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师范生就业实践路径解析
——以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2022-12-19曹同艳
曹同艳
(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高校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但目前劳动力市场中高校办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呈现结构性矛盾,毕业生的期望与社会现实需求也呈现结构性矛盾。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局势动荡、“双减”政策等叠加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特别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作为就业群体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这一目标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师范生高质量就业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师范生就业工作的新要求,高校师范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新时期师范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规模总量居高不下
应届毕业生规模总量居高不下,全国毕业生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834 万、874 万、909 万,2022年这一数字预计高达1076 万,同样江苏省毕业生人数2019年为56.2 万,2020年为57.8 万,2021年为60.3万,2022年预计突破65 万,再加上往届生未就业人数,整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二)毕业生高期望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坚持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基本制度。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对毕业生吸引力大,以我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为例,大量毕业生选择留在南京、苏锡常等经济发达、科教基础好的地区,选择在苏中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较少。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六成以上的毕业生都在省会南京及苏南地区就业,具体见表1。
表1 2019—2021 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统计表
(三)就业竞争激烈
1.教师岗位热度高
在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博弈、“双减”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教师职业因稳定性、收入待遇高、社会地位高而备受毕业生青睐,加之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较小,因此更受欢迎。以南京四城区(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秦淮区)新教师招聘为例,2015年前后报录比8—9∶1 左右,即1 个小学教师岗位8—9人报名);2019年前后报录比12—13∶1 左右,2022年报录比超过15∶1。如建邺区小学数学教师岗位17∶1,玄武区小教英语教师岗位20∶1,建邺区小教英语教师23∶1,有的地区学科教师招聘名额少,出现200 多人竞争1 个教师岗位的现象,2022 届毕业生高呼内卷严重,教师岗位竞争热度越来越高。
2.教师招聘资格要求高
因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学历毕业生增多,近3年,教师招聘报名资格标准明显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历要求提高。目前经济发达、科教基础好的地区,小学教师招聘逐步出现去本科化趋势,苏州、无锡、南京部分地区小学教师岗位招聘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本科毕业生报名需满足优秀的条件,本科生报名需曾获得省级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励或校级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技能竞赛)一等奖。
二是对毕业学校、学科(专业)有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层次,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某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校招中,其选聘范围要求是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包含其下设二级民办院校)或“一流”专业建设点方可报名,这就将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拒之门外。同时对报名者的学科(专业)相关性提出更高要求,本科生必须是师范类对口专业,研究生须是相关专业才可报考,所有报考人员须符合招聘教师学科(专业)对应专业目录中的专业才可报考。
三是户籍(生源地)有限制。越来越多的地区对毕业生生源地有要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教师招聘中单列招聘计划或让本地区毕业生源第一批或优先报考。
(四)教师招聘考核内容难度大
教师招聘凡进必考,考核方式基本是笔试+面试的模式,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1∶3 比例进入面试,也有的特殊岗位按1∶2 进面试,总成绩=笔试成绩(百分制成绩)×30%+面试成绩(百分制成绩)×70%,也有的地区笔试、面试成绩按4∶6 或5∶5 比例计算成绩,最终按照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1∶1 比例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录用。笔试考核内容一般分为公共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考核内容有试讲、说课、结构化面试等形式,全面考核毕业生师范素养。
(五)就业经济成本增加
因就业岗位竞争加大,毕业生备考投入时间长,为了具备竞争力,很多学生出重资参加笔试、面试培训,有的毕业生甚至会选高价包过班或一对一指导等形式。
随着校招越来越普遍,为了错开竞争和提早上岸,有的毕业生跨省、跨市参加校招,争取早日落实就业岗位,交通、酒店住宿等成本也在增加。
二、新时期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机遇
(一)教师岗位招聘时间跨度长,学生有更多报考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就业的各种不利影响中,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2020年因疫情各地区新教师招聘时间不同程度后延,从大四上学期9月份的校招到大四下学期甚至是当年的12月份教师招聘一直在进行,毕业生就业时间上有缓冲,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考研、考公没有成功的同学还可以参加部分教师岗位招聘考试,学生有更多的报考机会。
(二)就业招聘类型多样,学生可选择的类型多
1.社会统一招聘
社会招聘因报名人数众多,有统一的笔试、面试流程,且笔试成绩全市通用(如南京新教师招聘,笔试成绩南京所有城区通用),组织考核严谨,更加公平、公开、公正,是广大毕业生非常看重的招聘方式;有些毕业生即使不参加社会招聘,但为了检验自己的实力,也非常投入地参加笔试。
2.校招
近几年,教师招聘类型趋于多样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招聘单一模式,校招模式因招聘流程呈现出短、快、灵活的特点,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的认可。校招模式使得用人单位可以跟毕业生第一时间面对面,考核方式灵活,考核内容用人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且实践证明,校招录用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更好,更得用人单位喜欢。同样,校招因为考核方式、内容比社会统一招聘方式灵活,毕业生备考时间短,几乎第一天笔试,第二天面试,第三天出结果、签约,整个流程非常快。大多校招模式考核的重点就在面试环节,成为某些表现型选手的首选。同时校招时间启动早,对应届毕业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校招名额增多,社会招聘名额减少的情况。
