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设计中基于空间整合设计理念下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研究

2022-12-22陈洁朋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天际线区域空间

陈洁朋

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广东 湛江 524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拓展,低层建筑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城市规划人员借助空间整合理念,逐步尝试对建筑高度进行合理调控,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增加城市美观度。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研究对于提高整体城市建筑规划科学性、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空间整合概念

1.1 城市空间

就城市而言,空间规划是城市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可归类为城市的主要特色。西方学者RobertKrier明确了城市空间的概念:城市空间为城市内以及周边建筑物之间具有的一切空间形式。其中的空间主要通过不同的分部排列关系而整合为一体。我们可围绕城市功能区域的位置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这一理念将城市空间规划为生产、生活两部分。《雅典宪章》则将城市空间进一步细化,引入了四个功能区: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四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具体变化趋势将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可能涉及到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变化也将外部的物质、信息和能量逐步融入自身,随后逐步形成了科学且有序的空间排列方式。

1.2 空间整合

“整合”则是内外部物质通过吸收融合而逐步形成系统化的过程。在城市规划中,整合是最大化发挥城市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设计则是借助整合方案进一步提升各类区域的价值。要实现这一类型的整合,则需引入具有创新理念的管理模式,从而切实提高空间利用率。国内学者则提出了创新性的多层城市整合关系理念。第一层:融合实体要素,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实际空间中各类型实质元素,例如城市道路、绿化和建筑物等实体等的整合;第二层:空间要素整合,主要针对城市中的空间进行调整,例如街道、公园、湿地、小型湖泊等的整合;第三层:城市区域整合则主要针对城市内部的各个功能区的优化调整[1]。

2 建筑高度控制现状

就实际而言,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方案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针对特定范围内围绕环境保护的建筑高度控制尚处于发展阶段,同时在城市以及山水轮廓线的融合以及美感塑造方面缺少合理方案,控制方法相对有限。在设计中,建筑高度应尽可能融合周边区域的山水环境、人文建筑以及城市规划方案,以此确保高度布局方案相对统一,此外还应融合外部建筑、城市的视线视廊等等因素,因此,建筑高度控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人员主观意愿影响建筑高度控制。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空间维度的优化调整通常以设计人员的主观意愿为基础,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视觉上高低错落的建筑形式。但就实际而言,此类设计理念个人审美的主观意识出发,因而在建筑物高度控制方面缺少科学管控,因而导致在部分设计方面中出现建后局部建筑高度过高的问题,进而在整体观感上出现视觉噪点,进而影响城市整体空间的合理布局,同时也对今后城市规划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2)城市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现阶段,城市的建设理念普遍以最大化利用土地空间为基础,因而在整体控制方面超出设计人员的感知范围,针对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传统的分析控制方案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高度控制需求,进而阻碍了城市建设高度的有效规划,对城市美观度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2]。

(3)建筑高度限高成为控制的唯一手段。在实际城市建设中,开发商追求土地利益最大化,而仅以建设部门给出的开发强度为限制,将建筑限高作为城市高度控制的主要手段,就实际而言,依靠这单一性指标通常难以满足空间美感的建设需求,因此,此类控制方案并不科学。

(4)刚性高度控制要求缺乏协同要素。在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过程中,为追求良好的城市空间美感,在实际控制过程中,规划人员应针对生态区域、文化建筑、商业以及居住区等区域的刚性高度控制要求融入协同要素。但由于部分建筑较为分散,难以成片连片统一规划,因而实现协同高度控制的整体难度较高[3]。

(5)城市高度形态管控缺乏有效手段。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因位置、功能差异等因素影响在高度管控标准方面也会不同。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因缺乏有效管控手段,而在城市高度控制方面采取“一刀切”策略。进而导致城市的不同功能区的高度控制标准相差较大,整体美感逐渐消失,失去原有城市特点,部分关键区域不够突出,难以实现科学的高度形态控制目的[4]。

