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文化视域下的江苏书籍设计——文化特质与设计创新

2022-12-22王原杨丹丹孟刚王娜娜

包装工程 2022年24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师设计

王原,杨丹丹,孟刚,王娜娜

江南文化视域下的江苏书籍设计——文化特质与设计创新

王原a,杨丹丹b,孟刚a,王娜娜a

(南京工业大学 a.艺术设计学院 b.建筑学院,南京 211816)

以江苏书籍设计的佳作为例,探讨江南文化影响下,书籍设计的文化特质与设计创新,为当代书籍设计寻求可依循的创新策略。梳理江苏书籍设计的典型作品,特别是“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归纳出江南文化影响下江苏书籍设计的文化特质。辨析书籍设计常见的评价方式与创新维度,如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三位一体说,世界最美的书四标准等,阐述书籍设计创新实践的可能维度。江南诗性文化孕育下的江苏书籍设计有着三种文化特质:士人气质、烟火气息与匠人精神,其自身的设计实践也成为新江南文化的当代演绎。以设计师为创作本位,总结书籍设计创新的四个维度:有情(主创能共情,五感可传情)、有意(立意出妙思,创意可发想)、有理(定位有理据,方案认同高)、有据(形象有所依,工美巧实现)。

江南文化;书籍设计;文化特质;设计创新

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脉:她既属地域文化,又超越了一般的地域文化,由地理江南而演进为文化江南;她既有传统文化的流韵,又超脱了一般的传统文化,常常体现着开放灵动,创新包容的精神特质。这诗性文化精神[1]或源于江南地区特有的“兼容审美超越和积极入世”的生产生活方式[2]。一方水土既是鱼米之乡,也是人文渊薮,既有商贸繁盛,也有学术勃兴,士农工商,百业昌明,崇文重教,济世安民。民生江南、文化江南激荡融合,生生不息。其突出的文化气质:士人气质,烟火气息,工匠精神便应运而生,影响着江南地区物质文化的发展历程。

书籍出版物是精神文明传播的载体也是特殊的物质文化,江苏保有中国版本史上嘉靖三足鼎立之一的苏式本,是当时文人雅士心目中书籍的最高品质;精丽秀雅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的重要一支;金陵刻经处是近代中国佛教经典雕版刻印流通的中心,而此前百年活字印书的繁盛之所也汇聚江苏;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金山文宗阁、铁琴铜剑楼、津逮楼、绛云楼、测海楼诸多藏书楼星罗棋布。江苏的书籍设计有着优渥的人文传统;设计师是当代的匠人,器以载道,士以弘道;他们既受到江南文化的滋养,同时也汲古得新,用自身的设计实践,传扬江南文化的特质,演绎江南文化的当代创新。

1 江苏书籍设计的文化特质

1.1 士人气质:尚雅求真、传承担当

江南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使江苏的书籍设计,有着三种动人的禀赋气质;首先是士人气质:雅且真,设计风格追求雅致,设计内容求真务实,文化传承勇于担当;书卷气息,士人精神含蕴其中。

赵清设计的《屈原总集》并未采用古籍惯常的线装样式,而是更务实的普通平装,易于大众读者阅读;设计根据诗的意境,围绕水的意象展开,封面书名及章节的文字以波动的水纹为灵感,设计了专属字体,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并呼应主题。正文诗句和注释文字左右页对应,细微的框线与灵动的红点点缀其中,使得、阅读流线富于律动。插图大面积黑中反白,近似碑刻拓印的效果,与正文留白疏淡的面貌形成强烈的对比,强化了古风的韵味。《离骚》的文字版面特意选择了淡蓝色纸张,刀版模切的缝隙形成波光流溢的水纹。随着翻阅互动,文字在水纹间时隐时现,追怀诗人赴水而死的悲怆情境,见图1。

较之《屈原总集》的风雅,潘焰荣设计的《茶典》、周晨设计的《梅事儿》则是典雅与清雅的代表。《茶典》内容选用《四库全书》茶书八种,古书新做,不同篇章以《事茗图》这样的茶文化国画加以间隔;封面肌理丰富,文字凹凸,色彩古雅;书口是哑光的金色凸显典藏瑰宝的气质。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周晨设计的《梅事儿》如梅花一般,清雅幽香。护封选用淡雅的红白绿三层薄纸,对应梅花三色;外层红纸有一梅花形印痕,色度微妙,层叠朦胧;扉页层层递进,翻动书页,三页镂空的梅花形花窗光影转换,投射于次页中执梅枝的小童,似时光倒流,也暗喻“梅花三弄”,见图2。

赵清设计的《嘉卉》是中国植物科学画里程碑式的作品,数百幅植物图谱集成了百年来中国五代植物分类学家与植物画师的心血智慧。色彩质感层层递进,寓意隽永;封面的绿色,寓指“草木之心”,自然雅致;烫金十字星点象征“卉”字的抽象形态与压凹纹理对照呼应;封面卡纸厚实致密,相对平顺,环衬纸张则纹理丰富,质感粗糙;环衬依旧是反映主题而色度有所差异的绿色,序言与史略的内容则选用低饱和的“土壤颜色”分别与前后环衬衔接;微微泛黄且上书口打毛的内页印刷彩色图谱,时间积淀得以真切体现。中国“最美的书”评委高度评价:全书数百张图片和大体量文本数据汇集于一册,各类信息均有恰当的归属,版面不失灵动的表达,检索便利,一本科技类的图书得以艺术化的表现[3]。本书荣膺黄铅笔奖,同样实至名归,堪称书籍设计尚雅求真的范本,见图3。

