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映射靶点与融入路径研究
——以福建省一流课程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为例

2022-12-20江文辉李变花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卫生学食品思政

薛 山,江文辉,李变花

(1.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2.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3.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2014年,“课程思政”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之后在全国高校范围掀起了思政教育热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丰富与发展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个本质,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2]。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要点第五点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指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3]。可见,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课程思政要覆盖到各个课程,才能实现学科育人与课程育人的水乳交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推动食品安全形势良性发展[4]。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作为食品专业的主干核心必修课程,系统介绍了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的管理与控制,以及部分新技术、新业态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案例,对于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培养及社会责任感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思政教育已得到了广泛重视与一定研究[5-8],但是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映射靶点挖掘和融入路径探究还有所欠缺。该研究通过明确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的三级目标,充分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多元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融于食品专业教育提供可行的建设样板,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1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1.1 课程的建设过程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2018年获得闽南师范大学精品在线课程立项,2019年开始实行“四段式”混合教学,2020年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经过两年的精心建设,课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为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课程面向全国高校开放,获得了一致好评。

1.2 课程建设的三级教育目标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级,即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和教育目标,其中,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全过程,也是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图1)。

图1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教育目标

1.2.1一级目标——学习目标。课程根据食品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反向设计。通过介绍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和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和风险交流能力;针对未来在食品生产经营领域就业的学生,通过重点阐述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的管理与控制,要求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管理的系统知识;针对未来在食品监管部门工作的学生,通过重点阐述食品安全科学治理与监管,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设计和法制体系[9]。此外,通过介绍食品安全领域新概念、新技术、新业态的热点问题,如营养安全、食物成瘾,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论储备。一级目标中,专业课里的思政能够引领涤荡学子心灵,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立鸿鹄志、做追梦人。

1.2.2二级目标——能力目标。课程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新工科建设有关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在一级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Capstone课程分组实验以及课程设计时间环节,要求学生可以构思、设计、分析、判断、识别、量化并最终解决综合复杂工程问题。比如,对某个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对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途径、预期危害、防控措施关键点等问题有着明晰的认识。二级目标中,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谐的与人共处,参与团队协作,变通思考,攻克难关。

1.2.3三级目标——教育目标。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思政教育不仅与基础知识和技能相融合,贯穿于一级和二级目标,同时是三级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决定着教育目标的达成。爱因斯坦有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也提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可见,通过教育铸就人的精神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同时,立德树人作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当代青年肩负着时代重任,重独立、讲个性的“90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需要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提升政治素质,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换言之,单纯掌握食品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制造,是否可以在利益面前抵制诱惑,能否肩负起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才是成才的关键。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与食品专业相融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立意高远的创新,对专业教育一级、二级、三级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映射靶点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靶点进行了挖掘,多集中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审视[5-8]。除此之外,还蕴含着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国际视野、勇于创新等多元化思政元素(图2)。只有充分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2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映射靶点

2.1 家国情怀食品安全的概念从广义来讲,不仅包涵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危害,也包括了是否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填饱肚子,开始追求食品的色、香、味、形。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颇具盛名,同时,食材的多样性、烹饪技艺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习俗的多样性造就了纷繁丰富的食品种类。

很多时候,国人对美食的眷恋不仅是食品本身,而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如此的“抒情”功能,也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哲学思想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所谓博古通今,学习食品就要从食品的文化渊源、发展历史了解起,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饮食文化的变迁、食品加工技艺的改进、人民饮食习惯发生的改变,并对未来食品的走向有了洞察力。因此,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仅体现了我国食材以及食品的多样性,传承着传统与现代食品的相融与竞争,也反映了地域饮食文化与食品工业发展的密切联系。尤其对于以闽台交流频繁的闽南高校,更应该凸显“三同两近”的教育,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文源近、血缘近”,弘扬传统精髓、光大中华文化。

2.2 法治意识从食品安全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有5个重要的转折点,如图3所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到2015年我国再次修订《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食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图3 食品安全法的发展

随着社会宣传力度的加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守法意识以及维权意识不断加强。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让消费者学会辨别产品,提高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是今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

2.3 社会责任从文字构造来看,食品的“食”字下面是良心的“良”,做食品做的是良知,是道德,是责任,是诚信。如果企业只盲目谋取利润,无视国民的生命与健康,最终必将害人害己。消费者对品牌的青睐就是对企业的信任,但是如果企业辜负了消费的信任,等待它的必将是形象全线崩塌和法律的严惩。三鹿集团的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同时,企业应当正向引导食品安全舆论。近年来,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的现象不胜枚举,加之自媒体的兴起,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也层出不穷,这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格外敏感。某些企业过分虚夸产品功效,避重就轻谈产品添加,给消费者制造误导信号,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短暂的迷惑终不会长久,过硬的品质才能长存。

