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大、做活,培育一流科技期刊
2022-12-20王洪宇周海燕罗艳芬
■罗 东 王洪宇 周海燕 罗艳芬 刘 冬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1100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高速发展,科技成果不断产出,科技论文大量发表。以材料学科为例,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来看,我国材料学科SCI论文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07年我国发文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20年共发表论文79836篇,是1990年的100倍、2000年的15倍、2010年的3倍。伴随科技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也成了中国科技期刊创刊的高峰期,一大批科技期刊问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出现了严重滞后的问题。2020年,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45%,而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达到549845篇,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25.85%。中国作者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的论文只有25766篇,仅占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4.69%。从材料学科的情况来看[1],2021年SCI收录我国材料学科期刊28种,这些期刊共发表论文5000余篇,我国材料学科SCI期刊发文量约占我国材料学科SCI论文总数的5%,低于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的年发文量。《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指出:“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刊物的学术质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办刊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是,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与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不相匹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技期刊荟萃科学发现,承载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传承人类文明,是国家科技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2]。科技期刊的发展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一批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陆续推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快速发展期。从评价指标来看,部分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快速提升,中国期刊开始进入JCR各学科期刊排名前列,甚至高居榜首;从期刊的数量来看,新创期刊如雨后春笋。这些新刊高举高打,大部分在影响因子方面表现极佳。但是,结合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发文数量、行业口碑、影响力、话语权等因素来综合考量,发现中国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尚有较大差距。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卓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中提到:“中国科技期刊存在原创引领不足、供需对接不畅、转型发展不力、支撑力量不强的发展短板。”中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值得期刊管理部门、主管主办单位以及期刊从业人员长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管理层面来看,当务之急是通过政策推动现有期刊快速发展、创办更多高影响力新刊,同时还要尽快打造国际知名的期刊平台;从期刊从业人员和单刊的角度来看,需要立足科技强国战略和学科发展需求,做强、做大、做活一批国产期刊。这既是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也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有效途径。
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尤其是众多传统学科的老牌期刊,受体制机制、学科发展、办刊经费和人才队伍等因素限制,依然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难题,尚未认清“什么是一流科技期刊”和“如何培育一流科技期刊”。本文结合《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的办刊实践,深入探讨“什么是一流科技期刊”,以及“如何通过做强、做大、做活,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以期为传统学科的老牌期刊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什么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准和条件有哪些。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期刊界通过“核心期刊”、SCI期刊、EI期刊等概念以及中科院分区、JCR分区来评价期刊,通常直接或间接地以影响因子来衡量期刊水平。然而,用影响因子评价期刊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朱作言院士表示,“盲目崇拜影响因子”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导致了“垃圾”论文产生,还导致大量国内优秀论文外流,给国内期刊发展带来巨大压力[3]。虽然有不同声音质疑JCR影响因子用于期刊和研究成果评价的科学性,但一直没有更可靠的指标或方法来完全取代影响因子。