赵清主编设计的《莱比锡的选择》,“收录了2004年到2019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比中每年14本获奖书籍。全书以1 510面的篇幅记录了历年获奖国家、作者与设计师、获得奖项、开本重量等详细资料,获奖书的英文原版评语和中英对照的内容提要与设计亮点,每本书的精彩书影和重要版式均一一展现”[4]。不啻一本解密世界最美图书的“百科”全书。本书荣获2019年中国最美的书,评语首句说:令人感动的一本书[5]。这份赞许不仅因为设计的精彩,更源于赵清对平面设计、书籍设计这份志业的敬业精神,研学态度与文化传承的勇气。赵清[6]153认为:《莱比锡的选择》里,所有书籍设计师都不是只为书籍外表做打扮,而是与书籍的作者一样,是一本书的文化与阅读价值的协同创造者。

图1 《屈原总集》

图2 《梅事儿》

图3 《嘉卉》

江苏书籍设计的士人气质,首先源于这样一种文化自觉与身份自觉。书籍设计是融汇了意义情感、结构形式、质料工艺的有机整体;高明的书籍设计师塑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是一场阅读之旅的隐形导览人,时空情境展演的导演,而不是机械填塞既定图文的灌版机器,或仅仅是封面美化的“工具人”。余秉楠先生借由译著《发展中的书籍艺术》表明书籍设计的整体性[7]。吕敬人先生[8]持续倡导书籍设计是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包含紧密关联多有交织的三重设计: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编排设计(Typo­graphy)、装帧设计(Bookbinding)[9]。江苏书籍设计家速泰熙先生在很多年前就认为,书籍设计其实是书籍精神内涵的外化,是书籍的第二文化主体[10]22。赵清[11]67更是直言:受到吕敬人先生书籍设计整体论的感召,回归书籍设计的事业选择。

书籍设计的整体性要求、高品质要求是阅读文化演进的趋势,更是一代代书籍设计师通过自身创造性实践达成的社会效应与认同。周晨[10]22坦言:读者审美已经发生变化,几乎所有获奖的“中国最美的书”都是在美编的全程监督下印制出来的。最美书的获奖作品是设计师作为主创参与的结果,而不是作为“美工”参与的结果。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前主席乌塔女士赞扬《莱比锡的选择》是填补空白的开始,可被视作对书籍设计现状的国际性视觉思考[11]67。“中国最美的书”发起人祝君波说,《莱比锡的选择》是赵清[11]109对中国书籍设计界所做的巨大贡献。以上赞誉与其说是针对一本书,不如说是对书籍设计行业文化担当与文化传承的褒奖,这份士人气质的志向与雄心在赵清主编设计的《翻阅莱比锡》《瀚书十七》中同样一以贯之(见图4)。责编老驹回忆道:赵清[6]145凭借多年交道跟纸商谈友情赞助供纸张,到跟雅昌反复争取优惠印工,只为两本重磅之作能以较低的定价出版,再到图书上市发动全国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师生友情团购,他为实现这两本书“买得起、用得上、留得住”,可以讲是竭了尽全力。

与赵清老师类似,江苏的书籍设计师多有教职,他(她)们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更通过设计研究传播自己的志业(书籍设计、平面设计)。速泰熙参编的《三人行:速泰熙、杨志麟、刘佳访谈录》,曹方主编赵清设计的《文字的世界世界的文字》《文字的解构解构的文字》《文字的拼贴拼贴的文字》[12],周晨著述且设计的《美编派》,潘焰荣设计的《文字设计在中国》《相观》(见图6),周晨设计的《2016—2018中国最美的书》,薛冰焰设计的《嗨字》等都是如此。书籍设计更是通过文化共创传播更广博的文化内容。潘焰荣设计的手制书文化的杰作《书之极》,探究中国家具设计未来形态的专著《观照》,曲闵民、蒋茜设计的昆曲文化当代思考《素昆》,姜嵩设计的中国屏风绘画的展册《画屏:传统与未来》(见图5),周伟伟设计的讲述汉字演化发展历程的《大美汉字》,周晨设计的江南武术专著《北桥船拳》,无疑都是书籍设计文化担当、文化传承的绝佳体现。杭间教授曾言:“了解赵清所做的工作,我又一次理解了中国近40年发展中,为何平面设计始终走在几乎所有相邻设计的前面”[13]。答案或许就在这份江苏书籍设计师共有的“士人气”吧。

图4 《翻阅莱比锡》

图5 《画屏》

图6 《文字设计在中国》

1.2 烟火气息:朴质自然、趣味盎然

人文江南市井人情使江苏的书籍设计还富有烟火气息:朴且趣,朴质自然、趣味盎然。《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的设计师周晨同时也是此书的选题策划者,耳濡目染家乡的人文景观,设计中市井温情往往自然流露;用老店铺粗陋的包装纸作为内页并打磨毛边,表现逐渐消失的民间老行当,拙朴自然温和亲切;采用古老而民间的纸钉穿孔装订方式,页码使用了民间计数方式“苏州码子”,古朴而新奇,感性直观地传递出人文生趣;内页的文字与彩色图片使用不同材质来表现,“毛装本”的书脊激光雕刻了书名等信息,丰富了视触感受;与彩图不同,黑白图片印在粗糙纸张上,产生斑驳怀旧的意象,寓意着新百业与老行当的渊源联系,见图7。