3 基于空间整合理念下的建筑高度控制思路

3.1 山水环境的建筑高度控制

城市天际线在规划过程中通常要参考到背景区域的自然山体,而形成城市轮廓的主体为城市中高低错落的建筑。因此,为保证城市天际线轮廓的美感,高层建筑的高度控制应结合天际轮廓线进行合理规划,使其与背景区域的自然山体相互融合。因而在实践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山水的轮廓线对城市中的建筑建造高度进行合理控制,使其与背景层的山水融为一体。

3.1.1 滨水岸线保护

在滨海城市中,天际线以及岸线的相互融合统一形成了滨水岸线,滨水建筑、绿化以及山石则可整合到前景线中,从而使得水面和天空融合的更加立体。观察者可在对岸直接观察到滨海城市的天际轮廓线。需要注意的是,要达成上述目的,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到多组建筑群体的相互叠合设计,避免出现侵占问题[5],让使用者也可通过建筑的空间交错、建筑的高低错落分享滨水景观。

3.1.2 山体轮廓线保护

为保证城市后部的山体轮廓线圆滑整洁,并与城市天际线相互融合,则应针对城市后部区域的自然景观进行优化。若自然环境难以调整,则应对城市建筑进行优化。要切实保护山脊线,技术人员应针对山体轮廓进行勘察,同时明确其走势。在规划过程中,需确保高层建筑不遮挡山脊区,并在观察者严重可直视并连续观察到山脊线。若要进一步强调自然美感,则需在原处观察时确保在建筑高度始终低于山体高度的1/3,此时建筑与山体融合为一体,从而则展示出更为顺畅的轮廓线,使得山体更加突出。

3.2 城市发展轴地标建筑的高度控制

城市地标建筑是从城市对外的标签之一,其建设主要源自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需要,是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建筑。由于超高层建筑通常具有较好的视觉观感以及吸引力,因此多数城市的地标建筑普遍为高层建筑。一般而言,地标景观在空间高度方面通常远超周边建筑,且在布局方面占据本地区域的核心地位。因此,要切实维护地标景观的整体观感,则应侧重对前、背景区的建筑高度进行适当调整。通常情况下背景区的建筑分布将直接影响地标景观观感,因此针对背景区的控制,应综合视点、视角等多方面元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建筑景观之间排列以及分布关系进行科学规划,整合本地区的城市土地规划方案,合理调整背景区建筑高度管控的标准。地标通常可在以下区域进行建设:城市对外主干路线、城市CBD区域、城市内河流交汇处等。在城市的水陆两线的交叉位置建设地标建筑,可进一步凸显其地标作用,在提供位置标记功能的基础上,也可提高城市形象[6]。

3.3 建筑间相互影响控制

在城市高度设计规划过程中,建筑高度控制应遵循城市规划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规定。一小区高层建筑为例,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城市规划部门的相关设计要求,对住在区域内各个建筑的高度进行合理调整。处于城市开敞区域的小区建设项目应结合城市主体建筑高度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小区建筑高度错落有致、层级结构明显。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若面向城市开敞空间以及主干道路,在同一区域内连续布置多幢高层建筑的,则应布局一幢或一组以上较低或较高的建筑,且较低或较高的建筑与相邻的建筑高度相对高差不宜过小,营造层次分明、富有韵律感的天际轮廓线。

3.4 历史人文环境周边建筑高度控制

历史文化名城通常建有大量的特色文化建筑,而此类建筑通常处于文物保护范围里。为进一步凸显城市轮廓,增加城市天际线的美感,在进行建筑高度控制的过程中,应围绕历史文化建筑进行调整。为进一步确保高点位置观察者的视线清晰、景点相互呼应,同时在市中心可直视原处山体,设计规划人员也应针对城市的外部区域建筑高度进行把控。针对历史文化城的建筑高度方案应参考以下两方面内容:1.应结合本地区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合理调整;2.在结合区域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城市的的各项情况,并结合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规划一定数量的备选空间层次设计方案。以平遥古城为例,为了进一步维护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在维护、修缮古城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原建筑的高度经验进行重新规划。同时应避免对二层楼房进行建造,此外针对部分计划修建二层的建筑则应确保坡顶应低于视线范围[7]。

