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分析

2022-12-20吴爱月姚小刚王佳佳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3期
关键词:韧性设施居民

吴爱月 姚小刚 王佳佳

社区作为城市抗灾系统最基本的空间单元,是决定城市总体抗灾水平的关键。将韧性理念与社区建设结合,可以提升社会基层组织单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传统灾害管理体系,提升社区的整体韧性水平。如何让社区公共空间具有韧性、提高空间利用率与抗灾能力,同时让社区更加宜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困境

韧性社区对灾害具有较高的预测预警、反应协调以及适应能力,在不完全依赖外部力量的前提下,能够凭借自有条件使空间环境、社会结构等回到正常状态;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吸取灾害经验进一步提高社区的防灾韧性[1]。其中,社区公共空间的韧性因素主要表现为设施因素与空间因素。

1.1 社区公共空间的设施韧性不足

社区是居住、商业、教育、医疗及行政于一体的综合体,完善社区关键设施,打造功能完备的功能空间是提升社区韧性的关键所在。目前,应急设施、医疗设施、卫生设施以及其他设施(学校、活动中心等)作为社区韧性系统的重要部分,普遍存在缺失与不完善的现象。

(1)应急系统不够完善。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局部模式是现有社区的常态,导致多数社区缺乏大型绿地设施空间,应急通道基本上被杂物侵占,使得社区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陷入困境。

(2)设施定位不够清晰。当下的老龄化社区,信息资讯的时效性、精准性难以保证[2]。现有社区应急空间的布局合理性与设施完备性都不足以抵御突发的灾害事件,凸显了社区设施的韧性不足。

1.2 社区公共空间的空间韧性不足

要把社区作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城市进行建设,关注社区内的碎片化空间重构与社区激活。社区的休闲空间常见的有休闲绿地与户外锻炼空间,这类空间主要为居民提供休息与交往服务,但老旧小区的绿地建设普遍建设不足,场地分布不均,无法兼顾大部分居民的需求。大多数老旧小区无法达到社区内部自给自足,无法满足社区内资源正常内循环的韧性需求。因此,共享理念被引入社区建设中,即单个社区内的空间资源可共享,共享多个社区重叠的大型空间资源,如学校与商场等,以此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实现城市资源的配置优化。早期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多自上而下、重商业轻人文精神,导致社区缺少凝聚力;韧性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转型要优化社区空间规划与生活休闲空间,加强社区公共空间的韧性以及社区居民的个人韧性。

2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的转型

2.1 向冗余性转型

冗余性是指社区系统各部分的可替代性。在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时,对空间的局部形式应采取单个空间的多功能化,多个空间的联合多样化,保证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空间资源,形成多功能、灵活性的社区空间格局[3]。通过空间模块化设计,分时段使用同一场地,组织平时与节假日的不同活动,服务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例如,“蜂巢”模块化空间设计(图1)通过六边形的模块化设计,可以灵活应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对其进行个性化定制。模块化的设施可以自行重组,单件之间也可互相取代,体现了设施与空间的冗余性。

图1 “蜂巢”模块化空间设计(来源:网络)

2.2 向功能性转型

功能性体现在空间的复合功能,即面对不同使用需求能够快速切换场景的应变性和多样性。建设复合功能的空间可以从以下3 方面推进。第一,优化复合功能空间在社区内的定位。整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存量资源,以多中心分布的策略确定复合功能的场所,形成安全便捷的小节点空间[4]。第二,更新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使用多种设计手法如“虚拟空间”“复合空间”等对空间进行转换、重组,形成开放、弹性的空间。第三,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更新消沉空间与零星空间,利用居民的人群分布和与使用习惯进行错时共享,最大程度利用社区公共空间的资源,增加社区韧性,使居民的生活更加健康、便捷。

2.3 向互通性转型

发生紧急事件时,韧性基础设施能够保证居民的生活如常运转,并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健可靠的信息、物流和资源等。社区内的开敞空间既是人们的玩乐场所又是应对各类灾害的关键空间,通过拆除废弃空间和老化设施,营造开敞空间,形成空间节点。同时,按照安全环保的需求将各个节点功能串联,以点带面,优化其空间结构与功能,以期形成小型韧性空间,有效提升社区韧性[5]。邻近社区之间的资源应当可以进行共享,如大型商场、校园等;还可以将小社区联合成大社区,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实现社区之间的互通性。例如,立体停车策略对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优化,在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的情况下保证应急空间的互通性,促进社区居民共同应对。

3 优秀社区更新案例分析

国外成功的韧性社区更新案例有德国弗莱堡市的Vauban 社区,被誉为与居民共同呼吸的理想社区。Vauban 社区在设计初期,广泛吸收多主体,如居民、规划师与设计师等的意见,形成“让居民自主塑造适合他们的环境”的设计理念。社区建设初期考虑到多元化的社会群体,既有高价住宅,也有大学生宿舍等。以多元化主体自主共建共同生活空间并辅助设计规范社区生活行为,如采用新型社区内的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确保社区路况良好,将社区的内部公共空间变成可供儿童娱乐的安全空间以及邻居们聚会的休闲空间,实现了社区发展、环保、经济与文化并重的愿景。这种自主共建的社区,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心理韧性,更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营造了一个生活友善的空间。

