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榆林历史人物和榆林历史文物的关系

2022-12-22米亚芬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蒙恬李自成榆林

米亚芬

(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陕西 榆林 719000)

背景

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地,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南接延安,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相连。

榆林的历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上郡,兴于明清。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也遗留下了许多历史文物。

二、分析

(一)蒙恬墓和蒙恬

秦代将军蒙恬墓位于绥德县城西大理河岸县一中侧旁。墓冢为高45米的圆形土堆,占地2500平方米。墓前有清朝当地官员题立的“秦将军蒙恬墓”碑石两块。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恬为秦代名将,生年不详,逝于公元前210年,祖籍齐国。其祖父蒙骜屡立战功,任郡守。蒙恬父亲蒙武,为秦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封为裨将军。蒙恬弟蒙毅,为始皇内谋,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蒙恬精通狱法及文字,武功超人。秦统一六国后,北方匈奴大举南侵,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利用险关、要塞修筑长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匈奴,大获全胜,同时修筑万里长城,西起陇西,临洮东至辽东,成为举世闻名的千古奇迹。

秦始皇游天下,四方巡查,命蒙恬修筑北直道。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麻池古城)至甘泉(今陕西省淳化县梁武帝村一带)“堑山堙谷,千百八里”成为与秦长城并重的秦代巨大军事工程。

蒙恬率师于塞北十年,戎守上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河北沙丘,暴病去逝。随从丞相李斯,中东府令赵高,与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三人合谋立胡亥为太子,同时更改始皇遗诏,命当时在上郡任蒙恬监军的长子扶苏死。蒙恬唯恐其中有诈,劝告扶苏把事情搞清楚死也不迟。扶苏明达贤良,为人忠厚,未听蒙恬忠告,杀身于绥德城南卢家湾。此后胡亥传诏,将蒙恬囚禁在阳州(今子长县)。

胡亥得知扶苏已死,想赦免蒙恬,但赵高、李斯唯恐有后患,极力谋陷,置蒙恬于死地,以莫须有罪名赐蒙恬死。传诏书称:“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务政事,策谋造反,身为大臣不忠于皇上,赐死”。蒙恬部将极力规劝蒙恬率众举旗造反,蒙恬不同意,说:“自我先人和子孙,积功忠于秦政三代,今我率兵三十多万,虽然身被囚禁,但势力足可以推翻当朝。然而宁死也要守道义,不能违背先人的教导,不能忘记先主的恩德”。最后含愤服毒而死,结束了他功劳昭著的一生。

相传蒙恬部将悲痛至极,含泪将蒙恬埋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岸,三军将士每人用战袍撩土埋葬将军,封土堆积成山。

蒙恬不仅武功超人,而且文治卓绝。相传蒙恬在阳州狱中,满腹冤屈,无处可诉,昼夜不眠。一天夜里,蒙恬手托身下铺的羊皮,心中一动,便用羊皮上的毛插在竹子筒里制成毛笔,用此来书写,倾吐自己心中的悲愤。因此后人也有把毛笔叫做蒙笔。

蒙恬一生,率三军、逐匈奴、筑长城、修驰道,功劳卓著、流芳后世。

当我们站在墓前,抬头仰望,仿佛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看到了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看到了忠贞不二的蒙恬。

(二)榆林长城、榆林古城和余子俊。

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中有中国长城,中国长城保存得最完好的是明代长城,明长城最先修筑的是陕西榆林这一段。榆林因修这段长城而设,这段长城因榆林而生,二者互为因果,共为“父子”。这对“父子”共同的建造者是余子俊。

余子俊(1429-1489),字士英,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景泰二年(1451)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职,后升为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著称。天顺四年(1460)调任西安知府。后由林聪推荐升为陕西右参政,一年后又被提拔为右布政使。成化元年(1470)转为左布政使,调任浙江。半年后,“会西夏有警,廷议以为公居陕久,民夷信服,莫如用公”,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年(1370),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北瞰沙漠,南蔽三秦。当时榆林只是一个小小的要塞卫城,明朝的军事政所设在绥德州。蒙古骑兵经常到这里大肆侵略,等绥德援军赶到,蒙古骑兵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明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看出了这个布防上的弊端,上书朝廷将延绥镇移到榆林,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

