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素养:科普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生长点

2022-12-20蔡亚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蔡亚

【摘 要】科普类文学作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等特点。阅读科普作品可以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立足科学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科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科学表达方式的学习、科学精神的弘扬等,设计趣味活动,提供阅读支架,推动整本书阅读顺利进行,最大化提升阅读效益。

【关键词】科学素养;教学策略;整本书阅读

科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然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指出:“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其中还强调:“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1]

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2]。笔者认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主动实施跨学科教学,且这种教学革新要指向所有学科。于语文教学而言,科普类文学作品就是一个重要抓手,对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理念的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以及科学理想的激发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教师可以借用整本书阅读这一教学方式将语文与科学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普类书籍必然涉及一定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备课时,教师要以“科学素养”为科普类阅读有别于其他整本书阅读的生长点,引领儿童准确提取文本中的科学信息,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学习科学语言,培养必要的科学精神。接下来就以《灰尘的旅行》为例,探讨如何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科普作品是向非专业人士传播专业知识、介绍相关规则与原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等特征的学科说明文或科学小品[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第三学段学习内容中提道:“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5]32这就是说,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能对科普作品进行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教师要基于學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他们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

(一)在趣味活动中获取信息

整本书阅读是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只有获取必需的基本信息并及时处理,学生才能跟上书中的科学逻辑,推动整本书的完整阅读。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活动能帮助学生缓解阅读焦虑,激发学生主动提取信息、解释信息的热情。

1.运用图表工具获取基本信息

绘制图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可以随时记录、整理文本中的基本信息,更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在阅读《呼吸道的探险》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灰尘身上的游伴,或是让学生用箭头绘制菌儿的呼吸道探险路线图,这些方式都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留意获取基本信息,通过图表以更简明易懂的形式加以呈现,直观地认识说明对象。

2.依托创意活动获取整体信息

实际阅读中,许多信息不会在几个段落、篇章中集中呈现,而是要多个章节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的认知,此时就需要学生懂得跨章节获取整体信息。比如书中关于“菌儿”特点的描述相对零散,学生在阅读后往往印象模糊,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活动帮助其勾连前后内容,获取整体信息。比如可以借用《科学童话·菌儿自传》一章细菌的自叙为细菌制作“菌儿身份证”(见表1),将书中提到的“名称”“籍贯”“年龄”“住址”“体重”等信息巧妙整合到一张小卡片上。在这个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学生对细菌有了整体的了解,也学习到想要科学地介绍一个说明对象,应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讲解。

3.使用提问策略获取综合信息

科普作品,包括很多说明文经常采用连环问和自问自答方式进行说明。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连环问和自问自答可以作为一种“提问策略”,引导学生综合地获取文本信息,并且这样的信息获取总是沿着某条逻辑线,可以将零散的信息串起来,解答或说明某种科学道理。同时,“提问策略”也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专门的教学板块,学生完全可以将课内习得的方法与课外阅读相联结。比如设计一个“《灰尘的旅行》提问记录卡”,要求学生从课题、细节、整体、生活运用等角度大胆提问,并尝试在阅读中解答自己的疑问,综合了解自己的认知对象。

(二)在理性思维中整理信息

由于科普作品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逻辑性更强,一些复杂信息的获取、梳理、提炼、整合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此时就需要教师设计涉及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动用理性思维整理信息。

1.绘制思维导图,厘清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维导图非常适合厘清多个关联信息的逻辑关系。比如,《细菌的衣食住行》一章从“衣食住行”四个角度对细菌展开全面的描写,每个角度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从“行”这个角度来看,有的细菌依靠“鞭毛”飞奔前行,有的躲藏在蚊子的身上来一场免费的旅行,还有的潜伏在人的浓痰和唾液里四处乱窜……再加上“衣食住”三个角度的说明,以及细菌“吃住行”衍生的各种影响,细菌多角度的信息繁杂又难以综合理解。此时,思维导图就是帮助学生梳理复杂关联信息的好方法。借助图画、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表现,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绘制思维导图,与文本达成沟通和理解,进而体会作者说明顺序的严谨、表达的科学合理、逻辑的严密。

