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印味 黑白映显
——李冰精神之木刻表现
2022-12-22雷颖
雷 颖
(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治理水患。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察和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无坝引水”的思路。这种基于因势利导、变堵为疏的科学治水方法终于制服了成都平原的洪水猛兽,修建成兼有分流、排沙、泄洪、引灌、航行五种功能的都江堰工程。古堰长流,开世界水利文化之先河。人们继承李冰的伟大遗存,将李冰治水所体现的崇高精神与文化内涵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历久弥新的李冰精神。
如此彪炳千秋的壮举历来都是艺术家用各种艺术手段争相表达的对象,而通过黑白木刻版画创作来展现李冰治水事迹和李冰精神,则是一种新的尝试。版画是极具艺术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种绘画形式。在版画领域,木刻版画又是中国本土发源最早的画种,其图形设置、形式语言均有较强的现代感,而形式语言处理又有传统的烙印。黑白木刻版画以黑白、刀迹、印味所形成的画面质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黑白木刻版画虽貌似原始的形式,观感却满足了现代人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它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洗涤灵魂,赋予人们一种莫名的震撼与感动[1],用它来表现历史伟人更能彰显一种心灵的颤动和真实的感受。以此颇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李冰精神这一历史题材势必会更加相得益彰、巧妙绝伦。
绘画创作不像文学、电影,可以通过文字、画面转换来描述事情的发展经过,而是必须抓住最精彩、最能反映本质的那一瞬间来进行刻画描绘。因此,为了凸显李冰精神,我们的一系列黑白木刻版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构思和创作。
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及技法
(一)突出人物刻画
表现历史伟人的绘画创作,对人物的刻画至关重要,不仅要尊重事实,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仅要让人们一眼就能分辨出刻画的是水利学专家——李冰,而且又要让人们能从作品中了解和感悟到李冰的伟大成就和李冰精神的内涵。
创作应由当时复杂的地理环境入手,突出李冰治水的困难和艰辛,再现李冰带领堰工不畏艰险、合力筑堰的情形。而李冰作为治水专家的高大形象、领袖式的气质特征,身上凝聚着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作为战国时期秦国官员的衣着特点和动态刻画等都需要反复斟酌,治水老百姓的穿着和动态的刻画也要到位,要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作品《李冰治水》(图1)通过黑与白的对比、点线面的融汇穿插和刀法的流转来刻画形象。其刀法表现多采用圆口刀刻制,刀法浑厚有力。构图采用中国传统的构图类型——散点构图,把不同角度的治水场景自然而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从近、中、远三个层次描绘李冰指挥堰工治水的场景:近景——河工在维修河道,河工以铁锹撮土,以扁担担运,庞大的土石方工程在铁锹的舞动中完成,人物为浅色,以阳刻线表现其主要造型线条,阴刻中注意阳刻部分的变化与和谐;中景——身穿长袍,头戴官帽的李冰,采用了仰视的处理手法,夸大了人物身材比例,利用周围的深色衬托出浅色的人物,人物身体部分穿插疏密相间的阳刻线,突出其伟人形象;远景——岸边的河工搬运木头绑扎三角的杩槎,制作临时性的挡水工程。河工主要以阳刻为主,边缘用粗白边凸显人物轮廓和动态。更远处采用平行线的刀法组织,呈现均衡的灰色面,蜿蜒至远方,灰色面上分布白色的人物剪影,衬出众多的治水河工。表现手法上运用黑白转化手段加以丰富,阳刻中注意阴刻部分的变化与和谐,制造出多层次的明暗转化。整幅画黑白对比强烈,远近空间关系变化自由,人物动态生动活泼,使作品充满活力。
图1 李冰治水
(二)人物刻画与治水工程的融合
