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的路径研究

2022-12-22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文献红色思政

邱 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高校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在思政课堂教学实践上创新变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必须针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期待,针对思政课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进行改革创新,寻找新路径,寻求突破点。高校思政课中引入红色文献选读恰是这一改革创新的新尝试。

一、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的意义所在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在于,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学生希望在思政课中深入历史的原始场景,与过去的伟人们面对面交流。而斯人已逝,唯一可行的途径正是通过选读承载了伟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原始文献,以同情之理解来遥想当年,反思今朝,启示自我。这样,将红色文献选读纳入高校思政课中,就在学理上和实际需要上有了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

(一)结合“四史”教育,塑造唯物史观

红色文献选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通过结合“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包括高校在内,全社会积极响应并开展了“四史”宣传教育。“四史”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主线脉络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高校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精神内核及其内在联系,同时还能达到立德树人,建立“四个自信”,培养家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目标。借助“四史”教育的指导性原则,高校思政课通过引入红色文献选读等相关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深入看待历史的综合素养,并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唯物史观。从解读红色文献出发,结合“四史”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艰难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历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理解今天的中国。

(二)激发学生共鸣,建立“四个自信”

高校思政课通过引入红色文献选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素材,用一篇篇具有历史影响力的红色文献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红色文献之所以有这样的效用,在于其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考验,承载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革命历程和红色理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红色文献选读,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通过选读红色文献,能够针对现有思政教材偏重理论的特点,利用有着具体历史背景的文献篇章,补充教学中涉及的鲜活细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理论更加鲜明易懂。同时比起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的红色文献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更愿意深入了解和钻研,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另一方面通过选读红色文献,可以让具体鲜活的历史观照到现实,激发学生对于革命先辈的理解和崇敬之情,与他们跨越时空产生共鸣,并以此加深对于今天我们国家所走的道路、所用的理论、所行的制度以及所依靠的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透过理解革命先辈的付出和他们的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创新教学模式,讲好中国故事

由于高校思政课内容本身以理论性原理为主,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摆脱不了严肃枯燥的特点,主要以课堂灌输和说教的方式,阐述课程所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和观点。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新媒体互联网平台的崛起,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大数据流量的筛选,获取知识信息更加个性化、便捷化,也更容易被良莠不齐的舆论观点和错误观念所误导,这些必然导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有必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红色文献选读。高校思政课必须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入红色文献选读可以有效矫正传统思政课教学偏重理论灌输的短板,通过对有血有肉的文献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观点。以红色文献选读为代表的新教学模式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实现从被动灌输到自主学习,从考试主导到兴趣主导转变。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有利于借助高校思政课这个平台向学生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在网络舆论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逻辑。讲清楚中国如何根本性地扭转命运,如何通过改革实践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故事中讲清道理,赢得认同,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选择不同时期的红色文献加以解读,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切入点,理应受到高校思政教师的重视。

二、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的实施原则

(一)求实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首先应遵循求实性原则,从教学对象、教师能力、教学资源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安排课程教学的实施。所谓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就是把学生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以红色文献选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红色文献选读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者、聆听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解释者。选择适合学生理论水平的红色文献,让他们在选读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凸显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教师能力的实际出发,不能犯好高骛远、贪多嚼不烂的毛病,要以教师的专业学识为依托,选读那些理解最深刻、最能反映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的红色文献,不要超出教师可以把控的范围。课程在引入红色文献选读后,教师应思考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付诸实施。从教学资源的实际出发,要从现有教材和学校现有资源和平台中,尽可能挖掘对引入红色文献选读有用的资源,尽可能利用到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关联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应遵循关联性原则,充分考虑课程内容、时代要求、育人目标与所选红色文献篇目之间是否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红色文献形成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特征,既包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和决议,又包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还包括各类红色报刊、书籍等,数量庞大,涵盖范围广。这些文献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无比鲜活的学习素材,教师需在理解课程教学目标及理论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关联性强弱的原则甄选合适的文献篇目,以满足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首先,甄选红色文献必须根据思政理论课程的主题和要求确定。即便拥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文献,如果与思政课主题和要求相距较远、关联性较弱,就不能纳入选读对象。其次,甄选红色文献必须结合新时代政治要求。红色文献综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政策决定和进步思想,解决的是当时的问题,反映的是当时的思想,有些可能已经不适宜纳入思政课堂上用作专门选读。纳入选读对象的一定是和今天的政治要求、时代脉搏相契合的篇章,关系不大或不能反映新时代政治要求的就不能纳入选读对象。最后,甄选红色文献必须有利于思政育人总目标。高校思政课选读红色文献归根结底在于育人,课堂教学实践中,和育人这个总目标关系不大的篇章自然也不能纳入选读对象。

(三)平衡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应当遵循平衡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合理安排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红色文献,做到全面客观地再现中国共产党从根本性扭转中华民族命运,筚路蓝缕推动新中国建设,到解放思想自我改革,再到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进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也有其有待解决的问题,选读每个阶段的红色文献,恰恰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无论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高校思政课理应指导学生全面认识,客观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之一的红色文献选读自然应该平衡各个历史阶段,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问题和任务,展望当下和未来。