2.撰写章节梗概,梳理信息前后的彼此关联

当学生获取、处理了自己想要了解的科学信息后,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回溯到科普作品的具体章节中来,尝试撰写章节梗概,进一步锻炼梳理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与独篇文本阅读不同的是,整本书阅读要关注章节与章节、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科普类作品的科普介绍往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高阶,如果没能理解前面的内容,就很难理解后文更高深的内容。正因科普作品的这一特性,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出现读了后面章节,忘了前面章节的现象。章节梗概有助于学生提炼章节核心内容,比目录更为清晰地展示一个章节的关键信息及信息的前后关联。如果学生发现自己记忆模糊,可以借助章节梗概回忆相关内容。

二、科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于学生而言,科普作品中出现的一些科学术语与原理晦涩难懂,难以真正理解。这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或是通过检索资料、联结生活实际、向专家请教、跨学科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保有对科学的兴趣,具备克服困难、读完整本书的毅力。

1.猜想联结,解读科学术语

理解科学术语,需要阅读策略的进阶。在面对一个陌生概念时,我们通常会采用联系上下文的策略,试图从书本中提取信息,由此获得大体的认知。或是查阅资料,直接获得详细的科学解释。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生活现象去深度理解一个未知的概念。尝试解读陌生的科学术语,也是探索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过程。

比如《灰尘的旅行》中就出现了“氧化作用”这一术语。作为一个基础概念,书中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解释。此时学生无法通过上下文猜测含义,只能通过查阅资料获得基本认知:氧化作用是在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将物质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一种过程。这样专业的解释对学生而言过于抽象,理解起来难度不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氧化作用”的含义,拓宽资料检索范围或是直接向他人请教,以此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在四处求证后得知自己猜测的“铁钉生锈”“切开的苹果变成褐色”等随处可见的日常现象均为氧化作用时,他们表现得异常兴奋。因为他们经历了科学求证的过程,在求证得到解答后获得满足感,同时也明白看似深奥的科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跨学科学习,揭秘科学原理

新课标倡导语文开展跨学科学习,“引导儿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综合运用多學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5]34科普作品的整本书阅读,除了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基础的科学原理有所了解,还可以经由实践检验科学原理,直接感受科学的魅力。

《经济关系》这一章节讲述人类利用细菌酿酒的故事。这是人类遵循科学原理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一个范例。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将阅读课与科学课巧妙结合,以探究和实践为主揭秘科学原理。比如,让学生找来自己收集到的酒类说明书,看看成分表,了解哪些酒类的原料中含有“菌儿(酵母)”,观看酿酒的专题讲座、视频,了解菌儿怎样把食物变成酒。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和家长尝试自制酸奶,以观察日记的形式看看菌儿是怎样工作的。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了解科学原理,有效拉近与科学的距离。

三、科学表述方式的学习

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能够品味作品语言,关注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语言审美能力。科普类作品在情感体验和语言审美上稍弱,但在科学性、思想性的表达上更具优势。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科学语言的艺术魅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如何以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

1.随文批注,感受科普语言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所在。科普作品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以科学、客观、严谨的表述科普科学知识,宣扬尊重规律的科学品格。科普作品独特的语言特性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值得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内化,在日后写作中借鉴运用。

《灰尘的旅行》一书中,作者采用了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介绍了菌儿的来源、功用、危害等内容,充满浓厚的科学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文批注,关注作者表明观点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技巧,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设置阅读笔记(见表2),提供支架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总结梳理。

2.梳理归纳,体会科普语言的文艺性

好的科普作品必然是文学与科学的结合体。高士其认为,“科学文艺读物的读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必须懂得语言艺术,必须学会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描写科学的真实情况。”[6]79在他的笔下,菌儿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与读者侃侃而谈,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活泼生动起来,改变了科学作品乏味呆板的既有印象。

以“打比方”为例,《灰尘的旅行》中比喻随处可见,很多时候一个本体在不同场景中会有多个喻体。通俗、朴素的比喻借用本体与喻体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文本的修辞技巧,对书中的比喻进行梳理,通过直观易懂的表格(见表3)将不同的喻体与本体一一对应,思考为何作者要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喻体。