周伟伟设计的《金陵小巷人物志》《金陵市井图鉴》是对市井小人物的描摹刻画,平凡琐碎,却也温情脉脉。两书对照,均汲取了日常生活的情境元素,选用了类似马粪纸的粗糙纸张,三面书口也都做了打毛处理,锁线书脊袒露,其上贴附的小块“堵头布”纸张标注了书名信息,自然朴实,怀旧温暖。前者的封面文字、内页大字模仿了寻常巷陌习见的白色粉浆刷写的标语或是镂空铁皮喷涂的口号,黑白油墨搭配马粪纸,相映成趣(见图8);后者的文字设计则选用专色红“油光可鉴”地印于粗砺的纸张上,扉页是红色纸张印刷白色油墨,鲜明夺目,让人怀想廉价红漆涂写的店铺牌匾;前者用“喷涂标语字”周边残余的颗粒还原墙面的质感,后者则用文字旁的擦痕、划痕模拟岁月刻画的印迹。鲜活的市井气息,跃然纸上。

设计师朱赢椿的工作室入口有个“慢”字的交通标识,慢下来,才不至于急功近利,慢下来,才发现天地间的万物有灵。《蚁呓》《蜗牛慢吞吞》《虫子旁》《虫子本》《虫子书》《虫子诗》,一路走来“人为”退隐,“自然”成趣。《虫子书》的主角依然是虫子,但全书几无人类文字,不是一部有关昆虫的科普读物,而是虫子们用行动轨迹自然天成的“创作”。“蜗牛、蚯蚓、椿象等虫子们行走过的痕迹,旁人视若无睹,朱赢椿却日久凝视,越看越觉得讶异、神奇,仿若一幅幅书法或是山水画,颇费琢磨:潜蝇的行书、蚯蚓的大篆、蜡蝉的工笔、天牛的点皴、瓢虫的焦墨、蜗牛的写意、椿象的飞白、马蜂的狂草……这是造物的神奇,仿佛也是生命的偈语,等待有心者的发现”[14] 90。一部几无人类文字印刷的“假书”横空出世,其中真意、真趣却耐人寻味。正如“世界最美的书”颁奖词所言:这本虫子足迹的作品中,以绝妙的方式揭示了某种充满哲理的隐喻:世界就是一部书写自身的作品[15],见图9。

图7 《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

图8 《金陵小巷人物志》

图9 《虫子书》

江苏的书籍设计师,有人贴近民生,接了地气;有人亲近自然,一派天真,自然人文相映成趣。周晨设计的《江南童戏百图》展现画家周矩敏搜集的童戏百例,把作者经验熟知和民间记载流传的童戏进行梳理,绘制成了童戏百图。水墨画作印于雅宣,文字印在浅绿的色纸上,书籍外观是淡淡的绿色调,视觉语言纯净、淡雅,体现江南文化的地域特色。筒子页包背装M折目录,设计细致,手感柔软,一卷在手颇具古风又不乏创意(见图10)。薛冰焰设计的《风筝史话》虽是民俗史论著作,却雅俗共赏,内容形式、古意新趣相得益彰。手工纸筒子页与四孔线装的装订方式使整本书手感柔软、质感细腻;书脊切口整齐,设计师巧妙利用缝线划分的三个区域,在书脊上“拓印”了书名、作者与出版社,颇有古韵;三种插图各有特色,注释插图像是从文本中飘飞起来,与正文的链接自由而灵动;第二种夹页插图,使用宣纸正反印刷,正面展示风筝外观,背面印有风筝骨架结构,正背透叠巧妙组合;第三种是风筝图例插图,巧妙藏于筒子页中,供读者取出欣赏、收藏,纸张透薄,增加有趣的互动体验;全书设计追求手工感、民俗感、游戏感,读者通过阅读,平添了生活的乐趣(见图11)。朱赢椿主编设计的《肥肉》生活气息更为浓郁,作品是以“肥肉”为话题的散文集。肥肉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时代记忆,世事人情、苦乐人生借由味蕾记忆缀连起来。封面书口全面仿真,整本书就像是一块捆扎得很标致的“五花肉”,双封面设计,附赠“淮阴县肉食水产公司”的肉票。利用“肉票”,读者可以自行操作实现第二种封面设计。淮阴是设计师朱赢椿的故乡,可谁的故乡不曾如此呢(见图12)。普世的民生趣味,自然质朴,温情脉脉,令人难以忘怀。

图10 《江南童戏百图》

图11 《风筝史话》

图12 《肥肉》

1.3 匠人精神:诚敬志业、工巧致新

江苏南京是江南的古都,也是书籍设计的重镇,速泰熙、卢浩、赵清、朱赢椿、姜嵩、周晨、潘焰荣、曲闵民、蒋茜、周伟伟、周曙、薛冰焰、王俊等,几代设计师成长于此,成就于此。设计师是当代的匠人,匠人气质不是因循刻板、夸饰做作的“匠气”,而是诚且巧的匠人精神,对事业诚敬真挚、对手艺求精致新。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是饶平如老人用自绘图画的方式记录的夫妻俩相濡以沫的人生故事,设计师尊重作者意愿选择喜庆的红色,仿佛“喜帖”一般,记述了老人诚挚且至死不渝的动人情感。老人的画作真实拙朴,令人动容,配以微黄打毛的纸张,营造了感怀往事的氛围,传达了爱情、亲情的典范。封面用字用图均来自老人的手笔,设计师努力隐藏了自己的“设计”痕迹,真诚服务于作者,见图13。

曲闵民、蒋茜设计的《乐舞敦煌》是敦煌舞蹈声乐部分的壁画临摹本,各类用纸选用精当,力求保留历史的沧桑感,封面采用定制的毛边纸拼贴裱糊,层层交错叠合,呼应古籍修缮的手法,书中许多地方的残缺效果也是特意为之,反映壁画残旧的现状,营造现场感。书没打开前用小封条封住,表现出一种神秘感,引导读者进一步发掘其中的未知领域。2014年初版的护封用纸来自唐代即开始竹料手工造纸的四川省夹江县,在《乐舞敦煌》绝版的这些年里,设计师不止一次地在全国范围内找寻可以替代的纸,都无功而返,直至近期才选用还原古风达标的纸张得以成功再版。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前提是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诚意尊重,是对设计材料工艺的深度理解,见图14。