从此,榆林城逐渐成为明代的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以后随着局势的发展,榆林城先后有过三次较大的扩建,即历史上的“三拓榆阳”。之后在榆的历届官兵都不同程度地对其进行维修保护,形成了“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独特景观。

南塔是指位于城南的凌霄塔。此塔建于明万历35年(1607)。塔形为楼阁式八角砖石结构,共13层,高30米,塔座周长33米,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子。层层檐角悬挂风铃,风动铃响,叮咚悦耳。塔内有木梯可登塔顶,瞭望四野,极目无际,俯视城垣,市廛如画。

中古城市指位于南、北之间的榆林古城。古城占地214公顷,四周有城墙。城墙为青砖砌面,原周长6484米,现为5677.8米,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东西南北有城门五座。穿过南门进入了古城的城内。内从南向北依次有六座形态各异的楼骑坐在古城街道上。这六座楼分别是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古城内的布局大体是长街短巷,纵横交错、高墙低檐、错落有致。城内现有许多明清时代遗留的类似北京“四合院”的砖木结构瓦房,加上语音、称呼、服饰、穿戴、饮食与北京城有许多相同之处,也称榆林为“小北京”。

北台指位于城北3公里红山上的镇北台。镇北台整体建筑呈正方梯形样,共分四层,形如宝塔,外砌砖石,内夯黄土,方正整齐,雄伟壮观。登上台顶,百里景物尽收眼底。镇北台的一层为台基座,周长320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四周为墙垣,东墙南侧开设城门,东南角内侧铺置马道,通达墙顶。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南墙中部开设券门,券门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涂宗浚所书,北面有“镇北台”石刻,原为涂宗浚所书,被毁后于1986年由魏传统将军重新题写。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四层高4.4米,周长35.4米,每层四周设置垛口、望孔。台顶面积为255平方米,台顶部原建有砖木结构哨楼,竖立帅字旗杆,清末坍塌,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镇北台威严高耸、士卒肃立、旌旗招展的肃穆场面,民国初年建成硬山顶砖木结构房屋,七十年代后期坍塌。由第二层券洞内和三、四层墙体外设置的砖石踏步可通达各层。它巍然屹立于万里长城上,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榆林境内的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秦、隋、明都有修建。余子俊在主政榆林期间,固地制宜选择修筑方法,合理安排修筑工期,科学选择营堡位置,在“旧界”上“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延引相接”,修成了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长1700多里的榆林长城(亦称边墙),并在边墙南沿线新筑或维修城堡34座。

榆林明长城在他的主持下修建,宁夏段明长城在他的参与下启动,大同、宣化段明长城在他的反复建议下动工,其他段明长城循着他的思路修成。余子俊伟名留存,长城可以作证。

余子俊在榆林还屯田开垦,开市通商,促进民族融合,同时他还倡学兴教,开设卫学。

为了纪念余子俊,让后人在榆林这片土地记住余子俊,榆林市政府于2017年专门成立了余子俊纪念馆。榆林长城和榆林古城会将矗立于天地间,余子俊也会成为永远的记忆,也必将活在榆林人的口碑之中。

(三)红石峡和刘厚基

刘厚基(1840-1877)号福堂,湖南耒阳人,少时喜习武功,扶弱抗强。18岁投湘军,在左宗棠麾下当兵打仗,他随左在剿平太平天国革命义军之战中,辗转湘、楚、川、黔数省,果敢骁勇,赫赫有名。1866 年9月,清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统管西北军政事务。刘厚基也升任为前军总兵,记名提督等官职。此时,西北局势十分严峻,边陲告急,内乱外患。国家危急时刻,左宗棠果断启用他的老部下刘厚基,率领大军收复失地。从此,天山南北安定统一。

