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间到空间:大型主题晚会叙事的意义构建

2022-12-22王嘉

声屏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晚会舞台

□王嘉

在我国的传统审美中,从空间建筑到视象表达,包括诗词歌赋,无不体现着景观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独特魅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伟大征程》等“大舞美”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式舞台叙事,成功体现了我国传统审美理念的独特价值。一台晚会已不再是歌舞的集合,而是一个主题或议题的有机集成。

一般来说,一台晚会的编排构思有线性逻辑和非线性逻辑两种。线性逻辑通常是指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主题晚会,如《伟大征程》这样的史诗性质的晚会就是按这种逻辑来编排的。非线性逻辑相对复杂,包括中心式叙事、板块式叙事等,即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个主题,这种结构可称之为中心式叙事,适用于主题明确的晚会,如扶贫攻坚、赈灾筹款等;而将相对独立的几个板块并列组合在一起,通过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整合在同一个主题下,这种结构可称之为板块式叙事,适用于较为宏大的主题晚会,如春节晚会、跨年晚会等。

时间顺序

话语时序的安排可以分为顺叙、倒叙、预叙和混合时序四种,史诗性质的主题晚会多数采用顺叙方式,也有以主持人叙事为第一层表达,以倒叙闪回为内容主体的安排。叙事还有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等述、概述、扩述、省略、静述五种叙述速度。

以小见大:扩述思维。在主题晚会的内容设计中,可能会有故事或是细节的呈现,如对某一英雄人物故事的表达,主持人、演员作为叙事者对某一个细节加以扩展,即是将话语时间进行延长的扩述。某一个故事细节的拉长,往往从倒叙开始,在讲述中回到现实并展望未来。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以点到线再到面的扩述,并在最后以几句高度凝炼的颁奖词完成全部叙事。

语言退场:省略思维。在一场理想的晚会中,既会有扩述也会有省略、概述,使整场叙事有节奏感,保证观众的情感认知过程是从容舒适的。其中,省略的手法与扩述相反,在表意要求明确的主题晚会中不宜多用,但在当下的舞台表达层次中,语言层面的省略不代表叙事的省略,只不过委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有语言、有背景、有环境的场域中,三者多重表意是一个高潮的递进,但不宜多用。在叙事的起承阶段,语言层面的表意可以节制使用,将“言外之意”的表达交由背景和环境去完成。

舞蹈是没有语言的表达,但舞蹈本身也可以应用省略思维。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很重视“留白”,如果没有舞台和剧场整体的配合,也很难仅凭肢体表达来实现艺术效果最大化,但这个配合绝不是堆砌,而要考虑省略和抽离。《只此青绿》在2022年春晚上一鸣惊人,甚至形成了一个文化IP,但《千里江山图》原景并没有在舞台上完全展现,而是用简单的线条来取代。试想,如果背后是青山绿水,台上也是青衣绿袖,这样的表达无疑将削弱舞蹈本身的表现力。

宏大叙事:概述思维。史诗性质的晚会,其串场词在台本中是以朗诵体为主要形式的。这类晚会的主题性最强,整个台本所述历史会有一个适当的范围,如建党百年、改革开放40年、校庆或企业庆XX年等。以2021年建党百年主题晚会为例,央视出品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音乐舞蹈史诗之后,在重大节庆演出的一次崭新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以“破晓”主题为导入,按中共党史的脉络,以“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大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为人民、为国家所做的奋斗与奉献。

场景思维

“场景”是叙事学中的概念,是一个故事的基本构成单位,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根据至少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感知的重要性的价值改变了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1]舞台艺术属于线性叙事,特别是在现场或者通过电视收看现场直播,这种线性逻辑更为显著。因此,在排列节目出场、演员出场的顺序时,应当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无论是晚会还是戏剧,只要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演出,便能够聚集现场观众的全部注意力。