昆曲主题的《说戏》,设计师也是曲闵民、蒋茜,面对和《乐舞敦煌》类似的传统文化主题,在设计语言上,设计师却不求“摹古”力求创新。试图用没有任何中国特色的纸张和装订方式去呈现一个国风文本。书籍使用的科普特装订法源自埃及的基督徒,手工线装的每一帖柔软文本“松而不散”,连缀绳线绵长飘逸,整书素白清雅非常贴合《说戏》的内涵气质。部分白色页面采用珠光白的油墨来印刷文字,色差微妙,光洁书页与打毛的书口对照鲜明,书页大小也不尽相同,书口坡面参差多态,古韵新意共同反映昆曲的典雅婉转、细腻动人,见图15。

图13 《平如美棠》

图14 《乐舞敦煌》

图15 《说戏》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设计师潘焰荣为了展现桃花坞年画画风致细、精工镌印的艺术面貌,书籍设计同样精巧妍美、以求契合。封面设计选用双层月影纸烫透工艺仿拟版画繁密起伏的刻印痕迹,富有肌理的白色与护封中雕版图像的深灰对照,白色“浮雕”下方则用怀旧的玫红色招贴纸作为底色,传统时尚、雅俗辉映。纯绿色麻线穿孔线装配以绿色堵头布分外醒目,又与封面底色的玫红补色冲撞,体现了木刻年画“红配绿”的鲜明特征。设计师自述:全书选用大量的仿宣纸、圣经纸、雅致纸、招贴纸,突出一个“软”字[16]。千余页的翔实内容拿在手中,丝毫不觉厚重,反而温和亲切,六十年时光轻柔穿越,令人回味良多,见图16。

姜嵩设计的《温婉》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女性文物的图录与文集。编辑设计独辟蹊径,将原本规划的图录册、论文集分列的常规样式,进行了重新梳理,四部分内容相互间隔,穿插编排,书中藏书,整合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展览图册。书籍“正文部分运用5种不同克重、透度、软度的纸张(超感滑面、圣经纸、仿宣纸、爱尔蒂靓白、大地纸),采用M折、拉页、筒子页、经折装等方式展示内容”[17]C19。封面烫印哑光的银色、炫彩缝线的应用、筒子页背面反字印刷的透叠感与朦胧感,处处细节显示着设计的独特匠心和对温婉主题的回应,见图17。

赵清设计的《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作品集》可以看作对事业诚敬真挚,对手艺求精致新的再一次诠释。2018年的“九展”落户故乡南京,让设计师感慨:南京书籍设计拥有着良好的生长土壤,身为南京设计师,浸润在自小生活的古都烟云里感受书籍,不光有一种荣誉感,更有一种使命感[6]231。这本温和柔软文雅的“江南之书”,函套、护封、内封、内页均以不同质感色度的白色微妙呈现,唯有天头丝印墨色,有如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书口处分布不均的毛边间隔出各类获奖作品,丰富的质感引导出细腻、平和、优雅的阅读氛围。为了便于查阅,书封外侧还特别设置了引导栏。符号化的“九”“书”、BOOK与DESIGN,时时传递着书艺九展的主题。《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诚哉是言,见图18。

图16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

图17 《温婉》

图18 《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作品集》

2 江苏书籍设计的创新四维

书籍设计常见的评价方式与创新维度,有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三位一体说[18],也可以参照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比的四个标准:形意相守、独特表达、文化传承、印制相宜[6]231。前者虽然以创作者(设计师)为本位进行问题探讨,但设计流程依旧是分述的,不利于三位一体的融通表达,而后者更接近第三方的评价视角,设计师的主创本位不足。速泰熙先生原创的“创可贴”理论更具说服力:创(创意:可与贴),可(可人:好看好读),贴(贴切:内容精神、读者水平、设计伦理),可参看详文[19]。本文试着从周晨[20]67原创的更为简洁的“四有”说引申讨论江苏书籍设计的创新四维。

2.1 有情:主创能共情,五感可传情

有情意味着设计师不是被动机械地执行排版任务,而是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与作者共鸣与读者共情,融汇五感构建一个实体的“书筑”,创造阅读情境,引导读者体验“书戏”。速泰熙先生如此阐发这一“摄情而为”的过程:当设计者把自己的身心才智投入到书的设计中时,书的形象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书籍设计者用书的造型之美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21]。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清代画家孙温用了36年的时间绘制了230幅红楼场景的精美画作。相应内容在国内曾有多种版本出版,但潘焰荣的设计的《梦影红楼》却最贴近作者也最贴近读者,广受欢迎也就顺理成章了。古典经折装订,细长延展开本,柔软纸张印刷,使得读者的翻阅节奏舒缓,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与专注度。设计开本小巧雅致,成本更亲民俭省,但设计品质却丝毫不打折扣。封面窗花的图形凹凸工艺精细,纸张材料富有质感。色彩的搭配清新淡雅,整体设计韵致古雅,图文阅读疏朗流畅,见图19。

