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意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优化

2022-12-21杨尚昆李兴强

理论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意时代

杨尚昆, 李兴强

(1.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州 510900;2.广州南方学院,广州 510970)

重视民意和民生诉求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民意作为政治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和治国理政的逻辑基石,应该引起学术界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新时代新阶段,民意的内涵更加丰富,所呈现出来的特质更加鲜明。积极归纳民意的时代特点,深入开掘民意的时代价值,深刻把握民意价值实现的时代进境,努力探索民意实践的路径优化策略,才能从根本上为党的长期执政保驾护航,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依据,为促进社会文明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一、新时代民意的内涵特质

民意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民众共同的意愿”[2]。民愿、民声、民心构成了现实语境中民意的同语表达。民意的演进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君权神授”的“天意论”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天意-君意论”政治理念框架支配下,“民意论”的光芒被遮蔽雪藏。受意识形态局限,民意一词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很少使用,常用“舆论”来代指。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始较多地使用“民意”一词,并开始重视民意收集[3]。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和逻辑出发点无不是基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尊崇人民意愿、契合人民诉求,中国才迎来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与伟大成就。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意,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总基调并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指出:“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4]有学者指出:“民意通常是指普通公民的要求、意愿,是不同公众在某一时间对特定问题形成的看法,民意的形成受到特定的议题、人员、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5]新时代,民意的内涵发展必然伴随着时空方位的转换与时俱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新时代”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大跃迁,也昭示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性新开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度变迁蕴藏着民意的时代走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利益诉求的更高标准和希冀。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7]利益获取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直接目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意不再局限于人们对特定社会问题、公共事件等的态度、意见以及情绪流露,而是更加趋向于民众对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等重大问题的更具务实性的自身利益关切。民意表达的载体不只局限于现实社会,作为“虚拟社会”存在的互联网也成为其广为传播的集散地。新时代的民意更加彰显出鲜明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政治性意涵。总的来看,在新的时空场域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者和直接受益者,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主张的表达意愿越来越强烈,对于政府决策更加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日趋热情,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图景更加期待,为了个体及社会价值的实现敢于发声和表达。这些构成了新时代民意界域的新范畴。民众的呼声正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聚焦成像,以及各级政府致力于各种民生问题妥善解决的民意汇集。时代的变迁赋予了民意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使民意呈现出广泛自主性、高度聚合性、双向交互性与主流趋理性的特质表征。

1.广泛自主性。广泛自主性是民意发展到新时代重要节点的基本特征,指的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意发展的广度和态度日益增强。广泛性是指群体的扩大化,正在由小众化的精英阶层向大众化的草根圈层扩散;自主性是指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态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政治热情,正在由被动式冷漠型转向主动式进取型,由“看客”变为主人。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最基本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新时代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之后,“仓廪实,衣食足”的广大民众当家作主的主观意愿越发强烈,民意表达的热情愈益高涨。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的公共平台越来越成为了解民意社情的集散地。“近年来,网民规模呈现指数增长,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也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民众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政策的观点态度与利益诉求。”[8]网络的低门槛、开放性、便捷性和隐秘性等特点更使得广大民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易于发声,以表达自身的利益关切。马克思指出:“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9]借助互联网这一独特载体,民意在政治表达层面逐渐由隐性到显性、由封闭到开放、由束缚到自由。网络民意的自由表达也彰显出新时代公民素质的提高、政治开明与社会文明进步。

2.高度聚合性。高度聚合性是民意发展到新时代重要节点的崭新特征,指的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意发展的高度日益增强。这是民意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动向新态势。其主要表现为,在党的领导下,民力与国力的显著增强使得人民群众对于利益的正当诉求不再纠结于一己之困,其眼界、格局日益开阔,开始聚焦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主观意图的表达更趋高涨,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释放,找到了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利益实现的最大同心圆,发出了拥护政府的时代最强音。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于2020年7月发布的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满意率比过去几十年任何时候都高,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效率超过以往任何时候。”[10]从现实情境来看,14亿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对国家大事和政府决策高度关注,如在抗击疫情中高度配合,积极听从政府指令,主动进行科学防疫;在环球时报发起的“释放孟晚舟联署签名”活动中民意涌动,不到24小时超千万人网络签名,为促成西方国家释放孟晚舟增添了正义力量。可见,新时代的民意发展态势正在由个人利益关切向关心公共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进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擘画的中国梦宏伟蓝图,更是为广大民众指明了人人可追梦、人人皆有责的共同奋斗目标。中国梦是由个人梦汇聚而成的人民梦和民族梦。在合力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亿万民众对于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意识愈发凸显和强烈。