1868年10月,刘厚基奉旨从西北前线调回榆林,任延榆绥镇总兵。刘厚基在榆任职期间,办了许多有利于地方人民的好事实事。如抓水利建设、抓农桑商贸和文化教育卫生等,还特别注重对当地风景胜地的保护修建。其中,重修红石峡就是突出一例。红石峡本为榆林城北景色秀美之地,峡中两壁凿石成洞,砌石为台,竖石为门,铺石为路,峡腰围裹石栏,栏里壁前几多亭阁台榭;仰视峡顶,日照白云一线天,俯瞰峡底,青杨翠柳遮绿岸;榆溪河水穿峡急淌,惊飞起一群群鸥鸟沙雁。游人至此,皆感壮观。更令人叹为雄奇的是峡中东西两崖壁上的石刻字匾,历代达官显士、文人墨客来榆游览此峡时,书写下他们抒情寄意的诗词楹联,工匠们又把这些词字镌刻在石壁上,更点缀出红石峡的壮美。然而,由于风雨蚀浸,年久失修,使得峡内多处亭阁塌陷,道路断阻、建筑破裂,花木凋零,凸显疮痍荒芜。刘厚基观察到这个情况后,于1872年起,由镇台府出资,数次对峡中被损设施重修再建,经过能工巧匠精工打造,终于使红石峡恢复了原貌,比过去更为展拓秀美。刘厚基向正坐镇西北的左宗棠报告了他经办的这件事,并把红石峡的景色也做了一番描述,并请求左宗棠为此地题词赠字。左宗棠先后两次从西征路上寄来两则题词和一副楹联赠刘:其一则题词书“安奠山川”四字,意为石峡宏基砥定,山河安宁永固。其上下款题落早已风蚀剥离。石文为横碑,但表面严重残缺,已不能分辨。其第二则题词书“榆溪胜地”,上款写“光绪建元春正月”,下款为“皇清臣太子太保东阁太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侯东都尉左宗棠题”。石刻文为横碑,题文行书体,阴文、字序从右到左,宽4.5米,长11米。该词意指:榆溪河岸边红石峡是景色最优美的地方。

同时,刘厚基在红石峡也留下许多诗词碑记:《重修雄山寺碑记》《雄山寺摩崖记》《创修雄山寺石路记》《再游雄山寺》《重修红石峡记》《邀同人饮雄山寺酒酣题》《修雄山寺工竣招同人落成即席口占索和》,其中《邀同人饮雄山寺酒酣题》石刻为横碑,题文行书体貌,阴文,宽0.8米,长1.265米,厚0.08米,碑文题词为“汉塞秦关一望收,平沙远树水边楼。酒痕和雨沾襟袖,剑气如云贯斗牛。控制严疆司锁钥,消除佳日举觥筹。山川两度开生面,携榼友节愿始酬。凿开危石通幽径,补种垂杨护近堤。夕照红随流水动,暮云白与远山齐。雄名旧许将军易,胜景今邀相国题。点缀升平间世界,春花秋月晓莺啼。” 下款:光绪乙亥季夏邀同人小饮雄山寺即席口占,楚南福堂刘厚基。这幅石刻题词,其字行书体,萦回玲珑,雄强而灵和,风神又缥缈,峻峭不可限度。

是刘厚基让红石峡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利用,同时红石峡也记录了刘厚基在榆林的功绩,展现了刘厚基的大气和胸怀。

(四)李自成行宫和李自成

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盘龙山,建于1643年,占地30亩,由梅花亭、玉皇阁、兆庆宫等七处建筑物组成。行宫依山据险、构筑奇巧、布局严谨。是我国有关大顺皇帝李自成重要的历史遗存,是陕西罕见的木结构建筑群和富有园林风貌的旅游胜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陕西省平安景区。

公元1606年9月22日,李自成出生在米脂县一个偏僻小山村——李继迁寨。幼时的李自成,家境十分贫寒,勉强读了几年书便辍学放羊、种田、打铁,去县城银川驿站当过驿卒,往返于榆林、延安之间递信。

崇祯元年,全国普遍遭灾,陕北灾情严重,赤地千里,草木俱尽。李自成此时又被驿站裁员失去了送信的差使,生活无法维继,只得向艾财主家借债度日,因无力偿还,被艾财主伙同县衙打入死牢。后在侄子李过和众狱卒的帮助下,李自成越狱逃出虎口,当晚杀死了艾财主,带着侄子李过和一批走投无路的乡亲们,毅然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陕北农民起义中。