情境再现。舞台的概念源自戏剧戏曲的舞台,舞台本身就是场景,并且是一个有边界限制的场景。主题晚会多数以室内舞台作为主要场景,部分晚会的场景也与室外的体育场馆结合起来呈现,另外还存在全程都在体育场举办的大型晚会,如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伟大征程》,其场景边界比演播厅广阔,所展现的视觉效果无与伦比,正如其主题定义——“情景史诗”,全场舞美令观众如同走进了历史,还原了一个多灾多难的盛世中国。宏大的布景与各种声光电配合的场景,和晚会节目一起构成了一个高度凝合的语义场。

春节联欢晚会这样的主题晚会,其情境则以合家欢乐为主。在对2022年春晚的文本进行语义分析时,人们可以用词云图来看到文本的词频。图1是形容词出现的词频,图2是名词出现的词频。从中可以看到,“欢乐”“大家”为出现最多的词汇,这也正好符合春晚“合家欢乐”的主题。以此为依据,可见春晚的情境就是要紧扣这样的氛围,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其它高频词如“亲爱”“朋友”这些人与人的情感营造。

图1 2022年春晚台本形容词词频

图2 2022年春晚台本名词词频

情绪聚合。要想在有限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开发晚会的艺术价值,就需要综合调度舞台美术、灯光、音响以及观众的高度配合,以此丰富现场的表达效果,形成丰富的主题语义场。如同在影院看电影的效果不同于手机或电视一样,舞台表达对于剧场内的观众来说也产生着强烈的聚合作用,能够将晚会台本所要表达的主题准确地投射到观众心间,这也是一种有限空间内的场效应。

例如,观众的掌声也是参与表达、形成场效应的重要元素。什么时候应该有掌声,什么时候必须有掌声,是导演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朗诵节目中,如果表演者的表达不能引领观众的情绪,不能让观众产生自发的掌声,那么导演可以考虑安排部分工作人员或部分观众引领鼓掌。剧场的表达不仅限于舞台和演员,而是整个空间内的情绪聚合。在晚会正式开始之前,也不一定要用台上的暖场节目或各类发言来聚合情绪,观众本身也是可以深度参与其中的。例如一人一面小图旗,轻声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歌曲,反而能够迅速静场,并凝聚全场的注意力,增加对晚会节目的期待。

多重感官的体验。观众随着晚会多模态话语的递进表达产生共情,在一个包括自我和舞台在内的虚拟空间内形成了无声的沟通。当情感达到所谓“泪点”之时,也需要台上台下形成共同的语义场。例如经常被忽略的内场灯光,在很多心理学实验中都提到过照明对心理认知的影响。晚会主体的表意与内场灯光是需要配合的,在晚会和剧场中很少应用这种思维,但在影院已很常见,如部分影片“4D”观影技术的应用。目前尚没有“4D”晚会,但是场景思维的价值将促使这一技术尽早运用于晚会的表达。

春晚与普通晚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观众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而非剧场观众。在2021春晚的表演中,XR技术与直播技术相连,只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才能看到刘德华和周杰伦出现在春晚的剧场舞台上。但实际上现场全息投影早已实现剧场空间3D数字表演主体的显像,此次只是因为舞台亮度原因而没有使用。[2]

意义递进

从语言逻辑到图像逻辑,这一转变与当下的景观社会更加契合,在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解读中有重要的价值。晚会艺术的表达,其中心应当是可意会也可言传的。文学台本、节目编排、服装道具、音响灯光设计都需要紧紧围绕晚会的主题来展现,在主题允许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可控、可视的稳定意义空间。

节制使用的隐喻。艺术都是有诗性的,舞台艺术也不例外,而主题晚会立意鲜明,有明确的导向,隐喻、转喻等艺术手法可以提升艺术格调,但不能成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红色文化主题晚会为例,用破碎的红旗、战火中的遗物、飞翔的白鸽等隐喻革命可以提升晚会的文学意境,但要有节制地使用,过于艺术化的表达容易涣散晚会的主题,偏离观众的内心感受。