3.双向交互性。双向交互性是民意发展到新时代重要节点的本质特征,指的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意发展的向度由反向平行转为双向互动。换言之,即是指政府与民间、官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日益频繁,由“背靠背”转变为“面对面”和“心贴心”。这反映了地方政府放低了姿态,主动下基层接地气,访民情察民意,亲和力与公信力显著增强,政府职能正在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悄然转变。民意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直接依据,调查研究是有效获悉社情民意的基本方式。调查研究打通了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官民之间的顺畅交流互动,结对帮扶式的精准扶贫,极大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政治民主意识迅速提高,由“政治冷漠”转变为主动关注国家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政策动向,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地方发展的远期规划、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未来美好的生活愿景等充满期待,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天然伦理张力。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1]292政府主导、民众商议、共同决议必将成为民主制度改革的时代主流。民主协商制度的发展契合民心符合民意,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念的成功实践,而亿万人民群众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取得正是对政府满意度、公信力的正向回馈。

4.主流趋理性。主流趋理性是民意表达发展到新时代日趋成熟的鲜明标志,指的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国民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民意表达的态度在主流层面由原始感性转为价值理性。广大民众直面西方国家的干涉和侵扰,没有再自发举行影响交通与社会生活秩序的游行示威等活动,没有通过烧毁外国国旗、辱骂并人身攻击涉事国公民等非理智行为泄愤生事,也未发生聚众闹事围攻政府的极端案例,而是打破历史惯性、避免暴力化倾向,积极开展维权活动,表达理性爱国心声。面对境外反华势力与港独势力的合流破坏,“8天时间开设5400多个街站,2.5万人次义工参与,近293万名市民签名支持……由香港各界‘撑国安立法’联合阵线发起的‘撑国安立法’签名行动,得到香港市民热烈响应。”[12]国内的主流民意诉求直接促成了涉港国安法的快速出台。而香港选举制度的完善更是基于民意所归。“香港各界‘撑全国人大决定完善选举制度’连线代表前往香港中联办大楼,将收集的逾238万市民联署签名册转交给香港中联办,表达广大香港市民盼望香港重回正轨、长治久安的心声。”[13]此外,近来数起明星事件的持续发酵并未引发公众的非理性行为,而是一致呼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在中西博弈的台湾问题场域中,广大人民群众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发展、科技竞争与政治方式等进行应对反击和理性解决,而不再纠结于无谓的口舌之争。这些重大的国家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和强烈价值理性,同时彰显出文明、大气的大国自信与民族自尊。

二、新时代民意的价值意蕴

在新的时空场域中,民意越发凸显出多重价值取向。即,民意是政党执政和政府决策的“力量之源”,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导航仪”,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晴雨表”。

1.民意是政党执政和政府决策的“力量之源”。其一,重视民意、积极回应民意、不断满足民意势必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强劲向心力和公信力。违逆民意、背弃民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执政的大忌。习近平强调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4]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主体,是中国超级列车的“火车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15]12唯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才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维护党的权威和执政地位。其二,重视民意和民生诉求势必为政府决策提供强大支撑力。政府决策属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范畴,是具有战略性和变革性的政治活动。其根本依据与逻辑起点在于民心所向和人民利益,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多次强调,全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1]40民意是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客观而论,政府决策涉关民生福祉,必然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惟此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而为国家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源源不断的民间智慧与强健精神支持。

2.民意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导航仪”。重视民意、积极回应民意关切势必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引领力。民意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现象,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民意的社会属性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但其并不具备特定的社会制度属性。民意还具有天然的制导功能,引领社会思潮,支配社会发展,影响社会走向。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朕即国家”的君意思想主导下,社会整体陷入蛮荒,缺乏文明雨露滋养,苛捐杂税、暴政劣政等终于引发民怨沸腾、民意汹涌,从而导致封建王朝深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而不能自拔。大凡顺民意合民心的开明君主多开创盛世荣景,譬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一言以蔽之,无论是何种社会形态,其执政者都应充分了解民意、尊从民意。众所周知,贫困是重大民生问题和国际社会难题。我国政府体察民情、吸纳民意、满足民愿,通过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系列措施解决了这一困扰多年的棘手问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6]244在取得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成就后,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7]。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目标。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的人民群众必然登高望远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样态,必然渴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圆梦,对于国家战略部署、社会发展速度、政治文明程度等更加期待,必将产生更高要求,更加迫切希冀宏伟蓝图落地和心中愿景成真。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顺应民意则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反之则不然。