4 建筑高度控制方法

4.1 分区控制法

这一控制方案主要是针对的区域地块进行科学划分,同时结合具体因素对地块高度进行差异化限制。进行分区控制时,地块普遍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同时此类方法多适用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在应用运用分区控制时设计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保护建筑为控制中心;第二,针对中心区域进行合理划分;第三,将划分区域根据建设规划均分若干份;第四,针对若干小区域进行逐步的高度限制操作。如今,国内多数城市普遍采用分区控制法对保护文化古城,从研究发现,这一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有限区域,在远离重点区域的外部区域中,其整体控制效果相对较差。

4.2 眺望控制法

这一控制方法的汇总点在于为高处观察者提供较为通透的观察视线,其重点控制对象主要涉及视线范围内的背景、主要视线区、景观视廊等区域,在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高度管控的过程中,应做好对应的分级控制,确保高处观察者的整体视线不受到建筑物的阻挡。此外,在应用此方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针对眺望点到主要视线区之间的地块进行高度控制,避免前线区域的建筑物对实现形成阻挡。需要注意的是,眺望控制法的选点将直接影响建筑高度的控制效果,在合理确定观察点以及视线点之间的距离后,则应对视线角与俯角进行合理规划。

4.3 建筑外轮廓控制法

外轮廓控制主要通过对街道周边的绿植以及两侧的建筑高度进行合理限制,使得街道的整体观感更加宽阔和谐。国内学者芦原义认为要切实提高城市空间美感,则需针对城市的街道空间进行科学的美学的分析设计,积极明确街道空间的层次感与人们对空间体验的整体影响,同时引入D:H=1:2的比例公式,其中D主要表示空间宽度,H则代表围合界面宽度。在实践设计过程中,行人在街道行走时将通过视觉形成对D值与H值比例差异的直观感受。D/H的比值则表示街道与建筑的排列密度,因此两者的实际疏密程度将对行人视觉产生直观影响。例如:国内多数的街道的宽度设置在4-10米之间,绿化高度普遍低于3米,同时街道与两侧建筑的呈现D:H=1:2,以此增加行人的亲和感[8]。

4.4 天际线保护法

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中,在综合前积累方法进行研究后,逐步形成了天际线保护法的高度控制思路,即让要求整体建筑以某个独立建筑为基准进行差异化的高度控制。这一控制方法主要用于保护海岸、河岸等滨水区域。针对此类景观的保护,无需对周边的建筑进行严格的高度控制,但为进一步突出城市天际线的美感,设计人员则应围绕某一标志性建筑以及周边景物特征创造高低起伏来创造出城市天际线。

5 结束语

综上,随着城市化规模的逐渐拓展,大多数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内部高效利用与外部区域拓展成为多数城市的未来发展策略,而要切实做好空间整合工作,并实现建筑高度的合理控制,城市建设规划人员应积极了解本地区城市的未来发展方案,同时明确现阶段城市空间整合以及高度控制方案的不足之处,结合城市现有建筑差异合理选择高度控制方案。此外,针对部分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古城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则应进行一步考虑转换高度控制主体,围绕古代建筑为中心合理制定对应的控制方案。针对地标建筑的区域的高度控制则应结合其地理位置、观察者的视线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确保前线区域不存在视线遮挡建筑物,主要实现区域内的建筑高度错落有致,同时避免对背景区域的自然风景产生覆盖或侵占问题,以此形成和谐的城市高度轮廓,进而突出城市轮廓的和谐美。

猜你喜欢

天际线区域空间
约翰·波特曼:改变世界城市天际线的建筑师
空间是什么?
分割区域
创享空间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创意
屋顶征服客
区域发展篇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