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
2022-12-23万坤,崔婷
万 坤,崔 婷
(1.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101)
大学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是最具活力的文化机构,能够对公共文化的构建提供持续的人才培养力、强大的科技创新力、稳定的社会服务力,以及广泛的文化辐射力[1]。而图书馆是大学里文化氛围最浓厚的机构,与公共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2]。高校图书馆应依托高校所特有的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和文化传承的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为丰富社会和公众文化生活、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一、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比,拥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补充。
(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二)专业的人才资源
高校因人才培养的需要,拥有大批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大量文化艺术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高校图书馆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在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文化服务、文化育人和数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图书馆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把专业性优势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创新全民阅读推广模式和传播先进文化等,不仅能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对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着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还能使这些高校人才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得到实践锻炼和技能及价值的提升。
(三)强大的学科资源
高校图书馆依托学校的学科建设,可以调动学校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等学科建设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所用。如北京地区有音乐、舞蹈、电影、戏曲和传媒等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其他的高校也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这些高校不仅收藏有丰富文化艺术类的信息资源,而且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建成了一大批校内的文化艺术馆、剧场、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展览馆等。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北京工业大学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及北京联合大学文博馆等,这些资源是学校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服务的,但同时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资源。
(四)先进的技术与服务
高校图书馆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在读者服务、知识服务、数据服务、移动阅读和智能参考咨询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如很多高校图书馆利用智能自助服务终端实现空间智能化识别、定位、管理与监控;利用智能机器人来承担咨询、导引和个性化服务工作;利用智能照明自动分类切换场景,调节灯光色调和亮度,为读者创造应景、舒适的空间氛围;利用数智技术建设一大批电子阅读设施,实现自助在线阅读、有声阅读和扫码下载阅读图书、智能推荐新书等[5]。可见高校图书馆在利用先进技术为读者服务方面紧贴技术发展前沿,不仅实现了数字资源阅读的多样化,也使阅读更加便捷,服务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智能化,逐步向智慧化图书馆靠近。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智慧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障碍分析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如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薄弱,服务模式单一[6],广度和深度不够,能力和动力不足[7],法律和政策支持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手脚。
(一)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比较薄弱
高校图书馆主要围绕校内师生开展服务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保守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图书馆人的社会服务观念,导致对参与社会服务的认识不足,意识薄弱,参与度低。以北京高校为例,通过对“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的调研,分别以“大学”和“学院”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只有30 所北京高校可通过该平台进行部分文化服务的预约,占北京高校的32.6%;分别以关键词“大学”“学院”搜索出的1 100 条新闻资讯,其中有25 条与北京高校相关,占2.3%。通过对北京市50 所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的调查发现,在图书馆的概况中没有发现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内容介绍,也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岗位设置,图书馆新闻未发现相关的报道,只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列出面向社会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网站无法打开,公众也就无从了解服务情况,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度低、观念薄弱的现状。
观念薄弱还体现在与政府主动沟通交流的意识差。如北京市曾于2020 年4 月针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这对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建议契机。但在一个月的期限里没有征集到任何意见和建议[8]。这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不足
在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较早就融入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早在19 世纪60 年代,美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就向社会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和文化讲座等文化服务[9],欧洲很多国家高校图书馆都在向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10]。
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普遍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吸引力不足,公众满意度低;参与度低,与社区、公众的互动频率低,相互沟通协作不够;宣传不够,公众对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了解不足等问题;缺乏专业性人才,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少[11];很多高校图书馆还不知道怎么向政府部门寻求经费支持,不知道从哪里获取项目信息等问题。这些都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能力急需提升。
第一、银饰陪葬品之俗。在白银古道及其左近村落,有用银饰陪葬之俗。据对左近葬俗的调查,明中后期以来这一情况有一定普及度,陪葬品有银手镯、银项圈、银脚镯、银链、银耳环、银耳坠、银发髻、银簪子等。据言,有着“万能”的白银陪葬,能够保护死者平安到达阴间,即使因为在阳世犯了罪,到阴间也可以通过银饰买通鬼差,少受些罪过,甚至可以享受一般的鬼无法享受的待遇。
(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表现在高校和图书馆缺乏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服务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如缺乏面向社会开放的保障机制;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人、财和物等资源的支持缺乏学校或地方财政的政策保障;很多高校图书馆人员本来就匮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经常变换,服务连续性和服务水平的稳定性都得不到保障。由于缺乏共识,公共文化服务得不到认可和激励,经常被列入“多管闲事”的行列,打消了很多人参与的积极性等。可见,高校图书馆在制度设计、资金支持、人才配置和考核激励等方面都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四)政策的支持缺乏可操作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创新的活力[12]。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鼓励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13]。教育部2016 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鼓励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14]。目前全国已有13 个省市出台了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在鼓励和支持学校的文化设施面向公众开放方面提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和定向资助等方式。但这些政策法规都是纲领性文件,在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过程中究竟如何支持并不明确[4],如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责权利、角色定位、资金支持、项目获取途径、效果评价和激励等没有明确规定和详细说明,缺乏可操作性。
三、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应借助高校的诸多优势,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社会价值。
(一)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
