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内蕴的伟大建党精神探源
——基于历史与文本的考察

2022-12-21任苒陈殿林

理论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建党报刊工人

任苒,陈殿林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作为建党初期党的活动的重要载体,必然深刻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发展轨迹,见证了党的茁壮成长,承载并折射出伟大建党精神。因此,探寻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内蕴的伟大建党精神,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办报办刊实践中的指导、引领与推动作用,既有助于在学理上论证伟大建党精神的渊源,也有助于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办报办刊工作实践中赓续伟大建党精神,还有助于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党报党刊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一、党的早期报刊在理论探索中凸显“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一)思想觉醒口诛笔伐,针锋相对“坚持真理”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思想领域风起云涌,各种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纷至沓来,玉石不分、真伪难辨,各种社会思潮交锋激荡,充满蛊惑力。基于此,如何传播科学理论、如何捍卫真理成为摆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他们在报刊中以纸为盾、以笔为剑投身论战,捍卫着“坚持真理”的底线。《新青年》成为当时最有力的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在莫衷一是的环境中扛起了保卫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旗,揭露“劳资协调的改良主义”不过是要使“劳动者安于奴隶状况而不思反抗”,梁启超等人伪善地宣扬的“矫正资本家”的幻想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工具,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需要走俄国的道路,开展“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1]24。另外《新青年》还同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社会主义讨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发展资本主义,抨击无政府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好朋友”[1]470。虽然此时早期共产党人的论战在理论上尚不成熟,但其勇敢揭露了彼之伪善、果断划清了理论界限,为扫清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奠定了基础。在《每周评论》中,李大钊批驳了胡适“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倡在“研究实际的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研究“理想的主义”[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先驱》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也参与到了同“假社会主义者”的论战当中,在驳斥张东荪、张君劢等人的过程中拆穿了其“冒着改造的招牌,暗中延长旧社会的命运”[3]17的真面目,表明了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除了同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划清界限以外,早期报刊还提倡破除封建迷信,解放群众思想。《新青年》一开始便加入了同封建礼教的思想斗争,陈独秀首先扛起反封建的大旗,疾呼反对封建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4]。毛泽东在其创办的《湘江评论》中无情地揭穿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被旧思想所束缚的真相,指出人们在长期受压迫的情况下“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鼓舞人们以“冲破黑暗,寻找光明”的勇气、“如日光之普天照耀,如探海灯之向外扫射”[5]的精神去追求真理,追寻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周恩来在天津爱国学生中组织创办的“觉悟社”的不定期刊物《觉悟》中呼唤“一般稍具普通常识的人”也应该产生这么一种“觉悟”—— “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6],期盼以青年学生社员带动社会上所有人在“觉悟”中“进化”。突破黑暗包围以探索光明、冲出谬误围困以捍卫真理,早期共产党人在报刊中谱写着“坚持真理”的不屈精神。

(二)靡坚不催守护信念,安如磐石“坚守理想”

“坚守理想”内蕴着对共产主义革命方向的阐释和革命手段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报刊中对革命方向、革命目标、革命手段等就曾有诸多论述。其一,在革命方向方面,早期报刊指明了中国共产主义的方向。《新青年》在新宣言中将刊物定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7],将“共产大同”定为当时中国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共产党》将“一定要建设无产阶级的国家”[3]9作为共产主义者的公开目的,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性,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共产主义方向,第一次在中国扛起了共产主义大旗。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开启了世界革命的高潮,树立了资本主义腐朽制度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将获得胜利的坚强信念。《先驱》以“唤醒国民的自觉”为任务,以助力中国可以较为容易达到“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社会——的道路”[8]2。其二,在革命目标方面,早期报刊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根源在于国内外资本家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劳动人民,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9]1定为党的革命目标。李达在《新青年》中的怒吼“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陆向无产阶级磨牙吮血,则采必死之防卫手段,力图扑灭”[1]15。彭湃在《新海丰》中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之罪恶”[10]是无产阶级遭受痛苦的根本原因。周恩来在《赤光》的创刊号中执笔《<赤光>的宣言》, 将“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与“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作为“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8]11。早期共产党人在报刊中对自己的革命目标毫不隐讳,而是鲜明地举起革命旗帜,力争广泛团结争取更多力量。其三,在革命手段方面,早期报刊在争论中探寻暴力革命的手段。《共产党》月刊一开始就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坚决反对第二国际的社会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有无产阶级的专政,然后才有社会主义;没有无产阶级的专政,就一定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了”[3]2,指明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在《青年周刊》中,马克思主义者毫不留情地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尖锐的笔战,他们用阶级分析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强调只有“实行暴烈的革命”[3]52才是使人民摆脱痛苦的根本办法。在《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以毛泽东和蔡和森为主的学会会员驳斥了萧子升等人的改良主义观点,认为“靠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3]158,“革命是客观的趋势”[3]159,“中国革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3]157,共产党人必须取得政权,进行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必须“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3]157。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处于信仰徘徊的十字路口时,清晰地把握共产主义的革命方向、革命目标、革命手段,在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报刊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共产主义理想。