4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更新策略

4.1 加强空间与设施韧性,促进社区自我恢复

公共设施的布置需要考虑空间的弹性设计问题,尤其是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等包含大空间的公共建筑,设计时应当从常态化与非常态化两种功能布局准备和考虑,以便为应急性场所预留空间与条件。同时,从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设计上实现韧性建设,以多功能、灵活性的空间布置和模块化、应变性的设施设计实现社区应对环境冲击时的动态平衡,完成社区韧性建设[6]。提升社区公共空间韧性的更新策略如下。

(1)提高社区的自我复原能力。社区自身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被动适应环境的改变,可以在社区公共空间内定点设置多功能、多样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基础设施的功能可变性能够随机应变形成不同的使用需求与空间布局,以此提升社区的韧性。基础设施的应变能力体现在使用者和环境两个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应变能力,满足主体的使用需求变化,以此提高空间韧性。

(2)加强空间自主调控变化的能力。首先,优化消极空间,将闲置低效的空间作为节点,以点线面的形式与周边设施结合,形成新的活动空间。其次,依据15 min 社交圈原则,以满足人们步行可达的需求重新规划社区功能区,高效利用空间并激发空间活力。例如,在步行道上加入“被动式健康”的理念设计,步行道路属于社区内的线性公共空间,可以赋予多种复合型功能,在设计中注重人的尺度和感受,为行人提供舒适丰富的感知体验。

(3)加强区域空间的协调性,进行多社区空间资源共享。避免出现过度建设,重复配置的情况,依据社区现状走访调研,将居民的实际需求置入规划设计。例如,老人居多的小区以代际共享原则为主,对空间进行韧性更新;社区群体以青少年为主的则应考虑增设健身房、咖啡厅等,同时考虑在固有空间内进行多功能的复合设计,挖掘空间潜力,增加空间的复合使用功能,满足不同的使用群体。此类空间的分时使用策略可以促进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引入多社区共享空间的更新理念,要求社区之间互相沟通合作,形成大型社区空间资源,统筹空间资源[7]。

(4)增加社区绿地空间的可亲性,营造无处不在的绿色。将社区中的边角空间转化为绿地空间,以点状的形式分布在社区内的不同角落,减少社区的绿化压力,并运用多元的设计手法增设绿地空间的趣味性与动态性。在大型绿地空间内,通过景观绿植与路径分割空间,以此营造私密、半私密与公共的绿地空间,吸引青少年与老幼等多样化群体,激活社区公共空间。另外,通过多种绿化形式服务并满足多样化主体的户外活动需求,营造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增强空间的可亲性,有效缓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压力,增强主体的个人韧性,促进社区更好的恢复。

4.2 加强自主共建行为,促进居民主人翁意识

居民是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也是建设者与维护者,但当下社区居民未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政府与居民的目标相同,即改善公共空间的质量,但由于规划多自上而下设计,使得居民缺少社区公共空间认同感,减弱了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因此,应将人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的出发点,强调空间的功能、意义、价值和目标等研究,通过自主共建的建造社区方式,突出空间的“教化价值”,在实现城社区自身韧性发展的同时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促进邻里关系和睦。可通过以下3 方面来实现。

第一,可以通过公众参与机制实现社区营造。让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的更新,考察居民个体的主观需求,同时通过人群的个体数据分析,了解居民的客观需求。更新中还应考虑整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实现社区公共资源高效分配。

第二,建设社区文化的空间。例如,对社区内边角空间再利用,通过居民参与微更新的行为,让自身与社区空间建立联系,并唤起居民共鸣。

第三,提供多元化的户外使用空间,提升社区生活的品质。结合社区自身需求,置入功能,满足社区多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加强社区居民为推动社区目标活动而做出贡献的意愿和能力,也是在社区韧性提升中社区居民个体恢复力的体现[8]。

4.3 建设安全社区空间,促进居民个人韧性

(1)老旧社区缺乏制度韧性,出现风险时无法及时通知,影响社区面对突发性灾难时的反应速度,可以采取智慧化公共设施实现通知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让生活更加便捷、人性化与智慧化。

(2)可通过利用社区的边缘场地建立微型景观小品、口袋公园等方式设立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的韧性绿地,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活动需求变化,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个人的心理韧性。

(3)优化社区的步行系统,在慢行系统内增设节点空间,根据居住人群的年龄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对于老年人多的情况,可以在系统内每400 m 设置一处节点空间,节点中可考虑与幼儿空间结合,也可作为娱乐节点空间,增强社区的行走趣味,以人为本落实人体健康,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5 结语

在韧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更新社区空间加强其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韧性理念引入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中,通过分析当下社区公共空间中存在的普遍困境,提出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不仅要考虑社区设施与空间韧性,更应引导居民从使用者成为建设者,以此提高居民的心理韧性。应从社区自身的空间与社区居民的角度进行更新与优化,帮助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韧性,并尝试为未来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顺应社会与居民的发展和需求,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优化调整。

猜你喜欢

韧性设施居民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民生设施非“摆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机电设施非正常损坏理赔修复的思考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