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如此特殊,教学不能走“老一套”
2022-12-22何捷
何捷
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提出疑问:统编教科书中特殊的习作单元,其中编排了“习作例文”。这一类特殊课文,该怎么教?的确,这是一个新问题,也很少有名家提供参考。笔者关注了不少“习作例文”的教学课例,发现所设计的,依然是“老一套”。
所谓“老一套”,最典型的就是将它当作普通的课文来教,按照“文学化”的解读:读一读,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品一品,文章写得好在哪里?说一说,文章用了哪些方法写?仿一仿,用上述方法局部模仿。最后,还不忘来一个“带着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体验,反复读一读”。发现了吗?“老一套”的教法,将习作例文上成了普通的阅读课,这原本也不算错,只不过这样上,再一次重复了之前的教学。即便是“仿写”,学生也是瞄准语言的局部,在运用修辞手法美化包装等方面下功夫,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
例如,部分教师喜欢以萧红《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片段为例,介绍一种“随意”的写法: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这里的方法就是“谁愿意如何就如何”。果然,很快就看到无数个倭瓜、无数朵花、无数个“萧红”,可学生哪里能体会作家心中的意念,只是以为写成类似的,就大功告成了。這样的教学,最终写成了“四不像”。
习作例文,看起来就像亲切的学生作文,但它不是“伙伴语言”,而是“专家语言”。出于提供示范的需要,编者进行修改,模拟学生表达水平,刻意在文字呈现上变得易于接受,在审美水平上趋同于学生的水平,强化了所携带的写作元素,建立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到这是同伴所写。在功能上,习作例文承担着“为写作建立模板,提供方法示范”的重要作用。因此,区别于文学性的审美阅读,要实施“应写而读”的特殊角度的阅读。也就是说,在习作例文的学习中,教师不是一个“鉴赏大师”,而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解决问题,就是克服写作障碍,获得“能用得上”的写作方法。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为写作做充分准备。这些“能用得上”的写作方法是学生急需的。如何提供给学生在习作时可用的知识,成为全新的关键问题。
正如查尔斯·汉迪在《思想者》一书中所说:“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上文中“老一套”的教学,教师也在试图提供方法,但显然走错了方向。“老一套”的教学,其本质是建立在“杯与壶”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就是为了将课程编写者和教师共同认为的,那些很重要的事实知识,从水壶中稳稳地倒在杯子里。教学中被提炼出来的知识,是陈旧的、刻板的条款。这一类知识一旦脱离母体,就成了干巴巴的文字,无法迁移,没有运用价值。
“习作例文”要承载的,不是静态的,逐渐凉凉的杯中茶汤。要解决问题,应以怎样的视角去阅读呢?沈从文提到一种特别的读书方法——“创作者”视角的阅读。在创作者看来,读一本书,留心的是:这本书如何写下去?写到某件事,用了些什么文字说明?如果是简单的,简单到什么程度?复杂的,又复杂到什么程度?讲的这个故事,所用的一组文字,是合理的吗?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本单元中有一篇习作例文《颐和园》。单元的习作目标为“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篇习作例文,非常符合这一目标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入的。编者在编撰过程中对文章进行加工,使之产生了全新的教学价值,刷新了原文在文学上的表现张力,凸显了对写的辅助功能。
成为习作例文,《颐和园》就不再是简单的写景散文了。在教学中,不要着力审视“这一篇文章写得有多美”“此文如何与众不同”,而应着力去发现“这篇文章是如何写成的”。教学环节可以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环节:主要内容提取——作者所写的景点或者作者当时的“观察点”
可以通过圈画批注、专项检索等方式,提取文中所涉及的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这4个景点,同时简单归纳出4个景点中作者所描绘的见闻、景致。这一步教学,让学生明确“按顺序写景物”,文中到底写了些什么,文中到底表达出景物的哪些特点。
第二环节:重点知识获得——发现作者如何交代观察点的变化的
寻找文中的承接词,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部分。在景点与景点之间,作者用了不同的承接词。类似于进了、绕过、就来到、走完、抬头看、登上等。每当要“换景”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承接词或者承接的语言。承接词将A景点与B景点紧密连接,暗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了这些承接词,就好像有了“粘合剂”,不同景点在文章中就能顺利组合起来。
从学生写作需要的角度看。承接词的发现意义重大。其一,这是学生写作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关注的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本次习作“按一定顺序写”才是关键;其二,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有了承接词,如同古典建筑有了榫卯结构,建筑才能相连,不至于倒塌。文章也就形成完整的、相关联的全篇;其三,这也是此篇习作例文的教学要点,是此篇习作例文教学区别于其他篇习作例文教学的显要特征。
第三环节:核心知识固定——让学生明确本文所使用的“移步换景”写法。
基于之前的学习结果,让学生明确此文中所使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是实现本单元习作目标“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必备方法,也是达标的工具保障。学生拥有方法后,回读文章、明晰文章的写作框架,不急于对局部的写法进行模仿。要写好这篇习作,最重要的不是局部的精致,而是全局的统筹。
统编教科书中的“习作例文”究竟如何教,当然要“因文而异”。但也可以有一个总的教学方向:因循学生需要,伴随写作全程,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学习,一起实践。学生会写,教师更要会教。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徒”。基于此,我们提出全程写作教学法。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