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最治疗厥头痛的理论探讨
2022-12-23武婷婷雒成林谢梦琳何鹏庆李长灵
武婷婷,雒成林,谢梦琳,何 方,何鹏庆,曹 熙,梁 雪,李长灵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厥头痛为脏腑气机上逆所导致的头痛,最早记载于《灵枢·厥病》。孔最治疗头痛的记载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书中记载:“厥头痛,孔最主之。”本研究通过分析孔最的穴性、局部解剖特点,以及厥头痛的病因病机,并结合现有的古籍文献资料和现代文献研究,探讨孔最治疗厥头痛的机制。
1 孔最的穴性及局部解剖特点
1.1 孔最的穴性 孔最具有宣通气机、理气止血的作用。高式国在《针灸穴名解》中将孔最的穴名解释为:“孔,通也,甚也,又间隙也。最,甚也,聚也……故名孔最”。孔最为手太阴肺经郄穴,郄即大孔窍也,可知孔最有开瘀通窍之功,而头为清窍,故可用孔最治疗头痛;郄穴主治一身之痛证、血证,通过针刺郄穴可激发汇聚之经气,从而疏通经络、调达气机,使气血和顺,腑气畅通,恢复阴阳平衡[1]。孔最的地部经水一部分沿肺经循行路线向列缺流行,另一部分气化上行于天部[2]。头痛病位在上,刺激距离病所较远的孔最,可获导而下之、引气泄邪、祛病泻实的治疗作用[3]。上病下治,可升清降浊,清头开窍,通经活络,标本兼治,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1]。
1.2 孔最解剖特点 孔最位于前臂前外侧,腕掌侧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孔最的解剖结构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等,其间分布着头静脉,桡动、静脉,以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浅支。孔最处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前臂皮神经属于肌皮神经的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肱桡肌由桡神经深支(肌支)支配,其他肌肉均由正中神经支配。桡动、静脉位于肘窝内侧,属肱动、静脉的分支,负责供给桡侧前臂营养。头静脉位于皮下,并流入腋静脉。相关研究表明,头痛与正中神经和桡神经麻痹有关[4]。综上所述,针刺孔最可刺激相关肌肉、神经、血管,将电信号传至大脑皮层,起到缓解头痛的作用。
2 厥头痛的病因病机
2.1 厥的含义 《黄帝内经》将“厥”解释为气机上逆,如《灵枢·五乱》曰:“(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此为气机上逆于头。《伤寒论》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厥,逆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煎厥即热厥之类,两种厥证皆因阳气失调所致。《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故厥逆可分阴阳两类。《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景岳全书》曰:“如云卒厥、暴厥者,皆厥逆之总名也。”《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金匮翼》曰:“肝厥头痛者,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其痛必在颠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颠故也。”《扁鹊心书》曰:“凡人患头痛,百药不效者,乃肾厥。”由此可知,厥证皆因气血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因此,中医治疗厥证以调节气机、平衡阴阳为主要治法。
2.2 厥头痛 中医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又为髓海,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三阳经脉均循行于头面部,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颠顶,故凡经络脏腑病变皆可发生头痛。中医对厥头痛的认识来源于对“厥”的解释。《素问·奇病论》最早明确指出厥逆的含义:“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气机上逆于脑则令人头痛。厥头痛最早见于《灵枢·厥病》,书中记载:“厥头痛……后取足少阳。”《备急千金要方》云:“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气冲所致,名曰厥头痛。”张景岳《类经》中记载:“厥,逆也……曰厥头痛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刺头痛》曰:“厥,逆也。邪逆于经,上干头脑而为痛者,曰厥头痛也。”故凡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均可导致阳气闭塞,浊邪上居,脉络瘀阻,十二经脉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致脑窍气机不利而出现头部疼痛。由此可知,厥头痛指脏腑气机上逆所导致的头痛[5]。
2.3 厥头痛的治疗原则 从中医对厥及厥头痛的认识可知,治疗厥头痛当以降气为先,调节气机以平衡阴阳,从而解除病因,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灵枢·厥病》论述了厥头痛的治疗原则:“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厥头痛与十二经脉均有关,强调先辨何经之逆乱,或刺本经,或刺表里经,或刺阴阳经,使气血运行通畅,脏腑阴阳平衡[6-7]。《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治疗厥头痛的具体取穴:“厥头痛,孔最主之。”由此可见,孔最对厥头痛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3 孔最治疗厥头痛的机制分析
3.1 文献依据 关于孔最治疗厥头痛,历代医家多有相关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孔最,主热病汗不出……咽肿头痛。”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言孔最主头痛。王焘《外台秘要》记载孔最“主热病汗不出,厥头痛。”此外,《针灸聚英》《医学入门》《类经图翼》《医心方》《针灸资生经》《古今医统大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古籍中均有孔最治疗头痛的相关记载。
3.2 经络理论 从经络循行角度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皆不上行于头项部,故不能直接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理论解释。孔最为手太阴肺经郄穴,其地部经水一部分沿肺经循行路线向列缺流行,故孔最与列缺的主治有相似之处,又因“头项寻列缺”,故治疗头痛是孔最的远治作用。
