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服装史教学创新改革探索

2022-12-20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服装思政课程

于 淼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235)

引言

“中西方服装史”是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学位必修课。课程系统讲授中国与外国各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知识,并与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紧密结合,承载着服装专业知识延伸和设计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等重任。本课程创新改革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德育人理念贯穿全教学过程,以“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为创新手段,承接本校应用为本的人才目标,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创新改革前待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升华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发展

“中西方服装史”课程涵盖中国和西方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款式、面料、制作工艺以及配饰等方面的内容,知识要点纷繁复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同时服装与服饰设计属于应用型专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有限学时内提升学生综合竞争能力。

(二)史论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课程改革前教学大纲为100%理论知识讲授,教师单方向知识输出,没有动手实践课时。枯燥的课程内容完全依靠教材内容的输出,没有额外的拓展和案例基础,这种毫无生趣的课程在教学中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单调,再加上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髙。

(三)如何提高学生独立思辨创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以往服装史课程采用“平时上课签到,期末闭卷笔试”的单一评价模式,造成学生“平时上课睡觉,期末熬夜背题,考试之后忘光”的情况。学生单纯为了学分去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史论知识,无法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

从学生层面看,在自媒体流行、信息大爆炸的当下,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容易丧失思辨与创新意识。学生对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缺乏必要的反思和批判,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难以突破与创新。所以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忽视了判断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就容易偏离正确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之间出现断层,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很难实现学生的能力转化,无法应对未来挑战。

(四)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由于年轻学生对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在服装史的教学中,大谈中国服饰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地位,使年轻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真实,认清是非,在思想情感层面上,不断强化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坚决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揭穿西方所谓的“民主与自由”的虚伪,让我们更理性地去爱中国的共产党和我们的祖国。

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兼顾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优秀传统文化习惯的培养。服装史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像盐溶于水一样将思政教学潜移默化地溶于教学中。

二、以学生为中心本的课程创新思路与举措

(一)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服装史课程内容中挖掘并融入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具有价值观树立的思政元素积累成素材库,连点成线、穿线成面、立面成模块、模块群组最终成为本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以课程大纲为线索,分析总结各章节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思政融合的承载点。在确定思政价值目标后,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到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将可行的思政教学案例汇总为案例素材库,通过不断积累,推动课程的思政教学不断发展(见表1)。

表1 本课程思政素材库(节选)

(二)教学内容与资源重组

1.多元化信息化教学内容

(1)校内资源

为扩展学生知识面,课程加入与服装成因紧密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地域民族特色、宗教哲学思想等内容。通过名人典故或者故事分析法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申出知识要点。

“古为今用”是研究国外服装历史的重要内容。与纷繁复杂的服装市场和瞬息万变的潮流相比,服装发展史更突出了它的“经典”特性——永不过时,因为服装的发展规律就是服装的不断复制和发展。以此为依据,将课程的内容整合进每一季的新品发布会,让学生们意识到服装史并非遥不可及,在每一季的国际时装展上,我们也能看见当代设计师运用与诠释服饰的历史元素。

(2)校外资源

加强课程实习基地第二课堂建设,打通社区文化与高校资源交流壁垒,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服务于社会。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纺织服装类专业博物馆,也是本课程的多元化深度合作实习基地。在课程中期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认知实习”,观摩馆藏文物,沉浸式感受文化与历史。以专题创作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实践与创作能力。

如果说中国的丝绸博物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的话,那么,服装市场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能看到和触摸到。在市场调查过程中,透过对众多品牌产品的观察,敏锐地察觉并解答其设计风格或细节设计参考的是哪一段历史时期的服饰元素,其运用与设计的原因,以及与品牌定位、潮流趋势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3)线上资源

建设SPOC线上课程平台,借助线上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最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本课程SPOC在线平台学习教学相关视频资料,查找相关文献,既为线下教学作铺垫,又能重新设计历史服装的元素,也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思考,增加了设计的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是课堂教学的拓展。

2.分阶式教育资源分布

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差异,在本课程SPOC线上平台按章节设置课外学习补充内容,包含文字与视频类别,包括本课相关研究论著、慕课视频及其他影音资料,体现出难度、深度的差异;透过跨越时空、不同学科及中西文化的立体架构,拓展了学生对服装历史的认知范围,确保了课程的基本要求。穿越历史和现代服装,让学生们体会到“古今”的可贵;服装与其他艺术文化领域的交叉,有利于学生掌握统一的学习方式;从历史理论到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与创造能力;通过对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交流,学生对影响对方服装特点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服装文化的对比研究。通过这种实验和实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学习。

