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于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
——语言文化融合教学
2022-12-21穆静
□穆静/文
汉语正在走向世界。但汉语不会自己走向世界,汉语走向世界的主要渠道是开展国际汉语教育[1]。国际汉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2],即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还要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从而能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说,国际汉语教育不仅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文化最重要的负载者、阐释者和传播者[3]。文化传承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学好语言,就要了解文化;了解了文化,才能更深入地掌握语言。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不可分割性[4]。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相互融合渗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1 语言文化融合教学现状
国际汉语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学为基础、涉及到传播学、教育学、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5]。新时代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意识增强,突出表现为学界不断借鉴比较成熟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来探索适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规律、模式和方法。《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学的挑战》(孙建荣 魏慧萍,2018)一文中谈到,CNKI对近15年(2002—2017)所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国际汉语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多侧重于语言教学和语言本体的研究。仍可见到不少以汉语本体研究作为理论本位的研究论述,“理论错位”(吕必松,2007)现象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
(1)当前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关于文化传播内容的研究中,对由浅层文化过渡到深层文化的合理学习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少。图形、声音、器物等表层文化符号虽然短时间内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但如果传播内容不能深入,难免让人产生“中国文化不过如此”的错觉。虽然已有学者提出书面语教学是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深层内容的重要途径(陆俭明,2019),但相对于口语教学,书面语教学难度更大,更需要方法和耐心,且难立竿见影。因此,吸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探索书面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仍任重道远。
(2)对于如何充分发挥目的语环境优势的研究仍不足。成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潜意识的习得两种途径掌握外语。尤其对于目的语环境中的学习者而言,其汉语习得的途径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目的语环境的优势获得。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和文化信息,这种场景化的学习对学习者至关重要。但目前学界研究的重心在课堂教学,对充分发掘社会环境在 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还不够深入。
(3)语言文化教学内容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中国当代文化传播与汉语国际教育》(李春雨,2020)一书,对目前高校使用率较高的两本对外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读本》和《博雅汉语》中的当代文化项目的数量、分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两套教材在各文化项目的涉及比例上差别很大,其中关于思想观念类等深层文化项目占比差别最大,《博雅汉语》为40%,《新实用汉语读本》为21.0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也曾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所使用的十二种较有影响的教材里的用字、用词情况进行过调查统计,发现各教材在用字、用词上的差异很大,共用字种数很低,仅约占字种总数的6.9%。这说明,作为语言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教材的编写,没有可供依据的统一标准,编者各家用各法。虽然语言文化教学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教材授课,但这种教材编写的参差局面,仍反应了当前的国际汉语教育中语言与文化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另外,在目前的国际汉语教育中,重视汉语知识轻视对文化教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落后,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或者互动不良,这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2 语言文化融合教学策略
(1)遵守阶段规律。文化教学的内容应立足于学习者所处的阶段,与其语言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使文化传播适应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如果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那么文化教学内容则需要以交际文化为主;如果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处于中高级,已经可以理解很多表层文化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教学,例如开设中国文学、民俗、哲学等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2)注重实用价值。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进行语言文化教学。参加汉语学习的学生成分相对复杂,其学习的目的也多种多样,有的为了就业,有的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还有的是交际需要等。因此,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情区别开展教学。例如,对于为了生活和交际而学习汉语的学生,教学中宜侧重中国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商务礼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而如果学习者是为了就业,则需要注重语言文化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设置工作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语言和感悟文化。
(3)选取合适的教材。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因此选取教材时也要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分析和安排教材中相匹配的语言学习点与文化项目。适合学生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以文化背景不同为例,日本和韩国与我国的饮食文化、民居等差异不大,因此其学生对相关文化方面的学习兴趣就相对较低[6];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对此方面的内容却很感兴趣。另外,教材中最好也不要有生僻字或歧义句。针对目前市面上对外汉语教材中集中出现的语言文化教学内容尚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以综合考虑将现今的若干本教材中的文化项目进行分类和梳理,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调查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并据此编写标准统一的教材[6]。
(4)在进行语言文化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妥善运用各类现代化媒体资源,多渠道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授课效率。例如对于初、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相对较大,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动画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对于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则可以通过一些纪录片、影视作品来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培养语言技能和文化理解能力。
3 语言文化融合教学方法研究
国家汉办制定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将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具备扎实的汉语言能力与言语交际能力;掌握系统的汉语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这一目标体现了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思想。
(1)探索语言文化融合教学路径,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用好“碎片化教学”的方法。针对来华汉语学习者,目的语环境是其天然的“课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学习者打交道的过程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渠道。教学中,尤其是汉语学习的初中级阶段,学生在汉语使用中出现的偏差以及对文化的误读,常常是一些偶发的“非预设事件”,这时要把握“碎片化教学”的机会随机讲授,适时地将其变为文化教学资源。讲解时就事论事而不必延伸拓展,最好能跟学生母语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较为精准的对比分析。到了更高一级教学阶段,可对之前讲过的“碎片”知识点进行“黏合”,以便让学生能将以往所学到的零碎的语言文化知识连贯起来,巩固基础,建立系统,升华认知。
(2)吸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探索通过书面语教学达到由表层文化过渡到深层文化的途径。针对语言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阶段,需要选择契合的文化内容进行文化传播。在汉语学习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对图形、声音、器物等表层文化符号的介绍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到达较高阶段后,则需要通过对深层文化的理解滋养语言学习。而语言中的书面语是理解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深层内容的重要资源。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加工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保存、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手段。只有较好地掌握了书面语,才能更深刻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一个外国人如果真的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学习汉语书面语。而学习书面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读好书,适量背诵,勤于写作,培养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 语言文化融合教学意义
(1)在文化传播的内容分析方面,通过对表层文化的传播引起学习者兴趣,进而过渡到深层文化教学,使学习者真正理解中国和中国人。因为在跨文化传播时,影响交际甚至造成障碍的正是认知观念、思维方式、交际规约这些处于文化系统深层的内容。在文化传播内容的选取上,要关注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融入到当代内容的讲述中,同时也要及时补充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风貌的文化内容,帮助学习者了解当代发展中的中国。
(2)目的语环境为学习者亲身感受中国文化提供了契机,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的交际风格和思想观念。中国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汉语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可胜数,听话者常常需要依据非语言信息和语境来推测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种交际方式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多来自低语境文化国家的人常常不理解甚至误解说话者信息中的真正含义[4]。因此,在文化传播的媒介分析方面,要重视目的语环境的渠道优势,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
(3)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向世界传递着丰富的价值含义。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但很多国家对我们还知之甚少,更为严重的是还有许多误解。汉语国际传播正是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证地认识中国的有力举措。在进行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以语言文字为纽带促进文化互鉴、民心相同[7],以双向交流、平等对话的态度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同时,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工具[8]。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格局的重构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不仅是增强自身“软实力”的需要,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在人类文化新发展中担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