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典籍英译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研究

2022-12-22赵明慧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中华

赵明慧

(大连财经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展开,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要“在通用英语课程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应积极贯彻这一主导思想。事实上,早在2006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就已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2]纵观今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量欧美原文编入教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文化,使得大部分学生深谙英语世界文化知识,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0年,《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作者指出“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3]截止到2022年1月13日,笔者从CNKI检索到“中国文化失语”研究文献878篇,与赵应吉2018年12月31日统计的667篇[4]相比多出211篇,这说明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将中华典籍英译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缓解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也有学者提出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课程来弥补英语教学。[5]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希望拙文能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尽微薄之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与中华典籍英译的意义

20个世纪80年代起,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就走上了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输入、轻中国文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我们尚未走出这条老路。值得肯定的是,学生的英文水平越来越高、对西方文化越来越熟悉,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却开始动摇了。笔者于2022年3月通过线上(问卷星)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对3060名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测试。问卷涉及中华思想、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传统节日及中华典籍英译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四道单项选择题。其中,“中华典籍英译”方向下的四个问题平均正确率最低,仅为32.74%。第四道题,“庄子可英译为.A.Zhuang Zi;B.Chuang Tsi;C.Chuang Tzu;D.Zhuang Tzu”的正确率仅为24.18%;1468人选择了A选项,占调查总人数的47.97%。可见,高职高专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文表达能力之弱。虽然,其他四个方向的答题正确率也不高(具体数据见表1),但远远好于“中华典籍英译”方向的题目,而且中华思想、中国历史等知识可以在通识课上进一步学习。但目前,尚未有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典籍英译课程,因此,笔者建议将其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

表1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结果

关于中华典籍翻译的意义,汪榕培、蔡华、潘文国等知名学者和译界前辈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文化译出去”以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6]中华典籍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孟子》用大气磅礴的语言告诫人们要自尊、自爱,“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商君书》论述了商鞅的变法理论与具体措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大智大勇……学习中华典籍英译,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更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已从单一的学术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多元化实践,具有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途径广泛、受众群体多样等特点。许德金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海外传播的方式之一是以民间团体和力量作为传播主体或接受者,他们主动发起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活动。”[7]这意味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是翻译人才、专家学者的责任,而且是每一位中国公民的义务。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对外交流,是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社会力量。因此,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准确掌握中华典籍的英文表达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专业人才从事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国外的受众是非常少的,基本是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而高职院校学生的交流对象主要是技术性人才,在全社会中所占比例非常大,他们也不用像科研人员一样,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型学习,只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即可。那么,这些高技能人才的人文素养从何而来?又如何向域外大众传播?中华典籍英译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更是国家形象被正确认识的坚实基础。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技能加文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当下中国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需求。在国际化合作中,既要交流技术也要渗透传统文化。

二、融入中华典籍英译的教材编纂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仍停留在中西方国家文化输入的阶段。黄奕云指出,“近五年,外教社与外研社发行量较大的高职院校英语教材,包括《新标准英语》《新一代英语》《新职业英语》《新视野英语》《新技能英语》《新时代英语》等存在几个明显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鲜少融入我国本土传统与现代文化。”[8]我校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实用综合教程》(精编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该系列教材共上、下两册,32篇文章,其中涉及到本土文化的只有2篇。现行高职英语教材忽略本土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比如撰写应用文的能力、商务接待中的口语表达能力、说明类文字的阅读能力……因此,编写者更注重应用英语知识与训练在教材中的比重,不像本科英语教材那样大篇幅地融入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二语习得研究人员对外语学习的长期探索表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学习必须重视文化的导入”。[9]顺应这一理念,教材编写者势必会将大量的英语国家文化元素添入英语教科书中,这对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学好英语是非常有帮助的。当下英语能力强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她们能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但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她们就无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一次英语课上,一位成绩很好的学生作报告歌颂唐僧不畏艰险、取得真经的精神,居然把唐僧译为The monkey's teacher(猴子的老师),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英译能力多么欠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程的重要思想。的确,教材应该渗透国家的意识形态,这样才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学校教授的每门课程都应负有传授本国文化、弘扬 民族传统的责任,英语课程亦然,以确保本土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与弘扬。”[10]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应延续《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文化模块这一模式。在每一单元的最后增加“Culture Corner” 模块,并将典籍英译选段置入其中。近些年,外研社出版的本科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在每个单元的Section A 部分加入了“汉译英”练习,内容涉及孔子、中秋节、太极拳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而且给出了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事实上,高职高专学生更需要学习这些知识,人文教育是职业化教育的基石,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应在现有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专门的中华典籍英译模块,便于教师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中华典籍英译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准确表达本土文化。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英译本中如何进行选材呢?众所周知,自19世纪末,苏格兰汉学家里雅各英译《诗经》后,中华典籍英译译本林林总总、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还有一些海外汉学家有意歪曲中国文化。因此,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英译材料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建议,尽量选择在西方国家影响较大的中国译者的优秀译作,如许渊冲的《楚辞》《唐诗三百首》,汪榕培的《老子》《陶渊明集》等。选用中国译者的作品,不仅能让学生共享其成果的荣誉,而且能让“科举”(empirical examination)这样的“中国英语”得以发展、走向世界。同时,为了使学习内容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视觉层面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中华典籍英译选段应配置与题材相符的彩图与习题。若能向教师提供教材配套短视频效果会更好。