“有都江堰而后才有天府,有古堰美而后才有天府美。”[2]巴蜀大地在有效治水后成为天府之国。版画《实干兴蜀》(图2)刻画出在李冰的整治下水患已除,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继续兴修水利工程,背景是天府之国的一派良田美景。作品也采用了散点式构图,以达到画面布局的自由。运用三角刀刻制出疏密变化和明度变化,利用刀法组织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强化李冰形象与周围环境的构成和对比关系。粗细曲线组织起伏排列产生的明暗变化,形成了水纹的波动,加强了画面的动感。曲线的重复变化富有装饰性,突出了由湍急变温和的岷江水。而不同方向的短直线组织有规律地排列成不同灰度的平面色块,形成了稳定的良田、树木和房屋的图像,引申出江水灌溉田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涵义。曲线和直线的运用在画面中形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画面和谐而充满变化,产生了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左上角的深色山体与右下角的深色石头在黑色布局和刀法表现上突出了坚硬的质感,凸显李冰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深色山石在构图上也运用了左右呼应的手法,以达到在画面黑白关系上均衡协调的视觉效果。木质材料的选用和作品完成的全过程都采用手工制作,所呈现出的亲切感以及手工版画在印制过程中出现的偶然视觉效果,使画面更有人情味[3],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黑白木刻版画所呈现的亲切感和人情味突出了李冰天下为公、实干为民的精神,也反映出他不仅治水有方,而且治民有方的功绩。
图2 实干兴蜀
二、李冰精神的内涵表现
如此庞大的工程,人力、工具、工程技术、水工技术等一个个难题都被李冰用积薪焚石、裂石开山、铸剑为锄、化兵戈为工铲、竹笼杩槎等办法一一化解。通过黑白木刻版画系列创作来对李冰治水这一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实践进行展示,既是对李冰精神的赞扬,也是对人类智慧美、劳动美、奋斗美的歌颂。这类历史绘画作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特殊作用,也让李冰治水的不畏艰险、拼搏进取精神源远流长[4]。
(一)李冰精神的内涵
李冰来到蜀地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老百姓对武力征服蜀地的统治阶级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李冰尊重蜀地先贤、蜀地文化,整合人心,率领民众抵御大灾大难,本着治蜀兴川、把蜀地变成秦国的大后方的信念来治水。在他的治理下,不仅长期困扰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兴修的水利工程还发挥了重要的灌溉作用,让蜀地的农业很快发展起来。
李冰带领民众在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大体量的水利工程,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浩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成功,正是源于李冰的六种精神:忠于职守、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实干兴帮的创新精神;一丝不苟、不求功利的工匠精神。李冰的这些精神,不仅是我们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传承下来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更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5]。这些崇高精神内涵需要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用黑白木刻版画艺术创作来展现李冰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扩大了版画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人们对版画语言的认知程度,而且能够通过现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欣赏木刻艺术的同时,更直观有效地理解李冰精神,继而将其发扬光大。通过黑白木刻版画艺术把李冰精神的精髓展示给大家,既通俗易懂,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李冰文化精神的语言载体
基于对李冰治水文化的研究,作者从可视、可想的基本点着眼,力求达到作品的可视与可想的统一,创作出不仅真切,而且更有精神深度和更高艺术价值的木刻作品。第一,创作过程中,着手画面的黑白组织与构图,研究画面内各种绘画要素的构成关系,对画面的整体黑白关系做出多种可行性尝试,在“内容与形式”“感受与表现”上下功夫,在不断勾画中使艺术构思更加明朗化。第二,画稿确定后在椴木板上进行落稿、打蜡等工序制版,再用各种刀具在椴木板上刻制。刻版是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木刻版画刀法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在版画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刀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构思外化过程要特别注意构图与“刀技”的有机结合,让画面情调通过技法、技巧本身的完善达到和谐一致。刻的过程中要本着“知白守黑”原则,刻画物体造型要做到刀法有条不紊,落刀有神,利用“刀味”为作品增色,丰富作品的视觉表现语汇。