3.民意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晴雨表”。重视民意、积极吸纳民意势必为深入推动改革开放提供内生原动力。改革开放的政策动议与顶层设计正是基于民意的聚焦考量,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正是得益于民意的积极预警和整体支持。习近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18]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改革开放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与否,最根本是取决于民心向背。新时代,改革开放向深水区挺进、向更高峰攀登,牵涉利益广,涉及领域多,复杂而又艰险,任重而又道远。唯有着力于广泛吸纳民意契合民心,积极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才能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政治局面,从而铸就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锻造出锐不可当的“执政利器”。党中央积极响应民间对于反腐败的强烈呼声,果断采取措施,铁腕惩治了一大批鲸吞蚕食人民利益的“老虎”和“蛀虫”,推动了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对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政府也绝不手软。“到2020年12月底,全国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16]222对于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政府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施策予以解决。“中国已经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达13.6亿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427万人。截至2021年4月,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0961万人。”[19]违背人民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改革开放必然受阻;顺应民心民愿、保护群众利益,改革开放才能顺利推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三、新时代民意价值实现的路径优化

新时代,民意的价值实现亟待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国内与国际为参照坐标,从思路调整、政策导向等层面开展有益探索和路径优化,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积极推动政府决策,才能有效促进社会文明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深入发展。

1.民意获取的渠道要从单一化向专业一体化进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0]守住人心就要了解人心、读懂民意。从目前情况来看,民意获取的主渠道是“线下”(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群体座谈、个别访谈、举办听证会或质询会、召开两会等)与“线上”(网络问卷、大数据筛查追踪等)相结合的模式,多属单一的政府行为。而现实中民意的调研活动千头万绪,体量大任务重,时间要求紧,亟须借力民间机构和智库学者的专业化辅助,可通过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以及民间智库,打造一个相对而言独立于体制之外的“官方与民间”通力合作的一体化平台。一方面,这两个组织机构可以分工协作,数据共享,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相互配合,所获资料、信息和数据可以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源自民间的民意机构更具有亲近感,更易于打消群众面对面交流的种种疑虑和设防心理,更易于获取真实有效的民情信息。民意的获取不应只是政府主导的官方行为,更应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尤其要注重调动社会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充分整合科研院所的专业优势资源,不断汲取民间智慧。唯此,才能辨清民意真伪、识别民意倾向、研判民意焦点、落实民意之困,从而掌握丰富而又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制定出契合民心民意、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当然,“官民一体化”专业民意研究平台的构建涉及观念变革、程序设计、制度规范和操作把握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还需考虑两者之间的兼容性、协作性、系统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现实问题。

2.民主实现的方式要从精英民主向基层协商民主进境。人民当家作主是民意实践目标的历史和现实逻辑,是民意实现的本质要求。新时代,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其政治觉悟、民主认知和参与意识越发强烈,群体性表达意愿更趋明显,精英式民主表达的圈层光环正渐渐退却,基层民众对于自身民主意愿的表达愈益高涨。基层协商民主越来越成为主流走向。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11]297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导下民主协商方式创新的时代航标。世易时移,民主协商不能再拘囿于企业家、知名人士、高知群体等社会精英阶层,这是涉及千家万户、关乎14亿民众的政治活动和国家大事。深入基层“探底”民意,才能沉一线接地气真正了解民情、体味民生和洞察民愿,才能广泛听取呼声、触及本质问题,从而为科学决策找寻顺遂民心、合乎实际的依据,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画出同心圆。

3.民意关注的对象要从重视主流向特别关注少数族群进益。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落地为实,大多数群众的共性需求和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已基本解决,主流民意呼声获得较大满足。当此之时,非主流民意、小众化需求与个性化诉求理应给予特别关切。卢梭认为:“要真正研究一个民族的天才和风尚,应当到边远的省份,……正如在最大的半径的尖端才能最准确地量出一个弧形的面积一样,我们在边远的省份才最能看出一个政府的好坏。”[21]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涵摄每个国人的正当利益诉求,个体民意更需关注。由于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历史变故、特殊事件等诱因很可能造成社会极少数人被边缘化,其利益被忽略甚至遗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通盘考虑区域性、小众化甚至是个体性的“急难愁盼”,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精准施策,兼顾每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小众化的非理性情绪表达是否被资本控制和利益集团左右,抑或是由于境外势力渗透而引致少数民意遭到裹挟和操纵等涉关政局稳定和国家利益,这需要各级政府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疏导工作,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