三、融入中华典籍英译的教学设计

若将教材比喻成教学之源,教学方法则是教学之本。一套好的教学方法配以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且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对306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测试的同时,也就“你希望英语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有五个选项的多选题)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数据表明,学生最喜欢教师为其设置真实情景,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伟大。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结果

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将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OA)应用于中华典籍英语表达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真实情景)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输入,充分体现“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的教学理念[11],以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人文目标,即培养学生中西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为了验证“产出导向法”在中华典籍英语表达教学方面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法,笔者对大连财经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58名学生进行了实验,实验班30人,对照班28人,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教学步骤如下:

驱动环节:设置真实情景,如:①我校近期将选拔优秀学生到英国巴斯大学作交换生,你已通过初选,正在接受“英语讲述中国古诗词”内容面试,…… ②你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对外汉语教师,针对你讲的《老子》思想,学生有点困惑,正在向你提问…… ③你是宇佑跨国文化公司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今日恰逢中秋节,公司的外国员工与你聊起了节日文化……通过类似情景的设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产出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充当的角色(选择性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能发现自己在内容和语言方面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

促成环节:帮助学生形成个人见解、吸收语言,根据任务需要与教学计划向学生提供输入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相关视频、演讲、文字材料,指导学生积累可用于产出任务的内容、语言、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并设置合适的子任务。

评价环节:师生合作评价。即时对学生表现给予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在任务中的表现出来的优缺点,益于学生进行下一个任务时提升自我。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有助于发挥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实验进行八周后,用SPSS23.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班学生的中华典籍英语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t=2.57,p<0.05),说明“产出导向法”在口语教学中效果更优。与刘波涛[12]、张伶俐[13]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四、增加中华典籍英语表达的能力测试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求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简称PRETCO),学生也高度重视这一英语水平测试。该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突出实用性与职业性。有学者指出,PRETCO经历了2014-2016三年的改革后的更加突出对英语应用性技能测试,“从测试内容看,听力测试内容突出了职业英语程式化、固定套语多的特点;阅读理解增加了图片文字理解,从而更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14]纵观近五年(2017-2021)的十套真题,PRETCO鲜有题目涉及中国文化。然而,就大多数以考试为目的而学习的大学生而言,这项英语测试无法有效督促他们学习中华文化英文表达方面的知识。相比较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2013年进行改革后,则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测试。此项考试的翻译题分值所占比重由原来的5%提升到15%,且“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涉及到了传统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绘画艺术、园林艺术、历史朝代、文化古镇等。”[15]笔者希望PRETCO中也能加入中华典籍英文表达方面的测试,诸如增加英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任务、传统节日翻译填空任务等。

此外,各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也是学生比较重视的学习任务。因此,英语期末测试也应考虑增加中华典籍汉译英等题型、并适度调整阅读理解题材,推进学生英语学习汉文化主体性定位。近些年,外研社、外教社、高教社等权威机构组织的以“中华典籍英文表达”为主体的英语比赛,如演讲、短视频、词汇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比赛只设置了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未能将高职高专单独设置,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他们(她)们的整体英语水平比本科生弱,在比赛中没有优势;另一方面,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等与本科生不一致,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确实不适合参加一些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比赛。因此,应加强校内外“中华典籍英文表达”大型比赛建设,将高职高专学生单设组别进行评比。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亟须得到改善。这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秩序、提升民族形象的必然途径。将中华典籍英译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高专学生中华文化英文表达能力是有效的,通过教材、教法、测试三个方面的调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综合素养方面都会有所提升。中华典籍英译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发展、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中华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