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对县级职教中心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22-12-22付丽
付 丽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其中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乡村,根据“三农”政策的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也随之变化,其变化对乡村劳动力提出了更多相应的要求。时值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而县级职教中心处于乡村发展的关键点,依据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使其发挥自身真正的价值和功能,为乡村振兴起到关键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人才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以往的“三农”政策
1.“三农”政策
“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占据经济发展的最基础地位,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始终关系到我们生活生产的最根本需求,而“三农”政策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是一大重点政策,随着社会变革,不同时期的“三农”政策也有不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必须将重工业作为中心的前提下,以农业为基础,从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和生产力发展方面进行了改革,总体上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现象严重,同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凸显。[1]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业经营体制入手对农村进行改革,使得农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依旧以城市和工业发展为主。
为了改善城乡结构的二元对立,十六大开始对城乡关系进行新的构建,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
2004年至今,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发布了十八年,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长期以来,相关“三农”政策都是围绕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目标,而非为了农村本身发展[3],即使提出了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不可避免。从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看,全国村庄用地规模达3.29亿亩,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62.13%[4],即农村地区仍然是占比最大的区域;在乡村居住的人口众多,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同时,流动人口为37582万并持续增长[5],即农村人口规模依旧较大,但在大量农民工群体进城务工的同时,也逐渐有部分农民开始返回农村。
2.乡村振兴战略
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三农”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趋向稳定,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却进一步拉大,迫切需要对“三农”所涉及的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思路,而十九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农业、农村的发展放到优先位置,并将“乡村振兴”提到“战略”的层面,即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以系统的、整体的和丰富的眼光去解决包含“三农”在内的乡村整体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被正式提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我国以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建立为起点,全方面、全方位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中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的总要求,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乡融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改善和保障农村民生等方面,在把握乡村自身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与以往的“三农”政策相比,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再片面地追求农业发展,而是更多从乡村整体着手多方面推动产业振兴;不再只局限于农民,而是囊括所有与乡村发展有关的人才;也不再局限于围绕农业而组织的农村,而是从多维度发展乡村,即围绕生态、文化、治理和民生并强调城乡融合。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在城乡关系方面提出了“城乡融合”,改善了城乡二元视角,促进了基于乡村自身的全方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求将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文件从人才培养的数量到质量,从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到吸引外来人才,从体制机制到具体人才保障措施,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的来讲,要求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从人才来源看,不限于引入大学生等高学历人才,还包括培养本村部分留守农民、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从人才数量看,首先需要大量的基层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其次是各类技术技能带头人才、创新创业及带领产业发展人才和乡村治理管理及组织人才。从人才层次看,需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新型涉农人才,拔尖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性涉农专业的人才;需要高职、中职和专科学校所培养的基层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需要经过各类培训的相关人才。从人才类型看,王柱国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方针,将人才需求构成“金字塔”模型,由塔尖到塔基分别为乡村管理与服务人才、产业管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四类人才[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求为乡村振兴所需而培养人才,为乡村持久发展培养人才。不仅要求为乡村培养现代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创新人才,更要求普遍提高乡村人口文化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振兴乡风文明,发扬乡土文化。不仅要求吸引优秀的各领域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更要求培养一大批本土人才。从深切了解乡村各方面的人民自身出发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加切实地从各方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乡村人才现状
1.乡村人口数量和结构不容乐观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一方面集中发展了传统农业而忽视了农业现代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并且长期以来对乡村内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乡村管理等方面忽视,造成了相关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资源、环境及机会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及优秀人口进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7]。第一,农村人口减少、年龄结构失衡现象严重,农村中的劳动力数量少,缺乏有活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儿童和老人留守在乡村,造成了“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8]等问题。第二,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性短缺问题[9]。
2.现有乡村人才不能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
首先,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较大且受教育水平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及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而部分返乡农民、新一代农民工以及系统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相关从业经验较少,上手慢;而现有农业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且已有人才的技能掌握水平和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其次,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人才极度短缺,从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到文化旅游人才,再到传统技艺和各类专门人才都缺乏与地区特色相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由于没有良好的从业环境和需求,尚未形成适合其培育和生存的环境,且缺乏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对产业发展起到更加系统全面的作用。
3.乡村治理管理人才要求提高
随着国家发展政策的变化与延伸,并且为了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乡村的治理与管理越来越需要专业性、信息化和规范化[10],且要求对乡村多领域多方面产业开发与发展有所了解,以便能够统筹规划和发展,相比以往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而乡村治理管理人才受教育水平低是制约他们发展和治理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而培训渠道少、时间少、质量低也是影响的一大因素。
