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双一流”高校学报融合出版概况调查

2022-12-19勇,于杰,郭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科技期刊学报

陈 勇,于 杰,郭 伟

(1.湖北工业大学 《中国机械工程》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68;2.武汉大学 科技期刊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融合出版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许多期刊开启了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之路。为了解融合出版概况、多方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对湖北“双一流”高校学报融合出版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梳理,以期为相关期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1 调查对象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便于统计,且受限于人力及时间等因素,选取湖北7所“双一流”高校主办的20种学报为数据来源,其主办单位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现已更名为《当代医学科学》(英文),故本文未将其列入调查范围,同理,这7所高校主办的刊名含“学报”二字的其他期刊也未列入。所选各刊绝大多数主管单位为教育部,仅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管单位为华中农业大学。从刊期来看,双月刊16种,月刊仅4种,说明各刊出版周期普遍较长。从文种来看,中文刊18种,英文刊仅2种。

2 湖北“双一流”高校学报融合出版概况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梳理出与融合出版相关的11类国际主流概念: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知识服务,优先出版,开放获取出版,数据出版,自媒体出版,可视化出版,互动出版,增强出版,语义出版[1]。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均十分丰富,且仍在不断快速更新中。要覆盖上述国际主流概念,全面了解和掌握这20种期刊(以下简称各刊)的融合出版情况,仅凭笔者之力无疑是十分困难和不现实的。因此,本文选取一些主要的、有共性和代表性的指标来尝试梳理之,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统计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及人工访谈,虽尽力核实,但疏漏难免。

2.1 中英文网站建设及开放获取

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对各刊刊名进行搜索后发现,尚有5种期刊未进行百度官网认证。通过百度官网认证的15种期刊中,1种期刊须通过二次链接(该大学学报网)后才能访问其官网,1种期刊在搜索后刊名显示不全(官网认证栏名称为“学报编辑部”),还有1种期刊在搜索后发现其刊名与实际刊名不统一。从英文网站/网页建设来看,2种英文刊要么没有论文具体信息,要么仅有导航栏目但无具体内容;其他18种中文刊中,仅有3种能做到中英文网站内容全部对应,1种能做到大部分对应,3种仅有导航栏目但无具体内容,2种仅有英文版期刊简介,9种尚未建设英文网站/网页。从各刊整体建站情况可以看出,各刊网站普遍信息不全,期刊官网中英文对应情况普遍不理想,部分网站信息太陈旧,中英文网站的建设水平与刊物的国际化水准不符。

从开放获取情况来看,各刊基本上都能在其官网免费获取pdf格式全文,但部分期刊下载链接获取不易,需通过多次点击,用户体验较差;有部分期刊与某数据库平台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导致其论文无法在其他数据库平台传播。从网络首发情况来看,所调查的绝大多数期刊都通过与知网等机构合作实现了网络首发,能够实现以篇为单位进行网络出版,这已经成为重要创新成果确定首发权并快速传播的有效途径。

2.2 增强出版及论文在线阅读

增强出版方面,华中农业大学2种学报与勤云公司合作实现XML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华中师范大学2种学报与知网合作实现增强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百度学术合作实现增强出版;武汉大学6种学报通过引进方正学术出版云平台,初步实现编辑人员自主操作的编排及出版一体化,加快了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进度[2]。论文在线阅读体验方面,有3种期刊无法进行在线阅读,10种仅能查看摘要信息,6种实现了HTML全文阅读,还有1种须安装知网阅读器才能浏览全文。总体来看,各刊的用户阅读体验普遍不甚理想。

2.3 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运营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的融合发展水平[3]。对各刊已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其中2刊未进行官方认证,为个人号)短期运营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1。发文量的统计时段为2022年5~6月。从原创篇数来看,各刊原创篇数普遍较少,最高为149,与国内融合发展示范类期刊公众号的原创篇数差距较大。从发文数量来看,发文频率普遍较低,最高发文频率约为0.46篇/天,发文量最少的仅2篇。从篇均阅读量来看,最高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1202,其次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1039,在发文量不高的情况下这两刊公众号的篇均阅读量都超过1000,说明其推文的传播效果很好。从视频号来看,仅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通了视频号但发布的视频数量较少,各刊视频号开通比例仅为10%。

2.4 社交媒介及国际平台传播

蔡玉麟[4]认为,期刊人的最高追求折射到办刊理念上只能是“为读者服务”,而读者与作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交媒介的出现,为期刊编辑部与其服务对象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查询各刊官网后发现,各刊在官网上均未给出加入官方作者/读者群(QQ或微信群等)的提示信息,也可能有的期刊通过其他方式告知作者或读者加入该刊社群的方式(如收稿/录用通知、编务协助等)。从国际平台传播情况来看,各刊在海外平台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表1 各刊微信公众号短期运营情况一览

3 改进建议

3.1 加快刊群融合发展

大学出版机构是大学学报刊群发展的天然优势平台,优秀刊群能推进集约化出版,为学科及行业服务,充分展示业界及学界最新进展,进而引领学科发展。以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为例,该中心借助该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基于“武大期刊”品牌打造官网、官微,实现了从增强优质的学术内容输入,到专业数字化流程生产控制,直至基于融合媒介的知识产品输出的一体化[1],具备了学术采集、学术评审、学术制造、学术传播、学术反馈等刊群核心功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政策和其他原因,省内部分高校的刊群发展普遍较缓慢,无法形成合力。建议各刊按照湖北省科技期刊楚天卓越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5],依据湖北省现有基础,以建设楚天科技论文在线开放平台为契机,对全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研成果加以整合和利用,鼓励人才和资源流动,从而打破学术信息交流壁垒,快速高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3.2 扩宽传播渠道,增加精准推送服务

中国科协在2018年开展了科技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的试点工作,通过精准推送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建议各刊借鉴精准推送服务试点入选期刊的经验,积极探索精准推送的实现方法,制定含内容重构、内容标签提取的内容预处理方法和对应的标签匹配规则,完善包括目次摘要、虚拟专辑、论文及相关学术资讯在内的多媒体组合形式的精准推送内容类型[6]。例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协商,对AMiner的精准推送和“秒读论文”短视频制作两项服务进行集团采购。该系统2006 年上线,吸引了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独立IP访问,是学术搜索和社会网络挖掘研究的重要数据和实验平台。此类系统的出现,给高校科技期刊的推广提供了更多更优化的选择。

3.3 提升编辑部媒体融合能力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只有编辑个体的素质提高,编辑部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报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要勇敢走出“舒适圈”,把工作重心从编校业务和内容把控中解放出来,多参与业内各种交流活动,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最新行业动态,积极拥抱新技术,迎接新挑战,努力学习新媒体专业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过硬素质。于杰等[7]认为,高校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应有针对性进行基本编辑技能、策划组稿能力、新媒体技能和学术科研能力四个方面的培养。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各学报编辑部应想方设法尽快招揽新媒体专业人才,如笔者近期获悉部分省份的大学期刊社或编辑部已开始招募专职新媒体编辑,也有很多编辑部指定专人来负责期刊的新媒体工作,这必然可以调动编辑们融合办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编辑部整体的媒体融合能力,打造一流期刊办刊队伍。

3.4 不断加强期刊国际化传播

应充分利用大型国际出版集团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经验,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职业编辑队伍,学习和借鉴已加入国际重要数据库的国内期刊的经验,大力加强官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力度,争取加入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外文数据库(如SCI/SCIE、EI、Scopus、ESCI、DOAJ、EBSCO等),通过国外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ikTok、LinkedIn等)推送最新的优秀论文,与国内外知名预印本平台合作争取优秀论文首发权等,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双一流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