(1)肺自身特点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从“肺主治节”理论可知,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的功能[8]。宋帅等[9]从气机升降角度讨论“头项寻列缺”,认为针刺列缺可增强肺气的肃降功能,从而制约升发太过的肝气。王灿等[10]认为针刺列缺是通过“敛”头项部的膀胱经,从而起治疗作用。孔最与列缺的主治相似,孔最治疗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气机有关。
(2)肺与膀胱别通理论 《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出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太阴为开……太阳为开。”其中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同为开。《医学入门》提出“五脏穿凿论”“肺与膀胱相通”的观点,后世杨维杰融汇两种理论,推演出“脏腑别通”的学说,指出相通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在气化功能上息息相关[11]。《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经输不利,则头项强痛。结合“肺主皮毛”“膀胱主表”等理论可知,肺与膀胱经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言:“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至耳上角……从颠入络脑……是动则病冲头痛。”由此可知,疏通膀胱经经气可治疗头痛。《灵枢·厥病》言:“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项腰脊均为膀胱经经脉循行所过,因此厥头痛多伴有项部、脊背部疼痛。肺与膀胱经气互通,故针刺孔最可治疗膀胱经循行部位疼痛。
(3)肺与肝的气化关系 从五行关系看,肝属木,肺属金。从气机升降理论看,肺主一身之气,肝为升降发始之根也[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言:“左主升而右主降。”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肝升肺降相协调,对全身气机的通畅、气血的调和具有重要意义,称为“龙虎回环”。《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肺协调有序则气机升降有常。从经络循行理论看,《灵枢·经脉》记载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故肺气宣发、肃降运动协调,有利于肝气的升发条达,肺气不达则肝之气机紊乱,发为偏头痛。
3.3 生物全息理论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生物全息理论将局部看作是整体的缩影,可视作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与发展[12]。生物全息理论认为针刺某一部位时,可以治疗该部位所对应的脏器[13]。耳针、眼针等微针疗法、望目辨证及五轮学说、中医脉诊、头皮针、足疗法、彭氏眼针疗法、八廓八卦理论等均为生物全息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15]。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若将上肢的下臂看成整体的缩影,孔最则对应人体头颈部位置;若将手看作整体的缩影,则拇指对应人体头部;若将拇指看作整体的缩影,则少商对应人体头部。笔者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孔最时,若使用导气针法,将针感传至拇指指尖,则能使患者自觉眼前一亮或出现头部瞬间清醒之感,头痛消失。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37岁,于2020年12月27日因“左侧头部间断出现胀痛3年,加重1个月”就诊。3年前患者因伏案工作劳累后出现左侧头部胀痛,以头颞侧及风池处为甚,呈间断性,未行相关检查,未予治疗,休息后缓解。患者于2019年10月中旬查头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血管紧张型头痛。1个月前,患者头痛加重,伴颈部不适,肌肉紧张,每于颈部劳累后加重,伴头昏、焦虑、失眠,现为求针灸治疗来我院针灸科就诊。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可,左侧头部胀痛,伴颈部不适,头昏,焦虑,纳食可,睡眠欠佳,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紧。查体:颈部肌肉紧张,颈椎前屈后伸略受限,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5两侧压痛明显。西医诊断:颈源型头痛。中医诊断:足少阳胆经厥头痛。予针刺治疗,取双侧孔最,针刺得气后施以导气针法,使针感传至拇指指尖,患者自觉眼前发亮,头部轻巧,留针30 min,其间每5 min行针1次,患者感觉头痛明显缓解。后针刺双侧风池、C4~5颈夹脊、肩井、悬钟、阳陵泉,左侧足临泣、太冲、丘墟,右侧合谷、列缺,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后1个月患者未复发。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因伏案工作劳累致头颈部气机逆乱,出现左侧头痛,以头颞侧及风池处为甚,伴颈部不适,肌肉紧张,每于颈部劳累后加重,伴头昏、焦虑、失眠,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辨证属足少阳胆经厥头痛。针刺双侧孔最以调节气机,平衡阴阳,施以导气针法,使针感传至拇指指尖,符合全息理论,患者自觉眼前发亮,头部轻巧,收获良效。
5 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孔最的穴性及局部解剖特点,厥头痛的病因病机,结合现有的古籍文献依据和现代文献研究,从经络理论和全息理论两方面探讨孔最治疗厥头痛的理论依据,经络理论从肺自身特点、肺与膀胱别通理论和肺与肝的气化关系3个角度阐述;生物全息理论既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与发展,又是针刺治神、守神思想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是针灸治病的核心所在,是针刺的基本原则。笔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常嘱患者闭目静心凝神于针下,有助于提高得气的效率,针下得气后再令患者凝神于病所,有助于气至病所,发挥治疗作用。临床实践发现,在把握治神思想的前提下,在孔最施行导气针法,往往有“拔刺、雪污、决闭、解结”之效。目前,临床上孔最多用于治疗肺系疾病,尚无应用孔最治疗头痛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厥头痛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