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的民族书写:粤北过山瑶“番鼓舞”的当代文化阐释

2022-12-20赵勇李子晟

参花(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盘王粤北瑶族

◎赵勇 李子晟

“番鼓舞”起源于过山瑶人的祖先崇拜,在过山瑶人生产生活中演变发展而成,是粤北过山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集中反映了粤北过山瑶传统文化的内涵。番鼓舞运用舞蹈仿生再现了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传习了民族知识技能,在叙述中书写民族历史记忆,在情感表达中维系民族团结,其表现主题彰显了民族精神,是瑶族传统文化的动态民族书写。

一、过山瑶番鼓舞的起源及特点

过山瑶自称为“勉”,因过山游耕而居,被称为“过山瑶”,是中国最古老的迁徙民族之一。[1]过山瑶在粤北地区以乳源为中心,广泛分布于韶关曲江、乐昌、始兴,清远连山、连南、连州、阳山、英德,惠州龙门等地。因受粤北地域生态与族群迁徙影响,逐渐形成了粤北过山瑶。在漫长的民族游耕与农耕文明演进中,勤劳、勇敢、睿智的粤北过山瑶先民结合生产生活,孕育与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粤北过山瑶舞蹈文化。在粤北地区,每逢盘王节、十月朝、还盘王愿等传统节日,过山瑶人无不载歌载舞,以示对盘王祖先的敬祭,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粤北过山瑶舞蹈主要有番鼓舞(又称小花鼓、小长鼓舞)、舞龙灯、舞火狗、布袋木狮舞、铜铃舞、草席舞、铙钹舞等类型,而以番鼓舞最具代表性。[2]粤北过山瑶人的番鼓舞源于祖先崇拜,在粤北过山瑶人的日常生活中延续。番鼓舞动作常有36套与72式之说,以高台番鼓舞为技术精要,讲究矮、旋、弹、曲、稳的审美范式。粤北过山瑶人迁徙游耕于山岭之中,在高山地带建屋造房、开垦耕种,将生产技能、生活范式融于舞蹈中去记录传播,是民族叙事书写与民族文化传播最为直观的动态表达。番鼓舞背后蕴含着过山瑶人多样纯粹、复杂多元的思想情感及精神内涵。因此,从当代视野解读粤北过山瑶番鼓舞的文化内涵,能够延展、深化舞蹈背后的特殊意义。

二、舞蹈仿生中再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隋唐时期,过山瑶人迁入粤北崇山峻岭之中,他们依山而居,临水而聚,充分利用高山山地中有限的土地资源种植高山水稻。随着在高山中开垦梯田生产智慧的提升,催生出以山地农耕为主的传统农耕文明,粤北过山瑶人从此告别了刀耕火种“吃尽一山过一山”的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粤北过山瑶番鼓舞的起源、发展、演变受其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形成了独具农耕稻作特色的舞蹈样态。其舞蹈内容、动作、表演程式均烙印上高山稻作印记,映射了粤北过山瑶人日常生产劳动的场景。番鼓舞主要流传于乳源地区,常以两人、四人对舞或集体群舞的形式,在过山瑶传统节日或敬家先仪式中表演,以此缅怀家先和祖先盘王。表演时瑶族师爷拜完三拜后,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依序表演与高山农耕稻作生产环节相关的舞蹈动作,如犁田、耙田、插秧、匀田、割禾、打谷、挑谷等。[3]可见,番鼓舞以仿生性的艺术手法将农耕稻作生产劳作中的动作进行了典型化的提炼与发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粤北过山瑶人的稻作生产形态。

图1 乳源番鼓舞表演现场①

三、舞蹈展演中传承民族生产知识技能

在瑶族人的社会认知中,舞蹈不仅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思想交流的媒介、缅怀祖先的仪式,更是族群知识记录与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认同与知识技能传承是个体与族群在情感、心理、认知上的趋同过程。过山瑶人为了获得族群文化的认同,实现民族生产知识技能的传承,运用舞蹈的形式来实现。在粤北过山瑶番鼓舞文化中,瑶族舞者以身体动作的语言形式来实现族群教育。在缅怀瑶族祖先的祭祀仪式中表演番鼓舞,强调过山瑶族群的自我身份认同。过山瑶人将建屋造房生存技能与农耕稻作生产技术融入番鼓舞,有效实现了舞蹈内容的叙事性。例如,过山瑶人将伐木、挖地基、上梁等建屋主要流程融入番鼓舞中,使得表演者及参与舞蹈活动的瑶族青年切身感受到建屋造房的核心流程,实现了舞蹈动态展示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民族生存技能的传授。每逢盘王节、十月朝、挂灯等节日,过山瑶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舞蹈的展演空间场域中。浸润于舞蹈展演活动中的过山瑶人,在舞蹈程式演进中学习、更新、调适生产生活技能,使得过山瑶族群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技能传承下来,使过山瑶青年掌握民族生产生活知识技能。可见,过山瑶人的番鼓舞是不经意间的参与式及体验式育人。

