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华 筑梦起航
——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院七十周年
2022-12-22刘淌
■ 刘淌
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258号(现代建筑设计大厦,上海院总部)
风雨七十载,卷帙书华章。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仿佛听到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以下简称“上海院”)厚重的奋进足音,看到了上海院人薪火相传的壮丽画卷。
岁月无痕,大地留印。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场、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东馆、苏州奥体中心、上海金茂大厦、曹杨新村、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援赞比亚国际会议中心……一项项精品工程,犹如一座座丰碑,记录着上海院不断助推“上海设计”享誉世界的足迹。
回望来时路,“上海经验”“浦东速度”“雄安质量”……一项项创举彪炳建筑史册,上海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与祖国同命运、与社会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书写下70年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
从作为“北梁南杨”同辈的近代中国建筑行业的开创者——老院长陈植、汪定曾,到在上海院耕耘数十载,为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非凡贡献的魏敦山、邢同和、唐玉恩等前辈们,再到李亚明、陈国亮为代表的各专业领军人物,以及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人才,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积累,是上海院能持续发展并壮大的渊源及强大力量所在。
奋进新征程,上海院人扎根申城热土,放眼全国和世界,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书写新的历史,朝着“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咨询公司”阔步迈进。
峥嵘岁月,书写光荣与梦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70载,光荣与梦想同在,使命与担当并行。时光忠实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清晰拓印下前行者的步履,见证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历史。
1953年1月2日,为迎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高潮的到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抽调部分设计人员,成立“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生产技术处设计科”,这是上海院的前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第一家市属设计单位。同年5月,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生产技术处设计科扩大为设计室,人员增至70多人。之后,她不断吸纳各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1955年2月,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生产技术处设计室扩大改组为“上海市建筑设计公司”,人员发展到280人。
1956年5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以“上海市建筑设计公司”为基础,吸纳当时上海开业建筑师事务所及各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规模增至489人。
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上海院的隶属关系历经多次更迭并不断发展。1962年11月,“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市城建局城市规划设计院”合并,更名为“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合并后增设总图室、地区规划室,业务涵盖了上海市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有了更进一步交融互补的机会,这种以城市为立足点的建筑创作理念也一直得以延展。1975年6月,“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恢复“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的名称。
上世纪80年代,市场化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给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企带来巨大冲击。伴随着“南巡讲话”的热潮,上海院积极推进全方位企业改革,努力破除羁梏、努力拼搏,在竞争中成长,于1993年9月更名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确立了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将设计院逐步办成集建筑设计、勘察、工程承包、工程监理、科技咨询、材料设备贸易、劳务输出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外向型集团化公司。
改革才有出路,走向市场才有繁花似锦的前程,这是上海院人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考验中,上海院不断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
1998年3月,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合并组建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同时保留“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名称;1999年7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集团上市平台一员。上海院再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跋涉与奋进,光荣与梦想。一代代上海院人,用心血与智慧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不管企业名称如何变更,上海院人始终不变的是矢志不渝的拼搏意志和艰苦创业的家国情怀。
通过几代人的赓续奋斗,在助力建造强国建设的征途上,上海院不断发展壮大,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工程咨询、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智能化及系统工程设计资质的综合性建筑设计院,也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设计公司之一。
70年来,上海院累计完成3万多项工程的设计和咨询,作品遍及全国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全球 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和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稳居全国同行业省级院前茅,位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百强。
截至目前,上海院累计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4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114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19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优秀设计奖33项、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82项、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408项,获奖层次之高、获奖数量之多,位居全国省级科研院所前列。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质量金奖企业”“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金杯公司”“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一项项荣誉,见证着上海院的努力与成绩、收获与荣光。
