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帝内针»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2022-12-22杨际凤张伟雄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1期
关键词:黄帝肩周炎肩关节

杨际凤,张伟雄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部位产生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目前其患病率为2%~5%,好发于50岁女性[1]。肩周炎急性期表现为疼痛严重,呈进行性加重,且夜间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患者的睡眠,应尽早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则病程迁徙不愈,发展为慢性肩周炎,出现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更甚者出现三角肌萎缩,影响日常生活。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及局部痛点封闭治疗等以缓解短期疼痛,但长期疗效较差,易复发。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又称为“冻凝肩”“漏肩风”等,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及熏洗、小针刀、针灸、推拿等,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在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

«黄帝内针»是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套以“三二一”为基本纲领的针法理论学说[3]。目前其对肩周炎治疗的临床研究运用虽不广泛,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上看,该疗法对缓解肩周炎疼痛及活动功能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黄帝内针»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黄帝内针»理论概述

«黄帝内针»是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针法,讲其法仍离不开阴阳,理仍直系于中,概括其基本纲领为“三二一”[4]。“三”即是“三才或三焦”,相当于“天地人”及“上中下”,主要体现疾病所处区域是在上焦、中焦或下焦;“二”即是指“阴阳”,身体的阴侧和阳侧,以及三阴三阳六条经络,是八脉之所系,包括上下左右阴阳;“一”为“阿是”,即痛点或反应点,是疾病出现时相对应的身体反应点。«黄帝内针»在其理论基础上,提出其治疗总则,主要是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其基础是36个穴位和18个对应关系。«黄帝内针»主要以人体经络系统为理论基石,为临床针灸治疗疾病提供了易用难忘,效如拔刺、雪污、决闭、解结的诊疗思路。

2 基于«黄帝内针»治疗肩周炎

2.1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黄帝内经»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黄帝内经»阴阳理论在«黄帝内针»中的最初体现,即患病部位有明显的左右界定时,取健侧体表相应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罗晓舟等[5]发现针刺对侧中渚穴激发循经传导效应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胡尚卿[6]通过对单侧肩周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针刺对侧条口穴可调节边缘脑区,即刻镇痛效果及肩关节功能改善优于同侧条口穴。潘志翔[7]总结温木生交叉取穴电针“肩痛穴”加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总结了交叉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李煜[8]发现巨刺健侧肩三针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及疼痛分级指数(PRI)远期疗效方面优于针刺患侧肩三针治疗。可见针刺健侧取穴比患侧取穴更具优势。

2.2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灵枢·终始»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黄帝内针»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机升降理论提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即患病部位有明显的上下界定时,取相对应上下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肩周炎属于人体上部病证,主要表现为上肢肩关节处疼痛明显及肩关节功能障碍。梁安琦等[9]运用浮针配合肾关穴治疗急性肩周炎,有效率达93.3%。毛杰[10]研究发现董氏奇穴肾关穴治疗肩周炎在短期镇痛、远期恢复关节功能方面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王文远等[11]以下肢对侧肩痛穴为主穴治疗1 280例肩周炎患者,有效率达90%。可见“上病下治法”治疗肩周炎疼痛有其临床优势。上下取穴治疗包括同名经上下交叉取穴方法,是治病求本的体现,手足同名经在特定部位相连接,表明同名经气相通,在相应部位针刺,可疏通相应经络气血,解除局部因气血瘀滞导致的疼痛,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2.3 同气相求 «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黄帝内针»认为同气相求分同名经同气与三焦同气两个层次。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等作用,故多通过同名经、表里经等经络治疗肩周炎;三焦同气即下焦的病可以求之于上焦或中焦,反之亦然,这也契合下病上治、上病下治的原则[12]。同气是从三开始求,先判断是属于上(天)、中(人)、下(地);然后判断阴阳,包括三阴三阳六经;最后精确定位,一便是求阿是穴,此即是«黄帝内针»同气相求的核心思想,也是目前临床应用的关键。将人体上肢分为上、中、下三焦,肩关节属于下焦地部,下焦地部的问题通过“下病上取”,可从上焦天部的腕踝关节来解决。田韵[13]以“上对上,下对下,左对左,右对右”的原则,在属于上焦天部的腕部选取相对应的阴阳分区压痛点进针治疗肩周炎患者50例,其中治愈21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8%。同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目前对其关注度逐渐上升,然而研究较少,期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加以补充。