(四)实效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还应当遵循实效性原则,通过采用有效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在红色文献选读环节应基于教学效果,围绕实效性原则制定相应的考试考查综合评价体系,把教师的课堂提问、师生的互动讨论、课后的思想心得尽可能纳入评价体系中。为何要强调红色文献选读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原因在于:第一,教师的自主性、灵活性很大。由于红色文献本身数量庞大、覆盖范围广的特点,红色文献选读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自主可操作性较大,教学灵活性也较大。不同的教师教学活动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自然会有天差地别,必须以实效性原则来加以锚定。第二,红色文献选读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无论是在选读红色文献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上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还是基于课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上,都要求必须以教学实效来加以衡量。这些都造成了红色文献选读的教学活动必要且必须建立在实效性原则的基础之上。

三、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的实施路径

(一)办好红色文献选读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

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有效路径,而办好红色文献选读的关键就在于思政课教师。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在观念上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身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和实践。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最终取决于是否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好、实践好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师要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打好思想政治理论的功底,深刻领悟理论跟党的红色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通过教学实践把这种思想信念传达给学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在红色文献领域强化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若想要给学生讲好红色文献选读,首先要力争成为该领域的专家。面对种类多、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红色文献,教师要把阅读、钻研红色文献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把系统学习业务知识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并把这种热情尽可能地传递给学生。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编写相应的辅助教材。教师在红色文献选读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针对学生的疑惑、课程的教学效果等做出经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课程开展的辅助教材。教材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强度,灵活调整选读的红色文献篇目。为了顺应互联网新时代的阅读要求,教材可以是电子化的文档,也可以是公众号的文章发布。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前发布相应的教材内容,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无论是为了追求科研成果降低教学质量,重科研而轻教学,还是把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重教学而轻科研,都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认识到不能只是上好课,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分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科研。同时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为教学实践的提升打好基础。

(二)高校应从多方面提供有效途径,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

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意味着新事物、新模式的全新挑战,考验着教师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知识学养。因此,高校如何从多方面为思政课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有效培养途径,就显得相当重要。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为思政课教师的考察学习和考核晋升提供资源倾斜。红色文献选读的引入,对于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针对全新的业务开展技能学习,而且高校应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实地考察和学习的机会。通过提供实地走访考察红色文化基地、红色旧址故居等机会,让思政课教师建立起具体而深刻的红色意识,并在具体红色文献选读教学中得以运用。不仅如此,还应为相关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考核评价与职级的晋升方面做相应的倾斜,体现高校对相关教学的重视。其次,提供思政课教师定期培训交流的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资源,同时一定程度上借助网络培训资源,认真研究选择最佳的培训模式,改变培训形式的单一化,为思政课教师创造实用且多样的培训途径。还可以定期举办讲解红色文献的沙龙,请有经验的校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办讲座等。再次,从打造相关教学团队入手,逐步培养具备能力的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通过自己培养这个领域的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也可以通过校外招聘、人才引进的办法吸引思政教师人才,逐步扩充教师队伍,形成团队,打造师资培养的梯队。最后,集中高校资源,建设相应平台,营造校园氛围。高校可以通过集中发掘自身红色文化资源,比如打造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库,建设高校红色文化公众号、小程序等,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全方位的资源平台支持。还可以打造相应红色文献选读精品思政课程,利用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师生参与。更可以利用校庆、国庆等特殊纪念日,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无法从枯燥的灌输式、说明式教学中获得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这类思政课也就逐渐流于形式,沦为了学生眼中“不爱听”“不愿听”“不必听”的三流课程,无法发挥育人的实效。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思政课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着对学生知识、思想、能力三方面共同提升的要求,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针对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调整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定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条件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对选读的红色文献自主做好文献作者的了解、背景的剖析、思想及理论原理的梳理、影响的评估等多方面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讲出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实现互动参与。选读课的主体是教师讲授关于红色文献及其理论思想的理解,但不能仅限于此。要鼓励学生思考,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针对疑惑大胆提问,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参与,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次,鼓励学生上讲台演讲,兼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台上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理解起来相对简单、学生比较感兴趣且容易有心得的篇目,请学生到讲台上独立演讲。这种做法不仅能倒逼学生更加主动认真地参与选读课的学习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兼顾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最后,组织学生划分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研究和讨论。划分小组有利于让不太愿意发表看法的学生也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激发他们对于问题的探讨热情。通过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过去各自为政式的学习向团队协作式转变,把学习效果发挥到最优。

(四)加快数字化应用建设,让新技术融入课堂

高校应加快数字化应用建设,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让新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教学创新服务。在数字化大趋势以及特殊情况导致的线上授课情况激增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变化为数字化应用建设的拓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持久动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适应大学生的信息接受和阅读习惯,让新技术融入课堂,无疑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必由之路。针对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高校首先应加快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简化师生使用新技术平台的难度。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突出思政教育的特色,为红色文献选读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学体验,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其次,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定期检测学生线上听课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新技术教学的优越性。再次,整合校内外红色文献资源,实现红色文献选读教材的数字化。教材编写是高校思政课引入红色文献选读的核心需要。高校应发挥新技术优势,整合校内外红色文献资源,编写红色文献选读数字化教材,把新技术融入教材的编写,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又能不断更新的教材内容。最后,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VR在红色文献选读课的应用上,可以做到全景式地呈现红色历史场景,还原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全新的VR技术和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满足年轻人追求新事物的需要,用技术创新引领思政课教学的创新。

猜你喜欢

文献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