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模式下视障生融合教育的辅助技术适配分析
2022-12-22潘娇娇
潘娇娇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支持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创造学习和生活条件,这为融合教育的发展绘制了美好的蓝图。[1]政策法规的实施让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视障生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但如何解决视障生在接受融合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美国在《残疾人教育法》(IDEA)中提出辅助技术概念,辅助技术在IDEA中被定义为:为所有特殊教育服务建立依据,它包括辅助技术器具和辅助技术服务。[2]美国《1998年辅助技术法》也规定:辅助技术是指用那些能够增强、维持和改善残疾人功能水平,甚至补偿和替代身体某一部分受损功能的用具,并帮助残疾人在生活中达到最大限度功能独立的手段。[3]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辅助技术将在融合教育中起到有效的桥梁作用。本文基于SETT模式重点探讨视障生融合教育的辅助技术适配问题,以辅助技术器具的论述为主,辅助技术服务的论述为辅,期待未来能为视障生提供合适的辅助技术支持,以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一、SETT模式内涵
(一)特殊教育辅助技术适配的SETT模式。特殊学生辅助技术利用中的关键性问题是辅助技术适配,并由此产生辅助技术方案。为了保障适配过程中辅助技术评定的品质和操作上的方便,目前已产生了多种用于辅助技术适配评定的模式,其中SETT模式在教育界得到广泛应用。1995年美国学者Joy Zabala提出SETT框架结构模式,用于为残疾人配备辅助技术时收集、组织和分析相关辅助技术和为残疾学生提供适当教育的相关数据。SETT模式认为,学生辅助技术评定适配的影响因素由学生(student)、环境(environment)、任务(task)与工具(tool)四要素组成,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学生的能力与需求、所处的环境,学生在环境中积极参与活动,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具。[4]SETT框架支持用彻底而简单的方法进行辅助技术的评估,能克服辅助技术适配的许多障碍,所选择的辅助技术能更好地为特殊儿童利用,从而使辅助技术更有价值。
(二)视障生融合教育的SETT模式。SETT模式给出了四个要素中所需考虑的基本问题,并给出了帮助辅助技术评定适配的辅助技术识别与选择的SETT框架表,为学生信息搜集、环境信息搜集、学生任务设置以及辅助技术适配决策提供指导,简化了评定、适配和决策的难度,保障了适配评定的品质。[5]因此本文根据SETT框架,将学生能力与需求对应为视障生对辅助技术的需求,视障生个体的差异性对于辅助技术需求应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环境对应为视障生融合教育环境,目前我国融合教育的大环境对于视障生融合教育及辅助技术支持具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要完成的任务对应为视障生融合教育任务,针对教育任务选择辅助技术更有针对性,从而探讨为视障生融合教育选择辅助技术的要求。
二、视障生对于辅助技术的需求
(一)不同障碍程度视障生需求。因视力残疾的程度不一样,将视障分为盲和低视力两个级别,所以视障生所需要的辅助技术分为盲生使用辅助技术和低视力学生辅助技术。盲生需要的辅助技术有辅助盲人行走的盲杖,进行盲文书写文字的写字板,用于学习的盲人智能阅读机、双向翻译的电子书写打印机、盲人打字机、计算机及其软件等;低视力学生需要的辅助技术以助视器为主,分为光学助视器和电子助视器。常用的近用光学助视器有放大镜、眼镜助视器、立式放大镜和光源助视器等。常用的远用光学助视器有眼镜式望远镜、单筒手持望远镜、卡式望远镜和双焦望远镜等。电子助视器具有放大倍数可方便调整、能够使用双眼阅读、亮度与对比度可以控制等特点,适合中度、重度低视力学生使用,放大倍数可达几十倍,例如有黑白助视器、人工智能助视器、行动式读写助视器和低视力电子眼等。[6]视障生在接受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因为视力差异所需的辅助技术有所不同,根据视障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技术十分必要。
(二)不同学段视障生需求。对于不同学段的视障生,所需要的辅助技术也存在差异性。初入学的没有经过早期教育和训练的视障生与同龄普通儿童相比,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缺乏感性经验、概念掌握贫乏等,由于视觉障碍,使视障生在感知自身运动和位置状态,确立物体形状、距离和相对大小上产生了困难,不敢与普通儿童接触,使得活动范围受限制、活动量小[7],能够尽快融入到普通教育中是其最大的需要,所以学校在提供辅助器具技术的同时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尊重这类群体,作为教师应该带视障生了解校园的环境与地点、熟悉日常的行走路线,在课后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功能性视力训练;鼓励普通儿童正确看待视障生,为视障生建立关爱互助的同伴关系,体会到在普通学校入学的快乐与乐趣,这种辅助技术服务会让视障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中学阶段的视障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学业上的进步是其接受融合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帮助低视力学生选择合适的助视设备,可以使用放大镜、台灯和可调节角度的桌子,使用大字课本,而对于盲生则需要为其安排合适的座位,尽量不让其坐在教室中间以致行动不便,保持教室的物品摆放位置不要随意变动,以免发生碰撞等,尽量让视障生在学习上做到无障碍。对于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视障生,这类学生往往会因为离开家长独立求学而面临着学习与生活中的双重压力,视障生想要融入大学生活需要学校完善服务设施,例如学校的无障碍电梯、图书馆的无障碍阅读等辅助技术的提供。注意不同学段视障生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辅助技术能大大提升辅助技术支持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三)不同家庭环境视障生需求。面对不同家庭环境下的视障生需要满足的现实需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已有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个体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限制了特殊儿童家长的社会网络发展,导致来自社会、学校、同伴的社会支持较少。[8]所以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教养方式民主的视障生,家长或许会和其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有经济条件让视障生及时得到功能性视力训练和辅助技术支持,残余视力的利用能力大大提高,家长给予的教育期望也相应提高。有些家长甚至希望视障生能够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希望这类学生能进入办学条件较好的普通学校,学校能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能有满足阅读、书写的助视器等,以提高接受融合教育的质量。对于家族贫困或父母双方中有残疾的家庭而言,家长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很多家长无力为视障生进行视觉康复,往往使其面临因视觉条件限制难以跨入普通学校门槛的难题。这类视障生需要基本的社会支持和辅助技术支持,如大字课本、盲杖等以改变现实的学习状况,以达到接受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三、视障生融合教育环境
