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业融合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

2022-12-23王娟

中国储运 2022年1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物流

文/王娟

引言

两业融合背景下对职业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对国家政策分析、地方产业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在重新定位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专业耦合共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共建智慧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对两业融合下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从产教融合、师资团队以及培养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两业是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是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两业融合是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因此,服务智能制造的各级各类人才就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的核心要素,加速培养先进制造业需要的智慧物流人才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是当仁不让的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主体。

一、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是两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两业融合是国家重大产业发展战略,从政策的提出到产业的实践,都需要强化技术技能人才支撑。2020年,国家就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制定新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在生产物流等6个重点领域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等智能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物流的科技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江苏率先推进两业融合,2019年开展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淮安明确了“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发展定位,重点培育“333”产业体系,将新型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分别列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3大重点产业之一,同时实施融合发展工程,推动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在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深度融合。基于上述两业融合的宏观需要以及地方产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职业院校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加大集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为一体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培训力度,需要职业院校提供“智慧物流”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地落实,需要职业院校瞄准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趋势,进行产业和专业吻合度的深入调研分析,切实打破专业界限和壁垒,实现主干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跨界融合,丰富专业发展内涵,协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真正形成装备制造专业与现代物流专业深度融合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两业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为区内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借力区内企业集聚优势较好实现了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专业群与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专业群是学校的两大优势专业群。基于形势分析和上述思考,基于两业融合背景,在装备制造专业群支撑下,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地调整与改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构筑多路径一体化培养体系。服务于智能制造业的智慧物流须运用智能化的设备与技术,对懂技术、会运营支持的物流人才需求增加,意味着学校在注重物流管理与应用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的培育,跨系融合、跨学科建群成为趋势。基于学校对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与机电一体化两个优势专业,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懂物流管理、会技能操作、通工程技术、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智慧物流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探索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培养路径:服务于地方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基于学校专业建设基础,持续进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构建学校本位课程+工作本位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深化“课堂革命”,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分类的混合式教学;校企协同调研机制,及时将物流行业前沿技术、先进工艺、最新规范等用于专业教学;动态建设跨专业跨学科“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试行学分银行制度。

2.推动专业耦合共生,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人才。学校立足于现代物流管理与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已形成的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积极实施基于校企协同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跨系融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提供了可能性;复合型教师是培养复合型学生的前提,学校组建兼具管理与工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为跨学科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学校建立高水平综合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面向多专业开展实训教学,为物流专业学生认知智能制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3.创新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课赛证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注重跨专业培养模式的互鉴互通,构建了“4双6共1融合”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产业、专业双融合背景下,由企业、学校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新式教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在学校、工厂双场所开展理论与技能教学,教师、学生兼具双重身份,达成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融合,培养“能吃苦、能创新、能合作,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三能两双”智慧物流人才。同时,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我们从智慧物流的技能与操作、技术与运营、分析与决策等三个方向出发,校企联手开发服务智能制造业的智慧物流工作本位课程、基于人才培养基础性要求的学校本位课程、基于技能持续发展的技能提升课程、基于1+X证书标准的综合能力课程等模块化课程,构建以课为主,融入岗、赛、证的模块化智慧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4.优化专业教师团队结构,组建跨界式创新教学团队。智慧物流人才懂管理、会技术、能创新的复合要求对师资团队的构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校依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遴选具备工科背景、懂制造、会管理的行业企业大师及专业教师等加入智慧物流教师团队中,组成“跨专业、跨组织、跨行业”的结构化异质化教学创新团队,协同实施物流管理、物流机械基础、电气技术基础、数据通信与网络等跨学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5.共建智慧实训基地,打造跨专业立体化培养平台。学校对接地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智慧物流人才的需要,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智慧物流实训中心”,打造区域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与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京东物流、林德叉车、圆通速递等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联合体,建立跨专业跨组织的共建共享机制,培养具备工科素养的跨学科智慧物流专业人才。

三、基于两业融合对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在两业融合以及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职业院校应该在以下方面对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培养适应两业融合需要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1.建立产教融合动态调整机制。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给专业建设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建立“定期反馈+适时调整”机制,应成为常态工作。这样,可及时将企业需求反馈至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动态调整的“岗课赛证”模块化课程体系,面向多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跨学科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

2.培育智慧型双师型教师团队。智慧物流专业教师团队的重构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目标是动态建设一支具有职教情怀、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结构优化、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要举措: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建立有利于团队发展的合作优先机制,促进团队成员共生共长;建立动态性、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团队成员发展目标评价,形成团队成员引进与退出机制;探索实施以实际贡献为主要标准的教师激励政策,形成团队教师过程性+终结性考核评价制度。二是构建递进式名师发展路径,搭建多元发展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共建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平台。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覆盖两个专业群的集教育、培训及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实践实训平台。引进富誉电子等高端制造企业,京东物流、林德叉车等物流企业及物流设备制造商,北京华航唯实等信息技术类企业,共建面向生产物流、商贸物流、物流工程技术等多岗位的智慧物流产业学院,为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搭建平台。如何精准呼应两业融合,办好现代物流专业,培养两业融合下的高素质智慧物流人才,始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追求目标,也将持续引领人才培养的改革。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实训物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