筑就精品,擦亮“上海设计”金字招牌
70年来,在国家建设高歌猛进的洪流中,上海院始终以城市文脉为基点,以创造城市美好生活为己任,以推动技术进步为抓手,打造了众多散发城市魅力的建筑和空间场所,创造了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众多“第一”,确立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优势地位。
上世纪50年代,上海院便承担了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设计任务。为了解决工人住房难题,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亲自选定在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一带征地建房,并将其命名为“曹杨新村”。曹杨新村一期工程(简称“曹杨一村”)共计二层房屋48幢、167个单元,可容纳住户1002户,开创了中国现代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先河,为解决广大工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提供了样板。
1974年7月,民用院上海体育馆全体设计人员合影
从那时起,上海院又先后承担了上海市众多住宅、学校、医院、文化建筑的设计工作。在全国第一个卫星城建设中,“闵行一条街”创新的成街设计,使得郊区居民享受到与中心城区同样的生活便利。随着“闵行一条街”这种新型工人住宅区的崛起,上海院提出的“成街成坊”住宅规划设计理念,赢得了各方的赞誉和喝彩,上海院也因此在建筑设计行业声名鹊起。“一条街模式”迅速在全国推广,全国各地新的成街成坊住宅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上海第一个旧城改造项目——蕃瓜弄棚户区改建设计中,上海院将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充分交融,为中心城区成片街坊改造积累了经验,为居民改善生活提供了可能。
同期,上海院开始对体育场馆展开研究与探索。上海院设计的中国第一个万人体育馆——上海体育馆,是中国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第一次整体吊装提升安装,引领了我国网架结构技术的发展,载入了《世界建筑史》,成为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世纪之交建成的上海体育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体育场,马鞍形的大悬挑钢管空间无盖结构,覆以乳白色半透明膜结构,屋盖最长单臂悬挑梁为世界之最,展示了高科技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设计总包,上海院和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设计的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融合了多项国内乃至世界之最,创造了全国最大跨度的单层索网膜结构记录,填补了国内超大跨度单层索网结构的空白,而游泳馆也成为国内第一个大跨度柔性单层索网上覆直立锁边刚性屋面结构。随着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上海体育场、上海虹口体育场、云南红塔体育中心、汕头游泳跳水馆、越南国家体育场等一个个体育建筑精品的诞生,体育建筑成为上海院的专项品牌,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领衔、一大批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人才队伍,在中国体育建筑设计中创造了一系列“中国之最”。团队所承接工程,均为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且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及多个市级、集团级院级科研课题。
除了在公共和民用建筑、体育建筑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外,上海院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医疗建筑的设计与研究,从医院的学科特点、运营模式、文化传承、地域环境等方面入手,寻求个性、挖掘亮点,通过梳理、整合,用医院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创作每一家独特的医院,设计了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医疗建筑,如东方肝胆医院、德达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慈林医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上海院医疗专项品牌形成了以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领衔、一大批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人才队伍。此外,上海院还参与了多项医疗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是国家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急救中心建筑设计规范》《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主编、参编单位。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上世纪80年代,上海院率先与境外建筑师合作设计,为上海设计了第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建筑。建成于1998年的金茂大厦——这座SOM与上海院合作的杰作,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的超高层建筑,开启了上海院国际合作的高度,也成为中国人实现摩天梦想的第一座里程碑。在陆家嘴地区,上海院原创或与外方合作成就了一系列超高层建筑,为浦东这一国家战略发展的实施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上海博物馆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新馆
上海图书馆东馆
太原植物园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几十年来的沉淀积累和超前发展思维,使上海院人一次又一次牢牢抓住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院抢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历史性机遇,不断打造和完善新时期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人才链,争做城乡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
2020年7月,雄安新区容西片区项目二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勘察、设计标段三项目经过层层严格评选,上海院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斩获该项目的原创设计权。本次竞标竞争激烈,国内一线大院悉数参与,高手林立,同台竞技。这是“上海设计”在雄安新区中标的大规模建设项目,展现了“上海设计”的全方位综合实力。
……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70年来,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无不印证着上海院在工程设计方面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与实力,也代表了行业乃至国家对上海院精工品质的高度认可。
2022年4月,上海院“抗疫守沪”突击队在国家会展中心
时代迭进,岁月变幻,但上海院“人民建筑师”的身份从未改变。在祖国大地上,这群跟随着共和国脚步的筑梦人,用一笔一划勾勒出一座座建筑丰碑,刷新着企业荣誉的高度和广度,成就了“上海设计”的美誉,“上海设计”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勇挑重担,履行国企社会责任
