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灯穿花
2022-12-21辛俊玲
辛俊玲
“戏灯穿花”源自元朝,流传于栖霞市臧家庄镇泊子村一带,是集音乐、舞蹈、民歌、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是胶东乃至山东民间舞蹈的一个瑰宝和“活化石”。“戏灯穿花”极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2013年,栖霞“戏灯穿花”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戏灯穿花”产生于元朝,由当地“民间小戏”(也叫“草台戏”)发展而来。据传,它的产生与栖霞滨都里村人丘处机有关。丘处机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宗师,以74岁高龄抵达大雪山劝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于世,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丘处机在家乡修建的传道之所滨都宫,被金章宗赐名“太虚观”,是当时极负盛名的道教从林之一。丘处机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每年在他生日那天(农历正月十九)于太虚观举办“燕九节”庙会。传说,这一天谁有幸遇见长春真人,就能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明《帝京景物略》记载:“相传是日,真人必来,或化冠绅,或化游仕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结圜松下,冀幸一遇之。”于是人们便在庙会上敲打着锣鼓,跳起舞蹈,欢迎“丘神仙”的到来。到了夜晚,舞蹈的人便举着内置蜡烛的木花盆为“丘神仙”引路,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戏灯穿花”。
“戏灯穿花”自元朝始,历经明、清的发展,到清末民初时,兴盛于泊子村,并辐射到其周边十多个村庄。直到今天,泊子村的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会跳穿花舞的人。村里从领导班子到老艺人,都大力支持和关注着“戏灯穿花”的传承发展。“戏灯穿花”在每年正月初一就开始演出,先是在本村,初二后开始窜乡,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有时延续到二月初二。
“戏灯穿花”的表演者一般由24人组成,男女各12人,包括“灯头”一人和数十名身着不同戏装、扮演不同角色的男女“灯花儿”。演出时,在正式表演前后,还有“开台”和“收台”两种形式。“开台”就是在开演前,戏班班主带领已经化妆好的全体演员,手持花灯在台前广场跑“戏灯穿花”,之后将灯悬挂于舞台四周的木柱上或布置在舞台台口前,然后演出正式开始。“收台”就是在演出结束后,戏班班主带领全体演员和乐队队员到当地村庄再跑“戏灯穿花”,并唱“灯歌”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
“戏灯穿花”的表演道具主要是花灯,花灯由花盆、蜡烛、簇花组成。花盆为木条制成,呈上大下小的梯形,以各色彩绘纸裱糊,灯后固定木条,以便手握;蜡烛固定在花盆底部的十字形木架上;簇花由人工扎制而成,主要有迎春花、荷花、牡丹、菊花、百合花、月季花等。
表演过程分唱歌和舞蹈。唱的歌是《十二月对花》,又称“灯歌”。舞蹈要求表演者右手擎花盆在胸前,左手有节奏地横在胸前,随着激越的鼓点分男女排成两列,在笙、二胡等乐器的伴奏下,一男一女成对儿扭着、跳着出现在中间,对唱“灯歌”。对唱的形式是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每个月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花儿,回答时也恰切地说出一个与花儿有关的典故或传说。例如,问“正月里是什么花人人所爱?什么人手扯手走下山来?”答“正月里是迎春花人人所愛,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问“二月里是什么花披头先老?什么人背书箱定下乾坤?”答“二月里是老公子花披头先老,孔夫子背书箱定下乾坤。”问“三月里是什么花满园所红?什么人在桃园结拜弟兄?”答“三月里是桃花满园所红,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弟兄。”……歌词风趣而富有哲理。
“戏灯穿花”的表演步法有严格要求,要做到步幅小而轻,使花盆平稳,花儿颤动,而烛火不灭。舞步和队形变化复杂多样,主要有剪子股、“8”字、四门斗、龙摆尾、双菱花、蛇蜕皮等,花灯随着舞蹈者进出起伏,变化多端,显得分外美观。演出的剧目一般是《打渔杀家》《武家坡》《锯大缸》等,表演者以生动传神的扮相、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戏剧中的各色人物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穿花舞的伴奏主要是锣鼓和乐器,舞蹈时主要由锣鼓打点,指挥着舞蹈的快慢和节奏的急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风格明快紧凑、气氛感染力强等特点。对唱时,则锣鼓停,二胡、笛子、笙等器乐奏响。
“戏灯穿花”作为山东省独具一格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其流传至今,仍然保留着古代戏曲的印记,为研究明清时代“民间小戏”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也填补了山东省“民间小戏”中“跑戏灯”的空白。
“戏灯穿花”集合着流行于胶东民间的几乎所有门类的表演艺术,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成就,是研究胶东地区传统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发展史的鲜活素材。同时,作为胶东地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戏灯穿花”体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寓含着胶东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十二月对花》歌词,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使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戏灯穿花”历经数百年沧桑,已深深扎根于栖霞民众之中,成为群众祈求安康、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2013年,“戏灯穿花”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立了代表性传承人。栖霞市也进一步建立了有利于“戏灯穿花”传承发展的新机制,深入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保护,积极推广,扩大社会影响,以更好地传承弘扬这一胶东乃至山东民间舞蹈的瑰宝。
Originating from the Yuan Dynasty and spreading around Bozi Village, Zangjiazhuang Town, Qixia county, “Flower Lantern Dance" is a comprehensive folk performance art integrating music, dance, folk songs and art. It is a treasure and "living fossil" of folk dance in Jiaodong area. “Flower Lantern Dance”is rich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values. In 2013, Qixia county’s “Flower Lantern Dance" was selected by th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