二、党的早期报刊在价值锚定中展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一)切实维护工农利益,矢志不渝“践行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建党前后鲜明地表现为对工农利益的切实维护,并通过创办报刊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动员工农群众、开展工人运动。一方面,早期共产党人利用党的报刊开展理论灌输。五四运动后,早期共产党人开始尝试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揭露工人牛马般的生活,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说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劳资对立、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界》在发刊词中疾呼“为什么要印这个报?因为工人在世界上是最苦的”[11]533。《劳动周刊》在发刊词中阐明了其创刊目的:“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扩大解放全人类的声浪,促进解放全人类事业实现”[11]542,在揭露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事实的同时为中国工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此外,早期报刊中也不乏对农民的关切。在《共产党》月刊中,李达从“农民自身里面的阶级”“佃户和田主间的分配方法”“土地集中的倾向”三个方面分析当时中国农民面临的痛苦困境“不减革命前俄国农民”,对中国农民来说“共产主义就能使你们脱出一切的痛苦,使你们享没有享过的福”[12]。同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还创办了许多以农民为受众的报刊,以便于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如《新村》杂志等。另一方面,早期共产党人还利用党的报刊指导工人运动。《劳动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在党成立初期承担着促进工会组建与指导工人运动的任务。《劳动周刊》通过宣传劳动组合书记部的精神大力清除了旧有行会与帮口组织对工人的影响,提高了工人的政治觉悟与组织能力,进而促进了各地工会的成立。同时,《劳动周刊》还报道了上海、广州、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工人运动,详细阐述了陇海铁路工人与汉口人力车夫的大罢工,总结工人罢工经验以指导工人运动,成为“教育训练劳工们一个最好的机关报”。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此后,《工人周刊》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后,《工人周刊》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支援海员大罢工的消息,粉碎了军阀政府和资产阶级的阴谋,向工人提出了许多坚强有力的口号,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工人周刊》盛赞“‘二七事变’是封建势力与光明的势力抗争,是被支配者与支配者的抗争”,同时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凝炼了“敌对阶级的五个特点”与“工人阶级队伍的五个弱点”,指出“今后必须要有的七点觉悟和要求”[3]107,在激励工人斗志的同时提升了工人运动的水平,引导中国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在理论灌输与指导运动的相互作用中,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引导工人运动完成了从以改良生活为主的经济斗争到反军阀争自由的政治斗争的转变。秉笔绘初心,党的早期报刊成为连接党与工农群众的纽带和党“践行初心”的重要平台。

(二)殚精竭虑民族复兴,挺身而出“担当使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建党之前,中华民族跌入了历史的低谷,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亡图存而不得。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民族复兴的大任,孜孜不倦地奋斗在呼唤和平与自由、追求民主与独立的路上。其一,呼唤和平与自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首要内容。《向导》发刊词中提出“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阐发了和平乃中国人民之众望,论述了在共和名义之下“自由乃生活必需品而非可有可无的奢侈品”[8]3的观点。《劳动音》将唤醒“世界劳动者和社会改造家”可以“明白我们国内的劳动真相”,从而帮助劳动同胞解决问题,以达到“共促文化的进步,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11]536的最终目的。其二,追求民主与独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为《新时代》撰写的《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中,提出了“只有革命派战胜了军阀反动派,中国民主独立的政治才算完成”[3]37的论点,提出为追求民主与独立,必须同封建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坚决斗争。陈独秀在《向导》中将国际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看作抹杀中国独立国家实质的关键,号召“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8]5。《先驱》在其发刊词中指出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其原因在于“反革命的势力冒着民主的招牌以行掠夺之实”,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必须“唤醒国民的自觉”,发扬“反抗的创造的精神”[11]538。铁肩担道义,党的早期报刊作为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精神的历史见证,生动诠释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