动荡的时代,艰难的环境,为李自成投身农民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631年,李自成在闯王高迎祥手下做了一名闯将。由于他能征善战,视手下如兄弟,连战连捷,不久就成了和高迎祥、张献忠并驾齐驱的大主力之一。1635年,闯王高迎祥被掳牺牲。李自成继承了农民军名誉的领袖。他承袭闯王名号后,很快率部攻下了明朝皇室的发祥地——凤阳。此后在明朝军队的重兵打压下,损失惨重,农民起义陷入了起义的低潮,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李自成也没有丧失推翻腐朽明王朝的信念,励志秣马,积极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之后,他打下了洛阳,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并于1644年正月进入西安,正式即王位于西安,国号大顺,建元永昌,自称大顺王。1644年2月,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从韩城禹门口渡过黄河,直向明王朝统治的中心北京进攻。一路上,大顺军势如破竹,连获胜利,而明军几乎丧失抵抗能力,一触即溃,到处是开门迎接。于3月18日攻破北京。19日,李自成雄师百万。浩浩荡荡进入紫禁城,至此,统治中国276年的朱明王朝,在农民军的一片欢呼中宣告灭亡。

在李自成与明王朝斗争的过程中,李自成先派人在米脂修建了李自成行宫,后于1643年11月亲自率人回到米脂,就住在李自成行宫。

李自成行宫内设李自成纪念馆,以文字、图片、实物等详细介绍了李自成高擎闯旗、叱咤风云,推翻明王朝的光辉业绩。

李自成参与和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项重大的事件,也是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几十次农民大起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运动。这场运动最终成为悲剧,但其留下的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值得我们后人研究记取。

是李自成修建了李自成行宫,是李自成行宫让我们记得曾经的李自成。

(五)杨家沟革命旧址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是解放战争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时期在杨家沟村和周边的巩家沟、寿沟、岳家岔、李村疙崂、卫家湾及绥德薛家河琪钱家河等7个村落驻扎期间所形成的一个红色革命旧址集群。革命旧址主要包括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杨家沟生活工作的旧居和召开十二月会议等重要活动的场所。

杨家沟村是一个全国罕见的地主经济集团集中分布的村落,居民大都居住在杨家沟东西两边的半山上,西山上为“扶风寨”55户马氏地主窑洞庄园,大都分布在寨内。

马氏家族祖籍陕西扶风县,历代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耕读传家。随着马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他们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在扶风寨内大兴土木,修建四合院窑洞。随后他们将寨子以城堡形式予以链接,最终形成马氏庄园群体建筑。

扶风寨建在孤山上,在选址上讲究风水地貌,规划上先进超前,建筑上重视质量。虽经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仍屹立在蟠龙古道上。“佑启后人”的马氏讲堂使马家英才遍及神州世界。“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座厅房”,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窑洞四合院布满古寨,更有中西合璧的“新院”,将西方建筑的典雅风格与古朴的陕北窑洞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杨家沟村早在1940年就成了解放区(当时属中共米脂县何岔区第六乡委员会)。1942年9月26日至11月21日,张闻天同志曾到杨家沟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完成了《米脂县杨家沟调查》。

1947年11月22日,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

在杨家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主持召开了伟大的“十二月会议”和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等重要会议。

1947年12月,中央中共在杨家沟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二月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12月7日至24日为预备会,分政治、军事和土地改革三个小组进行讨论。12月25日至28日为正式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主席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这是一篇划时代的中国革命的檄文,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打倒蒋介石发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在杨家沟,毛泽东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撰写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多篇理论著作。

在十二月会议期间,彭德怀、陈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住在杨家沟。杨家沟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处,矗立着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唯一的一块“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

1948年3月9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讨论了东渡黄河的问题。次日,周恩来主持了东渡黄河动员大会,并做了激情洋溢的报告,1948年3月21日上午9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机关全体人员在米脂县长乔备果的陪同下,离开了杨家沟,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到了西柏坡。

杨家沟既是地主集团的窑洞庄园,又是重大的革命活动纪念地。它不仅能让我们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让我们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语

历史人物创造了文物,书写了历史,所以是先有人物,后有文物。而文物是人物的载体、符号、记忆和延续,它反映了人物的历史。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榆林历史人物和榆林历史文物之间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关系。

猜你喜欢

蒙恬李自成榆林
走榆林
榆林抿尖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从心理传记学角度研究李自成人格的初步构想
“能吏”的“魄力”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
声名狼藉
短暂的辉煌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再思考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