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持续肺漏气三腔胸瓶使用的效果与护理

2022-12-23林毓秋肖志超陆志斌占根生周存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肺段漏气胸腔

林毓秋,房 颖,肖志超,陆志斌,占根生,周存荣

(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胸外科,江苏 南京 211800)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是早期肺癌的手术治疗措施之一,其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与传统肺叶切除术相当,且可以保留较多的正常肺组织,该手术方式多适用于直径小于2 cm 的结节或磨玻璃样病变的肺结节[1-2]。胸腔镜可视下进行肺段切除术可放大手术视野,提高视野分辨率,利于解剖及切除病变肺段,减小手术创伤,是早期肺癌且肺功能差的患者常用的手术方式[3-4]。肺漏气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常见并发症,主要指肺损伤或手术切缘处气体漏出,一般术后3 d 内可自行封闭[5]。研究显示,持续性肺漏气(肺漏气时间在5 d以上)可造成拔管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痛苦,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6],故如何控制持续性肺漏气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持续肺漏气患者使用三腔胸瓶的效果,明确系统且规范化的护理措施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本院胸外科收治的21 例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持续肺漏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 例,女性13 例;年龄41.7 ~68.8 岁,平均年龄(51.6±7.5)岁;背段切除2 例,基底段切除3 例,左上肺固有段切除2 例,左上肺舌段切除1 例,右上肺前段切除2 例,左上肺前段切除2 例,左上肺尖后段切除5 例,右上肺尖段切除1 例,右上肺后段切除3 例。研究在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资料已进行保密处理。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胸腔闭式引流管提示肺漏气持续达5 天及以上;X 线或CT 等影像学检查示肺未完全复张;病历资料齐全者。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引流管口不闭合导致的漏气者;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肺气肿、间质性肺炎、肺大泡、支气管扩张等肺基础疾病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接受过免疫治疗或放化疗的患者;术后继发严重感染,或因感染转入重症监护室;存在严重并发症或需二次手术治疗。

1.2 方法

术后1 d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鼓励咳嗽,常规药物雾化排痰,早期下床活动;发现符合持续肺漏气后将普通胸瓶换成三腔引流瓶,对外连接管与负压源连接,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调节引流瓶中负压在-5 ~-12 cmH2O 之间,确保调压腔中仅出现轻柔且稳定的气泡声,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询问有无气促、胸闷等症状。根据引流瓶中液体性质、引流量、引出的气泡情况复查X 线,确定患者的拔管时间。研究中使用的三腔引流胸瓶为苏州市晶乐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胸腔闭式引流瓶(组合Ⅲ型),注册证编号:苏械注准20162140454。

1.3 观察指标

观察21 例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皮下气肿、引流管口感染、肺部感染、管口皮肤坏死。

2 结果

21 例患者的平均术后拔管时间(14.19±4.54)d,住院时间平均为(17.84±5.76)d ;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皮下气肿1 例(4.76%),引流管口感染1例(4.76%)、肺部感染3 例(14.29%)、管口皮肤坏死1 例(4.76%)。21 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在系统且规范化的护理下均已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出院随访30 d 预后良好。

3 讨论

3.1 三腔引流胸瓶的应用

3.1.1 三腔引流胸瓶的作用特点 三腔引流胸瓶的特点在于可以连接胸腔引流管,对胸腔中的液体或气体均可行闭式引流。与普通引流瓶相比,该引流装置无需定时更换瓶中的水封液,且压力可调节。当引流瓶意外摔倒时,水封瓶中液体不会洒出,外界的气体不易因意外而进入患者胸腔中[7-8]。三腔引流胸瓶中引流液与水封液分开放置,可以清晰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便于对患者病情趋势作出进一步分析,且通过自行调节负压吸引的水柱差能够控制吸引的压力,避免压力过大或压力不足,从而达到持续吸引的目的[9-10]。

3.1.2 三腔引流胸瓶的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三腔胸瓶引流时,低压吸引状态时吸引器应持续打开,在胸腔引流管内仍有液体或气体流出时,不可随意停止吸引,以免肺组织再次压缩,影响吸引效果[11]。如未见气泡流出时,则表明肺组织复张良好,可将引流管夹闭后停止吸引,持续观察1 ~2 d,以X 线胸片或胸部CT 检查结果结合引流量综合确定拔管时间[12]。确保负压吸引时间足够,一般情况下,吸引需持续3 ~14 d,若患者胸部切口仍未见愈合且持续漏气时,自行愈合可能性小,则需考虑是否手术治疗[13]。

