牌升级、管理升级为主要特征的茶叶营销模式不断创新;三是以茶叶深加工及功能成分开发利用为主要途径的茶的产业链不断延伸,茶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多元化;四是茶叶出口持续增长,茶叶国际贸易地位不断提升;五是茶产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增强;六是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行业的组织形态正在逐渐升级;七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智慧茶园管理系统、茶叶加工智能化控制系统、茶叶品牌销售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涌现,科技赋能茶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凸显,推动了我国茶产业在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上实现系统提升。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同时行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茶产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愈发紧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既懂农业政策法律又懂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既懂金融业又懂茶业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以进一步推动茶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推进产业链协作与融合;二是需要精通消费市场与产品营销和品牌经营管理的现代高级营销人才;三是需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精通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四是需要熟悉国际贸易的茶叶国际贸易人才,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茶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五是需要具备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创新发展思维,掌握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生产研发的高端技术人才,以进一步推动茶叶生产向工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 我国高校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与产业发展需求间的主要矛盾

茶学专业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专业,隶属于园艺学一级学科。近年来,随着我国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学高等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开设茶学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稳步扩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涉茶高校达到72所,具备茶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达26家,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人数达15000余人[2]。在教育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茶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正在逐渐显现。其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较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学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茶学专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充,本、专科院校新引进的教师大多为应届毕业的博士或硕士毕业生,长时间的实验室研究工作使得其相对较为缺乏专业实践锻炼,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也较为欠缺[3]。少数高层次本科院校甚至大量引进非茶专业博士毕业生,虽然有利于促进学科融合和茶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但由于其未经过系统的茶学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无法很好的胜任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这对茶学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或多或少存在不利影响。另外,当前绝大部分涉茶高校在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奖励中“重科研、轻实践”,使得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只愿意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而忽略个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4],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在专业理论掌握不牢的情况下实践基础也较差,无法与产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2.2 教材更新滞后,跟不上学科和产业发展前沿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创新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随着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研条件的不断完善,我国茶叶科学研究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也以此助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在茶树品种资源创新、栽培技术创新、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工技术与装备创新、深加工技术与装备创新和相关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在茶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关于茶的功能基因、功能成分、关键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5],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日新月异。反观我国涉茶高校本科生教学目前正在使用的各专业课程教材,相当一部分课程所采用的均为十年前出版的教材,少数课程所用教材出版时间甚至在二十多年前。教材更新慢导致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无法及时入编教材,给茶学本科教学带来较大困难,学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以茶学本科专业必修课《茶叶生物化学》为例,该课程所在的方向是茶学学科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但该课程目前所采用的教材仍然是2003年出版的教材[6],随着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教材中原有的内容已亟需更新和补充完善。如长期使用相对滞后的教材,会使学生们难以更好地跟上学科和产业发展前沿,甚至与时代发展脱节,使得人才培养无法有效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3 课程体系设置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目前我国茶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除茶学专业课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专业基础课,如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以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这一课程体系的设置源自上世纪,更新慢,针对性不强,重视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当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的素质需求,缺乏在营销管理、国际贸易、茶资源跨界开发利用、茶产业链的延伸、智慧茶业发展等方面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4 教学方式等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茶学本科课程教学方式仍主要以教师PPT讲授为主,部分专业课程甚至只设置教师在教室的纯理论讲授,形式过于单一。而且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低、缺乏独立思考,课堂效果往往较差。而茶学专业课程普遍应用性较强,纯理论“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3 茶产业现代化背景下我国高校茶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一方面,高校在新引进教师时除要求科研成果和学历学位等条件外,还应注重考察其理论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根据教学需求从入口上更严格、更全面地把好师资关。另一方面,高校在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与奖励中应逐渐改变现有的单一注重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论文和基本课时量要求的制度,将教师实践工作的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产业一线,开拓眼界,拓展思维,使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从制度层面积极探索将专业教师的评聘考核融入“学校与地方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产业合作”中去,鼓励专业教师在产业协作中建功立业,使专业教师的产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其更加了解产业对科技和人才的现实需求,以此反哺科研和教学工作,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3.2 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核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茶学专业课程中相当一部分课程应用性较强,如《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等,“纯理论加短暂的教学实习”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笔者认为,针对这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一方面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另一方面,在理论课的讲授上,应在传统PPT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上进行创新,可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和“问题引导式”等教学方式[5-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VR装备针对性地开发打造3D情景式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强化其对专业知识的记忆。

在课程考核上,应改变现有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要依据的传统考核方式,创新多种考核形式,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达到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注重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如针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增设对仪器与设备的操作考核。对于茶叶加工、茶叶审评和茶艺等专业课程,可以借鉴和引入国家职业资格中对应的《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的考核方式和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5]。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人才培养更贴合产业需求。

3.3 加快教材更新,紧跟学科前沿

对于教材更新滞后的问题,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该问题并制定教材更新再版规划,在现基础上缩短教材更新时间,尤其是对于发展较快的方向和领域更应加快教材的更新频率,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材。另一方面,在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任课教师也应及时将教材上没有录入的最新理论和成果作为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加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学科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前沿,以能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最新要求。

3.4 加快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随着茶科技与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高校茶学专业应根据产业发展最新需求,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一是要面向产业需求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增加茶文化、茶叶经济贸易、茶业经营管理、茶叶机械化、茶叶深加工、创新创业、国际贸易等方面的课程比重,在茶树栽培、育种、加工等传统骨干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在营销管理、国际贸易、茶资源跨界开发利用、茶产品研发、智慧茶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素养[9]。二是加强专业方向配置改革,可积极探索专业课通识教育与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化个性化培养。如根据生产加工、产品研发、经营管理等产业化分工进行专业方向的划分,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重点地配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三是探索根据学生毕业流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培养的模式。一类是面向茶产业和茶叶生产的生产实践类,另一类是面向茶叶科技创新的创新实验研究类,二者可在茶学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各有侧重的教育培养,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培养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强学研产结合,开展协同育人。一方面是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各类创新创业课题,通过导师在选题、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确立、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果分析以及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与创新技能;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学生的实践培养环节有针对性地放到企业中实施,为学生提供了解产业、锻炼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并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结合企业需求针对性地确立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聘请资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或来校为学生授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趋势,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对口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当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10-11]。

4 结语

随着茶科技、茶文化和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茶行业应进一步强化人才是产业发展第一要素的意识。高校茶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应更加紧密地与茶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更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产业适应度,为我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茶学茶叶教学方式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茶叶通讯》简介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香喷喷的茶叶
高等农林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讨
便携式茶叶
中国的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