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

2022-12-23霍江华何克奎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100

化工管理 2022年31期
关键词:灾害应急事故

霍江华,何克奎(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0)

0 引言

各种事故灾害的高效解决依托于良好的应急管理工作,在全面的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支持作用下,即便发生事故灾害,相关人员也能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进行应急处理。由此可见,进一步完善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工作非常必要。相关单位可以从应急管理问题处理入手,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引导相关人员有序进行管理工作执行落实。

1 应急管理的概念分析

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各类事故风险的重大挑战,应急管理组织机构通过制定有效的应对机制,能增加事前预防的预见性,增强事发应对的科学性,有效化解事中处置的合理性,促进善后恢复的及时性。通过完善的制度,高效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运行。因此,应急管理工作具备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多样性、危害性、严重性等特点,相关人员在进行应急管理的时候应该结合事件本质概念和基本特点进行优化研究[1]。

2 应急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

2.1 应急管理理论

正如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到的企业危机管理的理念那样,对于对各类事故风险的发生,必须强化分析诱因的来源,通过寻根溯源,并科学分析其中的来龙去脉,能有效降低管理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缓冲管理的作用,以促进危机管理目标的实现[2]。从应急管理理论的本质内容上看,进行相关工作的时候应该对事故灾害进行原因分析,通过追根溯源来从根源上进行事件处理,从而降低事故灾害威胁性。与此同时,应该对已经形成的危害进行抢救控制,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事件分析以给应急管理工作落实执行提供基础参考。可见,应急管理理论在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优化过程中,能够发挥优势作用。

2.2 协同理论

协同论是一门研究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和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事物之间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因此,协同论认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既独立又关联,存在着关系的共同体,要发挥关系的联系性作用,促进各种关系的协同发展,要重视关系的独立性,限制其对关系协同的影响[3]。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融入协同理论,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管理系统的内外同步性,由于管理工作本身需要内部系统和外部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并进行协同合作,进行目标一致的联动合力。因此,在协同理论的支持下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能够得到高效解决。

2.3 “5-CM”理论

“5-CM”理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能够从征兆预判、决策制定、意义构建、危机终结、学习与吸纳五个角度进行落实[4]。在征兆预判方面,工作人员应该在事件发生前,根据细微末节处的信息分析对危机发生可能性进行判断;决策制定体现在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掌握的情况迅速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规划部署;意义构建指的是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所做的媒体应对和宣传工作;危机终结则表示,在事件得到良好控制后,对社会秩序和受伤群众的维护安抚;最后,学习与吸纳则是指对当次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经验总结。

2.4 社会风险理论

社会风险理论对于应急管理工作优化有着比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应急管理人员在社会风险理论支持下应该做到事故灾害的未雨绸缪。一方面应该在发生事故灾害前做好各项准备,为相关工作落实打好提前量;另一方面,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意识宣传,使民众具备良好的预防意识和社会风险意识,进而使其在发生事故灾害的时候,能够积极配合应急处理工作。社会风险理论根源上旨在提高人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3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3.1 应急预案

对各类事故灾害,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设置相对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应急预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内容[5]。为了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必须坚持以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地区的安全生产发展实际情况,经过全面系统的社会调研和科学论证分析。在落实应急预案制定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地法律法规和现有应急预案条款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根据工作经验和当地常见的事故灾害进行细致全面的应急预案设计。从自然型、事故型和公共型以及社会型突发事件的具体应急管理要点出发完善应急预案。

3.2 应急体制

完善的应急体制是保障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制定有效的应对机制,能增加事前预防的预见性,确保事中事故处置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应急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应急体制能够为各单位的工作实践提供优质方案,也能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使各部门各单位中应急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计划方案进行权责分明且系统有序的事故灾害应急管理执行。结合现阶段国内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情况,现阶段大多数地区的应急体制建设完整度比较高,整体工作落实情况也相对稳定。不难看出,在解决事故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完善应急体制能够有效促进优化工作落实。

3.3 应急机制

事故灾害应急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进行工作设置研究。从应急机制的本质特性上来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极致中囊括全过程的应急管理工作事项,所以从应急管理事前准备和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善后三个角度进行优化是必不可少的应急机制建设任务[6]。其中,应急管理事前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预防和隐患消除工作上;对应急事中处理工作,相关人员应该在发生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开展会议进行研究,在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划分后,组织人员到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工作;最后,在事后处理方面应该总结经验,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社会风气。

3.4 应急法制

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非常重要,相关人员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应急法制设计,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在应对事故灾害的时候能够依法进行具体工作,同时也为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根据我国现存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具体条款进行分析研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进行的法治规范完善程度相对较高。所以工作人员执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法律效力,根据法律条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工作落实,从而促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措施的发展。

4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应急管理立法不完善

在进行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完善应急法制,以健全的法制基础为依据落实应急管理措施、开展应急管理实践。从具体的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立法项目上来看,部分地区的应急管理法制没有深入落实,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工作人员无法合法执行应急处理和秩序维护等相关工作。

4.2 信息管理缺乏透明度及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信息透明度低和信息披露机制存在缺陷都会导致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无法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良好的处理和控制,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有所阻碍。具体来看,在应急管理中的信息管理和披露方面,当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没有被清晰准确的传达时,各部门中的应急管理人员可能在协同合作方面无法达成一致,进而导致工作协同性差等问题,引发瞒报事故等负面现象。除此之外,在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基础条件下,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效率将会大幅降低,由此导致的信息共享不及时将会直接降低应急管理工作落实质量。