考虑到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化,选学内容中特设往年各高校服装史考研真题。服装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了解一种服装的文化,就需要了解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中,艺术的运动、设计的运动和服装的发展,都会互相渗透、互相启发,从而使学生对服装、服装、绘画、设计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与活动革新

1.为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的,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思政元素承载点巧妙融于教学

比如,课程内容联系史实典故,运用学生喜爱的故事案例分析法,播放央视经典节目《国家宝藏》“复原古代服装画中人”片段,使学生在文物故事解读中惊叹大唐盛世的繁华。

现在的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讲授秦代服饰时,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唱兵马俑rap歌曲并观看视频,引起情感共鸣,学生震撼于几千年前祖先的高超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课程创新多样教学手段,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学习挑战性,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按照“知识要点→服装结构设计→复原制作→设计创新”的流程进行授课,学生动脑动手完成实物制作,实现史论知识向可视化作品成果转化。

课堂习题要求学生绘制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服饰复原图,并转化为现代时装再设计;动手织染服装面料、手绘及刺绣纹样、手工制作服装形制,并根据历史礼仪试穿;购买小型人台,让学生在人台上进行古代服装缩小版复原,指导学生把设计裁剪制作成服装实物,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为解决史论课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本课程的多向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在讲授西方服装史中古希腊“无形之形”服饰风格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1∶1的面料现场制作古希腊服装,进行cosplay角色扮演游戏,增加课程教学趣味性,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通过观看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片段,与学生一起通过剧中人物服装来分析故事所处年代,学习历史服装向影视服装转化的设计方法。体现课程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在课前查阅大量文献及图片资料,在课堂授课时与学生一起讨论资料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古代服饰文化元素。

(四)教学模式革新

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第一二课堂/校内校外/显性隐性融合”的多元化互动教学模式创新。将原有单一课堂教学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迅速激活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学习(见表2)。

表2 创新教学模式规划

步骤1:课前线上预习。

课前让学生到本课程SPOC学习平台观看课程视频、PPT讲义和知识扩展资料。提前布置给学生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线下教室听课。

步骤2:线下课堂理论讲授和互动教学。

►导入课程: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文化知识、思政教育导入:讲解历史、地理、文化、哲学、艺术对服装的影响。

►制作图表直观讲解知识难点,设计课堂教学游戏与学生互动,加深知识重点理解。

步骤3:课后线上练习及测验。

将以往的期末集中卷面考试,改为每一章线上测评,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将传统史论只有理论考题改为主观绘图题,更加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搜集中国各服装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助毕业后计划继续深造的学生一臂之力。

步骤4:实习实践活动。

与教学实践合作基地多元化深度合作,发挥第二课堂教学优势,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为将本课程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实践和公众服务中。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本课程改变传统史论课单一卷面笔试考核方式,创新“线上测验+课题论文+设计实践”灵活考查模式(见表3)。

表3 评价体系分数分配

平时成绩中的“线上测验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成绩中占比20%的“课题论文考核”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以及对史论研究的深入程度。具体方式是将服装史的理论体系解构为若干主题,让学生选择某一课题查阅并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在课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成果小论文,并以PPT发表的形式向全班学生介绍,再由授课教师作点评和补充。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性,又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综合能力。

期末成绩中“原创服饰设计”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评。目的是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是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三、结语

第一,经过本课程的创新与改革,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设计能力、较高思想道德品质、较强市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具备从事和时尚相关的多种行业的工作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对服装专业知识的多维度认知,加强学生的人文历史修养,扩展其观察视域,提升学生的设计品味与专业眼光。引导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华,并能将西方服饰文化艺术融会贯通,应用于今后的综合设计与创新实践中。

第三,本课程通过带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发掘,开阔学生服饰设计思路的范畴,掌握从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服饰精髓中汲取养分,提升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在后续的其他设计课程中,乃至将来毕业工作中,将服饰品及周边产品设计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和展现国际时尚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能设计出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被国际认可的时尚产品。

猜你喜欢

服装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人心碎的服装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