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洛阳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2-12-23林雅菲郭欣艳
文/林雅菲,郭欣艳
本文围绕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剖析了洛阳市冷链物流业现状及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方法途径。
0.引言
洛阳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21年是洛阳市“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推动着新时期洛阳城市发展。物流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发展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1]。
1.政策背景
近年来,从全国至河南省,再到洛阳市都高度重视冷链物流业发展。2017年《河南省冷链物流转型发展工作方案》(豫政办[2017]126号)发布;2018年《洛阳市冷链物流转型发展工作方案》(洛政办[2019]6号)发布;2020年7月《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20]1066号)发布并实施,同年,洛阳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正式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全河南省唯一;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其中强调推动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发展,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浪费、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而洛阳市此前出台的《洛阳市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9—2023年)》,提出到2023年,洛阳市将初步建成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将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基于上述政策,洛阳市冷链物流业由此进入了发展黄金机遇期,也为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洛阳市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
洛阳市2021年的GDP总量为5447.1亿元,较2020年的5081.9亿元增长了365.2亿元,增长率为7.19%,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2021年全年洛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8.7亿元,蔬菜及食用菌、瓜果、中药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4%、4.6%和2.4%,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发展“洛宁苹果”等特色农业品牌,使洛阳市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日益旺盛,在农产品加工冷链设施方面的需求增加。
2.1 冷链物流规模持续扩大。从2017年开始,洛阳市主要的冷链货物(蔬菜、水果、肉禽蛋等)物流量已超300万吨,且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至2021年已增长到458.4万吨1。洛阳市的需要冷链物流做支撑的农产品产量已具规模,且该产量在河南省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为其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2.2 冷链物流设施不断完善。因洛阳位于河南中西部的盆地,其主要通过公路运输进行冷链运输,主要运用冷藏车。纵观洛阳市物流业发展,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快递处理中心,从洛阳出发可到达三门峡市、济源市、运城市、侯马市等周边城市,为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业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冷库容量、冷藏运输车也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23年,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更加健全,乡镇级网点实现“一乡一站点”,洛阳市冷库总库容达到80万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超过1000辆,建成30个产地公共预冷库,新增智能生鲜柜1500个[2]。
2.3 种植特色产品推动冷链快速发展。洛阳的冷链发展是以特色为基础的,在农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规模化和区域化,已经形成了林果、中药材、花卉、烟草、牧田、优质专用粮食等6大支柱产业。目前,洛阳市的蔬菜种植面积和各类品种的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四个主要水果产区,分别为孟津酥梨、偃师鲜食葡萄、新安樱桃、洛宁苹果等特色水果品牌。
3.洛阳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过程中冷链物流业面临的问题3.1“最先一公里”预冷体系薄弱。洛阳市的冷链物流发展
中,“最先一公里”问题很突出,瓜果蔬菜在产地的初级预冷、储存保鲜、初级加工等冷链设施较为缺乏,农产品产地预冷、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覆盖率不足10%[2],导致果蔬等农产品在集中上市之后,出现难卖、价格随季节波动大的问题。洛阳市冷库建设水平较低,冷库建设规模小,中小型冷库居多,大型冷库很少,且分布不均衡,冷链相关建设主要分布在城区,偏远地区的冷链设施分布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温度控制不合理,容易产生腐败变质,品质下降,达不到最佳经济效益。
3.2 本土品牌知名度不高。洛阳生鲜农产品产量较高,但多数是内销,无法实现真正地走出去,一些水果品牌仅在洛阳具有知名度,在外部市场暂时不具有品牌效应。洛阳本土市场需求有限,很多水果是季节性产品,无法储存,导致腐货率大大上升。例如,偃师葡萄产物是中原地区较大的葡萄产区,因为味道甜美知名,但是品牌辐射范围有限,大多数是洛阳内部消费,在夏季和秋季会因为产量大销量不佳的情况,目前偃师葡萄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洛阳、郑州,对省内其他城市没有品牌效应,知名度还需要提升。
3.3 辐射周边的带动作用不强。洛阳市特色农产品、花卉等产业快速发展,虽在逐步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快递处理中心,但冷链物流的通达半径较小,且洛阳市冷链物流企业以服务本地客户为主,高质量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无缝衔接的高效冷链物流网络体系还未建立。特别是冷链流通率较低,“断链”问题频发。据统计,洛阳市果蔬类冷链流通率仅为23.5%,冷链运输率仅为32.1%,腐损率达13.7%[2],产业发展各项指标大多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冷链物流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4.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4.1 依托田头市场建设农产品产地预冷体系。“最先一公里”包含农产品预冷、农产品分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包装、农产品仓储等一系列操作。大力投资建设初级预冷、储存保鲜、初级加工等基础的冷链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田头市场,依托田头市场进行冷链农产品的预冷、分级、包装等商品化的处理活动,从而降低农产品后期进入干线运输时腐败率、变质率。同时,积极与冷链运输公司、销售市场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保障农产品销售量,有效降低产地的销售风险,减少积压量,形成良性销售循环链,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即使市场波动也能及时有效应对。
4.2 推广洛阳市“旅游+品牌农产品”的模式。十三朝古都“洛阳”,旅游业发展迅速,从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的牡丹花会,更是为洛阳带来了大量的客流,洛阳本土品牌鲜花饼借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洛阳市其他生鲜农产品也可借鉴此“旅游助农”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有一定品牌基础的四大水果品牌(偃师鲜葡萄、孟津酥梨、新安樱桃、洛宁苹果),在洛阳市当地有自己的知名度,但品牌效应仅限于洛阳本土市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很小。通过“旅游+品牌农产品”的模式,借助旅游业发展,打开生鲜农产品的销路,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4.3 构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冷链物流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居民的消费模式从传统的线下交易转到线上交易。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淘菜菜等各大生鲜平台快速发展,为生鲜农产品冷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本土果蔬等农产品也有了更加宽阔的销售渠道。洛阳市的本土果蔬等农产品发展也应当抓住当下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深度对接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淘菜菜等大型生鲜平台,依托其现有的冷链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的模式,提升冷链物流质量及需求,进而带动洛阳市周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4.4 建设无“断链”流通监控体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这一整个过程中都处于低温控制。完善冷链监控体系,实时监控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整个过程中冷库、冷藏车、冷冻车、销售场所等的温度、湿度、车辆的运输轨迹及运输时间等相关数据变化,减少“断链”发生的情况,降低农产品腐败率,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商家和消费者互利共赢。
5.总结
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洛阳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依托田头市场建设农产品产地预冷体系,建设无“断链”流通,同时推广洛阳市“旅游+品牌农产品”提升本土品牌的知名度,构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冷链物流新模式,提升冷链物流发展质量,进而辐射带动周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