三、党的早期报刊在实践行动中彰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一)激流勇进民主革命,舍生取义“不怕牺牲”

五四运动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办报办刊的社会环境十分恶劣,对内遭受着北洋军阀的残酷打击,对外承受着帝国主义的暴虐侵略,面对内外焦灼的出版环境,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毫不退缩,以舍生取义的勇气彰显“不怕牺牲”的伟大建党精神。其一,无畏反动势力的残害。五四运动后,北洋军阀加快了对革命和进步报刊的镇压步伐,主张“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处死”[13]215,更是把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先驱》《向导》《中国青年》《真报》《工人周刊》等报刊屡遭军阀查封,其中在京汉铁路大罢工高潮中出版的《真报》,在“二七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便被军阀以“鼓动罢工、扰乱秩序”[13]216的罪名查封,该报编辑之一、共产党人施洋被捕并被残忍杀害。在《中国青年》《新建设》等报刊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被敌人杀害,生前留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4]的狱中绝句,展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壮志豪情。《中国青年》的另外一位创始人萧楚女,一生秉承自己的“蜡烛人生观”,“从头燃到底,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一生光明磊落”[15],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武器,热情传播马列主义与救国救民真理,愤怒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罪行,最终英勇就义。此外,还有向国内报刊首先揭露“二十一条”的进步报人邵飘萍在反奉斗争中英勇牺牲。早期报刊人用鲜血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其二,无畏帝国主义的压迫。五四运动以来,以英、美、日等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相继在中国办报办刊,企图以报刊为工具,操纵舆论、混淆视听,肆无忌惮地为帝国主义政策辩护并进行反华宣传,李大钊痛斥其为“新闻的侵略”[16]。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反击,激发反帝热情,声援反帝斗争。五卅运动后,帝国主义操纵报刊大肆污蔑中国共产党,以瞿秋白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创办了具有强烈鼓动性、战斗性的《热血日报》,高呼“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9]12,并鼓动“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8]12,歌颂革命群众在反帝斗争中可歌可泣的英勇行为,揭露上海买办资产阶级对爱国运动的破坏,鞭挞北洋军阀卖国媚外的丑态。虽然《热血日报》最终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无情扼杀,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宣传鼓动群众运动,团结联合“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思想斗争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政党,面对封建落后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反扑,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报刊为阵地参与批判斗争,团结群众力量,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闻统一战线。其一,出版面向工人的报刊,启发工人阶级觉悟,促进工人阶级团结。五四运动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为克服“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而不向无产阶级作实际的运动”[3]71的缺点,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刊物,用于实际指导工人运动。早期共产党人不仅在报刊上以调查、采访、工人来信等形式展现工人生活现状、引发工人阶级共鸣,并且在报刊上更新有关苏维埃俄国和工人运动的消息,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进展。这不仅从理论上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更将其同工人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工人团结并引导工人成立真正的工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十分重视以报刊形式向工人开展宣传工作,并注重运用通俗化的表达方式以便于工人理解。“已有的《工人周报》及《劳动周报》当尽力推销于工人及党员之间。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运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之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17]3其二,早期共产党人还出版了许多面向青年群体的报刊,动员青年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一方面,以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的形式团结联合青年,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先驱》、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青年周刊》等不仅在报刊中报道和反映青年团的活动,更站在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与各种错误思潮展开斗争,团结和动员广大青年参加革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青年运动实践中去。另一方面,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创办的进步报刊在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在指导学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在1923年以“蔡元培辞职”事件为导火索的学生运动中,锋芒直指军阀统治,猛烈攻击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促进了全国学生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全国学生联合总会的恢复与加强,推动学生运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在“二七惨案”发生后,该报又刊登诸多声援工人运动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使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及其他群众运动逐步结合起来。此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天津学生联合会周刊》等,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爱国激情与强烈的斗争勇气。这些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实际指导下,提出明确口号、坚持正确方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展现了“英勇斗争”的精神。面对国内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双重压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阻碍,坚持办报办刊,以扩大对工人和学生的影响力,工人运动与学生运动高潮迭起,民主革命如火如荼,书写了党光辉的“英勇奋斗”历史。