同样是传统文化的题材,与作者共鸣与读者共情的设计师周伟伟却用现代简约的风格致敬了江南文化的风雅。《江南文化丛书》由五位年轻的博物馆人撰写,分为江南书画、雕刻、陶瓷、染织绣5册。裸脊简装、普通的惠民读物,设计上却“摄情而为”工巧雅致。环衬封面合二为一,折页处模切出江南园林的窗格形态,“窗外”透出书名,“借景”细节窥见古韵;腰封护封同样合二为一,素白窄幅露出封面的淡彩,边缘则是模切的微微水纹,既传统雅致,又清新自然,见图20。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联结了当代人日常交通的物理时空与京城历史的文脉时空。设计创意的最大亮点是将信息可视化设计贯通全书,形成阅读的蓝图与导引,是书籍整体设计的佳作。展开书籍护封就是一张完整的北京地铁分布图,兼做索引全书站点的目录,内文站点的文字介绍旁,相应地铁站点的线路颜色、走向,城区位置都有彩色图形的巧妙呼应。经由设计师周伟伟的感性唤起,读者的地铁经验被激发起来,原本有些枯燥的文本阅读,变成了饶有趣味的时空穿行,文化感遇。

正如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前主席乌塔女士所言:传统书籍较之数字阅读的优势在于其感性的表现方式:实物感和现实感[20] 14。手翻、眼看、默念、神会,这个层次丰富的结构物在阅读互动中,将书籍的情感意义,借由五感体验表达出来。

《唯美》是本期刊型图书,创刊号收纳了72位跨界艺术创作者不同体裁的艺术品与谈艺录。设计师赵清[6] 127与主编冷冰川充分共情,确立了自然朴质的风格基调。左右两卷同时面世,封面选用了温润朴质的水洗牛皮纸,一卷是春日的草色,一卷如冬日的雪地。徐冰以“英文书法”题写的书名压凹在封面上,触感质朴雅致。用纸思路有别于商业杂志,厚实不透却柔软哑光,便于精印画作影像。在装订方式上,为了营造怀旧感,选择了手工线骑马订,纸页套叠,书口不切,自然坡面。“诗与音乐”的部分,书口灰白两色的艺术纸均被手工打毛,呼应岁月磨砺的痕迹。扫描文中二维码,华尔兹乐曲回荡耳边,五感融通,种种“唯美”不期而遇,见图21。

文艺有风情,乡俗有俚趣。周晨设计的《阳澄笔记》书脊处的菱形渔网状绿线,视觉上非常醒目,视触联觉,瞬间激发了读者水乡湖景的意象联想;书中古鱼笺元素既切合了整体内容,也强化了苏州水乡的文化气质。全书设计风格清新雅致,多处细节贴合读者的阅读体验。竖排版面疏朗有序,留白空间引导读者闲适的阅读节奏;穿插书页间的“相城十绝”插图丰富了阅读的层次;书后的古鱼笺笔记空页,暗合书名,增加了阅读的互动,“渔歌唱晚”的悠然自适,值得久久回味。

图19 《梦影红楼》

图20 《江南文化丛书》

图21 《唯美》

2.2 有意:立意出妙思,创意可发想

有意,意味着书籍设计紧扣主题,立意鲜明;设计富有创意,突破惯例因循。书籍内涵主题不同,风格调性,整体立意与创意构思就会分殊有别。读者初遇冷冰川的墨刻作品,往往容易心生误解,要么以为是普通手绘的黑白作品,要么以为是刻于版材上可以复制的版画作品。实际上他是用美工刀,直接在刷了黑墨的卡纸上即兴刻划;原作的刻线是自然爆裂的缕缕刀痕,让设计师周晨联想起冷冰川的作品《夜的如花的伤口》。于是便有了《冷冰川墨刻》封面上灵动的一刀,凸显画家作品的个性特质及创作手段,见图22。

《冷冰川墨刻》简洁犀利的现代气息,设计创意是读者定位;同样是周晨设计的《冷冰川》则是古雅尊贵的东方情调,完全是藏家定位。整体装帧选用独特罕见的古推蓬装,配有书拨,前后推动翻阅,颇具仪式感;对开大书、四色精印、等比原大黑白刻墨作品,高度复现原作细节;配色鲜明典雅,函套红黑色调,暗合宫苑气息,封面墨底银丝,凸显质感;工艺精致华美,序言宣纸贴金箔呼应宋版样式,书口丝印故宫“万”字纹,版权页满版击凸;更有制香专家汲取花香,萦绕书旁,五感融通,充盈着东方韵味。2017年该书设计荣获美国印制大奖最高荣誉“班尼金奖”。

赵清设计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将同年出生却都英年早逝的海子与韦尔乔的作品合成一辑,既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相遇,也是后来者的感念。海子带了几个橘子,胃里还剩几瓣,于是,设计师便决定用橙色象征海子,载录他的诗句,象征他的敏感与生命之光[6] 215。白色部分是韦尔乔的画,代表苍白压抑、孤单寂寞,象征自然与死亡。牛皮纸张的色彩则代表土地,当两人相遇,便没入泥土。书脊用质朴的棉线骑马装订,封面是凹凸斑驳的字迹映衬充满质感的纸张,朴拙而温和。

主题立意统摄了书籍设计整体的创意表达,诸多的创意表现中也往往有点睛之笔凸显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翻开《绝版的周庄》信封质感的牛皮纸护封,是周庄蓝印花布的封面纹理;内页是柔软的米色道林纸温润含蓄,扉页硫酸纸的透叠,前后景分开印刷的水墨画,强化了水乡的朦胧之美;中英文对照的语录页像是窄窄的书签插入在每帖书页之间,时而出现的水墨江南插画与铅笔速写增加了阅读的层次;最具原创性的设计是一枚仿真的江南水乡风光“邮票”被手工粘贴于牛皮纸护封上,中英文书名则巧置于邮戳中,烙烫在“邮票”一角,感触书籍的同时,也引导着读者感触时光变迁中的水乡。