2.4 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是注重人文精神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和消费理念在悄然变化。在餐饮市场兴旺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过度捕捞、贩卖野生保护动物、宴席铺张浪费,甚至用违背伦理道德的手段吸引和诱导消费者的现象。从我国历代有关饮食和烹饪的记载中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是以人为本,从人性出发的,而当前餐饮业出现的对非烹饪要素的过度追求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误读和曲解。比如,由食用野生动物引发的冠状病毒感染、寄生虫病以及许多疑难杂症就是血淋淋的教训。此外,动物福利中规定,动物与人一样享有康乐的权利,即便是宰杀也有免于紧张、恐惧、痛苦的自由。当前,一些“伪文化”背离了最起码的文明与平等,伤害了安全与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重视。

2.5 仁爱之心抱敬畏之心做食品,以仁爱之心做企业应当是每位食品从业者坚持的信仰。首先对员工仁爱,好的领导者才能留住人才;对消费者仁爱,做出来的产品品质才有保障;其次对社会仁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更受消费者信赖;再者对自然仁爱,注重绿色环保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有机食品的认可,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方式,更体现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种关爱生命、尊重自然、仁爱友善的“有机”生活态度。

2.6 国际视野食品安全与卫生领域的发展依赖于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发达国家在高精尖技术领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需要开拓视野,加强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综合性问题,包括了粮食安全、卫生安全、质量安全以及营养安全,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问题,是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问题。需要用国际化的视野、长远的战略眼光去看待食品安全,传承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及奉献精神,将个人成长同祖国甚至人类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1]。

2.7 勇于革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怀着学贵有疑、敢于质问的精神,抱着勤于探索、勇于革新的态度才能够不断进步。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一直走在行业的前端,不断推陈出新,敢于不断推翻洗牌,创意创新。

与此同时,食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的管理与监测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不断开拓进取,瞄准市场需求,掌握核心科技,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3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3.1 课程导学的融入在课程的开端,为学生系统的介绍食品安全的概念、内涵、特征,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食品发展的现状与展望。将上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表1)。

表1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在导学部分的应用

3.2 课程章节中的融入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在各章节部分的应用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各个章节与思政元素之间并不是单一对应的,而是彼此关联、互相交叠的,一个章节可以挖掘出多个思政元素,一个思政元素可以对应多个章节内容。比如传统章节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化学性因素中主要涉及社会责任(食品生产讲良心)、法制意识(以法律为准绳)、仁爱之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以及勇于创新(创新检验检测技术)等;新增章节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其他因素中,可以与家国情怀(我国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责任(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仁爱之心(环境与食品)、人文精神(拒绝低俗、血腥、非法的饮食文化)、国际视野(学习国外的现代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勇于创新(加大基础应用研究)等密切相关。尤其针对与社会热点关联(转基因)、与历史事件契合(二战中日本部队对中国人的人体实验)、与日常生活贴近的食品安全问题(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等,更应当也更易于将思政元素融入和普化[12]。

图4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在各章节部分的融入路径

3.3 相关课程中的融入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独课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与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环境学、食品营养学及食品分析等课程关系密切。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会涉及上述课程的部分内容,这些交融部分内容思政元素的映射与融入点如表2所示。

表2 相关课程中思政元素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应用

4 加强思政教育的方法构想

4.1 提升教师水平,挖掘思政元素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艺术更是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成败的关键[13]。教师分类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期让教师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而非生搬硬套的添加。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将无形的三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教育目标[14-15]。此外,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优质教材的编写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夯实思政顶层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成为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以及践行者[12]。

4.2 活跃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依照“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不断探究教学改革,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探究研学等教学模式,传承科学、人文、思辨、创新等大学精神,提升学生兴趣与学习成效,改进教学质量。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新力量[16-17];在新工科的浪潮下,更加需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意识,将专业教育、三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三者有机融合[18],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敬业,服务社会的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同时,可以根据问卷调查、方案交流、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方式来关注思政教育成效[19],并进步一步查缺补漏,反馈提升。

4.3 树立典型,强化思政引领课程思政工作的扎实推进需要建立健全思政考评机制[20],比如通过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系列文件,并将之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对于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应大力宣传和推广,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21]。不仅是专业课,其他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协同教育也需要全程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传授[22],以期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程交融、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卫生学食品思政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学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