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述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与模式

2022-12-23董晓博

新农民 2022年31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

董晓博

(铁岭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铁岭 112000)

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使得人地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能够解决人口、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诸多问题,避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现象产生,也对非线性变化风险进行调整,需要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注重粮食安全,保障能源的可靠性,也使生态安全危机得以接触。通过加快节约资源的脚步,也使人类社会能够达到生态和生活和谐发展的状态。通过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工作,使有关部门能够就生态修复设置内置机构,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下,更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完成顶层设计工作,创造出更加完善以及合理化的工作路径。我国的生态修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注重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因此,相关从业者更应当将推进相关工作作为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模式,借助各项技术手段来改善我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以国家公园等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自然保护地,并设置健全的修复理念和模式。通过优化相关修复方案,在理论、技术、政策等等多方面能够解决现存的不足之处,真正地防治各项污染问题。同时也注重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修复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系统进行重点关注,构建出建成的理论机制。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也能够避免相关部门权责不清、业务模糊的现象出现,使得各项技术形式不断完善,工作模式也能够更加合理化。达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等多重目的,构建出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程技术应用标准,使我国的人地关系得以转型,也能够在生态重建、土地整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过程当中创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模式和机制,使得生态修复工作得以顺利推行。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丰富理论基础,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新挑战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作为共同体和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达到土地综合治理的目的。也通过对自然系统的整治和蓝色海湾的治理,利用工程技术等多重修复形式,使得退化和受损的自然环境在功能和结构上不断调整,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实现生产空间节约集约高效,也能够创造出更加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对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要强调全域性和过程性,也借助多种手段来达成空间修复和集成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森林、湖泊等小尺度单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如今,社会的经济形态不断变化,人口急剧增多,土地资源日益匮乏,也使得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修复工作难度大,理论和实践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缺乏健全数据支撑也容易导致各项自然灾害问题的产生。因此,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借助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扭转局面,解决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避免各项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国家粮食安全受损。在大量的土地资源被破坏之后,某些生产建设单位已经注销或不再存在,一些无主的废弃土地成为生态包袱。只有做到修耕轮耕,修复利用好废弃土地,才能够充分借助自然资源,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在生态修复的过程汇总,还需要对自然灾害问题进行重视,研究气象灾害的情况、海洋灾害的损毁面积等,深入了解各项资源的现实情况。在土地污染方面,应当认真研究常见的污染物质和污染点,对农业生产安全风险问题进行重视,避免各项人为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威胁。通过推动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过程,也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自然资源[2]。

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修复工作正在不断深化和实践之中,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系统的复工作。通过强调扩大修复范围,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在空间生态修复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基本概念和内涵还存在模糊地带,各项工作的职责划分不清,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统一认知,不同地区在生态修复工作正在进行的过程中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我国在进行空间生态修复时,应当将系统论、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等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提炼域内外已有的生态修复典型经验,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的认知体系,规划好顶层设计内容,通过模式设计、技术创新、理念完善,真正地编制出科学实施方案,使得理念-模式-技术等能够完美衔接。

要从理论、政策、技术、组织等方面实现创新和多重结合,同时也能够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修复经验,总结出不同地区在治理土地、海洋、污染场地等过程中的经验,也给统一的工作思路和体制提供参考依据。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顶层设计和相关业务的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结合资源环境体制改革的精神,注重土地整理工作,完成生态恢复过程。搭建合理的工作体系和业务边界,使各项流程的衔接更加顺畅,也拥有配套的体系,解决不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清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在实践中能够掌握生态修复的特征,使传统的土地整治、土壤和水资源环境治理等工作能够不断的优化,保护好自然资源,也能够构建更加丰硕的生态修复产物。使得林草、农业、农村等等部门能够共同配合,创造更加高效和统一的工作机制,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带来动力。

