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生态观的滨河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研究

2022-12-22彤,阮

花卉 2022年22期
关键词:滨河河流景观

蔡 彤,阮 煜

(1.西安浐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4;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0 引言

滨河公共空间是确保人们健康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与自然产生强烈共鸣的地域。随着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与水产生互动的层次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的经济、生态价值得到进一步深度挖掘。如何发挥滨河地域的自然生态、城市景观等功能是设计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应以大生态观为基础,更加注重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景观提升的目标,不断增强人们的空间体验感,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1 滨河公共空间景观与大生态观的内涵

1.1 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的内涵

在地理概念上,滨河空间为河流与陆地相连之处,包含了水体空间、河岸线与水体互相毗邻的陆地空间。滨河公共空间主要可分为水域、近水区、城市建设区域。

1.2 大生态观的内涵

大生态观注重生态文明的展现,以秉承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遵循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思想,在整个滨河公共空间范围内开展多种类型的生态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加以修复,使城市滨河景观得以完善。在时间维度上,展示了滨河公共空间内生态变化的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则显示出了城市不同区域生态间的共同进步。通过大生态观,设计人员根据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的空间布局和特点,合理进行生态建设工作[1]。

2 基于大生态观的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滨河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对其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之时,设计人员应尊重生态发展规律,逐步完善周围环境,增强滨河自然生态的承载力,最终发挥生态效应,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2.1 因地制宜原则

在设计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滨河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类型、动物栖息方式、人类行为、文化分布等要素[2]。设计人员必须在了解当地状况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工作,力求最大限度上不会对空间内原本生存的动植物带来负面影响,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2 生态保护原则

在大生态观的应用下,以自然的方法实现城市与自然空间的转变和过渡,使滨河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得到维护,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内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具体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条件,避免采用大规模人工改造的方法,尽可能以自然、生态的渠道体现出公共空间景观的特色[3]。使用不同类型植物,发挥其应有的环境净化功能,对滨河的水质进行净化,在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的作用下,实现生态治理的目标。

滨河区域内整个公共空间景观应具备两个特征,即体现出水陆交融的自然之美,拥有完备的自然生态体系。以生态驳岸为根本,保护与重塑周围自然环境,通过滨河地区的植物群落科学规划与布局,综合污染治理与水生动植物的恢复,最终构建景色优美、长效发展的滨河公共空间与园林景观。

2.3 以人为本原则

滨河公共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居民,为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交活动需要,设计人员应致力于开发空间的游憩功能,将“复合多元用地”作为维持滨河公共空间活力的根本,融合旅游、休闲、商业等元素,构成地域鲜明的公共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到游客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按照滨河岸线的形态变化,选择适宜的驳岸类型,增加水体的感染力、吸引力,引导游客与水体展开互动。统筹规划各种类型的活动空间,为游人提供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和舒适休闲的空间。

3 基于大生态观的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的提升策略

在大生态观背景下,为了提升滨河公共空间的景观效果,需找出当地滨河区域存在的问题,利用滨河自身的线形空间,考虑空间交往、互相联系等关系,追求整体范围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共享,最终对公共空间进行重塑。不仅可以重建城市内的空间秩序,也有助于构建城市与自然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既契合于大生态观的要求,又使滨河公共空间重新焕发活力。

3.1 关注滨河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形地貌能够反映出城市整体的特征,设计人员也可利用这些自然条件构建空间。为了满足防洪、防汛的需要,滨河紧邻河流水域的整个陆地空间,都要高于河流的正常水位,这一层面与城市自身的海拔高度和河流水位高度的关系无关,若能满足这一要求,在河流附近的滨河空间便能形成内坡度有所不同的凹形断面,构筑了必要的地形环境[4]。此类地形在横向变化上,可借助河流凹形的低地势特点,在巧妙利用的基础上容易构成朝向内侧环抱式的公共空间,使城市与堤坝虽然形成了空间阻隔,但处于未完全割裂的状态,这种类型的空间是人们休闲、亲近自然、远离噪声的首选。

3.2 强调水景植物的灵活运用

在任何一种景观设计中,植物材料都是不容忽视的元素之一,其能够体现出生物多样性,还可实现空间自然转换过渡,不仅使空气得到净化,还具有指引路线、美化环境的作用。地形是创造不同类型空间的方法,也是创造差异性生态环境的条件。在滨河公共空间中,设计人员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地形条件,搭配使用区别于干燥绿地类型的特殊植物材料,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水生、沼生、湿生等类型的生态环境,使公共空间景观具有更加鲜明的质感、色彩和层次[5]。在所有水景植物栽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考虑到植物的种类、颜色、规格、所处地形地貌条件等,在不同的标高地区中,根据公共空间景观的整体情况,优选最适合的植物种类,防止在开阔视域、视线通道等情况下出现遮挡行人视线的问题,避免人与景观环境发生阻隔。

与此同时,在流域治理方面,滨河整个流域内还要依据河流具体情况,适当开展防护林带建设工作。以滨河流域范围为切入点,使用更自然的方式,修复驳岸内未得到开发的区域。对于覆盖率较低、生长条件有待完善的林地,可考虑采用林下播种、补植等方法,形成异龄、稳定、健康的森林群落,有机结合多种植物类型,形成沿岸水生植物整体生态系统,实现滨河沿岸的景观和生态效益。