调研结果[4]表明,学者们对一流期刊的认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好(有品牌、有历史,值得信赖);(2)质量高(录用标准高、评议水平高、创新内容多);(3)发表快(采取各种手段加快发表,如优先出版、快速发表等);(4)传播广(检索方便、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开放获取);(5)影响大(在主流系统、主流学者群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尝试更全面地解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肖宏[5]认为世界一流期刊应具有6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即有一流的前沿问题把握能力和引领能力、一流的学术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一流的行业资源组织领导力、一流的技术融合发展力、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一流的品牌塑造与经营力。李自乐等[6]提出一流科技期刊应遵循6个一流方向:作者成果一流、职业编辑一流、编委会一流、审稿人一流、出版平台一流、出版量一流。程宗明[7]谈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属性时,提到一流的论文、主编,编辑一流的判断力,历史的沉淀和口碑,优质的服务,足够的发文量和世界影响力6个方面。他尤其强调:“一个只发少量文章的高IF期刊,我并不认为是‘世界一流’,至少还不是大家公认的‘世界一流’。”由此可见,业界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经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话语权”也因此成为期刊发展的关键词。
虽然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官方定义和公认的行业标准,但是学术界和期刊界对“世界一流”的认识已经发生很大变化。2018年,教育部开展“破五唯”专项行动,间接破除了“唯影响因子论”。2022年7月,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EUA)发起倡议“Agreement on Reforming Research Assessment”,该倡议得到欧盟委员会的大力推动。这个倡议的核心承诺内容就包括抛弃现有的“论文成功学”:不再唯影响因子论,不再唯h指数论。科技期刊评价正在从单一依靠影响因子,过渡到“不唯影响因子”,而更多地考虑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发文数量、口碑、影响力、话语权等因素。这5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可相对客观地体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期刊在这5个因素方面同时达到一流水准,得到行业普遍认可,则说明其基本接近或已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举办之际,部分科技期刊主编接受采访,立足“新阶段 新格局 新使命”,分享一流期刊建设经验。《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主编杨锐[8]提出,世界一流期刊要满足5个维度的要求——有高度、有深度、有长度、有厚度、有广度。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指出:“评价世界一流期刊标准可以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有两条——一是本领域世界主流学者是否愿意阅读该刊和首选投稿该刊;二是这本期刊发表的文章是否引领了这个学科的发展。”
作为科技期刊从业人员,从发展角度来分析,笔者认为一流科技期刊应具有“强”“大”“活”3个要素。“强”是指期刊品质过硬,有一流的论文和一流的出版质量,现阶段可简单理解为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大”即发文量大,是指相对本学科总体发文量、中国期刊发文量和国际对标期刊发文量来讲,单刊发文量适宜,或在期刊做强的基础上创办子刊,形成刊群,这体现了学科话语权;“活”大体上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能活着,有自我造血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能活好,能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层次是活跃,指期刊具有良好口碑,形成显著的行业影响力。具备“强”“大”“活”三要素的期刊,能生存,可发展,有口碑、有影响、有话语权,才可成为“一流期刊”。
2 做强、做大、做活是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的有效途径
2.1 质量为先,“做强”是“做大、做活”的基础
科技期刊要坚持“内容为王”,论文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杨锐[8]结合《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培育一流期刊的实践,提出“做学术期刊,一定要先‘做强’,确保自身质量过硬,在此基础上再‘做大’,才能形成一流学术影响力。”高水平的期刊应有高水平的论文作支撑,世界一流期刊要以世界一流的论文为基础,且多多益善。以“做强”为基础,期刊才具有“做大”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才能为“做活”期刊提供良性发展条件。如果忽略“做强”这一基础,盲目“做大”,期刊没有优质稿源作支撑,必将逐步失去口碑和影响力,陷入大而不强的境地,进入恶性循环。这无异于揠苗助长,饮鸩止渴,使“做强、做活”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培育“世界一流”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做大、做活”需要以 “做强”为基础。
JCR显示,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正在逐年快速提升: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中,2021年影响因子在40以上的期刊有1种,在30以上的期刊有5种,在20以上的期刊有15种,在10以上的期刊有43种;进入Q1区的期刊数量达到123种,占SCI收录中国期刊总数的45%[1]。单纯从影响因子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期刊实现了“做强”的目标,具备了进一步“做大、做活”的基本条件。同时,随着“做强”的单刊越来越多,期刊集群不断涌现,搭建高影响力出版平台的条件越来越充分,有望实现“单刊-刊群-平台”联动和协同发展,从而带动更多国产期刊“做强”。
2.2 “做大”是 “做活”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国产科技期刊发文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以材料学科为例,检索Web of Science可知,2021年度28种国产SCI期刊的发文量总和不及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的发文量。受稿源和“唯影响因子论”的影响,发文量一直是国内科技期刊界的“敏感”问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期刊人认为增加发文量可能会导致影响因子下降;另一方面,发文量少,则影响因子的“可控性”大。一些期刊为“控制”影响因子而不愿增加发文量,甚至有部分期刊通过逐年降低发文量来提升影响因子。