视障生同普通生一样经历着早期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阶段,了解他们在融合教育中辅助技术支持的现状,有利于改善目前融合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学前融合教育逐步得到关注,辅助技术支持仍受忽略。研究表明,虽然学前教育不能消除儿童的残疾,但却可以使他们的残疾状况得到改善,潜能得到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9]特殊儿童上普通幼儿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2007年对湖北省175名幼教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有1/3的幼教工作者曾接触过特殊幼儿,2008年对江苏省338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共有25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2009年对浙江省566名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58%的幼儿教师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特殊儿童对于融合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10]近年来,各地也在大力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如河南省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所有地级市和直管县启动实施了学前融合教育试点项目,两年来,已先后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相继遴选两批共73所学前融合试点幼儿园,目前共招收240名残疾孩子入园接受融合教育,参与学前融合教育培训的教师达到236人次。[11]厦门市2016年启动学前阶段融合教育试点,首批征集了三个幼儿园作为试验点,此前厦门已有一些学校在开展融合教育,但多集中于中小学,学前教育阶段则相对空白[12],学前融合教育试点的启动将弥补这一阶段的教育空白。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也是视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进步的重要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还停留在关注融合教育学校数量的初步阶段,融合教育的质量提高并未引起重视,所以为视障生学前融合教育提供辅助技术支持相应地受到忽视,视障生的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提供辅助技术改善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需要给予关注。
(二)义务教育大力推行随班就读,辅助技术支持未得到有效利用。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随班就读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兴起,越来越多的视障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5年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4.48万人,在校生23.96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7%和54.2%。[13]整体上我国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视障生进入普通学校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为视障持生融合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技术支持,资源教室是一种教育措施,它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专为特殊学生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学的场所,这种教室聘有专门的资源教师,配置了各种教材、教具、教学媒体、图书设备等。[14]资源教室能够为视障生提供个案管理、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等多种辅助服务支持,但资源教室对于视障生的作用却非常小。有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随班就读教育的发展,在一些普通小学建立了主要是为智力障碍学生服务的资源教室。2008年对上海市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运作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多样,有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和自闭症等,其中智力障碍人数最多(93%),其次为听力障碍(24%)和肢体障碍(24%),却并未提及视力障碍儿童[15];2011年,在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资源教室的主要服务儿童是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16]另一方面,也存在资源教室内的辅助技术单一或资源教室建而不用的问题,数据显示,在对某省已经设立资源教室的学校中的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有50.54%的非资源教师认为,学校根本没有必要设立资源教室,55.43%的非资源教师认为,目前学校设立资源教室是执行上级部门的行政命令,平常根本没有用途。[17]还有些资源教室内除了必备的办公用品外没有针对视障生的有声读物、盲文点字显示器、读屏软件和语音计算器等[18]。在辅助技术服务上也因为学校与教师的不重视,对视障生缺少应有的辅助服务支持,导致视障生出现了随班就坐、混班就读等问题。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行随班就读,但通过有效的辅助技术使视障生融合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还需要整个社会做出更多的努力。
