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

2022-12-23李高建于亚楠

高教学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内容应用型

李高建,于亚楠

(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应运而生。本文对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存在问题及内涵特征进行剖析,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合理的编写策略,加强新形态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地方应用型大学师生使用新形态教材的能力。

一、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

(一)落实国家政策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和数字资源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日益增加,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倡导开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和表现力丰富的高等学校新形态教材[1]。同时,从国家层面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进行了全面统筹规划,明确了教材的编写、审核、出版和选用等几个方面的要求[2]。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成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持续改进的重要动力,为其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依据。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地方应用型大学承担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将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四新”技术补充到教材中,做到教学内容与岗位对接,成为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不断驱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业态、新行业、新工种和新岗位群不断被催生,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地方应用型大学要积极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教”改革和健全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教学的载体是教材,教学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3],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和推广使用等进行改革。

(三)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普及化阶段,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等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变革来达到高质量发展,从而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等进行高度优化,要有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教育部把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纳入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指标和质量监管系统,教材在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精神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必须结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教材建设改革创新。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材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当前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滞后产业发展需求

我国应用型大学担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目标非常明确。然而,当前应用型大学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不能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材建设整体规划欠缺,没能对教材内容、教材思政和配套资源等进行系统设计;二是整体上理论性强,学科体系浓厚,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不相适应;三是教材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不对接,与真实场景和工作流程等生产实践相脱节,不能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四是部分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理论学习或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4]。

(二)教材呈现形式单一,滞后信息技术发展

应用型大学编写和选用的大多是传统的纸质型教材,数字化教材比较少,质量参差不齐,教材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不足,配套资源相对短缺,不能满足新时代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教材使用主体是学习者,如何丰富教材形式和知识点的展现方式,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脱离学生实际是应用型大学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教材开发主体单一,易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应用型大学教材的开发主体还是以高校教师或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度不高。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对于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深刻,熟悉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但是他们的一线行业实践时间有限,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岗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专项技能缺乏深刻地理解。再加上当今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技能的更替迅速,编写的教材难以融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工作过程、岗位标准和资格证书标准等内容,导致教材内容与技术变革实践产生脱节,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内涵特征

随着传统教材逐步融入信息技术,新形态教材也就应运而生。新形态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VR/AR 技术、虚拟仿真和二维码等技术,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教学资源库和在线课程等资源融合,精准服务教育教学和社会培训的教材新形态,是当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材类型。

新形态教材具有新颖性。新形态教材结构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打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在确保教材体系完整性、教材知识点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丰富、多元的数字化资源,提供交互式、移动式的灵活便捷在线服务。

新形态教材具有交互性。基于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将教材资源和平台资源有效结合,快速建立起自己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课程,按照课前自主、课中互动和课后拓展等环节组织教学,构建“纸质教材+SPOC+混合式教学”的教学体系,实现数字化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三者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整合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全过程。

新形态教材具有动态性。遵循信息技术时代动态资源更新理念,在纸质教材总体形态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及时对数字化资源进行调整和更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实现教材的动态更新,保证教材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四、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编写策略

教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和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任。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等协同合作,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编写策略和提高教材适用性的方式方法,为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提供借鉴。

(一)落实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教材除了发挥知识、技能和素质传授载体的功能外,更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立德树人贯穿教材建设全程[5]。

1.教材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

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把教材建设放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应用型大学教材在知识、能力和价值培养上都要体现国家意志,必须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前提,要坚决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教材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材建设的始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融入教材建设,通过高质量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方向,能够将个人追求和奋斗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伴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材思政要体现系统性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从个人、集体、社会和世界等几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设计,分别设计和选取每个层面的思政元素,构建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反思的教材思政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统筹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公共基础教材中融入思想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元素,帮助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升法治意识和审美能力。专业课教材中融入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元素,帮助学生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6]。实践类教材中融入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元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教材建设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材的使用者。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学习方式也更趋多元化[7],教材建设要立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将立德树人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规格,贯穿融合到教材的始终,循序渐进地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为,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强化多元合作,组建协同创新教材编写团队

教育部发布系列教材管理办法中强调要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多举措培养优秀编写人才。地方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要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除了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学科专业领域专家和优秀教师等人员外,还要包含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信息化教育专家、研究机构人员和出版单位人员等,需要多人分工合作,以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编写教材。

1.组建高水平多元协同创新编写团队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岗位实际需求,体现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需要通过整合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充分吸引多方面人才,参照教育部发布系列教材管理办法中对教材编写队伍的标准,组建由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等优秀人员组成的教材编审队伍,通过共同研究、共同规划设计、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发资源和共同审核发行等全程协同创新方式开发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多元主体的优势进行系统性开发,确保应用型大学教材的系统性、先进性、职业性和实用性。借助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能将行业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内容融入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体现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支持优秀专业带头人、相关学科领域专家领衔编写教材,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育信息化专家参与新形态教材建设,借助高校优秀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确保教材开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借助教育信息化专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高质量教材配套资源,体现教材的学科特色和创新性。借助研究机构的专家,开展教材建设研究,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教材建设,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借助出版单位的优秀编辑,做好文字编辑和版面设计,确保教材文字表述规范、准确和流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和形式新颖。

2.做好团队的管理工作

教育部发布系列教材管理办法中规定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负责教材总体质量,参编人员对所编写内容负责。同时,对编写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教材编写团队的水平与质量。

对教材编写团队成员进行严格筛选,根据编写任务分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编写团队要对教材建设进行充分论证,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编制任务清单,责任到人。建立定期研讨机制,针对教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讨,并通过立项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激励措施,通过“课题研究+评优评先+职称(岗位)晋升”等组合式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教材编写,教材建设配套专项经费,将教师参与教材编审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三)做到教材与资源一体化建设

1.做到课程、教材与资源建设一体化

教材内容选取要紧紧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四新”内容及时融入教材内容,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等功能,将教材内容与资源建设一体化、教材与课程开发一体化和教学与学习过程一体化,做到“线上线下互动,新旧媒体融合”,适应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移动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助力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

2.开发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新形态教材资源架构要以颗粒化资源为基础,聚焦教学难点和重点,将相关内容碎化成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的颗粒化资源,通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系统、VR/AR 技术资源、教学案例、课后思考、自测习题及试题库等资源呈现,对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计,整合行业企业一线典型工作任务、经典案例、操作流程和行业企业标准等优质资源。同时也要体现纸介质教材体系完整性,充分运用二维码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课程,将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有机联系起来,支持多终端学习,实现教材建设与资源开发同步、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四)教材建设要强化产教融合

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应围绕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趋势,凸显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特色,符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强化校企合作,服务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建设除了需要紧跟产业及技术发展进程,还要结合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等相关要求,依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或真实生产任务,重构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标准规范、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环境、规章制度和职业文化等融入教材,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8]。及时融入行业企业“四新”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提高教材内容产业跟随度,也要将企业技术、规范和案例等内容融入,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现状。

同时,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应用型大学教材除了知识传授外,还需要从企业生产实践出发,融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内容,设计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项目,改变传统学科化的章节编排形式,要适应探究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和现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和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

五、结束语

新形态教材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教材建设的新方向,是新时代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下,应用型大学要紧紧把握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要求,聚焦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扩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态教材中的应用,不断优化各环节教学活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课堂革命,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新形态教材内容应用型
生成逻辑、内涵特征、重大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多维视角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