化工装置企业的各项涉及安全、环保的参数较多,并且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数据和参数的设置,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指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是否具有可追溯性等都涉及信息管理问题,另外化工企业的环境安全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比如某公司因环境信息披露不及时,曾发生多起环境事件,河南三门峡“7·19”事故在调查报告显示某气化厂存在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信息管理缺乏透明度及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需要通过科技信息手段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体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效率。

4.3 行政紧急权的行使程序不完善

行使程序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启用程序不明确和处置程序过于简单两个方面。其中在行政紧急权的启用程序方面,由于相关事件的突发性较强,所以在进行事件处理的时候往往无法有效实现对突发事故灾害的预判,事件确认往往只能在管理工作事中阶段进行,行政紧急权的启用程序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对行政紧急处理程序,过于简单的流程设置,使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及恢复重建等工作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综上所述,启用程序和处置程序的缺陷导致行政紧急权无法有效履行,对应急管理工作落实造成了较大阻碍。

4.4 缺乏良性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机制的欠缺主要体现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以及参与机制还有总结评估体系的建设漏洞上。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缺乏上述任意工作环节都会导致管理机制问题。预警机制不健全将会直接影响应急管理工作的事前预测效果,无法在突发事故灾害潜伏阶段将其隐患消除会导致事件危害性提升;应急预案不健全将会使应急处理工作无法高效顺利展开,进而导致抢救措施难以发挥作用,也无法有效控制突发事故灾害扩散;缺乏多元化的参与机制使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各单位联动合作能力较差,无法形成完整的应急管理网络,进而难以得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善后总结评估体系不完善会使相关单位无法有效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后续工作中重蹈覆辙。

4.5 应急管理监督机制落实乏力

应急管理监督机制的落实需要立足于紧急行政权的应用,在对紧急行政权应用约束比较宽松的条件下,监督机制的具体工作才能得到有力落实。在具体的管理监督机制建设方面,立法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及司法监督方面的工作能够影响紧急行政权的应用效果。而这三个机关中进行的监督工作一旦缺乏力度就会导致监督机制落实执行乏力。

4.6 应急与保障体系不完善

应急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主要由危机意识薄弱、缺乏科研人才、物资保障不佳等因素引起。从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方面进行研究,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危机意识,才能从细微处规避突发公共事件,令突发事故灾害从苗头处被掐灭。而危机意识的欠缺直接导致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难以得到落实。就科研技术人才而言,科研投入不足、技术装置落后、人才团队不完善等问题使保障体系缺乏坚实基础。物质保障是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物质的保障性差,使救灾工作的整体效率大大减弱,直接影响应急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

5 完善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5.1 完善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

为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优化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优化对策。在完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事故灾害等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种类的法律法规设计。相关人员可以在此过程中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情进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优化建设。

5.2 完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应急管理人员应该从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进行点面结合的综合协调机构设置,在宏观上,就国家整体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建设要求进行体系完善,结合中央和地方的工作联动需求落实工作规划。在地方政府层面应该立足于组织领导、办事机构、专项机构、专家咨询、舆情引导等工作,完善地方应急管理职能规划,推动各级机构进行高效合作。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落实综合协调机构建设,收获优质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工作成果。

5.3 完善行政紧急权的行使程序

在完善行政紧急权行使程序的时候,一方面,工作人员应该就启用程序进行优化建设,在工作过程中,完善应急管理事前确认程序,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发展趋势以及危害程度进行详细的处理措施规划;另一方面,应该完善紧急行政处置程序的设计,在保障处置工作公平性的前提下对处置程序,运行效率加以优化提升。与此同时,应该在一般情况下按照程序进行行政紧急处置,当发生特殊事件时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置调整,从批准决策、执行宣告、笔录公证等流程环节进行恰当的处置调整以保障行政紧急权行使有效性。

5.4 建立良性的应急管理机制

根据应急管理机制问题进行针对性对策研究,推进制度创新,强化事前的预案的可预见性,提升事中处置的科学性,促进事后恢复的及时性以及总结评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机制建设工作落实。健全预警机制的时候,应该从监测和救援两方面入手,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的优势力量,推动相关单位的事故灾害预警预报发展完善。设置紧急预案时,相关人员应该以事故灾害的分析结果和以往经验进行预案设计,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可用性强的预案参考。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需要借助公众力量,通过激发群众积极性推动管理机制的多元化转变。对总结评估优化,加强事件诱因分析、落实事件核查、充分反思总结是完善评估机制的关键。

5.5 完善应急管理监督机制

应急管理监督机制的优化建设,主要能够从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和公众监督三方面进行实践,通过在各个角度提高监督力度、加强分权制约能够有效降低权力滥用问题发生率。应急管理人员应该通过在工作中完善对重要事项的立法监督、加强司法审查和公共利益保障、提高信息透明度来提高应急管理监督机制的工作效率,进而有效推动应急管理发展。

5.6 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最后,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相关人员应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使社会公众和应急管理人员都能够具备良好的防范意识,从而有效控制突发事故灾害发生。当然,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为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人才力量。完善物资储备也是提高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完善度的重要工作内容,管理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根据突发事件物资需求进行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设置科学的保障机制以促进物资储备工作有序落实。

6 结语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要想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从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方面进行工作优化,通过彻底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新时代下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效率。在进行突发事故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的时候应该立足于法律体系、协调机构、行政程序、管理机制等工作,通过问题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建议。

猜你喜欢

灾害应急事故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学中文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