(三)高等融合教育获得突破发展,辅助技术支持有待完善。在2015年的普通高考中,我们看到已经有更多的视力障碍考生选择了普通高考。“盲人高考元年”所产生的持续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这意味着视力障碍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视障生的高等融合教育出现新机遇。对于近两年的“盲人高考”而言,视障生报考的障碍已经被消除,但录取、就读等方面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倡导和制度规范。2008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四条就规定:“国家举办的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盲人参加的,应当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二十条重申了这个规定。2014年2月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同样指出:“各级考试机构要为残疾人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便利。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19]2015国家制定并执行《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其中为视障生提供的辅助技术支持有: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设置文字指示标识、交流板;提供盲文纸、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20]政策的颁布让我国视障生参与高等融合教育的辅助技术支持实现了法律法规从文本走向实践的政策过程,让视障生高等融合教育获得突破发展,但视障生在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过程中仍会面临一些困境,如独立生活技能的培养、学校设施的操作不便、学业压力的增加等问题。所以国家对视障生的高等教育还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逐步完善视障生高等融合教育的辅助技术支持体系,在改善视障生高等融合教育准入质量的同时提升过程质量。
四、视障生融合教育任务
在特殊教育辅助技术评估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活动的完成是辅助技术支持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因此,必须考虑视障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活动,而学生的任务主要来源于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个体需要等[21],所以视障生融合教育要将普通教育一般性任务与视障儿童的个别差异性任务综合分析,论述视障生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对辅助技术的要求。
(一)一般性任务。视障生在接受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与普通学生一样,都需要学习一般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信息输入(听、看)、信息输出(读、写)、信息交流(沟通、说)等相关的条件。培养目要强调社会适应以及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日常生活技能必不可少。并且以上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有合适的坐姿、摆位以及能够在学校某些环境中移动,保证各种功能性目标顺利完成,因此,根据教育课程以及学生需求,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功能性目标是听、说、读、写、沟通、日常生活、摆位、坐姿和移动。[22]但视障生由于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能做到像一般学生那样学习。为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利用辅助技术在为视障生创造“看”的条件同时,尽可能地满视障生对于听、说、读、写、沟通、日常生活、摆位、坐姿、移动等方面的需求,例如在“听”方面,教师尽可能地把视障生安排在教室的前排,讲课时保持声音洪亮让视障生可以听得清;在“说”方面,积极给予视障生发言的机会,鼓励视障生积极思考问题,让视障生可以说得出;在“读”方面,视障生或许没有办法看清课本流利的朗读,教师可以引导视障生学会跟读,然后不断尝试朗读,让视障生可以读得顺等等,这些辅助技术服务是有效提升视障生融合教育质量的保障。
(二)差异性任务。2016年教育部发布《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至此,我国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有了统一标准。此次发布的课程标准共涉及42门学科,盲校共有18门,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视障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成长规律,对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作了科学调整与转化,专门研制开发了一批特色课程,如综合康复、定向行走与社会适应等。[23]从课程标准的设置来看,视障生进入普通学校,除了特色课程的差异外,所要达成的学习任务与普通儿童无异。那如何做好满足视障生在普通学校的特殊需求,就需要辅助技术来改善这种状况。如综合康复方面,视障生需要得到功能性视力训练,家长与学校需带视障生进行专业的视力检查,依据视力的实际状况进行助视器的验配,选择近用或远用助视器,为其选择专门的大字课本,资源教师定期开展专业的功能性视力训练活动,满足视障生的综合康复。
结语
辅助技术支持为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打开了融合教育之门,高科技的辅助技术解决了视障生融合教育中的许多困境,但在选择具体的辅助技术时,还应考虑相关因素,例如辅助技术的性能(效能、安全性、耐用性、保险性、舒适度)、用法(设备的组织结构、学习使用、操作、保养、维修)、美感性(如外观能吸引人、闲适、设计优美、型号的大小)、便利性(使用环境、交通、易于存储)、价格(购买、保养费及维修费的多少)、适应性(与其他设备的兼容、扩展性)、配套服务(培训、安装、后续服务、有效期限等)以及个人对该辅助技术设备的接受度等方面。[24]另外,在提供辅助技术的同时,还应重视视障生心理环境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辅助技术服务支持,随着特殊人群需要的日益多样化,辅助技术不再是一个买来就用的简单商品,它需要综合考虑个体需求、能力及愿望,使辅助技术器具、个体及环境融为一体,也就是必须提供全面的辅助技术服务。[25]总之,合适的辅助技术支持需要经过合理的评估,要充分考虑视障生的障碍程度、辅具的用途、使用环境的限制、所参与的活动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