除了关注思维理念和顶层设计之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还需要注重区域尺度模式与技术创新,要根据生态修复场地所处的位置,研究好周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态势,从而解决瓶颈和障碍问题。通过采取信息集成、技术集成、流程集成的思维范式,设置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使得理论、制度、工程技术等能够实现共同管理。同时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也能够制定出分阶段的目标,包括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从而细化时间段,使各个部门的职能更加清晰,在责任分工和目标考核的基础之上,合理运作相关经费,使得政策体系能够更具可靠性和专业度,可以为具体的落实奠定基础[3]。

3 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模式与机制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应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复”应该强调在生态统受损的过程中进行结构、功能及服务的调整。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地理学理论和恢复生态学理论,在有关工作的等级、尺度等方面进行调节。为人地关系、人类社会活动响应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也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真正完成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塑造、时空尺度控制和功能服务改造过程,也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拥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更具适用性。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功能”框架可以为生态修复过程提供理论基础,且多功能性的视角可以平衡经济社会生态等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强调“源地-廊道-战略点-网络”的科学范式,也可以从全球、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的多维度出发,实现多种工作路径的融合,也体现出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规划、修复等过程中的广阔前景。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之下,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发展子系统等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强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不同的系统应当密切关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类社会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演练,在自然环境的资源利用方面也应当进行调整,才能够达到不同系统之间密切关联的目的。

国土空间是“区域”在国家意义上的称谓,区域包含领土、领海、内水等等部分。从形态结构上划分可分为乡村、城镇、工矿、生态、海洋等多个空间,不同空间之间密切关联。同时在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方面也可以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区域组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在人类生产的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各项资源的功能属性和空间交互的特征,不同的国土空间在生态修复上的任务存在差异,比如乡村聚落区应以土地平整、耕地翻耕等工作作为基础条件,采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形式,使得农田的生态条件得以改善,也使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得以调整。通过治理好村庄的污水、臭水,打造出更加适宜居住的新型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城镇地区在生态修复过程当中应当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城市天际线的特点,对绿网体系进行改造,要强调空间规划的具体内容和用途,塑造出城市的生态景观,使经济、发展、事态能够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在工矿聚集区域,则应当重点完成矿山地质的环境修复工作,对废弃、废渣等物质进行监测,只有达到特定的排放标准才能够予以排放,避免排放污染物质过多影响到周围的植被,从而使得生产建设过程能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避免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出现,以致造成难以修复的后果,或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的情况出现。蓝色海洋区域则是以海洋水体动力学原理作为基础,从而完成海水水质的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等工作内容。要严格地落实用岛用海机制,实现对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在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当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保持生物多样性,对大江、大河等湖泊区域进行治理,草原、森林的自然资源则应以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等形式完成生态治理、系统修复等过程,使得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也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化的生态产品[4]。

4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体系和技术标准

不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模式拥有着不同的体系和技术应用标准,所以在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生态修复工作的类型,配置相关的配套制度,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也可以设置可行性较高的考核评价管理体系,做好调查监测评价工作,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实施。同时可以选定修复技术,对相关工程项目进行验收。后期也应完成动态监测监管,借助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过程-功能”框架,认真识别生态修复工作中的各项特征,包括可行性、类型、范围等,使修复工程的验收管理和监测监管更具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实现闭环管理的目的。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具备着较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因此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套标准体系,加快建立调查评价标准,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从而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拥有配套制度,对技术进行约束。同时要坚持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技术,使得生物工程、景观工程等工作达到集成化。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技术应用形式,形成特定的工作模式,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条件,使之拥有技术保障。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的工作涵盖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物种、群落、景观等等,在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应当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退化类型展开分析,找到合适的方法。通过调土壤性质,使得植物群落得以建立。同时,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当中能够添加石灰,采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来调节生态系统,创造更好的土壤环境。在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关注植物多样性,借助一些成功的生态修复案例,从而构建出完整的修复系统。由单门类、单目标的生态修复转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治理过程,也能够设置专业制度,构建生态文明,使得生态文明领域基础性、关键性的改革工作能够协同并进。通过创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监测评价机制,在国土空间规划、项目落实、验收等过程当中,能够发挥技术手段的功效。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生态
探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