四、党的早期报刊在道德践履中标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一)披肝沥胆捍卫本色,同心同德“对党忠诚”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党的理想信念、指导思想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理想信念而淬炼出的精神品质,体现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唯一性、纯洁性和强烈性。“对党忠诚”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表征为坚持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党的制度约束和党报党刊的自觉忠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党的制度约束上,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以制度方式对其报刊提出了党性要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规定“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9]4-5。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再次强调“党的一切机关报,均须由已经证实为忠于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共产党编辑……一切定期的或其他的报纸与出版物,须完全服从党的中央委员会,无论他是合法的或违法的,决不许出版机关任意自主,以致引出违反本党的政策”[9]141-142。中共三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报党刊,确保党报党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些规定从制度上都坚守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党忠诚”的底线。另一方面,在党报党刊的自觉诠释中体现“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一种政治信念,在革命战争年代,敌我斗争的残酷性更是对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和革命意志提出了严峻考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党报党刊中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忠诚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创办的理论刊物《少年》展现了鲜明的党刊特点。其主张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有一个“先驱”或“前卫”,也就是必须有一个共产党,共产党人“必须有死也不改的信仰”,声明其刊物“在政治上受到共产党的支配”[3]41。此外,《向导》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政治机关报,秉承“对党忠诚”的信念,时刻为党发声,不仅发表了《列宁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暴动》《英国矿工最近的奋斗》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动态的文章,并且始终坚持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调整办报方向。在创立初期经历了从“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再到关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方向转变,这与党的工作方向完全一致,展现了无产阶级机关报极强的政治性与绝对的忠诚性。

(二)笃定站稳人民立场,忠实虔诚“不负人民”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鲜明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政的道德准则,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办报办刊中坚持群众路线,这既是对“不负人民”的精神解读,又是对“不负人民”的切实践行。一方面,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办报。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工作的开展需要深入群众,报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例如,《劳动周刊》的七位编辑中仅留一位在家,其余全部深入基层,参加群众斗争。《热血日报》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出版至第十期,“销数即达三万,投稿通信与亲来接洽者,日以百计”[13]163,有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上街销售报纸,还有群众主动捐款资助报纸出版。在报道内容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工农群众的活动作为报刊宣传的主要内容,充分反映群众的呼声与要求,例如,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就曾多次刊登征稿启事,欢迎工人来信来稿。此后,中共中央的文献更是多次强调党报党刊“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密切的关系,至要至要”[17]22。相反,《新潮》月刊作为北京大学学生组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虽然在五四运动以前一度成为反封建的急先锋,客观上为五四运动的推进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在五四运动后《新潮》月刊没有依靠群众的力量,暴露了其资产阶级的劣根性,最终走向了与人民群众相反的方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由此可见,是否依靠群众办报办刊是区分无产阶级报刊与资产阶级报刊的根本标准,革命报刊想要经得起长久考验,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必须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宣传群众观点,推崇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将“人民”放在首位,不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群众观点,更用通俗易懂的、鼓舞性的言语反复强调人民的地位。1922年《向导》在其发刊词中提到“近代民主政治,若不建设在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之上,是没有不崩坏的”[8]3。这些观点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不负人民”的道德品格。

结语

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视角追溯伟大建党精神,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理论探索、价值锚定、实践行动、道德践履等维度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耦合。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的科学概括和精神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与之相应,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既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中的新闻实践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生动外在表现。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创办历程中酝酿生成,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伟大建党精神熔铸中过程中萌芽成长。百年来,虽然党的报刊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但其始终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照耀下积极扮演“喉舌”角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价值引领、思想引导、方向指引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无论媒体传播方式如何改变,党报党刊的政治站位永不改变,角色定位永不改变。因此,新时代更应以伟大建党精神锻造党报党刊之魂,使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得以守正创新,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建党报刊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