增加发文量会使影响因子降低,这其实是一个片面认识。影响因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的加菲尔德博士提出,其计算方法为:一种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等于全部源刊物在某年引证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两年期间该刊所发表的全部论文数之比[9]。深入分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会发现:增大当年发文量不但不会使影响因子下降,反而会增加当年引用前两年所发论文的机会,从而少量提升影响因子;当年增加的发文量会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成为影响因子计算中分母的增量,同时也有机会使分子增大(即被引频次上升)。因此,增加发文量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取决于所增加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即高被引论文可提升影响因子,低被引论文可降低影响因子。只要增加的论文质量较高,自然能产生更高的被引频次,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影响因子。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没有“做强”的基础,不宜盲目追求发文量。如果增加较多低质量论文,确实会对期刊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做强”和“做大”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期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体现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正确处理“做强”和“做大”的关系,在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上将发文量增加到合适的水平,是期刊“做大”的必由之路,也是期刊“做活”的前提条件。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在采取多种举措保障稿件学术质量和提升期刊影响因子的同时,结合稿源情况和学科发展需要,稳步增加年发文量:从2016年的189篇增加到2021年的895篇,实现了影响因子和年发文量持续同步增长(图1)。
注: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5日;由于数据库变更优先出版论文认定规则,检索显示2021年《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发表1019篇论文。图1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影响因子和年发文量情况(2006—2021年)
2.3 “做活”是“做强、做大”的结果和保障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国产科技期刊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办刊,体制机制不灵活,没有生存压力,没有发展动力,缺乏“造血”能力,基本靠“输血”生存。“活着”尚且不易,更谈不上发展和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解决期刊“活着”的问题,在“活着”的基础上进一步谋求可持续发展(“活好”层次),并打造良好口碑,形成品牌和影响力,从而拥有话语权(“活跃”层次)。“做强、做大”是“做活”的基础和前提,“做活”是期刊进一步“做强、做大”的保障。“做活”科技期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科技期刊具有平台价值——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是产学研联系的纽带。期刊越强,其平台价值越大。(2)科技期刊具有资源价值——期刊规模越大,资源积累越多,话语权越大。期刊的资源包括数据资源、论文资源、专家资源等。(3)科技期刊具有智库价值——“做强、做大”后期刊更能引领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一流科技期刊应在汇聚共享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汇集学者智力、汇聚技术资源、共享科技信息、增进创新资源协同互动、深化全球学术合作、推进科技交流互鉴、凝聚国际创新共识、增进国际学术互信、建立开放协同的国际科技创新共同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期刊“做强、做大”后,才能拥有更大的舞台。期刊在这个舞台上更容易经营和发展,从而实现“强+大=活”。同时,只有将期刊“做活”,才能为期刊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从而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在持续“做强、做大”的基础上,正在致力于不断夯实基础,培育期刊品牌,争取行业话语权。在保证期刊“活着”的同时,力争“活好”,并成为“活跃”于材料科技前沿的主流期刊。
3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的实践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创办于1985年,至今已创刊37年,是中国第一种材料学科英文学术期刊。2008年,根据中国材料学科发展和期刊基础条件,《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编委会提出“对标学科排名第一的ActaMaterialia,培育世界一流材料期刊”的目标,随后做出了“三步走发展规划”,即从2011年开始到2025年经过3个5年发展,持续将期刊做强做大,实现“质”和“量”的全面提升(图2)。2020年,《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编辑部对期刊2025年发展目标作出调整,提出使影响因子突破10,使年发文量达到1000篇左右;结合学科、期刊发展需要,择机推出2~3种子刊。
3.1 提升稿件水平,做强期刊品质
提升稿件质量,从来都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作者和期刊编辑之间存在一个矛盾:作者心中有一杆秤,他们在投稿之前会充分评估稿件的质量和期刊的水平,通常不愿意更不会主动将高质量的稿件投递到影响力低的期刊;为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编辑需要寻求更多更高质量的稿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1)将覆盖的学科范畴从单纯的“冶金和金属结构材料”调整为“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兼顾新材料方向”,使期刊在保持传统学科特色的同时,能够覆盖新兴热点学科方向,以扩大优秀稿源范围;(2)编辑部将组稿约稿作为期刊首要工作,制定年度约稿计划,发动编委、科学编辑和青年编委开展约稿工作,确保特约论文数量占年发文量的比例不低于20%;(3)主编根据编委会意见,参照国际对标期刊,不断提高期刊选稿标准,并在编辑部初选、科学编辑初审和审稿专家外审3个阶段严格把关,确保论文质量。
图2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三步走发展规划”(2010年修订)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在提升稿件质量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2022年11月11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显示,有102篇《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2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刊载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3.2 增加发文量,做大期刊规模