刻时还需要掌握好处理中间色的丰富变化技巧,做到浓淡虚实、言之有物。第三,刻版之后就是滚墨印刷,印刷过程中会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种不期而遇的效果将版画中独特的制作语言“印味”展现了出来。作品完成后,“刀味”的变化和力度感、“木味”在画面上所形成的肌理美感、油墨的墨色以及传统宣纸上凹凸的痕迹等都塑造和展示着“印味”,这种木刻版画艺术的独特效果。整个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流程复杂且艰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和创新。只有不断寻找、挖掘李冰精神的素材,用版画技术加以锤炼和推敲,以版画的语言营造种种美好,才能让李冰精神和版画艺术有效融合,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情感韵味。
作品《堰遏都江堰》(图3)形象简练深刻,黑色量偏多,“调性”偏低,基调显得沉重、幽暗且较压抑,刀法粗犷,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画面中对李冰进行了平面化黑白概括处理,周围事物处理相对繁杂,利用人物与背景的繁简与粗细的对比方法突出人物形象。对李冰皱眉表情的刻画,肃穆悲壮,反映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作品中的天空主要以线条刻画,用不同方向的排线和疏密关系形成大面积灰色,似云又似水,有种悲壮的意味。这充分表现出了险恶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精神力量的对比,展示出了有限形式中的理想力量,给人以奋进的感受。
图3 堰遏都江堰
三、李冰“神”化的图式与艺术创作
(一)李冰的“神”化形象
为感念李冰的丰功伟绩,秦国统一后为李冰修建了祭祀祠堂。纪念李冰的伏龙观里就存放了一尊最接近历史真实的蜀守汉代李冰石像。其用方柱形石材雕成,形貌朴拙,雕刻细腻,风格朴素,作夹道而立、拱手拄剑状。李冰在治水中展现了超凡的能力,这使得人们把他当成了“神”。犀牛被蜀人看成是灵犀智慧、坚韧实干的代表,所以蜀人把李冰神化为与河神作斗争的犀牛,歌颂他修建都江堰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神”的精神。李冰命人雕刻镇水石犀牛,其中出土的一尊石犀牛,身形巨大,略尖的头部有一道突起,腮部绘有卷云纹,身体两侧绘有大小不一的祥云状花纹,四只脚均刻有蹄,屁股和尾巴也是棱角分明。李冰石像和两尊石犀牛石雕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镇水文物,是珍贵的水文化遗产。它们寓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像其他古代文物一样,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作品《祭祀李冰》(图4)充分表现了石像“造型古朴,身上的花纹线条粗犷简练”的艺术特点。画面中的李冰石像和石犀牛形象自然质朴,展示出扣人心弦、令人惊叹的艺术美。尤其是李冰石像用圆口刀从不同方向运刀,刻成许多细小且形状不相同的小碎块而形成的肌理效果,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与“刀法”的完美融合。作品为十字形构图,布局合理,画面结构有力,表现出了李冰庄严、肃穆的表情。石像底座、石犀和远山三处黑色在画面中起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作用。作品画面线条组织排列灵活,采用不同长短的曲线和直线刻制而成,形成有比较丰富的中间层次的中性调子。以江心洲的鱼嘴为分界,外江水采用弯曲较大的曲线刻画,表现水流的湍急;内江水则运用规则而弯曲较小的曲线刻画,表现水流的缓慢。天空云彩采用短直线刻画。整张画面“调性”偏浅,色调细腻,清新明快。此幅作品意在写情,表达了对李冰深厚的敬仰之情。
图4 祭祀李冰
(二)李冰“神化”的情景与形式语言探索
李冰一生致力于水患治理,传说他在治水途中积劳成疾,在高景观羽化登仙。老百姓口口相传有关他的神话,传递着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作品《李冰父子》(图5)构图处理上以李冰父子为视觉中心,其形象如雕塑般高大。从画面整体效果来看,以阳刻处理为主,突出两位人物的结构特征,画中白色多于黑色,“调性”偏高,画风明快响亮。在黑白布局方面,运用了几处纯净的黑色,有力地衬托出主体形象,形成了空间的深远推移,使李冰父子与天地浑然一体。其刀法主要用三角刀刻线为主,注重线条的力量感,刀法将粗犷与细腻相结合,造成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作品中,李冰父子俯瞰巴蜀大地,背景的光束从天而降,暗喻李冰羽化升仙。
图5 李冰父子
四、结语
以上五幅黑白木刻系列版画创作历经画、刻、印的艺术创造后,用独特的制作美、印刷美、肌理美、单纯美等美感品质对李冰本人、李冰治水和李冰“神”化做出一一展示,深化了黑白木刻版画艺术与李冰精神表现的内涵。通过此次创作,期望能够更好地延伸和引发人们对李冰故事的想象,强化人们对李冰精神的领悟,从而引导人们传承和发扬李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