3.3 加强空间轮廓塑造

滨水空间中的河流具有天然的阻隔作用,也正是这一作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公共空间,甚至可欣赏对岸的景色。这种距离感让岸边同城市整体景色发生了有机结合,岸边的起伏变化同城市空间轮廓相得益彰,衬托出独有的当地景观[6]。因此,在空间轮廓塑造中,设计人员要关注植物搭配和建筑高度的控制。例如可以结合灌木、乔木、地被、花草及其构建的植物群落,利用植物自身的差异性,构建出公共空间中的立面景观。对于在植物景观远近景的色彩设置要根据植物本身的特性,包括花朵、枝叶、茎干、果实等,进行季节性搭配;而对远处城市背景空间,也要进行适宜性调和,营造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轮廓变化,使整个公共空间的景观轮廓构成一个系统。

3.4 控制水体形态变化

由平面图观察可知,等高线间距的平滑度、曲率、方向、距离均存在差异,说明在不同水位横断面上,河流的平面形态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非严格直立式驳岸滨河区域来讲,便会构成以季节更替、水体涨落为核心的滨河岸线转变,可让水体在差异性时间内,为游客的观赏带来多变的感受。设计人员也要认识这种自然活力的变化特征,让以往流动、不确定的河流式样,通过将滨河社区公共空间内的各类景观综合设计利用,使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示出多种类型的变化特点。

3.5 整合空间,提升景观品质

若当地滨河岸边存在预留用地,可对其进行重点设计,使原本分散的滨河公共空间得到聚拢、整合,便于游客的观赏与使用。河道的设计应满足水利需要,作为塑造城市的关键因素,设计人员应当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亲水空间,达到河岸城市功能统一控制设计的目的,可运用差异性自然生态、人工治理的方式保持河流较高的水质。在整治滨河岸线方面,通常应重点关注对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塑造,健全或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服务能力,使城市的水文环境得到净化,满足人们休闲活动的多种需求。比如在滨河公共空间中的慢行区域内,设计人员可增设自行车道、休闲步道,使游客以景观轴线、绿地渗透等方法,与周围的组团界面产生互动,增进公共空间景观的活力。在植物方面,可优先选择遮阴乔木,从观赏性、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提高植被的有效性。在整个公共空间区域内,设计人员还可安排点状的休闲类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游客的“亲水活动”,增设栈道、休闲平台等设施,为人们提供更多交流、休息与场所。

3.6 强调公共空间合理布局

整个滨河公共空间可划分为5 个层面,每个层面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布局要点:①水体空间,也是整个公共空间景观中的重要视觉点。水体的差异性是区别不同类型滨河公共空间的依据,而动水、静水会给游客产生不同的意境,前者会给人刺激、澎湃的感觉,后者则会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在使人心情舒畅的基础上,使其感受到平和的氛围。②绿地空间,是介于水陆系统间的中间地带,具有较强的空间特征。与其他景观不同,临水域植被类型丰富,空间呈现出狭长状,且受到较多人工影响。植被类型以原生植被与人工植被混合为主。此空间承载着河流、植被、各种廊道间平衡的重任,也是陆地上植物生活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场地。③节点空间,主要具备承载作用,空间内通常具有建筑、构筑物等。该空间一般点状布局,串联包含入口、广场等的空间节点,兼具交通引导的作用。此空间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区域,其人流量最多,有利于丰富滨河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也是彰显城市文化与形象的场所。④交通空间,该空间可分为内部、外部两种。前者满足了游客在公共空间内交流、休闲的功能,对其合理规划并与景观节点加以结合可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后者则是城市连接其他活动空间、城市交通的节点,不仅维护了交通安全和公共秩序,也是人们信息交换的场地。⑤天际线界面,主要由公共空间周围的建筑、植物、绿道等构成,是城市轮廓浓重的一笔,能够与水景形成映衬,朦胧的气氛可让公共空间整体的美观度有所提升。该空间是滨河公共空间景观塑造的关键,可加深游客对城市的印象,更能展示出滨河城市风貌。例如,在滨河公共空间内的重要节点间构建视线廊道,形成近景、中景及远景有机结合的观景点。将河沿岸景观资源较好地呈现了出来,构建起多个区域段的组合景观,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构建起滨河天际线,科学合理规划滨河公共空间建筑的布局与高度,使滨和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景观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3.7 重视河流保护和修复

河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为了实现滨河景观提升目的,还要重视河流湿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以构建生态景观为基础,重点做好河流整治工作,对河流湿地群进行修复与保护,还要对各流域湿地和河流汇集口进行重点保护,在建立自然生态保护系统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生态湿地修复工作,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检测体系,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

3.8 加强河岸防护林建设

在河流整治中也要重视防护林的多元化建设,结合河流分布情况,采取自然方法对尚未开发地域进行修复,全面覆盖护岸林保护和水保林工程,在河流岸边自然保护区设置防护林,并且制定完善的动物保育工作。对覆盖率不高的林地进行播种或补植,建设健康稳定的生态群落。实现耐涝植物、水生物和实地生物的有效融合,建设多样化的沿岸水生植物生态环境及沿岸景观设计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滨河公共空间是城市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桥梁,滨河空间内的景观设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设计人员应引入大生态观念,通过了解滨河地区地形特征,注重水景植物的灵活运用,加强对空间轮廓的塑造,水体的形态变化的控制,合理布局、整合空间,为城市品质提升作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滨河河流景观
胡旭光
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健身绿道系统建设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