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19鲁成银
鲁成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各地的种茶、饮茶习俗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茶学知识,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制茶技艺、民俗、戏剧、舞蹈和音乐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和传承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于2003 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第三十二次会议。会议参照1966年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有关国际人权文书,考虑到1989 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和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于是,教科文组织在2003 年10 月17 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并于2006年4月生效。
《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
我国于2004 年8 月28 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六个加入《公约》的国家。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号),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
2011 年制定并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3]。2022 年11 月29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世世代代茶人们付出的辛劳汗水及他们对人类所做出的奉献的肯定,意义重大,值得自豪;从此,中国茶文化属于全人类,为全球共享;提升了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幸福感和凝聚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化茶文化的交融互鉴;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1 是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相关社区和群体世代相承的、与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属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统知识、手工技艺等,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就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 000 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饮茶具有止渴、提神、解腻等功效,也有舒缓压力、调理身心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围炉煮茶”正在成为中国人时尚的慢生活方式。茶非遗涉及面广,参与度高,可以为人们提供可持续生计,有助于增收减贫,促进包容性经济和包容性社会发展。因此,保护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非遗,就是保护好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计,也是守住我们共同的乡愁。
2.2 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文化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的“活化石”,记录了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和进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有着几百甚至千年的历史,各类茶叶传统制作技艺清晰地呈现出了中国制茶技艺的动态演进轨迹,各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茶叶口感风味的喜好及变化,反映出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不断适应流动变化环境的再创造力。如赣南一带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赣南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不仅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而且,对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4]。
2.3 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幸福感和凝聚力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曲茶,饮茶和品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用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办公室、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茶也是重要的沟通媒介,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促进了社区间、个体间、性别间、代际间和族际间的相互尊重;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了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增进了家庭和睦、人际和谐,茶文化在多方面塑造了中国人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增强中国人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
2.4 能提升民族的历史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人们把自己和先辈们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个文化传统的一个节点,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影响其价值判断,从而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
2.5 是密切人际关系以及交流和了解的文化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特质和性格的体现,也是区别其他民族的标识。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个民族在关注和热爱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能仅仅表现为孤芳自赏,而应当相互欣赏、广泛交流、彼此互鉴,如此才能有利于促进人们和谐共处,有利于人类的创造和再创造,有利于丰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整个人类文化的推进、发展和繁荣。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世代传承,形成了完整的茶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茶叶手工制品;人们在制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形成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3 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国实行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从2006 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了5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涉茶项目共计54个(表1),这些涉茶项目中传统技艺39 项、民俗6 项、传统戏剧7项、传统舞蹈1项和传统音乐1项,涉及全国15 个省份。另外,还有一大批省、市和县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由44个国家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构成,见表1中1~44项,其中,传统制茶技艺39项,茶民俗5项。
表1 国家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续表1
4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魂,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多样的传统手工产品,具有艺术欣赏以及体验和休闲等丰富的文化、审美及经济价值。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要在茶叶生产过程和茶产品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扩大茶叶消费,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4.1 守护茶产品的地域特色韵味,制作有灵魂的茶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我国茶叶生产以名优茶为主,名优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70%以上,市场对名优茶的需求旺盛。
其中,手工名优茶更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最好的结合,能满足和适应人们对现代美好生活的需求。保护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趋势,因为保护这种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尊严。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各种精细复杂的手工制茶技艺,这是中国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尽管茶叶产品已经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但机器加工的茶叶在滋味和香气上大多还难以达到传统手工茶的品质和特色,如传统手工制作的西湖龙井茶的滋味和香气感官审评评分比机器加工的一般要高2 分以上,机器加工的茶叶缺少手工制作茶叶传统的特色韵味,难以满足部分爱好传统手工茶的消费者的需求;传统手工茶不仅品质好,地域特色韵味彰显,更是一种乡愁,能为消费者带来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增添幸福感和获得感。
4.2 为茶品牌赋魂,提升茶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中国茶国际竞争力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都是人适应变化的自然环境的创造性成果,因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价值。我国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茶众多,形成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主体的区域公用品牌,采用的主要是“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营销模式,同一区域公用品牌下的茶产品既是大众化饮品,也可做成礼品茶,还可以与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和文化结合制作出有灵魂的顶级茶,能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我国茶叶品牌建设要充分发挥地域茶文化的优势,以区域公用品牌为背书,文化赋魂茶品牌,建立“大众茶-礼品茶-顶级茶”的金字塔结构的消费体验,突出地域文化、健康等概念,打造独特的中国茶品牌价值体系。
4.3 挖掘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开发文创产品,实现茶农增收、产业增效
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和个人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能够欣赏到充满时代内涵的文化产品,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4.4 利用茶非遗的休闲和艺术价值,创新茶业新业态,助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很强的休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有很好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传统制茶技艺、庙会、节庆活动、茶戏曲和茶歌舞等,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可令人从中感受美好生活,使其身心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可以在做好茶非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非遗+旅游”“茶非遗+民俗”“茶非遗+节庆”“茶非遗+演艺”“茶非遗+展示”和“茶非遗+景区、街区”等茶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4.5 利用茶非遗的技艺和研学价值,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人们的科技和人文素养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好的体验和学习价值,尤其是传统制茶技艺具有很强的学习交流借鉴价值。建设一批茶非遗工坊和非遗研学培训基地,探索“非遗+研学”和“非遗+培训”等新模式;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适时启动中国茶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技艺,加大技艺传承支持力度;要吸引更多有热情、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茶非遗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的水平。