4.民意表达的载体要从重视现实世界向重视虚拟世界进发。民意表达的物质场域往往具有受时空局限、涵盖的人群范围小、反馈周期长速度慢等缺点,不能快速、及时、高效地聚合民意,已难以匹配新时代的发展节奏。虚拟世界指涉的是互联网平台。网络的便捷性、适时性、交互性和隐秘性等特质使其成为民意表达的天然场所。可以预见的是,网络民意将渐成主流趋势。习近平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1]336网络成为获取、研判民意的广阔新天地。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借助大数据手段收集民意。“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22]要善于通过大数据平台制作民意成像模型,为制定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利益提供信息源和精准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避免跌入网络民意陷阱。要勤于关注“意见领袖”发声,谨防其造舆论、带风向。特别是监督专于煽动、裹挟和操弄民意的“网络水军”,时刻警惕民意沦为民粹,预防民意失真。需重视的是,网络是人民群众乐于表达民意的集散地,对于民众的一些消极“吐槽”和情绪化宣泄等要不断通过教育引导和法制宣传等方式净化、优化网络环境,以“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11]335。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疏堵结合,才能发挥出其最大效能。

5.民意调研策略要从问题意识向建章立制进阶。从历史维度和社会实践审视,调查研究工作不可或缺。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24]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步骤和必经环节。一直以来,就特定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展开的调研,往往存在因人、因事、因需的固化思维模式。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值持续攀升,所涉及的领域众多,所牵连的利益多元,各级领导干部应及时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对于喷涌而出的民意要时时处处予以关注,大事小情放在心中,这就对调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针对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工作应在实践中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运作、实时监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问责追责”的科学制度体系,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民意调查专项制度的确立,更能彰显民众存在感,加深党群联系,焕发政策感召力与强化国民凝聚力,人民群众必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意见征求、方案讨论、决策制定中来,最终形成共情、共识和共同行动。

6.民意引导策略要从重视媒体作用向重视教育和法治相结合进升。对于非理性表达的民意需要采取积极的引导策略。一般情况下,政府都是通过纸质媒介、电视广播和网络平台等主流媒体向广大受众发布信息公告,澄清事件真相,明辨是非曲直,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以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举措积极消弭偏激言论,释放正能量,扩大正面影响力,从而引导民意走向,管控社会思潮。然而,新时代民意的内涵特质、价值效用等决定了仅仅依靠主流媒体引导是不够的。新时代的民意表达需要文化水平高、政治素养好、民主意识强、思想涵养深的更高标准的新一代国民素质匹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依法治国的政策导向凸显、法治实践走深,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国性、深层次法治教育的时机已然相对成熟。这就要求着力于教育和法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通过优化教材内容体系,明确教育目标指向,突出“底线教育”和“红线教育”,培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观念、思想政治觉悟、文明行为习惯与网络言行规范等,致力于“持久战”模式。国民素质教育是系统工程和长久之计,需做出长期规划和努力,不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民意专项立法框定民意表达的疆域和阈值。虚拟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理应有刚性法度约束。对于蛊惑人心的“网络喷子”和到处兜售心灵毒鸡汤的“网络大咖”以及危害社会的奇谈怪论,要坚决依法监督、追责。惟其如此,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才能培养出法律意识浓厚、立场鲜明坚定思想成熟稳重的时代新人,才能使其在民意表达时秉持客观冷静态度,理性平和,在情、理、法的边界和区域间张弛有度、文明发声。

7.民意关注的空间场域要从国内向国际社会进展。国际社会民意是国际社会(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意愿,特指一定范围内的他国民众对某一国家的国家形象认知、对全球议题的看法以及对重大热点事件的评价等[25]。关注国际社会涉华民意,现实意义重大。一方面,关注国际社会涉华民意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建树大国心态和大国形象。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反恐等,尤其是在抗击全球新冠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备受世界瞩目和好评,讲好了中国故事,增强了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形象。中国就对象国民众的对华认知情况所展开的国际民意调查充分显示了其对国际民意的关注,这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国际形象提供了舆论铺垫和价值引导,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关注国际社会涉华民意是搞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反击西方恶意诋毁。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5]153在国际民意调研中,“西强我弱”是目前的主要格局。西方国家利用新闻传媒霸权操控全球舆论,炮制制度差异话题,煽动国际社会民意,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中国展开政治博弈,企图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妄想抹黑甚至摧毁中国国家形象。在此情势下,中国更应高度重视国际社会民意,通过广泛宣传、务实贡献等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国内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让国际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解构带有“傲慢与偏见”浓烈色彩的西方语境,对冲西方涉华民调负面影响,自信展现大国风范,从容塑造大国形象。

猜你喜欢

民意时代
街道议政会:基层创新续接民意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建摩天高楼应过“民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