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造影剂安全的价值
2022-12-21史楠
史楠
(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 广东深圳 518109)
CT 增强扫描属于临床重要诊断手段之一,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在众多疾病定性诊断中,CT 增强扫描主要以平扫为基础,然后通过对造影剂密度差进行观察准确诊断和定性相关疾病[1]。在CT 增强扫描当中,合理注射造影剂十分重要,部分患者在注射造影剂的时候,因为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出现造影剂过敏和外渗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CT增强扫描结果受到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患者身体健康。所以临床需要给予患者良好的预防护理,而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造影剂过敏反应、外渗情况。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20 年与2021 年共3860例患者进行分析,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接收的CT 增强扫描患者1680 例划分为对照组;选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1 年12 月接收的CT 增强扫描患者2180 例划分为试验组。两组患者扫描位置:头部、头颈CTA、腹部、胸部、胸腹主动脉、冠状动脉增强等。对照组年龄25 岁~82 岁;试验组年龄21 岁~86 岁。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者;(2)同意参与研究者。
排除标准:(1)既往有造影剂过敏者;(2)患有精神疾病者;(3)排除无法正常交流者。
比较两组资料,P>0.05 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64 排螺旋CT 扫描和拜尔MEDRAD 高压注射器对两组患者进行增强注射扫描,本院引进非离子造影剂有碘帕醇、碘佛醇、碘普罗胺,需根据检查目的、患者体重、体质、扫描位置确定造影剂的剂量、速率、注射模式。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接受腹部检查前12小时禁食,检查前喝水充盈膀胱,其他位置增强检查并无特殊要求。检查前需准备好1000 毫升~2000 毫升水。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1)年龄较高或者身体虚弱患者可安排在上午10 点前检查。检查前6 小时叮嘱患者饮用600 毫升水,检查当日饮水量需超过1500 毫升。(2)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患者提出问题后需要耐心解答,减少患者紧张感受,使检查顺利进行得到有效保证。(3)心理干预:检查前要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检查的注意事项及风险,取得患者和家属理解同意并签知情同意书,缓解患者和家属压力,以更好地配合护士。(4)全面评估患者实际情况,核实患者是否患有心脏病、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检测高龄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况等。(5)应用造影剂前需要注意加温至37℃。(6)血管评估:首先对造影剂外渗高危人群进行确定,高危人群有低血流量、糖尿病患者、高血压血管硬化、化疗患者、精神异常躁动不安患者、婴幼儿、极度消瘦、肥胖、80 岁患者,尽量不要选取手背部位置进行穿刺,选择肘部大血管及周围大血管,使用24G、22G、20G、18G 留置针穿刺,固定牢固,告知患者和家属注意事项,有不适告知护士。增强CT 首选前臂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其中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个别可选择其它静脉。在进行穿刺前进行浅静脉血管分级,通过血管评估来给予护理干预措施。(7)穿刺留置针穿刺有技巧,留置针对血管壁的机械型刺激于入针角度、粗细、刺激时间和作用面积有关,其中与进针角度最明显,常规留置针穿刺角度是15°~30°进针,因为进针角度小,针头经过皮下组织到达血管距离延长,外套管进入血管长度缩短,致外套管滑落,特别是在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时更容易使外套管滑落造成造影剂外渗到皮下组织,大角度进针由15°~30°进针改为60°~90°进针,针头与皮肤接触面减小,作用于针头的压力增大,针头快速穿过皮肤缩短针体在皮下潜行距离直刺血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不容易外渗。(8)评估穿刺后静脉是否通畅,穿刺成功后用已经抽好的生理盐水20 毫升反复静推回抽血液,至少回抽1 毫升,始终能感觉到很顺畅、零阻力,询问患者感受,摸针眼周围皮肤有无硬结。询问患者对注射速率是否耐受。在用高压注射器注射药物时,用食指和中指触在留置针穿刺的血管可以感受到液体对血管周围细微震动感。造影剂注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身体反应进行观察,正常会出现轻度发热反应,但是如果反映强烈需要及时停止注射。(9)完成检查后患者需要留观半小时,叮嘱患者多饮水,告知患者24 小时饮水1500 毫升~2000毫升,持续3 天,降低出现造影剂肾病概率。(10)过敏护理:①注射前30 分钟饮用600 毫升水。②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③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④患者出现微小荨麻疹、打喷嚏、轻微发热等轻度过敏症状后需要进行30 分钟~60 分钟观察,告知患者大量饮水,确认症状消失之后,才可离开观察室。⑤如果患者出现眼结膜充血、明显荨麻疹、喉头水肿等中度过敏症状之后,需要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0 毫克地塞米松,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0.5 毫克~1 毫克肌肉注射;密切对患者心率、血压进行监测,患者过敏症状全部消失,病情稳定之后才可以离开;⑥如果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胸闷、口唇发绀、喉头水肿、气道梗阻、心博骤停等重度过敏反应时,需要立刻停止注射造影剂,指导患者在床上平卧,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0.5 毫克~1 毫克,肌肉注射,通知急诊科协助抢救。