建院70年来,上海院始终不忘国企本色,心怀“国之大者”,在风急浪涌的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践行家国情怀,积极担当作为,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命必达,在大战大考中履行国有企业的担当作为。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上海院就担负起了国家援建海外的任务,并成为了一个延续至今的传统。近年来,上海院坚持统一开放的发展原则,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怀揣代表中国品质、表达大国信誉、体现上海品格的理想,积极参与海外项目援建,加快“走出去”。截至目前,上海院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展开合作,开展了超过数十个合作项目。陆续参加设计了援赞比亚国际会议中心、援缅甸国家疾控中心、援柬埔寨国家体育场、援几内亚议会大厦、援塔吉克斯坦国家议会大楼等项目,“上海设计”在国际上稳扎稳打、逐步生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海院结合行业属性,充分落实创新、绿色生态理念,大力推进低碳社区、绿色建筑设计。自“双碳”目标提出后,上海院更是积极开展以能耗限额和减排降碳为目标的设计转型研究,整合全院各专业团队和技术总师的力量,努力探索技术进步和创新,努力擦亮“上海设计”的低碳底色。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近年来,上海院积极参与国家“新基建”建设,充分发挥专项技术优势,承担设计任务。上海光源工程、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上海光源线站二期工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工程……上海院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大科学装置从国际“跟跑”到“并跑”的发展历程,为提升中国科研创新核心竞争力贡献了一份重要力量。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和科学平台——上海光源工程中,其独一无二的体型与结构、超越规范标准的工艺要求、世界上无例可循的关键技术……处处攻坚克难的设计与建设,都彰显了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上海院充分发挥在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保护的专业优势,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领衔的大师工作室和上海院城市更新设计院,是一支聚焦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前瞻性研究与原创实践的研究型设计团队。团队依托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深耕多年的实践经验,根据对未来城市更新发展的判断,积极投身经典建筑更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工业遗产更新、历史风貌片区等四大更新城市领域,打造出和平饭店保护与扩建工程、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复旦大学逸夫楼、静安图书馆、景德镇陶溪川、四行仓库、张园、虹口区山寿里旧改地块风貌保护与城市设计等一大批知名城市更新项目,以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理念与实践,积极探寻城市更新的新路径、新格局、新发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03年暴发“非典”疫情时,上海院显示出高度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实现了24小时作出上海公共卫生中心设计方案的承诺,创造短时间内建设成国际一流医疗中心的奇迹,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健康与安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情汹涌,考验着医院的收治能力,应急设计改造极为迫切。上海院充分发挥医疗建筑设计专长和在传染病专科医院方面积累的经验,快速响应,积极投入到防疫抗疫堡垒建设中,担负了多家医院应急改造任务,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改造项目、浦东周浦医院改造项目、江西丰城人民医院传染病病房楼项目等,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大战大考中国企靠得住、顶得上、打得赢。
2022年3月,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上海院举全院之力,快速集结、精锐尽出,参与抗疫应急项目68个,承担了绝大部分市级方舱项目设计,累积总床位数超22万张,再次让疫情防控指挥部吃下“定心丸”。与此同时,上海院还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的应急技术措施指南》,为防疫工作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设计咨询服务,为抗疫应急医疗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完善抗疫应急医疗设施设计的地方标准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结对帮扶、爱心服务、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方面,上海院也是慷慨解囊。上海院积极响应上海市委组织部和市国资委党委城乡帮扶工作,与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开展第三轮结对帮扶,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响应上海“双一百”村企结对精准扶贫,对口帮扶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野牛村,定向捐助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亦乐村,定点结对帮扶贫困大学生家庭;响应街道社区需求,十余年不间断帮困石门二路街道社区重残青年;组织开展建筑文化公益活动,向公众传递建绿色建筑理念;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讲解建筑原创展、建筑作品展,向学生传递中国建筑文化……
上海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诠释了责任担当。
强根铸魂,凝聚蓬勃发展动力
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排头兵,上海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日臻完美的技术优势、创新发展的管理优势、敢于争先的文化优势,深入推进党建业务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2019年以来,在华建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上海院党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探索构建“一体三维六面”立体化党建体系,构筑“in空间”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何谓“一体三维六面”?一体,为党委对企业的全面一体化领导;三维,包括创新党建思路、融合中心工作、激励内生动力;六面,为党建工作的六个方面,即抓核心、铭初心、广交心、育匠心、重聚心、献爱心。3年来,上海院以“一体三维六面”为重要抓手,党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基层党支部的示范力、引领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一线最活跃的单元,为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与此同时,上海院高度重视企业文化打造,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从多个层面入手,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对外推广企业品牌、对内服务广大员工,用真情架起了连接文明创建的桥梁。近年来,上海院的企业文化体系更趋完善,形成了涵盖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精神、品牌标识与宣传语、员工行为准则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成为指引员工、激励员工的重要规范,成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员工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
……
时光白驹过隙,70载弹指一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每一位上海院人,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秉承“创新、卓越、合作、传承”的企业精神,践行“以我们的设计和服务,为城市奉献最优的作品,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为员工搭建最好的平台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不忘历史、铭记来路、重整行装,向着“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咨询公司”的美好愿景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