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数字图像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2022-12-19西华师范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朱红燕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朱红燕
为了促进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本文构建了在双高背景下可实施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数字图像制作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其由课前学习模块设计、课堂活动模块设计、课后评价活动设计三个部分组成。该教学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引言
“双高计划”的目标是实现职业院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需要放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是需要大量的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以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双高建设的需求,目前比较流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高洁思维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培养新时代的工匠型人才就需要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能力。由此可见,在“双高”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数字图像制作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2 相关文献综述
(1)混合式教学设计。国外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开始较早,对其研究也慢慢的细分。(Bonk &Graham,2006)强调混合式教学就是将面对面教学与利用多种媒体媒介进行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1]。而斯隆管理学院联盟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我国的混合式教学起步就相对晚一些,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才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技术的两者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郑勇,2021)。
(2)“双高”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双高”政策下提出优质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计划,强调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也强调了我国未来职业教学的改革方向,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开启了高水平内涵建设的新篇章。赵英等(2020)提出“双高计划”背景下灌排课程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思路,认为需要依托“双高计划”建设平台,继续整合已有资源甚至创造新资源,继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拔高人才培养质量[2]。苏莉萍(2020)在对具体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我们需要依据学院“双高”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进课程教学,让企业进校园,实施项目式教学,实现产教融合[3]。在“双高计划”背景下,课程设计必须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高职院校紧抓教育政策的重大红利,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工匠人才,双高建设应时而生,如何精确解读“双高”对课程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等是现今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探究的重点。
(3)“双高”背景下 混合式教学在数字图像制作课程中的应用。对于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大类专业课程,其内容涵盖广、涉及多门先行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重视,不少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魏晓艳(2021)通过在计算机相关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调研与实践,阐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设计[4]。王颖等(2021)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整合教学方案、调整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提出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模型,为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供案例参考[5]。但是在“双高”背景下对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研究很少,更不用说在数字图像制作课程中的研究了。本文在“双高”背景下探究混合式教学在数字图像制作课程中的应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非常有必要了。
3 关键词界定
(1)混合式教学。关于混合式教学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彭绍东(2010)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指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混合[6]。周红春(2011)提出混合式学习具体包括不同学习资源、时空、参与者、方式、工具深度地混合[7]。本文研究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将数字图像制作课程的微课资源上传超星学习通平台,供学生线上学习,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下线交流讨论,这两者进行结合的模式。
(2)教学设计。本文所指的教学过程设计是结合数字图像制作课程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以学习理论还是以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型基本上都包括了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本研究包括数字图像制作课程课前学习模块设计,数字图像制作课程课堂活动模块设计和数字图像制作课程课后评价活动设计三大模块。
4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有关“混合教学设计”、“双高背景下的混合教学应用”和“双高背景下的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应用”的文献,了解国内外混合教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2)访谈法。本研究在教学设计前选取了数字图像制作课程的高职一线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从而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混合式教学在数字图像制作课程的应用情况,目前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何种问题等,从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设计教学过程。
(3)行动研究法。本文通过前2步的访谈研究,了解本文研究的相关情况,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5 研究内容
5.1 数字图像制作课程课前学习模块设计
(1)教学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数字图像制作课程选取“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边做边学—Photoshop CC 2019图像制作案例教程》最新版,该教材共包含9个章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各个章节知识点切分为微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根据课程内容和相关主题进行分类讲解,长度维持在8分钟左右。采用MG动画形式展示微知识点,既生动有趣,又能学习知识,微视频资源放在超星学习通管理平台上,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微课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微课制作过程
(2)针对课前微课视频内容,设计课前诊断性问题,利用超星学习通发布讨论,进行线上班级群交流,学生在微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回答课后习题,对于学生来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本节微课存在的问题,提高微视频的使用效率,对于老师来讲,能及时了解班内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发现疑点难点,有利于课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学习。
5.2 数字图像制作课程课堂活动模块设计
主要包括4个步骤: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成果交流,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活动模块设计
5.3 数字图像制作课程课后评价活动设计
课后开展教学评价,具体评价活动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课后评价活动设计
6 研究的意义
6.1 理论价值
(1)响应国家政策,深入解读“双高”政策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促进对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的创新探究,充实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现有研究。
(2)目前诸多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在高职领域,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深度也有待挖掘,本文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空缺、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3)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设计数字图像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并尝试从多方面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确定混合式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相整合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对教师掌握、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6.2 实践价值
(1)对高职教师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于计算机课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数字图像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的设计,鼓励、促进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于课堂之中,帮助教师重新定位在混合式教学与评价过程中自己的角色,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促进优质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混合式教学能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与研发速度。随着网络课程、教学APP等的崛起,混合式教学吸纳了在线学习的优势与特点,又结合面对面线下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习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既是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理想教学模式,又是推动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深度开发的强大助推力。
(3)为一线教授数字图像制作课程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模版。通过数字图像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分析与设计,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混合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高质量教学。
(4)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技能人才。数字图像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实现个别化教学,课前预习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并检测自己课前的掌握程度;课堂上用于讨论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整个过程高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性的能力,符合“双高”政策下对现代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7 结束语
双高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响应国家政策,培养双高政策下高阶思维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是现代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责任。本文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数字图像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并应用到高职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体现实际教学效果,通过该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为其他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一个可借用的模板,为高职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创新人才提供途径,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使“双高”政策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