1.3 观察指标
(1)判断两组患者过敏反应:患者出现荨麻疹、轻度瘙痒、发热、轻度恶心、头晕等症状且短时间缓解或者消失为轻度过敏;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且比较严重,且出现眼结膜出血、喉头水肿症状,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为中度过敏。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启动急救预案为重度过敏。
(2)评估造影剂外渗:以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外渗分级标准作为参考[3]。无外渗为0 级;皮肤发凉、发白,水肿低于2.5 厘米为1 级;皮肤发凉、发白,水肿2 厘米~15 厘米为2 级;患者皮肤发凉、发白,具有疼痛症状,水肿超过15 厘米为3 级;患者皮肤紧绷,出现肿胀、变色情况,有渗出,水肿超过15厘米且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为4 级[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过敏反应
试验组中共有5 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且均为轻度,发生率0.23%;对照组患者中共有8 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且均为轻度,发生率0.48%。由此可知,试验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后过敏反应出现率明显降低。
2.2 比较两组患者外渗情况
试验组中共有4 例患者出现外渗反应,发生率为0.24%,对照组患者共有6 例患者出现外渗反应,发生率为0.28%。由此可知,试验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后降低了外渗发生率。
3 结论
近些年临床造影技术快速发展,造影技术是辅助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手段,主要用于超声检查和CT 检查[4]。临床使用造影剂过程中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刺激胃肠道导致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过敏反应。因为检查方式存在一定差异,造影剂又分为超声造影剂和CT 造影剂,CT 造影剂主要包括碘帕醇、碘佛醇、碘普罗胺,B 超主要应用六氟化硫造影剂[5]。
CT 增强扫描当中造影剂过敏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不但会导致检查结果受到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导致造影剂出现过敏和外渗的原因相对较多,主要包括人为配合、检查技术、造影剂成分等[6]。良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造影剂过敏、外渗情况。根据研究可知,在预防造影剂过敏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7]。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可有效评估造影剂过敏高危患者,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护理过程中,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检查前清淡饮食,若患者为腹部检查则检查前12 小时需禁食,检查当日可以适当饮用牛奶或者豆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加糖,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若患者年龄较大或者身体虚弱,则需安排在上午10 点进行检查。开始检查前及时寻找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想法与感受,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安慰,帮助其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降低副交感神经反应;注射造影剂前要将其加温至37℃,使其黏稠度有效降低,降低血管壁所受刺激,还可以降低过敏反应。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造影剂过敏与患者过敏体质、心情紧张、药物质量以及护理人员技术存在一定关系。造影剂外渗高危人群当造影剂流速高于3 毫升/秒或者渗透液超过500 毫渗透摩尔/千克水柱时会增加出现造影剂外渗风险。
预见性护理需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过往疾病史确认高危人群以及禁忌症,采取针对性护理,选择合适的非离子造影剂,使其穿刺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造影剂过敏情况,根据过敏情况进行护理。除此之外,临床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外渗预防工作,加强对各个检查过程的管理,建立统一的护理流程,对外渗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临床造影剂外渗出现率,保证患者安全。在穿刺前需要评估患者血管情况,详细为患者讲解外渗相关知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调整注射速率以及相关参数,注射过程中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关注,有效降低患者外渗出现率。
综上所述,CT 增强扫描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取得了比较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