二、县级职教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
县级职教中心全称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加强省级统筹,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地(市、州、盟)原则上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相比市一级的职业学校来讲,县级的职业学校能够最大限度地匹配县域内各领域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并进行系统培养,而相比乡镇内乡镇成人学校、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村成人学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县级职教中心能够最大程度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优势为县以及乡镇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县级职教中心的职业培训功能为提供继续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公民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
(一)县级职教中心的培养资源:规模小、生源少、人才培养资源少
一方面办学实力不足,人才培养的相关资源不足。由于县级职教中心相较于其他级别职教中心规模小,政府投入资金少,导致职教中心所需实训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与课程设计、师资水平等软件水平较低[11]。另一方面县级职业教育体系管理混乱,与其他层级教育机构沟通交流较少。由于乡镇内的职业教育主体为乡镇成人学校、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村成人学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相关培训资源分散,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未将县及乡镇内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12],发挥更大效果。同时,县级职教中心与市一级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系较少,发展较为孤立,从职业教育体系内所受到的支持力度较小。
(二)办学方向:不稳定且同质化,缺少地区特征
首先,县级职教中心培养人才仅为满足市场和家长的需求设置热门专业,专业设置变化多,培养人才类型单一,同时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以城市需求为导向[13],盲目跟风热点专业,不考虑办学条件,忽视了其办学地点、学生来源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内的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呈现同质化,从而办学方向与着重发展工业的市级职业院校相一致,难以从乡村对各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出发进行办学,忽视了地方需要[14],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缺失了最重要的地方特征。
(三)人才培养目标:以升学为主,人才培养单一
县级职教中心“普教化”严重[15],培养目标以升学为主。由于文化传统和学生家长的需求,大部分学生对升学的需求大,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安排上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而忽视技术技能的教育,使职教中心丧失了职业属性。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中“就业”缺失,使得职教中心不再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培训,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
(四)人才培养方式:以学校教育为主,忽视职业培训方式
由于县级职教中心的培养目标以升学为主,自然而然形成了培养方式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现状,忽视了职业培训也是其重要的办学方式之一,也忽视了对职业教育相关的硬件与软件的建设,从而不能为有相关需求的受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无法与县及乡镇的职业教育机构形成有效互动,难以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应有的功能。
(五)人才培养内容: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县级职教中心的“普教化”等因素,同时受资金、设备、实践地点、教师等因素限制,专业实践课占比低,难以提高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难以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导致职教中心的教育内容偏向文化课和理论课[16],并逐渐向普通教育靠拢和发展,忽视对职业相关的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发与建设,难以为社会培养相应的人才。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县级职教中心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与县级职教中心的作用,针对县级职教中心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理念: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抱有现代教育理念
从职业教育层面看,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素养提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县级职教中心受教育者的素质,是职教中心吸引更多生源以及提高教育辐射力、号召力的重要因素。
(二)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稳定且灵活,保持超前性和地区特色
从办学方向来讲,作为县级职教中心,要保持对县域内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敏感度,要依靠自身稳定且优势专业培养人才,还要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开设相关专业,为县域经济发展稳中求变地培养人才。而教育的滞后性,需要县级职教中心预先进行评估并预测相关需求,为社会需求提前培养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三)人才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加强职业教育机构间的沟通
从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县级职教中心人才培养方式包括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中等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不仅为普及高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还为向上升学,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后备军。同时也为县及乡镇培养大量基础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县级职教中心的职业培训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所需的各类职业培训,是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在乡镇以及准备返回乡镇的各类人才提高和丰富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如若与相关部门能够联合进行职业培训,统筹管理,将会对县域内受教育者有规划和系统地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四)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质量、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来看,随着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得越来越深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县及乡镇各领域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专业技术技能现代化,还要求掌握多项技术技能,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由于职业特性而越来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也要求县级职教中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满足用工单位需要的人才。
(五)人才培养内容: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个人素养和创新创业
从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来讲,一方面县级职教中心作为县域内中等学校和职业培训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县内重要的教育、教化任务,特别是对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要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而不单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职业人才。另一方面注重人才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对县及乡镇发展来讲,重要的是从新的角度调动有关资源,结合现代化和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发展点,要求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素质。
乡村振兴相较于以往的政策更强调全方位发展乡村,需要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县级职教中心也要拓宽视野,将目光从城市转移回县域内,将县域各方面的实际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动机。职教培养的人才也不应仅仅限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人才,还要兼顾到服务乡镇的文化传承和管理人才,将县级职教与县及乡镇的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出真正属于县及乡镇的人才。同时,培养人才也不再停留在正规教育,结合学习型社会理念,通过县级职教中心建立起县域内的职业教育体系网,将职业培训对人才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渗透到各个环节,对县域内各类型人才专业水平有效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最终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持续提供相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