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化工行业整治历程及绿色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2022-12-22王静
王静
(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的12.1%[1],在全国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化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布局较乱、企业规模偏小、安全隐患较多、环境风险较大等问题,尤其是2019年4月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大爆炸事故的发生,给化工产业全行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社会公众“谈化色变”,“去化工化”的观点也甚嚣尘上,化工企业面临巨大的关停或整治压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化工行业不仅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也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化工行业如何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整治提升实现绿色转型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江苏省化工产业概况
江苏地处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10.72 万km²,2018年末总人口超过8000万人,[2]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亿元,以占全国约1%的土地承载了全国约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0%的GDP,既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资源环境负荷较重地区。化工业是江苏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8 万亿元,约占全省工业的11.5%,全省共有化工企业4280 家,化工园区50 个,形成了炼化、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体看,江苏省化工产业呈现如下特点:
1.1 产业链较齐全,总体产业规模较大
无论是石油化工、煤化工,还是盐化工、氟化工,在江苏省内均有相关生产企业,产品涉及精炼原油产品,基础化学原料、化学肥料、农药、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制品、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品门类齐全、牌号齐全、用途齐全。从全国看,2018年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产业总量的10%,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市第一方阵,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稳固。
1.2 与其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利润率较高
化工产业的发展与下游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由于江苏省及长三角其他地区工业经济发达、交通物流便利、产业配套齐全,市场需求丰富,产品针对性强、服务其他产业牵涉面广。企业按需生产、定制生产占相当比重。与全国排名第一的化工大省山东省相比,2017年山东省化工销售年收入3万多亿,利润1800亿[3],利润率不足6%;江苏省同期销售收入2 万亿,利润1395亿,利润率约6.98%,高于山东省,也高于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6.14%的平均利润率[4],居于全国前列。
1.3 投资主体多元,创新驱动体系初步建立
江苏化工建设运营主体既有国有及民营企业,也有众多外资企业。全球化工50强企业在江苏都分别投资建厂,使得江苏省化工产业与国际先进的产品、技术及管理理念差距相对较小。全省化工企业取得国家、国际PTC授权发明专利1000 余件,获得国家、省和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0余项,1200多家化工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认定,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500 余项,国家、省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500余件,有化工类上市企业160余家[5]。
2 江苏省化工行业整治历程
自2006年以来,江苏在全省层面已持续开展9轮化工整治。
2.1 第一轮化工整治(2006-2009年)
2006年7月28日,位于江苏省射阳县临海镇的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2人死亡。2006年10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苏政办发〔2006〕121号),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重点整治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能力低的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化工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第一轮化工整治时提出的要求,为后续化工企业及化工园区管理定下了总基调,部分重要条款包括:(1)对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及综合性开发区中的化工片区进行全面清理确认,各市、县(市)原则上只保留1~2 个化工集中区。(2)所有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化工集中区域,否则不予环保、安全审批。区域外的化工生产企业,不再批准任何形式的改建、扩建项目。(3)经过重新确认的化工集中区,区域环评与环保规划须经省环保厅批准。(4)将原由县(市、区)核准、备案的化工项目权限上收至省辖市投资主管部门。(5)苏南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禁止新建单个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在3000 万元、2000 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下的所有化工项目。
2.2 第二轮化工整治(2010-2011年)
2010年1 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10〕9号),提出为巩固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消除安全和污染事故隐患,促进化工行业健康稳步有序发展,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专项整治,使化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管理严格规范,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环保和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第二轮化工整治提出部分要求,既是对第一轮整治要求的强化,也提出了部分新要求。包括将全省新建化工项目投资额门槛提高至5000万元,并首次明确了园区周边500m绿化隔离带的要求。
2.3 第三轮化工整治(2012-2014年)
为巩固前两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成果,2012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苏政办发〔2012〕121 号),决定2012年至2014年,用3年时间在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将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作为化工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强化行业日常监管,严格行业准入门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强化工集中区规范管理,加快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步伐。第三轮化工整治在前两轮整治要求的基础上,在项目准入门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投资额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不含土地费用);允许区外化工企业开展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技改,并首次提出设立化工重点监测点、编制集中区发展规划、开展跟踪环评、生产废水明管输送、区域限批等要求。将500m 宽的绿化隔离带要求调整为500 米隔离带并适当设置绿化带。