四、舞蹈叙述中书写民族历史记忆

族群是利用集体记忆凝聚的人群。粤北过山瑶通过舞蹈的展演活动强化族群集体记忆,以此延续过山瑶群体的内在民族凝聚力。番鼓舞是瑶族祖先历史记忆的动态文化表征,是过山瑶祖先认同与迁徙记忆的精神情感寄托。番鼓舞源于盘王传说,相传瑶族祖先盘王在猎捕山羊时不幸被山羊顶中,滚下山崖,后悬挂在泡桐木上身亡。[4]闻噩耗而来的盘王子孙,悲愤不已,纷纷伐桐木掏空制番(长)鼓身,生剥山羊皮覆于鼓面,奋力拍打,以泄悲愤之情。此后,每每以跳番(长)鼓舞的方式缅怀先祖盘王,代代相传成俗。在原始和纯朴的祖先认知中,每一次番鼓舞展演都是一次民族历史片段的叙述过程,每一次舞蹈身体语言的直观动态表达,都是一次族群记忆的书写,强化了过山瑶族群的历史记忆,增强了族群内部的社会凝聚力。[5]此外,番鼓舞中所呈现的“蹲”“屈”“拧”“圆”等动律形态,是过山瑶人的审美样式与族群历史记忆。“蹲”“屈”动律的内涵包括三点:其一,符合过山瑶山地民族的生活特性,佐证了长期“吃尽一山过一山”的游耕历史。其二,舞蹈动作核心力量源于腿部的蹲屈力量,与粤北过山瑶人日常山地生产生活中经常锻炼腿部相关,体现了过山瑶人的运动规律,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其三,在动律体态中可看到过山瑶人山地性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贯穿番鼓舞始终,体现出质朴、原生的运动规律。此外,番鼓舞拧转、圆曲的动作使其刚柔并济、文武融合,体现出回归自然生活生产的心理状态,凸显出过山瑶人求稳、尚圆的辩证思维。可见,过山瑶番鼓舞是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群体性活动,在舞蹈动作叙述中延续及书写了民族历史记忆,产生了族群认同的社会效用。

五、舞蹈情感表达中维系民族团结

番鼓舞在过山瑶祖先崇拜与精神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粤北过山瑶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过山瑶人对祖先的认同与崇拜在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群体意识。民族情感共鸣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过山瑶人只要跳起番鼓舞,便会产生民族情感共鸣,进而达到身心与民族情感的交融以及民族认同的统一性。番鼓舞不仅反映出过山瑶人的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思想感情,还凸显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番鼓舞作为粤北过山瑶人直接、质朴、强烈的情感表达,将粤北过山瑶人生产劳动的热情、生命活力、祖先崇拜中的精神礼赞进行了直接而又充分的抒发。粤北过山瑶人将番鼓舞的动作形态、动律发展、道具运用与民族生产生活场景、精神信仰及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身体语言,以身体语言表达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在过山瑶传统文化中,番鼓既是民族仪式的法器,又是民族打击乐器,更是舞蹈道具,具有文化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一直被赋予通神、娱人、宣情的特殊意义。“击鼓而舞”是过山瑶人祭祀祖先的行为,也是民族文化的动态符号,打番鼓可告慰祖先,亦可祈愿幸福美好生活的实现,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期待与精神层面的诉求。因此,粤北过山瑶人常鼓之舞之以敬神、娱乐、慰心。[6]可见,番鼓舞是过山瑶人对祖先崇拜和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在当代依旧是维系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

六、舞蹈主题彰显民族精神

番鼓舞以祭祀祖先为表达中心,舞蹈饱含着粤北过山瑶人对祖先的敬意,是民族性格、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在盘王节上跳的番鼓舞是表达对盘王不幸身亡的哀思与愤怒,固伐桐木为鼓,怒击番鼓以泄愤,后来逐渐成为习惯。当过山瑶人跳起番鼓舞,在以祖先认同的民族文化情感基础上,激发出过山瑶人同舟共济的民族凝聚力。番鼓舞动作的低沉、内敛含蓄,哀伤气氛,反映出过山瑶人对祖先盘王的缅怀与纪念;而番鼓舞动作的粗犷豪放,气氛激昂热烈,则反映出过山瑶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力量。番鼓舞作为过山瑶人祭祀仪式的舞蹈,其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与民族凝聚力给予当代社会以启示。以每年的盘王节活动为契机,过山瑶人齐舞番鼓舞,将族群集体情感与记忆传输给族群中的每一个个体。从民族情感表达上看,随着番鼓舞在族群中的传承,民族情感以舞蹈的形式固化,使民族情感、精神内涵在代与代之间接续建立,同时,过山瑶人在参与番鼓舞展演活动过程中,加强了其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因此,围绕番鼓舞的情感表达为中心,番鼓舞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得到彰显,呈现出过山瑶人共同的情感体系和精神世界。

七、结语

番鼓舞是粤北过山瑶人从游耕到农耕文明过程中创造与发展的民族舞蹈艺术,在长期的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和演变。番鼓舞既是过山瑶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更是瑶族传统文化发展、继承、融合及创新的历史书写与文化再现。粤北过山瑶人将族群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民族情感融入动态的舞蹈艺术之中,凸显出过山瑶舞蹈的文化特征与艺术哲理,丰富了瑶族传统文化内涵。番鼓舞作为粤北过山瑶最为典型的舞蹈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早已渗入过山瑶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粤北过山瑶人民族性格、情感表达、精神世界的动态呈现。过山瑶人将民族迁徙、生产生活的经验进行总结,创造性地融入舞蹈之中,体现出过山瑶人的艺术创造力与民族智慧。番鼓舞作为过山瑶的民族历史书写、符号标识、文化表征及精神表达,在瑶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注释:

①乳源“番鼓舞”表演,拍摄人:赵勇,时间:2019年10月,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

猜你喜欢

盘王粤北瑶族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瑶族织锦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千古盘王情 相遇在马练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遗址调查培训班在梅州开班
浅析江华瑶族民歌《盘王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