高校图书馆树立适应时代新发展的新观念,广泛吸纳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和模式,大胆创新,在做好校内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因此首先需要树立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模式。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封闭式的科层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创新。在数字化时代,开放式创新打破了创新的组织边界,让更多想法和创意能够融入进来,以获得更多的创新思想,来满足急剧增长的创新需求[15]。开放式创新能有效提升创新效率,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其次,需要高校图书馆领导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在全馆形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共识。再次,需要树立走出去和主动服务的观念。只有主动服务才能激发更多的创造性。加强与公众互动的主动性,及时掌握公众的迫切需求,根据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创新服务内容,使之更贴近公众实际。最后,需要树立主动宣传和积极营销的观念。如何让公众有效获取图书馆优质服务的信息,需要图书馆由单纯的内涵式发展向内外并举的观念转变,由注重馆藏建设向注重馆藏利用转变,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让读者和公众充分知晓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学会利用新的融媒体、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和微信视频号等开展视频服务,达到广泛宣传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效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服务内容的创新都离不开优秀人才,对馆员的大力培养和有效激励是图书馆优秀人才成长关键。很多馆员对公共文化服务缺乏认知,缺乏积极性,其主要原因不是缺乏相应的技能,就是缺乏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以人为本,以项目为导向,给予人才成长一个宽松政策和容错机制,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机会,让大家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积极引导大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积极参加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论坛、讲座和培训,积极加入各种行业协会,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锤炼和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性人才。同时还要注意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考核评价和奖罚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例如业绩考核、成果认定、职称评审及职级晋级等方面确保校内、校外服务业绩评判标准的同一性和公平性,不能偏颇。
(三)创新与社会其他组织协同合作
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组织的协作不仅可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还易于形成服务协同,实现服务标准的统一;通过协同合作还促进了各方参与者价值的认同,提升了组织间的信任度[15],拉近了心理距离,容易形成深度合作。高校图书馆应以开放式创新思维积极与各种组织加强协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共建共享,积极探寻共需的项目建设。如共同建设特色数据库、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联合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携手组建科研和服务团队等,实现“1+1>2”的价值提升。
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组织开展协作时应注重加强与公共馆及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合作。公共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是与公共馆抢地盘。因两类图书馆各有特长,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果加强和公共馆携手合作,势必对提升彼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有裨益。
很多地方图书馆联盟组织在建立服务标准、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人员交流和培训及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同创新服务项目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常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对地区高校图书馆具有较强的指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有利于统筹资源,可避免单打独斗,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可促进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协作共享。
(四)创新公共文化智慧化服务模式
智慧化服务是数字化时代的共识。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在致力于智慧化服务的建设。李克强总理在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16];文化和旅游部在2021 年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17]。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仅能促进高校图书馆校内服务水平的提升,还能弥补在疫情影响下公众无法来到图书馆的不足,因此很多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智慧化和远程化的服务模式。一些图书馆积极探索利用5G 等高速网络传输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AR/VR 等信息技术,以及多种感应技术,实现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虚拟咨询任务和三维可视化的3D 文献资源和馆舍空间导览功能,让读者通过网络如临其境地查找和浏览文献资源,全方位查看馆舍的空间导航[18]。有些文化机构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将其空间、资源和服务通过VR 展示出来,使公众利用起来十分方便,如故宫的“VR 看馆”[19]。
随着元宇宙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推广,数字孪生、3D 建模、拓展实现(VR/AR/MR)及AI 等技术发展,知识重组与场景再构也会更轻松实现[20],智慧化技术也将会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更广阔的创新空间。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公共文化智慧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打造一个全景式、沉浸式和交互式的3D空间,实现全时域、泛在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五)创新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是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吸引公众的主要因素。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服务内容上不断创新,做出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特色产品。首先,图书馆可借助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如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嵌入到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共建“三山五园”文献馆,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与“三山五园”、中轴路等老北京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建成VR 数字体验馆,实现对“三山五园”的沉浸式、交互式VR 体验。该项目向大中小学生和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开放,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其次,高校图书馆应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规划、项目和计划中寻找机遇,积极利用好政策的红利。如国家实施脱贫攻坚计划,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文化服务或文化资源扶贫,帮助一些贫困人口文化脱贫;国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图书馆可探索如何帮助乡村建设农村书屋和在村民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将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如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与北京房山区马安村合作,创建了“红色马安书屋”,组织大学生帮助村民开展阅读活动。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联合2022 年2 月发文要求面向青少年开发设计寓教于乐的文创产品[21]。高校图书馆可采取游戏化策略将一些文化服务项目开发成各种通关或积分游戏等,将文化传播巧妙植入游戏中,达到文化传播与游戏娱乐相互融合,寓教于乐[22]的效果。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诸如书海寻宝、知识闯关问答、密室逃脱及信息检索大赛等小游戏,极大提高了读者的兴趣。
(六)创新与政府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方式
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同政府的积极沟通,不仅能让政府相关部门充分了解高校图书馆的实力和水平,也利于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能促进政府部门提高执政的效率和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立法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图书馆的权益得到合法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到文化和旅游部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和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只有将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和优质项目通过平台和活动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才能让公众知晓,吸引公众的参与。高校图书馆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创新先进的服务方式参与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以实力来提升话语权也是高校图书馆与政府部门沟通的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文化服务机构,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存在诸多的困难,但通过转变观念,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不断加强与各种组织的协作,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发挥好图书馆内外各要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应用新技术创新一些有特色、亲民众的公共文化项目,逐步实现面向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智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不仅是提升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举措,还是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践行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对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