时光这个难于把握的抽象事物,也是艺术家陈琦创作的重要母题。赵清设计的《陈琦格致》封套上水波荡漾,书口上端的灰墨丝印水面与封套整体的水面自然衔接,形成流动立体的水面意象,呈现出一个水的立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间的隐喻,让人回味。这本书最有创意的部分是书中间的手制书单元,还原了陈琦经典作品《时间简谱》中的“虫洞”意象。“虫洞”由光洁的厚纸,雕刻出作品的原态,镂空部分层层递进,形成富有层次的独特肌理。谜一样的圈形孔洞,究竟是蠹虫留下的时间痕迹,还是浩瀚宇宙时间旅行的隧道,引人浮想联翩,见图23。

速泰熙先生设计的《靖江印象》是一本介绍江南靖江人文环境的地方志。设计者巧妙地提炼出靖江地区的人文地标“四眼井”作为核心视觉符号,并将其贯穿全书。不仅是视觉符号上的通篇利用,更有实际的穿孔工艺贯通全书,四眼井圆孔通透,象征畅通古今泽被生民的人文理念。圆孔周边配以深浅不一的墨色图形,形意相宜,画龙点睛,印刷工艺丝毫不觉牵强附会。氤氲的水墨散布文中,烘托江南水乡诗意的人文氛围,清雅淡泊,隽永悠远,见图24。

2.3 有理:定位有理据,方案认同高

有理意味着书籍设计的整体构思需要考虑题材、体裁、主题、文风、读者、成本等因素给出合宜的形态形象定位;设计方案的编辑设计需要构建信息内容时空传递、五感传达的逻辑关系,既合情也合理。

图22 《冷冰川墨刻》

图23 《陈琦格致》

图24 《靖江印象》

《泰州城脉》是一本像块砖的书,敦实厚重就像它仿拟的宋代城砖,宋城古涵的城砖,灰色的城砖;周晨设计的《泰州城脉》是一本地方志,一方水土的物质记忆与文化记忆就这样“通感”起来。封面无字,书脊处的书名用了凹凸的工艺,模拟钤刻在砖石上的砖铭;为了整体更接近一块城砖,三面书口都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制了灰色的纹理。这本被设计师戏称为“三无”的书籍:封面无书名、无出版社名、封底无条码,却由来有自,非常合理。设计源于泰州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地下古建筑,似乎是从古排水涵的砖砌拱券取了一块置入了书架,见图25。

《吴为山写意雕塑》犹如刀劈斧砍的一块铜料,直接截取自雕塑家的作品。函套、封面、辑封、书口全都是紫铜般的金属质感,正文三编台阶式地错层置于函套,整本书就是立体版的“大斧劈皴”,不仅视觉冲击震撼人心,视触联觉的肌理量感,同样很有说服力地反映着艺术家写意雕塑的特点。速泰熙先生的设计无疑是书籍设计整体观念的典范,也是“创可贴”标准的高水平体现。

尽管上述作品的形态形象突破常规,创意十足,却都“言之有理”,设计方案收获了作者、编者、读者的广泛认同。书籍中有的主题坚实厚重,有的主题则轻盈灵动。潘焰荣设计的泰戈尔诗集《飞鸟集》,书函是在白色纯棉卡纸上击凸草叶花纹,触感微妙,逐渐呈现出一个诗意悠然的阅读空间;摩挲着护封,依然是触感带给读者惊喜,“纸张表面镶嵌了金银两色的线,随机组合,每一本书都不一样,直至贯穿书页,这寓意鸟儿飞行的轨迹,终以飞鸟栖于书末,是诗歌自由意境的表达”[14]125;如羽毛般轻薄的内页纸张,使得翻阅变得舒缓轻柔,呼应着诗歌品读涵咏的节奏;专色印刷的淡彩与线条轨迹点缀全书,同样契合了诗歌语言的清丽与意象的空灵。

书法家井上有一、版画家栋方志功、陶艺家八木一夫是20世纪日本具有国际声望的代表性艺术家,也都是促动艺术转型的先锋人物。曲闵民、蒋茜设计的《井上有一、栋方志功、八木一夫》封面手工纸的质感呼应他们创作时所用纸张与材料的粗粝质感;三本书书脊一致,书口分为毛、平、参差三种状态,在书口和天头、地脚间轮换,同样匹配着三位艺术家豪放洒脱、拙朴刚健的艺术风格;黑色的函套、黑色的封面、黑色的书口,全方位立体的黑色摄人心魄,也恰如其分地契合了井上有一书法的墨色、栋方志功版画的油墨与八木一夫熏黑陶器的炭黑,见图26。

同样的设计师,与日本艺术家的作品集相比,艺术家王牧羽的作品集《水》在风格调性、创意定位、工艺实现上都大异其趣,却同样有理有据。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南宋马远的《水图》卷,创作方式独辟蹊径,专注于水纹的绘制,其他物象,大量留白,空灵悠远;典雅的青绿色函套,边缘模切出微微曲线象征荡漾的水波,函套内青绿色纸张上微妙的印痕隐约构成中文“水”字;绘画作品一册为中国传统的经折装,起伏连绵,让每幅作品的水面相连,图像贯穿始终,无任何文字和页码,提升阅读“水主题”的仪式感;随书的索引册则采用了波浪形针脚的骑马订,水流的意象融汇全书,营造出静谧悠长的意境之美,见图27。