3.2 护理措施

3.2.1 确保管道的封闭性 护理人员需定期观察引流装置的密闭性,检查有无管路滑脱可能,确保水封瓶中的长玻璃管置于水中的深度在3 ~4 cm。当直立搬动患者或为其更换胸瓶时,需先使用两个止血钳将胸腔引流管双重夹闭,将胸瓶放置在床上或患者双下肢间。完成搬动后,先将胸瓶置于较胸腔部位低的位置,再将止血钳松开[14]。如出现胸瓶损坏或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时,应立即使用双钳夹闭引流管,及时更换引流装置[15]。一旦胸腔引流管发生滑脱时,紧急情况下立即以手捏闭创口皮肤,消毒创口及周围皮肤,凡士林纱布覆盖并封闭创口,配合医生进行下一步处理。

3.2.2 负压吸引的水柱调节和维持 患者连接负压吸引后,及时巡视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询问有无胸痛、胸闷、头晕、盗汗或引流液增多等情况,出现此类情况则提示负压过大,需适当暂停或减小负压吸引力,一般暂停吸引数分钟后上述情况便可自行缓解[16]。如发生吸引压力过大时,可引起复张性水肿、胸痛、呛咳等,应予以重视。负压吸引的压力过小时,引流不彻底,易造成引流时间延长,长时间无法拔管,影响三腔胸瓶引流优势的发挥。在使用负压吸引过程中,严格遵医嘱调整负压值,确保压力有效,观察患者引流液变化,X 线片示患者肺组织复张良好时,可停止负压吸引,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其恢复[17-18]。1 例患者于术后5 d 以-8 cmH2O的压力进行持续吸引,及时对漏气症状进行评估,3 d后漏气症状明显缓解,X 线胸片示肺复张良好,调节吸引压力为-3 cmH2O(间断吸引),术后10 d 拔除引流管。1 例并发皮下气肿患者术后5 d 予-12cmH2O压力进行持续吸引,术后8 d 气肿改善,调节吸引压力为-8 cmH2O,于术后16 d 漏气明显缓解,X 线胸片示肺复张良好,调节吸引压力为-3 cmH2O(间断吸引),术后22 d 拔除引流管。

3.2.3 妥善固定引流装置 持续性漏气患者的引流管需长时间放置,因发生管路滑脱将引起气胸甚至危及生命,胸瓶与引流管的固定十分重要[19]。研究中使用管道塑性高举平台双固定法进行胸瓶与引流管的固定,并对导管的连接处加强固定,能够避免各种因素所致的胸瓶翻倒或侧漏;同时将胸瓶悬挂于患者病床下专用支架中,与地面保持3 ~5 cm 的距离,避免人为撞翻胸瓶。患者下床活动过程中,可将引流瓶固定于可移动的输液架上,处于患者膝盖以下高度,确保胸瓶有效引流,且患者活动较方便。胸瓶中引流液体量达2/3 即可予以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详细记录引流液体的颜色、性质及量。

3.2.4 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于通过锻炼呼吸肌的耐力与肌力,减少其耗氧量,增加呼吸肌效率,进而促进呼吸肌功能的恢复,以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研究中所用呼吸功能锻炼方式为以下几种:1)缩唇式呼吸:协助患者取坐位,抬高胸部、头部,后倾双肩,缓解膈肌活动受限,闭嘴的同时以鼻腔缓慢吸气,做吹口哨状缩拢嘴唇以口腔缓慢呼气,避免屏气或大口吸气,保持呼吸比在2:1 或3:1[20]。2)深慢腹式呼吸: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坐位或立位,分别置双手于胸、腹部,放松全身肌肉,以鼻腔缓慢吸气同时鼓起腹部,保持胸部不动,收缩腹部且以口腔缓慢呼气,7 ~8 次/min,10 ~20 min/ 次,2 次/d。3)横膈式呼吸: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放松全身,分别置双手于左右肋弓下,以鼻腔深吸气,鼓起腹部顶住双手,吸气末屏气1 ~2 s(以充分张开肺泡),收缩腹部,口腔缓慢呼气,双手于左右肋弓下缓慢轻柔向上加压,辅助膈肌运动,促进气体排出。

3.3 小结

综上所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持续肺漏气患者使用三腔胸瓶引流后可缩短引流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且开展系统的规范化护理对三腔胸瓶引流使用的辅助效果较好,可确保引流通畅,管路固定良好,避免或减少管路滑脱等护理不良事件,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值得应用推广。但是,此次研究仅收集本院患者资料进行小规模研究,样本量小,资料收集时间短,造成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在此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更多地收集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分析三腔胸瓶引流的防引流液逆流功能是否可降低胸腔感染等作用,同时还需深入分析补充三腔胸瓶引流的护理措施,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且安全的护理服务。

猜你喜欢

肺段漏气胸腔
ICG荧光成像技术在VATS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荧光染色法与膨胀-萎陷法在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探讨
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外周性肺腺癌围手术期效果分析
汽车发动机漏气量分析及限值研究
柴油机漏气量试验研究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你可真淘气
缸内漏气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