2010年开始,《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有计划地变更出版频次,从双月刊逐步变更为半月刊,2021年变更为旬刊;发文量从不足200篇,增加到近1000篇。2021年,在Web of Science可检索到《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的发文数量为1019篇。为满足期刊做大的需要,编辑部在稿件组约、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确保稿件质量;另一方面,编辑部不断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处理周期,借助出版平台实现优先在线出版,并针对一流稿件开辟“绿色通道”,以实现一周内快速出版。同时,编辑部加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编辑出版工作人员;完善编委工作制度,建立编委加入和退出机制,使编委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面向全世界组织招募一线专家学者,建立科学编辑队伍来承担稿件遴选和学术把关等工作。
3.3 推动可持续发展,做活期刊品牌
优质的论文内容和较大的发文量使《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形成了期刊的品牌效应。在逐步“做强、做大”的同时,《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的自我造血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做活”的第一层次目标水到渠成,期刊“生存”得到可靠保障。为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实现“活好”和“活跃”的目标,编辑部不断总结办刊经验,对内坚持完善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办刊理念,提升团队战斗力;对外持续加强编委会和科学编辑队伍建设,强化期刊宣传推广和论文推送,借助多个媒体渠道提升期刊传播力等[10]。随着行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已经进入国际材料领域主流期刊行列。
4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的启示
在践行期刊“做强、做大、做活”理念的过程中,《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编辑部始终坚持“科学家办刊”和“国际化办刊”两个初心[8],确立了“先做强,再做大”的发展策略,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历经十余年努力,《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的影响因子从0.175提升到10.319,年发文量从180篇增加到1000篇左右。《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得到了一些启示。
4.1 中国科技期刊应有危机意识
《意见》印发之后,一系列期刊利好政策相继推出,中国期刊达成了亮眼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科技期刊的春天真的来了。但是,利好政策只惠及小部分期刊,国产期刊的快速发展也只体现在大多数新刊、小部分老刊以及个别中文期刊中,大量的传统期刊由于种种原因,还在茫然观望或原地踏步。
《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2035年有望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科技期刊行业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将进入竞争阶段,迅速做强做大的期刊(群)将抢夺和占有各类资源,包括基金项目、优质稿源、行业专家等。与此同时,国外出版机构大量创办新刊和子刊,进一步加剧了科技期刊的资源大战。后知后觉的国产科技期刊将不得不面临资源匮乏甚至枯竭的情况,或将迎来生存危机。简言之,中国科技期刊正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阶段:发展好了,将迎来大机会;发展不好,将面临消亡的大风险。因此,国产科技期刊在喜迎国家政策机遇的同时,更应树立危机意识,率先行动,抢占先机,打破传统期刊“小散弱”的格局;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抓住机遇,争创一流,方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4.2 重视细节和坚持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关键
科技期刊专家们通过报告和论文等方式介绍了大量培育一流期刊的经验和方法[11-12],优秀期刊的成功经验大同小异,大家都在尝试寻找更优质的稿源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组建更有影响力的编委和专家队伍、开辟更多元的宣传推广渠道等。然而,后人无法完全借鉴前人经验。在科技期刊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期刊加入办刊资源争夺战,其采取的工作举措大体相同。谁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谁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更持久。正如张玉卓书记所言:“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坚持简单的工作用心做、重复的工作坚持做,日积月累,期刊的口碑和影响力必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办不出一流期刊。
4.3 “依靠科学家、服务科学家”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制胜法宝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充分认识到科学家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依靠科学家、服务科学家”的办刊理念。充分依靠科学家办刊,让科学家发挥关键作用,期刊才有可能“做强、做大、做活”。《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围绕着科学家坚持开展以下工作:组建高质量的编委队伍,邀请科学家约稿和组织热点专刊;聘请一线学者组成科学编辑队伍来分担编辑部的工作,并确保论文评审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委托科学家宣传期刊和推广论文;邀请科学家在新媒体平台介绍其科研成果;定期召开期刊发展研讨会,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保证编辑部、编委会、科学编辑队伍之间的互动;在发展期刊的同时始终坚持为科学家服务,了解科学家的需求,办科学家和学科发展需要的期刊。
“依靠科学家、服务科学家”是《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不断“做强、做大”的关键,也将是实现期刊“做活”的制胜法宝。
5 结语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做强、做大、做活”是培育一流期刊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国产期刊应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稿源质量、办刊队伍、出版平台及传播力等方面的建设中持续发力,尽快打造一批高影响力科技期刊,为我国世界一流科技出版平台建设提供基础,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提供保障。
作为国际材料领域主流期刊,《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科学家办刊和国际化办刊方针,持续推动期刊发展,不断将期刊“做强、做大”,最终实现“做活”的目标,为进入“世界一流材料期刊”行列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