2.4 阴阳倒换求 阴阳倒换求实质是对“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气相求”法则的灵活组合运用,多是出于安全及隐私等方面考虑,肘膝关节以上及整个躯干、头面部禁针,所以肘膝关节以上的病证倒换到肘膝关节以下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下焦用针后再在上焦进针以加强疗效。

肩关节属于手臂下焦地部范畴,相当于下部髋关节,但临床上考虑患者的隐私及针刺安全性,灵活运用选穴理论,通过表里经取穴、同名经取穴等选取相应区域,将下焦倒换到上焦以达到同气相求的目的,通过上焦天部腕踝处穴位治疗肩部疼痛,即腕踝针疗法,就是对阴阳倒换求理论的诠释。王荣兵等[14]研究发现取患侧上4、5、6区腕踝针治疗肩周炎的即时镇痛效果优于电针疗法。余丽芳[15]通过选取上焦天部腕踝处相应疼痛区域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郑喜等[16]根据肩周炎疼痛区域选取上4、5、6区腕踝针穴位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肩周炎,发现腕踝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降低炎性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应用腕踝针治疗肩周炎的文献较多,可见阴阳倒换求理论在临床应用时有较充足的文献支持。

3 医案举隅

患者,女,49岁,2020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右侧肩臂疼痛、不能外展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受凉出现右侧肩臂疼痛,关节活动上举受限,不能外展,夜间加重,其间未进行规范化治疗,疼痛逐渐加重。刻下症:右肩臂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右侧肩关节外展受限,纳可,寐欠佳,舌暗苔薄白,脉弦细。查体:双肩外形正常,右侧肩关节前外侧压痛明显,以肩峰前下最明显,右肩关节活动度:前屈90°,后伸60°,外展30°,内收45°,外旋45°,内旋70°。西医诊断:肩周炎。中医诊断:肩痹(气滞血瘀型)。治则:活血化瘀,行痹止痛。处方:取左侧肾关穴、左侧阳溪穴。针刺时针尖向压痛点方向,留针30 min,嘱患者留针期间,自行缓慢活动患肢。治疗1次后,肩关节活动较前明显好转。继续治疗1周后,肩关节活动如常。

按语:该患者因受凉导致肩关节受寒,寒性收引,痹阻经络,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右肩疼痛,久则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活动受限,夜间阴寒之气较重,寒凝更甚,故肩痛夜间加剧,进而影响睡眠;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故诊断为肩痹(气滞血瘀型)。

肩痹的治疗思路在于因势利导,同气相求,以«黄帝内针»为理论基础,取下部董氏奇穴肾关穴治疗,该穴位于阴陵泉下1.5寸,胫骨内侧缘,是治疗肩周炎的特效穴,具有除湿化气、健运脾胃之功。脾与小肠别通,患者肩部疼痛以肩部前外侧痛为著,多见于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阳小肠经,故针刺肾关穴对治疗肩周炎有效[9]。此外,根据阴阳倒换求理论,下焦肩部对上焦腕踝部,故取手阳明大肠经之阳溪穴治疗,嘱其留针期间活动患肢,催动经气向患处流动,使气至病所,从而肩周炎疾病得以痊愈。以上治疗均体现了«黄帝内针»“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总则,两穴均取对侧,不离“右病左治”法;肾关穴位于人体下部,不离“上病下治”法,故«黄帝内针»针法治疗肩周炎有其独到优势。

4 小结

肩周炎是发生在肩关节部位的疾病,肩部是许多经络循行经过之处。«黄帝内针»根据分经辨证,肩部位于人体上部,对应整个手臂下焦地部,或上病下取;或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或根据阴阳倒换求理论,求之于腕踝,均离不开同气相求。此外,一般肩后部压痛明显多责之于手太阳小肠经,肩外部责之于手少阳三焦经,肩前外部责之于手阳明大肠经,肩前部责之于手太阴肺经,腋前大筋痛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最后可在相应部位寻找压痛点,以期解除肩部病证。同气相求有其理论基础,然其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以期各位同仁今后继续探索研究。目前对“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阴阳倒换求”的研究较多,通过上述文献可知基于«黄帝内针»理论的针刺法在治疗肩周炎时有较好的疗效。

«黄帝内针»通过整体调节患者机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自和则疾病自愈。临床发现,该理论在治疗肩周炎时有其独特疗效,但对其研究文献资料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数据支持,希望后期同仁能对其进行研究补充,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黄帝肩周炎肩关节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超级秀场 肩周炎复发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