2.4 沿海化工园区整治(2014年1-12月)
2014年1 月,原江苏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我省沿海地区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的通知》(苏经信材料〔2014〕21号),决定从2014年1月起,对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15 个化工园区进行为期一年的环保专项整治。整治提出“三个一批”的要求,即“限期治理一批、停产整治一批、取缔关闭一批”。对违法违规设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生产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批建不符、久拖不验、卫生防护距离达不到环评批复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或生产;对有毒有害及恶臭气体不能有效控制,严重影响园区空气环境质量的,园区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前,所有涉水排放企业除达到环境排放标准以外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涉水排放企业不能稳定达到接管标准、超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限期治理。
2.5 推进化工行业转型发展(2016年)
2016年4月22日,靖江市江苏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发生汽油储罐燃烧爆炸事故。2016年10月,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6〕128 号),对沿江地区、太湖地区、沿海地区、苏北地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产业发展计划,首次提出了“四个一批”(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和重组一批)要求。
2.6 “263”减化及“四个一批”(2016年-2020年)
2016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为实现到2020年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十一项主要工作举措。“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是“两减”之一,随后出台的《江苏省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减化”三大具体目标包括:全省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数量占全省化工企业总数的50%以上。
2017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省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的通知》(苏政发〔2017〕6号),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行动范围包括所有化工生产企业,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仓储企业,在港区规划范围内危化品仓储企业和危化品码头。
2.7 沿海化工整治(2018年6月-2019年9月)
2018年4 月,央视曝光了江苏省灌河口燕尾港、堆沟港和陈家港三家化工园区,存在工业废水、化工废料非法偷排的环境污染问题,沿海化工园区环境污染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18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沿海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工作方案》,部署开展对沿海地区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辖区内所有化工园区及园区内所有化工生产企业开展整治工作。工作方案中分别给出了沿海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的整治标准,各化工园区整治方案报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联合评审,整治完成后由所在设区市政府初步验收后报省组织验收;园区内化工生产企业整治方案由各设区市进行审定,整治完成后由各设区市政府组织验收后报省备案。
2.8 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2018年8月起)
2018年8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18〕32号),发布了《江苏省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化工园区逐个进行规范发展综合评价,评价良好的给予重点政策支持,引领产业集聚发展;评价合格的进一步优化提升;评价不合格且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取消化工园区定位。此外,文件还规定了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km 范围内新建布局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鼓励距离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1km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化工企业搬离。
2.9 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2019年4月-2022年)
2019年4月发布的《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苏办〔2019〕96 号),围绕本质安全根本提升、区域布局明显优化、低端产能大幅减少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依法依规推进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要求大幅压减沿长江干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环境敏感区域、城镇人口密集区、化工园区外和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大幅压减低端落后化工产能,压减化工园区(集中区)数量,要求新建化工项目原则上投资额不低于10亿元。
3 江苏省化工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连续多轮及多年的化工整治关闭了大量低端落后的化工企业,但2016年以来,江苏省化工行业仍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如2016年靖江德桥“4·22”事故、2017年连云港聚鑫生物“12·9”重大爆炸事故,尤其是2019年响水陈家港“3·21”特大爆炸事故,反映出江苏省化工产业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3.1 产业布局较乱,优势企业选址先天不足
江苏省化工园区均开展过规划环评,部分园区还开展过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但从实际操作看,规划及规划环评、跟踪评价中提出的要求执行不到位,落实情况不理想。项目布局时迁就建设主体,对项目选址把关不严,少数项目落户于生态红线范围内。全省4280 家化工生产企业中,仍有55%的化工生产企业散布于化工园区之外。全省约2/3的化工产能集中在沿江地区,化工行业80%的利润来自沿江地区,城镇人口密集区安全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的危化品生产企业80%位于沿江地区。位于长江干流岸线两侧1 公里内化工企业共288家,其中不乏部分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随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该部分企业关停搬迁压力较大。
3.2 企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化工园区在开发建设之初急于求成,盲目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准入门槛低,至2018年底,全省有近40%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低准入门槛引进的高污染、高排放、难治理或危废产生量大的项目,给合规运营及安全环保达标留下严重隐患。同时,化工生产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安全、环保等多专业,对员工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要求较高,但部分操作工甚至仅初中文化程度,缺乏化工安全环保基础知识,违章操作、应急处置能力低下等问题突出。
3.3 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多处于中低端水平
