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发展与演唱探究
2022-12-20赵丽
◎赵丽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体裁,具有诗歌的文学性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艺术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瑰宝。在当代,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在大众视野下迅速传播,但人们对古典诗词音乐作品的接受度与传唱度较低,导致许多古诗词作品难以推广和传承,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从古诗词的产生与发展、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期提升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传唱度,运用规范正确的演唱方法传递诗歌的思想情感,为当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实践研究和艺术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一、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产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特点主要为诗歌舞三位一体,也就是说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产生是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开始的,已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二)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发展
古诗词音乐的发展线路为:春秋战国时期—唐代的鼎盛时期(期间诞生了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宋代(新增加了宋词,以宋代的曲子词入乐传唱)—元代(清唱、无伴奏的演唱形式);近现代(古诗吟唱—学堂乐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直到当代,许多音乐家以古诗词为载体,在作曲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经过谱曲演唱,形成了当代特有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作品《越人歌》《钗头凤》《江城子》等。
二、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发展也由最初单一的创作方式逐渐变得更现代化,更能够为现代声乐爱好者所接受。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代古诗词创作的选词方面多对应时代特征,首先特别注重诗词的寓意,其次注重诗词的节奏韵律以及押韵等,押韵是使诗词适于演唱的重要手段,使诗词与音乐更加融合。
其二,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曲式结构与诗词的结构相对应,具体体现在旋律和节奏上,诗词当中的押韵规律是影响其音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三,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其创作中,除了引用西方音乐元素外,也结合了鲜明的中国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作品的题材、旋律、调性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
三、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处理
与其他声乐作品相比,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方式大有不同,这种不同的演唱方式也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代创作的古诗词声乐作品,在不失原有韵味的情况下,融合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和演唱技法。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演唱技巧,更要注重其情感的表达。古典诗词歌曲发展历程漫长而久远,既要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又要了解其旋律的创作技法和演唱技巧,通过深入了解其演唱技法,才能更加完美地演绎出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不同韵味。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是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一种独特声乐体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有特定的艺术审美规范,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坚持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审美标准,做到区别于歌剧以及其他艺术歌曲较为夸张的表演和演唱方式,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性。下面以当代创作的古诗词声乐作品为例,从作品的节奏与速度、咬字吐字、唱腔与韵味的把握、气息与音量以及共鸣的运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节奏与速度
在古诗词声乐作品中,由于古诗词具有特殊的意境和韵味以及传统特征,多数作品的节奏与速度为舒缓及偏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当代作曲家在编曲伴奏上突破了原本较为规矩的旋律,节奏逐渐变得多样,作品中出现了快板的旋律伴奏。例如作品《青玉案·元夕》中的第二段,由第一段舒缓的节奏,逐渐变为快板的旋律织体,其演唱的风格也由原来真切缓慢的诉说变为有力度的、急切的、近在眼前的诉说,仿佛那“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 蛾儿雪柳黄金缕”等一切都近在眼前,之后又由一个“啊”引出全曲的高潮。最后反复的一段又回到原速,结束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节奏渐慢,在演唱时应凸显声音的悠远,逐渐回到平静来结束全曲。
(二)演唱的咬字吐字
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吐字非常重要,因歌词都是以古代诗词谱曲而成,在演唱时,要多注意字头、字腹和字尾,以及归韵的处理,同时将每个字清晰地演唱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如古诗词声乐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中的“生”字,字头是“sh”,演唱时尾音要归韵到“eng”上。再如“早生华发”中的“发”字演唱时要有力地咬准字头,把握好出声的特点,结合正确的声音音调,拖长字腹,之后在字尾做到准确收音。
(三)演唱的唱腔特点和韵味的把握
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的韵味与普通的艺术作品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其韵味为独特的古曲唱腔,其伴奏也多为中国古典乐器,如古琴、古筝、笛子、箫、琵琶等。演唱时也多加入了古琴的韵味,例如青年作曲家李砚创作的《蝶恋花》中的第一句“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的“槛菊”起音咬字要咬好字头,唱到“菊”字和“去”字时加入润腔,使得作品凸显古代韵味。
再如作品《越人歌》,“今夕何夕兮”中的“夕”和“兮”在演唱时都做了润腔的处理,使之更好地体现了作品的古曲韵味,即声音有明显的起伏、停顿,通过这样的演唱方式来表现古诗词声乐作品鲜明的旋律。
(四)气息与音量的把握
歌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演唱效果,它是歌唱动力的源泉,也是控制音量的关键,在演唱古诗词声乐作品时,速度较慢和运用气息较长的段落,要严格地控制与把握气息。例如《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如果在演唱时呼吸没有到位,则很难将该段演唱完整。开口时就要将高音和长音的气息准备好,与此同时,在音量上也应有所控制,起音不能太用力,以免过多的气息运用,导致后面拉不住。作品中的两个“参差荇菜”都需要有充足的气息作为支撑,所以开口一定要深吸气,吸饱满,第二个“参差荇菜”的音量要比前一句更强一些,做到情绪递进的处理,最后到结束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由弱处理结束本乐句。
(五)共鸣的运用
在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中,音色与共鸣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共鸣能够在声乐演唱中起到支撑高音位置与音色和美化声音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演唱者提升艺术表现力。例如作品《青玉案·元夕》“更吹落星如雨”中的“星”字,如果歌唱的位置及共鸣腔体不够,会导致音色不够明亮。应运用气息推动,支撑保持高位置到头腔共鸣,把音色亮出来。再如副歌部分的“啊”,在保持高位置的同时音色要明亮,气息要饱满,要采用胸腔和头腔共鸣的方式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
四、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的重要细节之一,在演唱过程中要对作品的节奏与速度、咬字吐字、气息与音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处理,才能正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古诗词声乐作品本是将古代诗人所写的诗词进行谱曲而成,在演唱时情绪的控制要区别于其他声乐作品,作品的情感表达多为内敛含蓄。诗词的种类丰富多样,其多为思乡、怀念、爱情以及爱国情怀等题材,所以多数作品要以较含蓄收敛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以下主要从声音的强弱处理和表情与动作两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声音的强弱处理
在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声音的强弱处理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由赵季平作曲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求之不得……”这两段应该以含蓄的方式进行演唱,声音适当地控制在平稳的音区内,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才把情绪全部释放出来,声音做强处理,使整首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对比,表达贤淑女子的美和作者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在结束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情绪再次回到平静,唱到“寤寐求之”时做弱音处理结束全曲,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爱而不得,把这种爱慕的情感静静地放在内心深处。
(二)表情与动作
在演唱古诗词声乐作品时,表情和肢体动作能够更直观地展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由当代作曲家王超作曲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短短几句足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表演时,演唱者应该借鉴古代女子舞蹈的肢体动作和演唱戏曲时的身形进行表演,动作应该温柔缓慢。在演唱“沉醉”二字时,面部表情应透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之后的两个“争渡”,应表现出作者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焦急的心情,在唱到结束句“惊起一滩鸥鹭”时,应该表现出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的情绪。
表1 不同时期古诗词声乐作品的特点及代表作
五、结语
中国古诗词文化是我国音乐创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创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气息控制、共鸣与音色、咬字与吐字、节奏与速度,以及作品演唱韵味和情绪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能够让更多的声乐学习者准确把握其演唱要点和情感表达,从而增加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传唱度。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中特有的艺术审美及艺术魅力,需要声乐学习者对其进行严格的探究与把握,将古诗词声乐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传承中国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及个人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