图25 《泰州城脉》

图26 《井上有一、栋方志功、八木一夫》

图27 《水》

2.4 有据:形象有所依,工美巧实现

有据可以理解为书籍设计的整体风格、结构形态、意象表现是与书籍内容、意义情感高度契合的,同时质料工艺的巧妙运用也有效地支持了书籍形式的物质实现。

曲闵民、蒋茜设计的《大桥记忆》展现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众感情,护封的红塑料皮质真实再现了50年前那个极富年代感和辨识度的红色中国,纸张做旧的工艺使整本“红宝书”营造了怀想追忆的情境氛围(见图28)。周晨设计的《凌听》是十位当代艺术家的访谈汇集与作品展示。封套由PVC透明塑料合拢而成,配黑白松紧带各一根,起固定和装饰作用,丝印白字、局部UV,色度不一的白色单册首尾相连,由缝线结集成整体,书脊起伏有致与封套的柔滑对照明显,使整本书呈现洁白、清透、简约、现代的观感。姜嵩设计的《画屏》是一本关于中国屏风的展览图册,传统内容的册页与现代的别册,内外套合,形态结构新颖,封套采用丝绸材质对裱,质地柔软,自然协调地叠搭在一起,是古典书帙手卷形制的当代创新。整体翻阅,手感舒适,有跨越时空的联想。

书籍设计的整体形象由来有自,设计要素也该有所依据。仅以文字设计为例,朱赢椿设计的《匠人》,每籍标题文字都呈现出匠人工具的材料质感,字迹书写呼应劳动过程,瓦匠、篾匠、豆腐匠,匠匠有创意[17]C49;而他设计的《逝者如渡渡》封面字体选用阴文,体现了书中动物濒临灭绝的情感意涵。《莱比锡的选择》起始年份是2004年,也是有中国书籍设计组织参赛的元年,特意使用了留德的余秉楠先生设计的友谊体,反映中德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而《翻阅莱比锡》辑录作品的元年是1991年,也是德国统一“两赛合并”的元年,字体风格选用波普样式,仿佛柏林墙上的涂鸦,从翻越柏林墙到“翻阅莱比锡”意味深长。《风筝史话》内页平版胶印,正文使用粗壮的宋体,鲜明地印刷在柔软的筒子页上,粗犷而饱满,追慕古籍雕版凸印的力量感,封面“风筝”二字源于传统字体板书,民俗情趣浓郁。周晨著述《美编派》是“美编”的经验心得研究成果,封面用字来源于民间益智玩具“益智图”与晚清童叶庚的图书《益智图千字文》,既联结传统,又饶有趣味。

书籍设计中精彩的创意表达,同样需要质料工艺实现的有力支撑[22-23]。形态酷似城砖的《泰州城脉》,为了保证书口的绝对平整,厂家改多书切为单本切。设计师表示工艺的成功来之不易:在一个恒温恒湿的车间,调整色调、网线、油墨并专门培训操作人员,反复钻研,才得以实现[24]。周晨设计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书口做了特殊设计,左右翻动时能看到两个不同时期的“一团和气”图案,为了实现这样的视效,需要精准地印制与装订。《大桥记忆》书口做旧的工艺也比较特别,不是书口刷色丝印,而是在内页边缘印刷泛黄的窄边,这对裁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样,周曙设计的《云上》封面书口浑然一体,蓝色调浑然天成,也需要精湛的工艺予以支撑,见图29。

薛冰焰设计的《文爱艺诗集第65部——风》在印刷上,采用专色银加亮油墨色,多次的墨色试验,是为了在细节处表达“风”的清透明澈;而《翻阅莱比锡》为了能给读者一个柔软阅读的良好体验,尽管成本有所提升,依然选用了顺丝的开纸装订方式[6]41。同样是为了契合主题,《说戏》中的线装,用的是自然柔顺的棉线,而速泰熙先生设计的《吴为山雕塑·绘画》中线装形成的“山”字则是铜线;周晨设计的《诗约香雪》、赵清设计的《遗忘海》都颇费周折地调整传统的蓝晒工艺以实现氤氲漫漶的效果;潘焰荣设计的《铸印》形式内容统一的方式则更为惊人,“铸印”二字,是真实通过380°高温热烙在封面上的,见图30。

图28 《大桥记忆》

图29 《云上》

图30 《铸印》

3 结语

有情有意、有理有据的设计创新使江苏书籍设计在国内出类拔萃,据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官方统计,获奖次数排名前10的设计师与设计机构,江苏一省就占了6席,获奖前10的出版社,江苏的出版社就占4家,分列第一、第三、第九、第十[25]。身处江苏的人们不免与有荣焉,同时也希望追索这份荣光的来源,周晨关于工匠精神的思考,或许能够给人们有价值的启发:匠人精神第一个层面是虔诚地、一丝不苟地遵循技术规范;第二个层面是在技术规范中注入智慧,所谓能工之上还有巧匠,反复操作,熟能生巧,心灵才能手巧,这个心灵指的就是智慧;第三个层面,或许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超越了技术,也超越了灵巧,或许在外人看来还是一种“拙”,固执而执着——那就是文化的自觉,瞻前顾后的使命感,上下求索的文化担当[20]70。

[1] 刘士林. 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M].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1] LIU Shi-lin. The Poetic Expatiation of Jiangnan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Press, 2008.

[2] 刘士林. 江南运河城市的形态、历史与文化[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 (8):47-54.

[2] LIU Shi-lin. The Pattern,History and Culture of Jiangnan Canal City[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22, (8):47-54.

[3] 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 中国“最美的书”官网: 《嘉卉: 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评委点评[EB/OL]. (2022-06-16)[2022-06-20]. https://www.beautyofbooks. cn/web/bookdetail?id=381.2022.

The Jury of China's "most Beautiful Book". China's "Most Beautiful Book" Official Website:Judges' Comments[EB/OL]. (2022-06- 16)[2022-06-20]. https://www.beautyofbooks.cn/web/ book­detail?id=381.2022.

[4] 《包装·设计》杂志社. 专访瀚清堂创始人赵清: 突破惯性思维,呈现书籍设计新创意[J]. 包装·设计, 2021, (2): 62-73.