研发投入不足,行业平均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根据欧洲化工协会统计,2017年欧美发达国家化工行业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1.8%,日本约是4%[6]。发达国家的精细化工占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比重达到60%左右[7],而江苏省精细化工占比不到40%,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大多数产品仍以跟踪和仿制国外先进产品为主,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多处于中低端水平。
3.4 私人投资控股化工项目比例大幅上升,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从化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控股的5种类型即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看,私人控股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111.9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365.55亿元,增加11.20倍,同期国有控股、集体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及外商控股分别增加0.37 倍、1.28倍、5.74倍、0.83倍。2006年私人投资控股化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38.1%,到2017年,这一比例上升至77.8%,而技术和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控股化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分别由2006年的27.6%、26.0%降至2017年的6.3%、8.0%。同时,企业安全环保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管理理念有偏差,和政府出发点不同,想法不一致、不合拍,内部管理粗放,隐患较多,尚没有从被动应付检查模式向主动自主管理模式转变。
4 江苏省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1 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龙头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化工企业入园进区率不断提高,园区管理更加规范,园区物流信息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智能化以及治污能力等均有明显提升。同时,随着沿海化工园区整治、“四个一批”、“263”减化及安全环保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小散污企业及落后产能加快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2018年中国民营化工企业100强榜单中,江苏省占据13席。
4.2 社会容忍度较低,低端化工企业发展受限
由于安全环保事故频发,化工行业负面形象不断强化,化工项目陷入邻避困境,对于化工项目的高度关注虽然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但也给化工项目的建设带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化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安全环保成本的大幅增加,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低端化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不断挤压。企业若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除需实现产品高端化,还需满足生产过程绿色化。
5 对策建议
5.1 科学规划,做好全省化工产业顶层设计
江苏省化工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化工园区监管水平参差不齐,在开展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整治的同时,当务之急是要编制好全省化工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绘制好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化工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从战略层面调整和规范全省化工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化工区建设20 多年来,始终坚持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编制规划、严格按照一张蓝图执行到底,其不设招商指标、严格按照产业链引进优质项目、确保项目高端化品牌化、保障项目本质安全等先进经验值得江苏省各化工园区学习借鉴。
5.2 提质升级,推动化工园区一体化、循环化、智慧化建设
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显示,园区不是各个企业或项目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形成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如上海化工区从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生态保护、管理服务方面实现“五个一体化”,实现了园区产业关联紧、循环利用好、投资成本省、物流效率高、应急响应快、生态环境美等特点。但江苏省部分化工园区产业门类混杂,园区内虽然都是化工企业,但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没有形成产业链。应制定化工园区入园项目正面清单,围绕产业链打造,从投入产出强度、产业定位、技术水平、安全环保风险、企业品牌等方面提高入园门槛,引导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同时,应加快园区智慧化建设,通过园区物流、风险监控、园区封闭、政务平台等系列集合,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园区各方面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5.3 提高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化工区对照美国、欧盟、德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等国家或地区环境标准及导则体系,结合我国国家标准和上海市地方标准以及化工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从常规污染物、主要特征污染物、危险废物焚烧和燃煤电厂四个重点方面入手,制定了更为细致、严格的园区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进一步严格园区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对于上海化工区的严格准入、严格监管及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江苏省也应完善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化工行业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高效率、深加工、节约型转变。
5.4 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式治理
江苏省化工企业涉及行业小类多,其中有数百家虽然也属化工企业,但是主要以复配或其他物理方式生产,如部分日化类、涂料类项目,其共同特征是无生产废水排放,废气及固体废物产生量小,环境污染轻,安全风险小。对该类企业应本着实事求是态度,紧盯安全环保达标要求,科学施策,精准治理,对达标的园区和企业给予其发展空间,支持其技术改造或是兼并重组,对于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生产项目,不应受到10亿元投资额准入门槛限制,避免过高的投资门槛打压了高新技术产业。
5.5 科学引导,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责任关怀”是化工行业专有的自愿性行动,旨在改善各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健康、安全及环境表现,提高当地社区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和参与水平。二十年来,“责任关怀”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几乎所有跻身世界500 强的化工企业都践行了这一体系[8]1。江苏省化工企业也应主动实施“责任关怀”,关注产品及其上下游化学品有可能涉及的安全、环保和健康问题,树立良好的行业公众形象,从而使化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零污染排放、零人员伤亡、零财产损失的终极目标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