隐喻本是文学范畴,但是只要有表意行为便可视作文学范畴内的讨论。场景本身就可以是一种隐喻,在多模态话语分析场域中,色彩、声音、现场氛围都与表意有关。红色主题的晚会中也可以采用共情传播的原理来设置隐喻,大众都能接受并产生共情心和同理心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及战友情、兄弟情等,因此在战争场面的节目中,一个破旧的军号或者缺角的爱人照片便可说明一切。但是此类隐喻不可过度使用,否则会失去文学艺术的美感。

对情绪流的控制。意义的表达之所以需要递进,是因为人们的情感也存在接受上的疲劳。如果从一开始就处于激动、激昂的情绪高位,观众从心理和视听上都不太能够保持持久,并且在节目的组合上,也只能保持情绪的高位,因而不能先扬后抑。从这个角度来说,成熟的编剧节拍完全可以适用于一台晚会的编排思路,用以控制整体节奏。对现场观众情绪的控制,不等于单纯的克制。导演在设计晚会流程时,要充分按照时长来引导情绪的节奏。以90分钟的晚会为例,用编剧常用的施耐行德15幕节拍表来控制,到20到30分钟时就要出现第一个全场高潮,第60分钟左右又是一个节奏高峰,整场结束时,观众的情绪再次被引领到最高峰,在这时便达到了主题晚会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双重成功。

用LED屏内容实现意义主题的稳定输出。声音和画面是视听传播符号系统中的两大基本传播符号,它们的组合则构成了影像的多重叙事。当前已经普及的LED屏对于稳定晚会的意义表达起到了很大作用,主持人的话话、歌曲、舞蹈都是线性叙事,在观众的脑海中如流水般经过,而LED屏通过非线性的、视觉的补充,使歌舞等节目的意义能够更稳定地投射到观众的感观体验上。

在央视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航天科技专家和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部分代表以口述的形式展现了我国上至星辰大海、下至芬芳泥土的辉煌成绩。在十多位代表人物的讲述过程中,LED屏始终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人们面对的只是一个普通个体,他们的事迹除了口述,亦需要视觉素材的补充。航天科技专家讲述伊始,嫦娥五号的返回器也呈现在了舞台中央,同时LED屏以广阔的视角呈现出了宇宙的样貌,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博大情怀和志向以影像的方式转喻出来,使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了情感层面的共振。在脱贫攻坚先进人物进行讲述时,LED屏亦辅以其在基层的工作场景来配合观众理解,并且为了不将舞台焦点从人物身上偏离,LED屏内容以静态图片为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表达作用。人物讲述、LED屏及《我和我的祖国》《不忘初心》两首烘托主题的歌曲三重叠加,使节目的主题层次丰富而不凌乱。

以笔者参与的一场庆祝建党百年的晚会节目为例,在史诗结构的文本中,语言类节目《解放》是音诗画朗诵的形式,六位表演者身着军装、学生装、百姓日常装、教师装,通过丰富的身体语言、舞台走位和LED画面的配合,使得表演效果远超过文本本身。可以说,在最终的呈现里,一切视听感官元素都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在主题晚会中讲好中国故事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说:“我们保存着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这些记忆不停地再现;通过它们,就像是通过一种连续的关系,我们的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3]无论是哪一种编排逻辑,其中的叙事元素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一台成功的晚会艺术都是具有丰富的张力结构的作品,主题情感在形式上内聚为一个整体,其目的是通过各种艺术元素使晚会实现高效的对外辐射。

晚会面向的是国内所有的观众,在这个前提下创作者容易走入语境的误区。语境过高,观众看不懂;语境过低,观众评价也不会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评价他者的同时是在回避自己的错误。主题晚会属于高语境范畴,其中的表意是否可以形成故事化表达,做到通俗而不庸俗,这是晚会制作方应当平衡的问题。所有的文艺作品最终要依托于传播去扩大影响,而传播则着眼于效果,而将国家、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以最佳方式记录并表达出来,这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和传播从业者应当共同坚守的最终情怀。

猜你喜欢

晚会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春天大舞台
森林晚会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舞台主持心得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