Package and Design Magazine. Interview with Zhao Qing, Founder of Hanqingtang: Break Through Inertial Thinking and Present New Ideas in Book Design[J]. Package & Design, 2021(2): 62-73.

[5] 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 中国“最美的书”官网: 《2019-2004莱比锡的选择: 世界最美的书》

[6] 赵清. 瀚书十七[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1.

ZHAO Qing. Seventeen Most Beautiful Books [M]. Nanjing: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LTD, 2021.

[7] (德)汉斯·彼得·维尔堡著;余秉楠译. 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128.

Hans Peter Willberg;YU Bing-nan. The Art of the Book in Development [M].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97: 128.

[8] 吕敬人. 翻开: 当代中国书籍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0.

LYU Jing-ren. Turning the Page: Contemporary Chinese Book Design[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

[9] 吕敬人. 法古创新敬人人敬: 吕敬人的书籍设计[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 173.

LYU Jing-ren. Imitating and Innovating: Book Design by LYU Jingren and His 10 Proteges[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8: 173.

[10] 周晨. 中国书籍设计与出版核心力[J]. 出版参考, 2016(8):21-23.

ZHOU Chen. The Core Strength of Chinese Book Design and Publishing[J]. Publishing Reference, 2016(08):21-23.

[11] 赵清. 2019-2004莱比锡的选择: 世界最美的书[M].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9.

ZHAO Qing. 2019-2004 Leipzig's Choice: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Book[M]. Nanjing: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LTD, 2019.

[12] 徐炯. 2013-2015中国最美的书[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60.

XU Jiong. 2013-2015 The Most Beautiful Book in China[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6: 60.

[13] 赵清. 翻阅莱比锡[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0: 21.

ZHAO Qing. Read Leipzig[M]. Nanjing: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LTD, 2020: 21.

[14] “最美的书”评委会. 2016-2018中国最美的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The jury of China's "most beautiful book". 2016-2018The Most Beautiful Book in China[M]. Shanghai: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1.

[15] 曹刚. 书形之美[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 134.

CAO Gang. The Beauty of the Book Form[M]. Xi'an: 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8: 134

[16] 王左佐. 最是桃红对柳绿——评《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J]. 出版广角, 2018(23): 93-94.

WANG Zuo-zuo. A Review of Tao Hua Wu Painting for Sixty Years[J]. View on Publishing, 2018(23): 93-94.

[17] 刘晓翔. 改变阅读的设计[M].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9.

LIU Xiao-xiang. Design That Can Change Reading [M]. Nanjing: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LTD, 2019.

[18] 吕敬人. 书艺问道: 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195.

LYU Jing-ren. The Art of Book: LYU Jingren on Book Design [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7: 195.

[19]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 最美的书文集[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147.

Jury of "China's Most Beautiful Book" by Shanghai Municipal Bureau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Essays on the Beauty Books[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3: 147.

[20] 周晨. 美编派[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1.

ZHOU Chen. Art Editor Style[M].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1

[21] 吕敬人. 书戏: 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40人[M].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26.

LYU Jing-ren. 40 Contemporary Chinese Book Designers[M]. Guangzhou: Nanfang Daily Publishing House, 2007: 26.

[22] 李双忠, 吴明华. 双面数码活性印花工艺[J]. 现代纺织技术, 2020, 28(6): 92-95.

LI Shuang-zhong, WU Ming-hua. Technology of Double-sided Digital Activity Printing[J].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 2020, 28(6):92-95.

[23] 方甜甜, 陈一达, 周文龙. 棕榈纤维形态与表面形貌结构的研究[J]. 现代纺织技术, 2020, 2 8(1):1-5.

FANG Tian-tian, CHEN Yi-da, ZHOU Wen-long.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Surface Topography of Palm Fiber[J].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 2020, 28(1): 1-5.

[24] 一块“书”砖一部“砖”书[N].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0-10-15(6).

A"Book" Brick a "Brick" Book[N]. China Press and Publication News, 2010. 10. 15, 06.

[25] 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 中国“最美的书”官网: 获奖数据汇总. [EB/OL]. (2022-06-16)[2022-06-20]. https:// www. beautyofbooks. cn/web/club .

The Jury of China's "most Beautiful Book". China's "most Beautiful Book" Official Website: a Summary of Awards Data[EB/OL]. (2022-06-16)[2022-06-20]. https:// www.beautyofbooks.cn/web/club .

Book Design in Jiangs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angnan Cultur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Innovation

WANG Yuana, YANG Dan-danb, MENG Ganga, WANG Na-naa

(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b.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The work aims to analyze the best works of book design in Jiangsu, explor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innovation of book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iangnan Culture, and propos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book design today. Typical works of book design in Jiangsu, especially the award-winning works of "Best Book Desig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re sorted out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ok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iangnan Culture were summarized. The general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novation dimension of book design, e.g. editorial design, typography, bookbinding and the four standards of best book desig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tc. were analyzed. The possible dimensions of book design innovation in practice were explained. Book design in Jiangsu is nurtured by Jiangnan poetic culture. It has thre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literati character, hustle and bustl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ts design in practice has become 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new Jiangnan culture. Based on creation of designer's posi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novation of book design has four dimensions: affection (high empathy, conveyable affection), intention (intentional ideas, creative inspiration), reasonability (reasonable positioning, high recognition), well-founded (well-founded image, achievable craftsmanship).

Jiangnan culture; book desig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esign innovation

J524.5

A

1001-3563(2022)24-0403-10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24.048

2022–07–19

202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1YSD006);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2018SJA0207)

王原(1976—),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影像。

王娜娜(1978—),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及其理论。

责任编辑:陈作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师设计
小小设计师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设计师访谈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创意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