3.对比赏析,感受作家风格的独特性

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即便是科普作者,他们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除了感受科普作品普遍存在的语言特色,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在对比中赏析作家个人风格。

高士其是我国公认的现代“科学诗”开山鼻祖。他的“科学诗”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通常用于科普作品的开篇或结尾。叶永烈评价高士其的“科学诗”“诗中有科学、科学中有诗,又生动,又活泼,朗朗上口,精炼隽永”[7]。《灰尘的旅行》中同样有不少作者精心创作的“科学诗”,使整本书表现出独特的作家风格。比如书中《清除腐物》一章的开头:

真想不到,我现在竟在这里,受实验室的活罪。

科学的刑具架在我的身上,

显微镜的怪光照得我浑身通亮;

蒸锅里的热气烫得我发昏,

毒辣的药汁使我的细胞起了溃伤;

……

这首诗以细菌的视角生动地呈现了科学家进行细菌实验的场景,其中的“怪光”“热气”“药汁”都指向一项具体的实验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每句诗句,尝试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实验方式与器材,发掘有趣的科学知识,同时赏析“高氏”语言风格,以此为鉴架构自己的“科学诗”。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的今天,有名学生模仿高士其创作了“科学诗”《请人类别给我机会出现》。该诗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以诙谐的语言科普防疫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科学精神的弘扬

科学与科学精神推动着人类进步。作为人类文明中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精神提倡用继承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发展科学知识体系,鼓励创新,崇尚理性的质疑,科学也正是在对传统理论的继承、怀疑和检验中不断开拓其前沿的。[8]因此,科普作品的阅读,还应包含对科学精神的弘扬。

1.科学认知世界,敢于理性批判

《灰尘的旅行》一书始终洋溢着科学精神。这是因为作者高士其认为,科学文艺作品中的科学内容必须以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为依据,这一理念使得其作品体现出对科学的坚持。如何保证文艺作品的科学性呢?高士其认为:“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科学事实,搜集最新的科学材料,加以仔细分析和全面的了解,遇到有疑问,还得查对原始资料,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到现场去亲身观察和体验。”[6]79也就是说,科普作品的作者应该实际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查阅资料并深入思考,如此一来才能培育出坚定的科学精神。同理,学生在阅读中,也要从科学的角度认知世界,积极思考,勇于理性地批判他人观点。如果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发现彼此的观点有碰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到资料的查找、实验的操作,再到问题的讨论,充分经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建立科学认知世界的科研态度。对于《灰尘的旅行》一书,“江河的水是否能自清?”“菌儿真的和人类势不两立吗?”“细菌与食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话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而辩论研讨的过程,恰恰也是学生梳理信息、提炼观点、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历程,是科学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2.关注未知世界,激发探索兴趣

科普作品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播书中的科学知识,更能激发读者好奇心,引领读者关注书本外的世界,探求未知。比如《灰尘的旅行》中就提到了一场“肺港之役”,主要写了“菌儿”的三个“孩子”: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在肺部“大获全胜”,成功引起伤风、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三大病變,几乎征服全人类。面对这三种致病细菌,现今医学可以成功防范了吗?同为流行病的致病源,新型冠状病毒与这几种细菌有什么异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建课题,借助科普视频、科学讲座、科学资料继续探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撰写研究报告。探索未知、勇于实践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整本书阅读只是学习的起点而非终点,教师可以做好后备工作,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科研专题上不断向前。

科普作品是重要的科学宣传方式。站在“科学素养”的视角,整本书阅读不应止步于科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培养科学精神,获取理性思维,用科学智慧点亮未来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1-06-25)[2022-1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徐旭,陈实,白欣.“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科普读物发展机遇、现状与提升路径[J].中国科技教育,2022(4):6-7.

[4]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刘树秀,张文秀.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思想[J].科普研究,2009(4):77-80,90.

[7]张志敏.高士其科学小品的开篇艺术[J].科普研究,2018(5):75-78,96.

[8]刘文洋.西方大众文学作品的科普性探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9-112.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