3.民办学校招聘
民办学校招聘考核基本是笔试+面试,面试内容主要是试讲,笔试、面试成绩占比自定。民办学校因为薪酬高,有的单位提供食宿,生活成本低,少部分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会主动选择去民办学校工作。目前大多民办学校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有自身优势,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4.升学及其他类就业
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出境升学、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选择也吸引了大批毕业生。
三、聚焦师范毕业生就业中的需求,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精准助力就业
(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因师范生就业受报考政策影响较大,很多岗位只限应届毕业生报考,对于师范类毕业生而言,就业黄金期就是毕业的1—2年内,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师范生主动就业意愿强烈,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相比其他专业比例较小,基本上毕业2年内实现充分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特点,即专业吻合度高,协议就业率高,升学率低。以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见表2。
表2 小学教育专业2019—2021年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9—2021年小学教育专业协议就业率最低为78.87%,最高为89.31%,升学率相较于同校其他专业明显偏低,有如下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教育学类考研竞争格外激烈,高分未必能进面试,风险较大,学生担心无法顺利升学;二是考虑到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大多数还是要从事教师行业,考虑到三年后还要面临竞争上岗且就业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大多数学生选择本科直接就业;三是受城市化进程及二胎政策的影响,基层小学教师岗位最近几年招聘岗位数量多,且都是专业对口就业,有更多选择机会,大多数学生直接选择本科就业,因此出现了表2中“两高一低”的结果。
(二)师范生就业中的现实需要
根据师范就业的特点和就业目标、就业路径,需要提供的就业服务也呈现专业独特性,如考编笔试培训、面试培训、考编经验分享、选岗政策咨询,就业压力调试等都是师范类毕业生急需的就业服务。
(三)高校提供的就业支持
1.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2019年8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9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名单,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首个申请认证的专业率先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通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共八个一级指标和相关二级指标进行认证,认证结论有效期为6年,因此针对本轮认证中提出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评为C 级的个别二级指标重点改进,抓住认证持续改进契机,实现强劲的整体实力。
2.早接触、全程化、不断线、系列化的实习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历来重视实习,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贯穿大学四年,即大一下学期教育见习一周、大二下学期跟师学习二周、大三下学期顶岗实习四周、大四下学期就业实习四周。这种早接触、全程化、不断线、系列化的科学实践设计,让学生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就业面试中优势明显,同时初入工作岗位能够很快适应基层需要,能够独当一面,深得用人单位欢迎。
3.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积极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为载体,在大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课程、讲座、活动体验、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探索,明确职业价值观,树立职业目标,实现职业生涯早规划、早起步。
大三通过就业指导课,指导毕业生及时关注就业政策、熟悉就业流程、掌握就业技巧,特别是指导学生在接下来的教育实习中边实习边考察学校,为自己的就业打前站。
大四第一学期学院组织小学教育新教师招聘笔试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共知识、学科知识与技能,同时邀请南京各区教育主管部门来校进行招聘政策解读,让考生与招聘单位面对面沟通,同时部分教育局还邀请考生组团参观区内学校。
大四第二学期主要是新教师招聘面试培训,邀请各区调研员、特级教师等分学科方向进行面试辅导与模拟面试;应届毕业生成功应聘后,学院就业办会及时分小教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方向和不同招考地区的同学(主要是南京四城区、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进行经验分享给大三学弟学妹;整个大四学年学院就业办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同时精准摸排学生就业意向,及时汇总学生就业、选岗信息通报给学院领导及班主任、辅导员,毕业班辅导员和班主任也会积极关注班级学生的就业情况。
以上系列教育与服务措施,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给学生送去了就业关怀与温情,让学生在求职路上越战越勇,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学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和就业指导满意度都在96%以上,具体见表3。
表3 2019—2021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母校评价统计表
四、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支持乡村振兴,培育师范生扎根农村的教育情怀
乡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更是振兴乡村、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乡村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已经“不乡村”了,未来对师范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培育师范生扎根农村的教育情怀既是就业市场选择的方向,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策略导向。
(二)提高师范生核心素养助力“双减”
师范生教育必须回应时代要求,更新培养理念,跳出单一、同质化的教育模式,增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教育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对高层次师资的需求。
(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构建精准化就业指导新模式
新发展格局将给就业工作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新挑战,同时也带来新机遇。只要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立足学生本位,坚持问题导向,健全需求表达渠道,就可以提升就业指导实效,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精准匹配,构建精准化就业指导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